全词上片纪事、写景,下片抒怀明志。文字简单、明了,沿袭了诗人一贯的写作风格,豪迈、自信依然是毛泽东在这首词中的两大元素。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首句即破空而来,气魄非凡。诗人在闲庭信步的从空间让阅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大气派。“凌云志”借井冈山的巍峨写出了诗人的“凌云”抱负。三十八年前诗人在此立下的天下抱负,今天早已经实现,如今他一路征尘归来,重访故地,心情是何等激动与自豪。诗人在走过他自己当年曾经战斗过的每一处地方时,都留下了深情的目光和不尽的思绪。这是最容易为人所理解的词意。然而,“重上”的含义仅仅是重回、重游吗?为何“重上井冈山”又是诗人“久有”的“凌云志”呢?这只是一次感情的寻觅回归,还是执政党领袖对使命的深层呼唤?
巍巍井冈,山高林密,竹繁花盛,树茂草深。涧水潺潺,莺歌燕舞,“高路入云端”,三十八年前的旧地,如今变了新颜。这让走在井冈山、站在井冈山的毛泽东禁不住思绪万千、感慨万千。他透过眼前的景色不仅看到了当年的腥风血雨,也看到了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仰所起到的作用。也因此,诗人激动、豪迈、自信,挥毫写下“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是一种驻足回首的豪迈与慷慨,也是诗人即将进行新一轮革命行动的信心和决心。
诗人展示一幅绚丽多彩图画:蓝天绿树,黄莺婉转,紫燕飞翔,溪涧流水潺潺;举目仰望,盘旋的高路,插入白云渺渺的云端。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无比喜悦、轻松而舒畅的心情。流畅明快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井冈山变化之美的赞颂。
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绘了井冈山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
湖南黄洋界海拔1343米,群山巍巍,云雾茫茫,形势其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诗人以轻松、舒畅的情怀来到黄洋界哨口,攀登鬼斧神工般“鹰隼难度,猿猴难攀”黄洋界,其他“险处”岂能阻挡雄姿虎步,何须再看?诗人由眼前景色,荡开一笔,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上阕描述诗人重上井冈山经过,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一体;表达了诗人欢快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
下阕开头三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壮伟遒劲地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风雷激荡,红旗漫卷的壮阔场面。井冈山猎猎红旗,打碎帝、官、封枷锁,变成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不仅照应前文“重上井冈山”,点出离别的时间;而且浓缩时空距离,表达了抚今追昔丰富的情感。三十八年,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经受的是血与火、生与死严峻的考验,囊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民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丰富内涵。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过去”“弹指”看似轻松,饱含着沉重的牺牲和可歌可泣感人的诗篇。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达中华儿女凌云壮志。可以飞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摘“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测五大洋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唱着胜利的歌曲,从容而归。酣畅淋漓的抒发了诗人征服宇宙的革命家豪情。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民间谚语;作者把深刻的哲理,用口头语融于诗词之中,诗人此词以议论的手法结穴,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启迪、鞭策人们: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世界上什么事都是如此。“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就一定能实现。
下阕诗人触景生情,回顾三十八年革命历程;融情于理,以发人深省、深刻的哲理总结诗篇。
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自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意境开阔、高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诗的前四句写国家近来经常发生战乱,朝廷着急赏功平乱,因此武将多在高位,当时的地方长官也多是由武将担任。如今安史之乱已平,因此朝廷开始简用文人,意在提醒路使君重视这一次的简用。
接下来两句说现在国家急需贤能的良臣,你应该很快被提拔的。朝廷由武臣兼领到简用词人,这是一个新的转变,因此说“新”。这两句写得冠冕、大气,意在鼓舞路使君,为其行壮色。因为当时文人多不敢领郡,所以杜甫有“领郡辄无色”的话。这句是用古人期待路使君。下两句写战祸的惨烈后,说明官府对百姓的剥削。接下来四句承上句,说官吏应该廉洁,百姓也不要惧怕豪强,只要你能做一个被人敬仰的刺史,我即便穷途潦倒也没有关系。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在秋天的大江畔。这个场景别有深意,一方面,诗人希望路使君能够听从自己的劝谏,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廉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回首大江”这个场景极具感染力。
杜甫赠人之作,对于“为民上者”都各有殷切的期望,归结于爱国爱民。在送路使君之前一年,送严武入朝有诗,其结句云:“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直以大义相要。王嗣奭云:“公与严公交契厚矣,十韵不及私情,而结以‘临危莫爱身’,道义之交如此。”在送路使君后,赠王契侍御也有诗,长达四十韵,有句云:“要闻除猰㺄,休作画麒麟。”《镜铨》注云:“上句勉其立功,下句戒其尸位。”又送高常侍云:“今日朝廷须汲黯”。汲黯乃汉武帝时直臣,汉武帝称之为“社稷之臣”。杜公深感自己生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未能实现,惟有寄希望于国之重臣以及地方官吏。故每当送人入朝或赴任时,无论亲疏,总是或显或隐、或直或婉地通过所赠诗篇而致其恳切期望之至意。故读送路使君诗而联想及诗人在蜀中的其他赠送之作,就可以明白诗人其爱国爱民的一片苦心了。
篇末两联,自是谦己而尊人,感物而寓意。“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身在泥涂,哪还有什么作为, “诗酒尚堪驱使在”,也只有任运而行;瞻佳士于霄汉,或当大有作为,也可引以自慰了。 “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点出了季节和地方,感慨万端,馀情不尽,托情于景,以景写心,尺幅中有千里之势,篇终接混茫,读者当于反复咏诵之中有所自得。此诗首四句起,末四句结,中间八句为腹心,“众寮宜洁白”一联,尤为重要。此诗结构谨严,语言质朴,对仗精工,而内涵力量甚大,境界很高,气浑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