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哉洛城翁,尘甑每贷粟。
贤哉洛城翁,尘甑每贷粟。
饥来睨书案,臭味清可掬。
饥来睨书案,臭味清可掬。
独抱古遗经,凛凛一川玉。
独抱古遗经,凛凛一川玉。
唯知耕宽闲,未暇井衍沃。
唯知耕宽闲,未暇井衍沃。
萧然跨騄駬,破漏数间屋。
萧然跨騄駬,破漏数间屋。
谏议真可人,着意向幽独。
谏议真可人,着意向幽独。
赠之三百月,鼌采照鲸目。
赠之三百月,鼌采照鲸目。
闭门予自煎,飒爽对修竹。
闭门予自煎,飒爽对修竹。
先生如玉川,时书实其腹。
先生如玉川,时书实其腹。
顾我亦何幸,此客良不俗。
顾我亦何幸,此客良不俗。
新篇忽入手,阔蹑李杜躅。
新篇忽入手,阔蹑李杜躅。
华衮褒虽荣,溢美论非笃。
华衮褒虽荣,溢美论非笃。
何时玉壶山,复得从所欲。
何时玉壶山,复得从所欲。
三碗浇枯肠,勿赋饭不足。
三碗浇枯肠,勿赋饭不足。

dānjiān簿--quán

xiánzāiluòchéngwēngchénzèngměidài

láishūànchòuwèiqīng

bàojīnglǐnlǐnchuān

wéizhīgēngkuānxiánwèixiájǐngyǎn

xiāoránkuàěrlòushùjiān

jiànzhēnrénzhexiàngyōu

zèngzhīsānbǎiyuècháocǎizhàojīng

ménjiānshuǎngduìxiūzhú

xiānshēngchuānshíshūshí

xìngliáng

xīnpiānshǒukuònièzhú

huágǔnbāosuīróngměilùnfēi

shíshāncóngsuǒ

sānwǎnjiāochángfàn

胡铨

胡铨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南宋爱国名臣、文学家,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淳熙七年(1180年),胡铨去世,追赠通议大夫,谥号“忠简”。著有《澹庵集》等传世。 ▶ 1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zhēn)与洧(wěi)¹,方²(huàn)³兮。士与女,方(jiān)兮。女曰蕑乎?士曰既(cú),且(qiě)¹⁰往蕑乎!洧之外,洵(xún)(xū)¹¹且乐。维¹²士与女,伊¹³其相谑(xuè)¹⁴,赠之以勺药¹⁵
译文: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蕑草求吉祥。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
注释:¹溱、洧:郑国两条河名。²方:正。³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⁴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女”“士”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⁵方:正。⁶秉:执,拿。⁷蕑: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⁸既:已经。⁹且:同“徂”,去,往。¹⁰且:再。¹¹洵訏:实在宽广。洵,实在,诚然,确实。訏,大,广阔。¹²维:发语词。¹³伊:发语词。¹⁴相谑:互相调笑。¹⁵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liú)¹其清矣。士与女,殷(yīn)²其盈³矣。女曰蕑乎?士曰既且,且往蕑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译文: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洋洋真清亮。男男女女城外游,游人如织闹嚷嚷。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
注释:¹浏:水深而清之状。²殷:众多。³盈:满。⁴将:即“相”。

  这首诗好像就是写了一个古代的情人节,或大相亲的场面。诗中交代了时间,初春时节,春水涌流的时节;地点,溱洧之外。

  从大处写起,“殷其盈矣”,参加欢会的青年人之多,不可胜数,可谓熙熙攘攘,茫茫人海。这是下面一对情人相会的大背景。

  从小处落笔,“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从这一对少男少女的偶然相识,到二人相约同行,再到相谑,相赠爱情花,把相亲相爱的全过程进行了艺术化的忠实记录。可以说是一个很唯美的专题纪录片。

