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岳山前路不分,无穷天地几氤氲。形形色色今犹古,长待幽人卧白云。
海岳山前路不分,无穷天地几氤氲。形形色色今犹古,长待幽人卧白云。

línyànlínlǎoyúnshān--gōng

hǎiyuèshānqiánfēnqióngtiānyīnyūnxíngxíngjīnyóuzhǎngdàiyōurénbáiyún

龚璛

龚璛

璛字子敬,宋司农卿潗之子,自高邮再徙平江,家焉。宋亡,例遣北上,潗行至莘县,不食卒,璛悲不自胜,叹曰:国亡家破,吾兄弟不能力振门户,独不可为儒以自奋邪!与其弟理刻苦于学。戴帅初、仇仁近、胡汲仲皆与为忘年交,声誉籍甚。人称曰「两龚」,以比汉「两龚」云。 ▶ 2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miǎo)¹霜露重,晨起行幽谷²
译文: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注释:¹杪秋:晚秋。杪,树梢。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²幽谷:幽深的山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黄叶覆¹溪桥,荒村唯²古木。
译文: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
注释:¹覆:遮盖。唯:只有。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寒花¹²寂历³,幽泉断续。
译文:天寒山花疏落寂寞,深涧泉水若断若续。
注释:¹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²疏:稀疏。³寂历:孤寂,这里指花不繁茂。历,单个。⁴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⁵微:指泉水很小。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机心¹久已忘,何事²惊麋(mí)鹿³
译文: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注释:¹机心:机巧之心,奸诈之心。²何事:为何。³麋鹿:又名四不像,一种珍奇动物。

  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也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晾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林力,肖剑.《唐诗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1143-1145

qiūxiǎoxíngnánjīnghuāngcūn--liǔzōngyuán

miǎoqiūshuāngzhòngchénxíngyōu

huángqiáohuāngcūnwéi

hánhuāshūyōuquánwēiduàn

xīnjiǔwàngshìjīng鹿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浮生¹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yán)²终散场。
译文:人一生为了为什么而东奔西走、忙忙碌碌。 即使是盛大华丽的宴席,也终究有散场的那一天。
注释:¹浮生:指人生。²华筵:丰盛的筵席。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悲喜千般同幻渺¹,古今一梦尽荒唐。
译文:过往数不清的各种悲和喜,现在看来如同渺渺幻觉。从古至今如梦一场,令人空言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译文:常常说(人生聚少离多)美人以袖拭泪。 更还有痴心的人抱恨千古,念念不忘。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译文:(这本书)看起来每个字如同血一般(深刻) 写就它花费十年,这实在不同寻常 。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¹满窗晴日。
译文:图书摆满屋子,屋内香气充盈,窗帘掩盖得严密。瓶中插满了鲜花,书写的案台上满是芳香的气息。在这儿一觉睡到阳光照进窗户里。
注释:¹觉:睡醒。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手寒不了残棋。篝(gōu)¹细勘(kān)唐碑²。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译文:眼前是昨夜手冷没下完的残棋,燃上香火细细体会唐代碑文的含义。没有喝酒的情绪,没有读诗的兴致,那梅花将怒放,雪花也将纷飞了。
注释:¹篝香:衣篝上所散发出的香味。²唐碑:唐代的刻石或碑帖。

  这首词通过对图书一室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宋朝时读书人的那种闲雅的生活,富有情趣。

  “图书一室。”读起句便颇有点耳目一新之感。点明要写的地点是环堵皆书的 书斋。“香暖垂帘密。”两句连读,将书斋里图书见案罗列,垂帘密掩的温馨安谧 之感写出。 垂帘密,暗示时值隆冬天寒。那“香”“暖”之感从何而来?“花满翠壶 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原来,翠瓷壶中满插鲜花,花气飘逸砚席之间。冬日 阳光洒满窗户,一时满室生春。

  “手寒不了残棋。”一枕高卧直至满窗晴日,原来是因为前夜弈棋太晚。前夜 弈棋,残局未收。早上起来,一仍其残。然而只说手寒,语极闲婉。“篝香细勘 唐碑。”残棋未了,生上香炉,铺开砚席,词人坐下来勘读唐碑。一“细”字,足 见其兴味盎然,全神贯注,隐然学人风度。不过,观全幅词情,可知勘唐碑这样 专业性较强的事,不是实写,而是虚描出那种怡然读书的乐趣。

  “无酒无诗情绪。”从来饮酒赋诗,自须高兴佳致。词人自道无此情绪,其实 未必尽然。下边结笔一句“欲梅欲雪天时。”以景语对上句作了不答之答。 上言满窗晴日, 此言欲雪天时, 何故?原来冬日放晴, 阳光短暂; 一天之内, 晴而复阴,也是正常的。上言花满翠壶熏研席,既舍梅莫属,此又言欲梅欲雪天 时,又是何故?颇耐人寻思。实际上,花满翠壶之梅,乃“梅蕊腊前破”之早梅, 而欲梅欲雪天时,正谓“梅花年后多”之花时将近矣。启示着梅花怒放盛开于雪天 雪地,从而将境界从书斋推向大自然。当大自然欲梅欲雪之日,正诗人欲诗欲酒 之时。词人佳兴暗已萌动欲发,却不说有此情绪,只说欲梅欲雪天时,一结韵味有余,妙在对偶之外得之。语极隐秀之致。

