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边重镇称宣府,一带关河新蕃宇。镇朔长屯大将兵,节制还应属巡抚。
北边重镇称宣府,一带关河新蕃宇。镇朔长屯大将兵,节制还应属巡抚。
眼中之人今几年,受诏临戎已三五。圣明不喜文法吏,特简儒臣付斯土。
眼中之人今几年,受诏临戎已三五。圣明不喜文法吏,特简儒臣付斯土。
张君堂堂七尺躯,生有奇才济文武。近侍初联凤阁班,文章久擅鸡林贾。
张君堂堂七尺躯,生有奇才济文武。近侍初联凤阁班,文章久擅鸡林贾。
时从经幄讲唐虞,正色棱棱似文虎。事功直欲追前贤,蜾蠃雕虫底须数。
时从经幄讲唐虞,正色棱棱似文虎。事功直欲追前贤,蜾蠃雕虫底须数。
人言国士可无双,书剑相传自其祖。一朝果被九重知,冠豸腰金佩长组。
人言国士可无双,书剑相传自其祖。一朝果被九重知,冠豸腰金佩长组。
想当跨马出行边,先事澄清后戎伍。千仓有蓄问陈红,百里相望看楼橹。
想当跨马出行边,先事澄清后戎伍。千仓有蓄问陈红,百里相望看楼橹。
守臣戍帅总郊迎,帓首联翩负前弩。蒐田尚接金莲川,弦诵遥连赤城坞。
守臣戍帅总郊迎,帓首联翩负前弩。蒐田尚接金莲川,弦诵遥连赤城坞。
威声早已罢烽燧,号令谁能易旗鼓。丈夫此行亦快哉,好在边人悉安堵。
威声早已罢烽燧,号令谁能易旗鼓。丈夫此行亦快哉,好在边人悉安堵。
愧予与君最相得,半生不脱儒生腐。置身岂合在公卿,开口徒能论今古。
愧予与君最相得,半生不脱儒生腐。置身岂合在公卿,开口徒能论今古。
喜君大用夜忘寐,恨不狂歌对鸡舞。平明载酒送君行,祖席薰风动南浦。
喜君大用夜忘寐,恨不狂歌对鸡舞。平明载酒送君行,祖席薰风动南浦。
愿君当此得志秋,莫学人嗟守边苦。幕府重期老范谣,家声再续留侯谱。
愿君当此得志秋,莫学人嗟守边苦。幕府重期老范谣,家声再续留侯谱。
功成复入汉庭来,帝衮终须待君补。
功成复入汉庭来,帝衮终须待君补。
程敏政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1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杏花飞帘散余春¹,明月入户寻幽人²
译文:杏花飞扑帘幕散播着最后的春光,明月进入门户寻找我这幽居的人。
注释:¹散余春:一作“报余春”。²幽人:幽隐之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qiān)¹步月踏花影,炯(jiǒng)²如流水涵青苹³
译文:提起衣袍在月下漫步踏着摇曳花影,月华寻水,点点花影有寻水中飘浮的青萍。
注释:¹褰衣:用手提起长袍。²炯:光明貌。³青苹: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译文: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香流溢,客人争攀枝条花片寻纷纷香雪。
注释:香雪:指杏花片。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山城薄酒不堪(kān)饮,劝君且吸¹杯中月。
译文:山城酒薄喝起来没有味道,劝各位不寻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
注释:¹吸:饮。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译文:清越的洞箫声在这月明之夜吹断,我只愁明月落下,酒杯空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qī)¹残红。
译文:明朝可恶的春风卷地刮起,就只见绿叶丛中栖息着点点残红。
注释:¹栖:生长。 

  这首诗的题目为“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所以除了写人还要写月、写花、写酒,既把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完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诗的开头两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开门见山,托出花与月。首句写花,花落春归,点明了时令。次句写月,月色入户,交代了具体时间和地点。两句大意是说,在一个暮春之夜,随风飘落的杏花,飞落在竹帘之上,它的飘落,似乎把春天的景色都给驱散了。而此时,寂寞的月,透过花间,照进庭院,来寻觅幽闲雅静之人。“寻幽人”的“寻”字很有意趣。李白有诗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是主,明月是客,说明诗人意兴极浓,情不自禁地邀月对饮。而在此诗中,明月是主,诗人是客,明月那么多情,入户来寻幽人。那么,被邀之人就不能不为月的盛情所感,从而高兴地与月赏花对饮。