  这首诗很美,美在春天;美在爱情。尤其美的是两枝花的俏丽出现:“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表现出一片冰化雪消、桃花春汛、春风骀荡的情景。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不仅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蕑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84-186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84-187

zhēnwěi

shījīng·guófēng·zhèngfēng xiānqín 

zhēnwěi fānghuànhuàn shì fāngbǐngjiān yuēguān shìyuē qiěwǎngguān wěizhīwài xúnqiě wéishì xiāngxuè zèngzhīsháoyào 
zhēnwěi liúqīng shì yīnyíng yuēguān shìyuē qiěwǎngguān wěizhīwài xúnqiě wéishì jiāngxuè zèngzhīsháoyào 

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¹所作《所上人诗序》,见其称所之贤曰:“使所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²。”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注释:¹东坡:指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²欧阳公:指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
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¹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注释:¹云岩:指苏州虎丘山,山上有云岩寺。
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¹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zé)²折铛(chēng)³,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注释:¹剑池:在虎丘山上。²弊箦:破旧的竹席。³折铛:断了腿的锅。衲:僧衣。
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¹。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²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³,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náo)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⁸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注释:¹相属:相连接。²太息:叹息。³骈然:两两相对的样子。⁴约:穷困。⁵迭夸:轮流夸耀。⁶交诋:相互诋毁。⁷呶呶:唠唠叨叨的样子。⁸逐逐:必须得到的样子。
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¹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注释:¹风:同“讽”,讽劝。
此文选自《高青丘集·凫藻集》卷三,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文章是高启给友人虚白上人的赠序。作者笔下的虚白上人,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他安贫乐道,具有独立的人格,对达官贵人不屑一顾,而对志同道合的友人却是招待唯恐不周。而这一切,又是放在当时士大夫世风日坏,僧风日败的社会环境中来写的,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不仅赠给虚白上人,而且也为了“风乎人”、“省于己”,是为了针砭时弊而作的。
秋已暮,重叠关山岐路。嘶马摇鞭何处去,晓禽霜满树。
秋已暮,重叠关山¹(qí)²。嘶(sī)马摇鞭何处去,晓禽霜满树。
译文:分别时正是秋暮,关山重重连着条条远路。征马嘶鸣,你挥着鞭儿将驰向何处。鸟儿默默地看着你远去,清晓的寒霜满树。
注释:谒金门:词牌名。¹关山:泛指关塞和山岳。²歧路:岔道。
梦断禁城钟鼓,泪滴枕檀无数。一点凝红和薄雾,翠蛾愁不语。
梦断禁城¹钟鼓,泪滴枕檀(tán)²无数。一点凝红³和薄雾,翠蛾愁不语。
译文:紫禁城中的声声钟鼓,惊摇梦忆往事的追溯,梦醒时檀枕上泪滴无数。一点红日如血的殷红,殷红凝和着薄薄的晨雾,翠眉锁愁却无人相诉。
注释:¹禁城:宫城。²枕檀:即檀枕。³凝红:指溶有脂粉的眼泪。⁴翠蛾:指女子黑而细长的眉毛。

  上阕中我们看到一匹马正在关山重叠的岔路上奔驰,一个神情郁郁的旅人骑在马背上缓缓地摇着鞭子,此刻时令已到深秋,在落满霜花的树枝上,禽鸟迎着晨光喳喳地哀啼。这一阕另然仅有四句二十一宇,但却将游子行旅的时间,环境,动作和目击的情景作了十分形象的描绘,真可谓文约而意丰,言简而意赅。“秋已暮”,不仅点明节令已是深秋,而且意味着其时四野正笼罩着一片秋日的暮霭;“重叠关山歧路”,点明游子行旅的空间环境,关山重叠的崎岖与“歧路”的漫长悠远已把旅途跋涉的苦况泄露了出来。“嘶马摇鞭”写出了马行的踟蹰与马嘶的悲凉,而这也正是从侧面写出游子迟迟不忍前行而又不得不摇鞭催马的矛盾情怀。“何处去”。这一小小的设问更道出游子飘泊的景况,这种在人生道路上无目的的追寻,其内心的悲凉自不待言。“晓禽霜满树”不但以五字三“象”(禽一霜一树)浓缩了游子的所见,而且与“秋已暮”相呼应,更见旅人暮行而复晓行的旅途的辛苦与劳顿。古人作诗讲求炼字炼句,此句即炼句之范例:黎明时分,禽鸟啼叫在结满霜花的树枝上,亦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似的,短短的语境涵盖了众多的意象和丰富的意蕴,这幅“晨霜鸣禽图”岂不也是游子景况和命运的一个象征,他的心岂不也在人世的风霜中悲衰地呻吟。