  此词以图书一室之境,发舒淡雅清逸之致,可谓妙词。词中用图书、翠瓷、砚席、棋局、唐碑等名物,及其所构成之境,境中之主人,将宋代时期的人文风貌,社会生活作了细致勾勒,浸润着艺术文化的品味。此词虽无关重大主题,但自具一种艺术化的生活之美,还是能给人以陶冶性灵之益的。

  此词用笔、造境都很讲究。上片笔触颇感细密。图书之满室,插花之满壶,花香之满屋,晴日之满窗,笔致较密。香、暖、花、熏、翠壶、晴日,笔致较丽。但下片中的不了残棋,无诗无酒,欲梅欲雪,皆轻描淡写,便将上片丽密之感溶化开来。由浓而淡,层层轻染,足见韵致之清雅。词中造境是在室内,境界本不大。可是上片收以满窗晴日、虚室生白的意象,下片结以欲梅欲雪天时的描写,将一个小小书斋与隆冬将春的天地相连通,便觉得书斋、人心同天地自然常相往来,境界之大,使人意远神怡。营造意境,讲究以小见大,人与自然相通,这正是中国艺术文化之精神。

qīngpíng··shūshì--zhōujìn

shūshìxiāngnuǎnchuíliánhuāmǎncuìxūnyánshuìjuémǎnchuāngqíng

shǒuhánlecángōuxiāngkāntángbēijiǔshīqíngméixuětiānshí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罔两¹问景²曰:“曩(nǎng)³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fù)(tiáo)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译文:微阴问影子:“先前你在走,现在又停下;先前你坐着,如今又站了起来。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持守呢?”影子回答说:“我是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又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难道像蛇的蚹鳞和鸣蝉的翅膀一样微小吗?我哪里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这样?我又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而不会是这样?”
注释:¹罔两:影子之外的微阴。²景:影子;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影”。³曩:以往,从前。⁴特:独。⁵操:操守。⁶待:依靠,凭借。⁷蚹:蛇肚腹下的横鳞,蛇赖此行走。⁸蜩:蝉。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rǔ)¹何以报明时?
译文:我自己岁靡廪粟,无功无劳,这一点我是有自知之明的,你们用什么来回报这政治清明的时代呢?
注释:¹汝曹:你们。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¹亲惟不欺。
译文:农夫还是读书人,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对待国家、亲人最重要的是做到不欺瞒。
注释:¹事:侍奉。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¹百亩可无饥。
译文:六经之中,大道岂有尽头?所以要常常读书明道。百亩之田,只要勤劳耕种,生活就无饥饿之患。
注释:¹躬耕:亲自耕种。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译文:如今把自己最关切的事托付给你们,那就是要“熟读周公七月诗”,千万不要忘记为国效力,重整河山。

  陆游有4万多首传世,其中有一百多首是写给自己孩子的。当然,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那首“死去元知万事空”。不过更多的则是教育孩子的“鸡娃诗”。根据《陆游年谱》,陆游共有七子: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这些诗大多数是陆游晚年闲居浙江山阴老家时写给幼子陆子聿的,包括题中这首应该也是。

  陆游真的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明时”、因此不必读书求仕吗?答案恐怕一言难尽。

  陆游出身于官宦世家,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28岁的陆游到临安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为陆游的才华所深深打动的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但是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这次的考试,位居陆游名下,本来秦桧想授意主考官陈之茂让自己的孙子当第一,结果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官。因此主考官为了明哲保身,不得不找理由不取陆游,陆游的第一次科举仕途就这样被斩断了。接着到了次年(公元1154年),陆游又参加礼部考试,秦桧又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这次殿试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秦埙也没有得到状元,状元被另一位才子张孝祥(这位也是高考出题常客)夺得,同榜中进士的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

  这个挫折对陆游的一生打击非常大。后来虽然他也获得了进士出身,但在仕途上与张孝祥、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这几位同时期的大文豪相比,已经是先天不足。最终他在漫长的一生中,仕途只能停留在中低级官员上徘徊。

  从个人经历上来说,陆游仕途不顺,北伐之志难伸,不可能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明时”;但另一方面,陆游所在的南宋中前期,大的局势还算安稳,相对来说没有大的内外战乱,而陆游在这里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然要适当传播“正能量”。所以“明时”在这里只是一句套话而已。“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其实是在说:你们爸爸我没有本事(虽然本该是高考状元,凡尔赛啊),只拿着一份死工资,没给国家做出什么大贡献;你们可不要和我一样哦!古往今来天底下爱说这种话的爸爸恐怕很多。所以,“何以报明时?”这个设问已经清楚表明了陆游的态度:他可决不是希望儿子们甘当农民的。正是因为现在是“明时”,才更要读书出仕。“报明时”,换成今天的时髦正能量话语就是: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所以“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的理解当然是错误的。

  但是后面的“为农”“躬耕百亩”“七月诗”又怎么理解呢?这还是回到诗的主题,这是一首鸡娃诗,是为了给儿子讲解”六经”特别是《诗经》的。儒家传统认为,六经中有关农事的内容,与治理国家是一脉相通的,所谓“为农为士亦奚异”。一边躬耕一边读书,就是学以致用,是儒家理想中的生活。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