  接下来“褰衣步月踏花影,炯虹流水涵青苹”二句,是说诗人应明月之邀,揽衣举足,沿阶而下,踱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赏这空明涵漾、似水涵青苹的神秘月色。这两句空灵婉媚,妙趣横生。诗的上下两句都是先写月光,后写月影。“步月”是月光,“踏花”是月影;“炯如流水”是月光,“涵青苹”是月影。“炯如流水”,是说月光清澈如水,“炯”字写月光的明亮,如杜甫《法镜寺》:“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涵青苹”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之后,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一般。流动的月光与摇曳的青苹,使沉静的夜色有了动感,知月惜花的诗人,沐浴在花与月的清流之中,正好可以一洗尘虑,一涤心胸。这两句诗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两句写花与酒。杜甫《遣兴》诗中有“狂风挽断最长条”之句,白居易《晚春》诗中则说:“百花落如雪。”“花间置酒”两句化用了杜甫、白居易诗意,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美酒置于花间,酒香更显浓郁;香花,趁着酒兴观赏,则赏花兴致也就更高。花与酒互相映发。诗人此时的情怀,与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意趣迥然不同,不是寂寞孤独,而是兴致勃勃。

  “山城”以下四句,前两句写借月待客,突出“爱月”之心。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则补酒薄之不足。“劝君且吸杯中月”一句,是从白居易《寓龙潭寺》诗“云随飞盖月随杯”中化出,表明诗人对月之爱远远超出了对酒之爱。后两句情绪渐转低沉,见诗人“惜月”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光的流转,悠扬的箫声渐渐停息,月下花间的几案之上,杯盘已空,诗人忧从中来。此时诗人最忧虑的不是别的,而是月落。这里含着十分复杂的情感,被排挤出朝廷的诗人,虽然此时处境略有好转,但去国之情总会带来凄清之感,在此山城,唯有明月与诗人长相陪伴。月落西山,诗人情无以堪。

  诗的最后两句转写花,不过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凋零之花。月落杯空,夜将尽矣,于是对月的哀愁转为对花的怜惜。月下之花如此动人,第二天一阵恶风刮起,便会落英遍地,而满树杏花也就只剩下点点残红。诗中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韵味淳厚,声调流美,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首先是物与人的映衬,情与景的融入。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首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是一派晚春景色,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接着“明月入户寻幽人”一句,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诗人因情设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出神入化。

  构思的错落有致,变化自如,使全待情致显得更浓。开篇两句既写花又写月。三、四句重点写月,其中也有写花之笔。五、六句写花、写酒,但重在写花。七、八句写爱月之深。九、十句写惜月之情。最后两句是虚笔,借花的凋零写惜春之情,并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层。通观全篇,诗人紧扣诗题,不断变换笔墨,围绕花、月、酒三者,妙趣横生。

  诗人笔下的月,不仅是含情脉脉,而且带着一股仙气与诗情。这种仙气与诗情,是诗人超脱飘逸风格的体现,也是诗人热爱自然的心情的流露。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94-395
几番时事重论,座中共惜斜阳下。今朝翦柳,东风送客,功名近也。约住飞花,暂听留燕,更攀情语。问千牙过阙,一封入奏,忠孝事、都应写。
几番时事重论,座中共惜斜阳下。今朝翦¹柳,东风送客,功阳近也。约住飞花,暂听留燕,更攀情语。问千牙过阙,一封入奏,忠孝事、都应写。
注释:¹翦:亦写作“剪”。
闻道兰台清暇。载鸱夷、烟江一舸。贞元旧曲,如今谁听,惟公和寡。儿骑空迎,舜瞳回盼,玉阶前借。便急回暖律,天边海上,正春寒夜。
闻道兰台清暇。载¹鸱夷、烟江一舸。贞元旧曲,如今谁听,惟公和寡。儿骑空迎,舜瞳回盼,玉阶前借。便急回暖律,天边海上,正春寒夜。
注释:¹载:一本作“几”。