  下阕写游子去后思妇的愁苦寂寞也极显功力:紫禁城的晨钟幕鼓,惊断了她与所思暂聚的梦影,点点泪珠滴湿了她那散发着檀香的枕衾。“一点凝红新薄雾”,写得极工极巧,我们的女主人公在荧荧泪光中瞥见室内的孤灯,犹如一团红光隐现在薄雾之中;或者是她滴泪到天明,红日的光影透过窗棂射到她迷漾的泪眼中,她也觉得有一团凝聚的红光在薄雾中闪烁。《沧浪诗话》云:“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延巳此句即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尾句“翠娥愁不语”也极工丽蕴藉,词人仅仅抓住蛾眉颦蹙含愁不语的情态,便突现出美人外貌的忧郁美和内心的哀静美,一如影象的定格,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李德身,骆守中主编.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2:第49页-第50页

jīnmén··qiū--niú

qiūzhòngdiéguānshānyáobiānchùxiǎoqínshuāngmǎnshù

mèngduànjìnchéngzhōnglèizhěntánshùdiǎnnínghóngbáocuìéchóu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
(qū)¹雄西北,别绝臣外区²
译文:麴氏文泰兮西北独霸,不君不臣兮对外屈膝。
注释:¹麴氏:这里所指的就是伯雅子文泰。²臣外区:指麴氏臣西突厥。
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译文:有恃无恐兮天高地远,岂奈我何兮狂傲无忌。
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烈烈¹恃者师,熊螭(chī)²以为徒。
译文:恃师讨伐兮威风凛凛,将士勇猛兮熊螭可拟。
注释:¹烈烈:威武貌。²熊螭:喻士兵如熊螭一般勇猛。
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
龙旂(qí)¹翻海浪,馹(yì)²驰坤³(yú)
译文:旌旗猎猎兮如云如浪,战车奔驰兮长驱直入。
注释:¹龙旂:上绣龙形之旗。²馹骑:指车骑。馹:古代驿站用的车。 ³坤:西南方向。
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bì)¹²婴儿,一扫不复馀。
译文:贲育转世兮擒贼何难,横扫千军兮全面彻底。
注释:¹贲育:指古时两位勇士孟贲和夏育。²搏:空手而执也。
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
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
译文:平沙漫漫兮直上天穹,黄云滚滚兮不辨东西。
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¹
译文:伟哉李靖兮长缨在手,智勇双全兮苍龙被执。
注释:¹囚拘:像犯人一样受拘束。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译文:平息叛乱兮太宗端坐,群夷慑服兮匍匐致礼。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译文:诚惶诚恐兮尊唐为神,啧啧赞颂兮古今第一。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献号天可汗¹,以覆我国都。
译文:献号可汗兮天字为冠,称臣不贰兮效忠唐李。
注释:¹天可汗:意思是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兵戎¹不交害,各保性与躯²
译文:相安无侵兮兵戎不犯,太平盛世兮乐事无已。
注释:兵¹戍:一作“兵戎”,指军队。²性与躯:指生命财产。

tángnáochuī··gāochāng--liǔzōngyuán

shìxióng西běibiéjuéchénwài

shìyuǎnqiěxiǎnzòngào

lièlièwángzhěshīxióngchīwèi

lóngfānhǎilàngchíkūn

bēnyīngérsǎo

píngshātiāndànjiànhuángyún

chénjìngzhízhǎngyīngzhìyǒngqiú

wénhuángnánmiànzuòqiānqún

xiánchēngtiānzishénwǎng

xiànhàotiānhànguódōu

bīngróngjiāohàibǎoxìng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时光只解¹催人老,不信²多情,长恨离亭³,泪滴春衫酒易醒。
译文:时光只知道催人老去,不理解人世间的多情,你看长亭送别时,伤心的泪水滴到衣衫上,连喝醉酒也不能使自己忘却烦恼。
注释:¹只解:只知道。²不信:不理解。³离亭:古代人在长事短亭间送别。因此称这些亭子为离亭。亭:建在路上供行人休歇的长亭。⁴春衫:春天所穿的衣服。此处指年少时穿的衣服。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¹月胧(lóng)²,好梦频³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译文:昨夜,急促的西风刮的梧桐树叶飒飒作响,月色惨淡,朦朦胧胧,我的美梦不断地被惊醒,不知何处的高楼上传来大雁凄厉的叫声。
注释:¹淡:惨淡清冷。²胧(lóng)明:模糊不清,此指月光不明。胧,朦朦胧胧。³频:屡次。⁴高楼雁一声:化用自唐代韩偓《生查子》:“空楼雁一声,远屏灯半灭。”。

  此词以情感曲折细腻见长,与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一般构思有别。“时光”句与“离亭”句,将时间空间交织在一起,于是,“长恨”便通过小小“泪滴”形象地折射出来。短短四句胜过万语千言。下片只用“西风”、“淡月”便勾划出秋夜的凄清。在此无可奈何之际,离妇的渺茫希望只能寄托给迷蒙的梦境。然而一声雁唳,却又将她从梦中唤醒,无情的现实更增添雁归而人未归的失落与惆怅。尽管如此,凄凉落寞之中仍暗暗透出一种乐观的希望。温润秀洁,境象高远,颇能引发读者的遐想。

  “时光只解催人老”这是每一个珍惜时光的人同样都有的感受。看似平常,细想起来,所谓“时光”,到底是怎么回事,它除了每时每刻催人老去,还有别的什么意义,词人一入手就端出“时光”这个问题逼到人们眼前,逼着人们不能不点头承认: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这样就先把读者的感情有力地调动起来了。

  “不信多情,长恨离亭”人,是宇宙间富有感情的生物,照理,在亲人之问,不应该永远彼此分开,永远在离别之中过日子吧。可是,尽管不相信事情会如此不妙,事实却又正是如此。再想想吧,人一天天的老下去,又一天天的隔别着。如今,不相信的不由不相信了。这又怎能不使人为之慨叹不已。

  “泪滴春衫酒易醒”因为感时光之易逝,怅亲爱的分离,无可开解,只有拿酒来暂时麻木一下自己;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不能使自己暂时忘却烦恼。

  以上几句,三层抒发,一层比一层迫紧。惊心于时光易逝,这是一。想不到有情人长期隔别,这是二。企图忘却而又不能忘却,这是三。三层意思,层层相扣,层层拉紧,把读者投入强烈的心情震荡之中。于是,在下片,词人进一步给以更具体、更浓密的形象,使读者的心灵震荡达到最高的频率。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长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已经是“泪滴春衫酒易醒”,忽然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但总的说来,此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词人不会让自己沉溺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他在沉思默想,觉悟到要把握住自己的感情,进而更透彻地去理解人生和世界。像此词结句,用意是何等超脱高远,它把感情升华到一个更加明净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第二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400-401

cǎisāng ·shíguāngzhǐjiěcuīrénlǎo

yànshū sòngdài 

shíguāngzhǐjiěcuīrénlǎo xìnduōqíng chánghèntíng lèichūnshānjiǔxǐng 
tóngzuó西fēng dànyuèlóngmíng hǎomèngpínjīng chùgāolóuyàn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