  《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梦窗词》集入“无射商”。各家格式出入颇多,历来都以苏、辛两家之作为准。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十一句四仄韵。其他句逗不同者为变格。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信州”,唐时置,即今之广信府,在江西上饶。万氏出据信州,所以词题用万任官的驻地称之。

  上片送别赠言。“几番”两句。此是说好几次与你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国家大事,座中友人都叹惜大好江山惟留半壁,却又因为权臣误国,搞得现在国事如夕阳西坠似的到万分危急的局势。“今朝”三句是说:今天我折柳赠别,希望万君能够凭借“东风”(他人提拔)之力,在仕途上节节上升。“约住”三句,“飞花”、“留燕”中的“花”、“燕”似都是万信州所爱女子的别称。此处是说:在万信州将要离此赴京之时,我为他约来了“花”、“燕”等可爱的女子,与他再见上一面,并谈得难舍难分。“问千牙”三句,“千牙”,太守的别称。此处指代万信州。这是说:我且问问万君,当你进京面奏君王之时,不知道有没有能够将民间中的忠孝事迹全都写进奏章之内否?上片既有对国事的叹惜,又提到万君的私情,再嘱之以正事,可见吴万两人的关系很好。

  下片抒发了词人对时局的悲观感,并为朋友预作退路。“闻道”两句,“兰台”,即御史台的别称。此处是说:御史台的工作听说是非常清闲的,你不如效法鸱夷子范蠡,趁机而急流勇退,并以一叶扁舟进入江湖自在快活为上策。“兰台”,照应上片“入奏”。据此万信州这次入朝是去做御史官。该职官本应该将民间的疾苦及“忠孝事”都向君王反映,然而现在却是“清暇”度日,所以词人要为他设想趁早退隐江湖。“贞元”三句是说:唐代的贞观、开元盛世,那时候的用人、治世之国策,到如今还有谁能去采纳呢?只有你还牢记着这些古代明训,并且大力宣扬,但是终究是曲高和寡无人响应啊。“儿骑”三句。“舜”,应指当今皇上。此处是说:你的子女们正在企盼着你趁早回家安度晚年;但是当今皇上却对你还是一再地挽留、借重,希望你能够继续在朝为官,为国出力。“便急回”三句作结,再发出悲观论调。此处是说:你就是从现在起马上改革时政弊端的话,也不能够挽回这危亡的败局了。因为西北方强大的敌人正在虎视耽耽地伺机灭我大宋江山啊!结句以“暖律”喻改革时政;用“天边海上”借喻强敌;以“春寒夜”说明国势的危急。此与首句“斜阳下”,同一意思。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沧州南¹一寺临²河干(gàn)³,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ān)。阅十余岁,僧河(mù)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¹⁰数小舟,曳(yè)¹¹铁钯(pá)¹²,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注释:¹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²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³河干:河岸。干,岸。⁴圮:倒塌。⁵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⁶阅:经过,经历。⁷十余岁:十多年。岁:年。⁸求:寻找。⁹竟:终了,最后。¹⁰棹:名词作动词,划(船)。¹¹曳:拖。¹²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讲学家¹设帐²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³。是非木杮(fèi),岂能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¹⁰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注释:¹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²设帐:设馆教书。³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⁴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⁵岂能:怎么能。⁶为:被。⁷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⁸湮:埋没。⁹颠:颠倒。¹⁰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老河兵¹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²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³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dǎo)(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逆上矣。求之下流,固¹⁰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注释:¹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²盖:因为。³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⁴坎穴:坑洞。⁵倒掷:倾倒。⁶如是:像这样。⁷不已:不停止。已:停止。⁸遂:于是。⁹溯流:逆流。¹⁰固:固然。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尤志心,陈初雪,史明理主编. 长文短读 下 共10册[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第122页
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
(niǎo)¹临窗竹,蔼(ǎi)²垂门桐。
译文:临窗的细竹随着微风轻轻摇曳;迎门有高大梧桐,绿荫笼罩。
注释:拟:效仿。青青河畔草:《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¹袅袅:随风摇摆的样子。²蔼蔼:茂盛的样子。
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
灼灼¹青轩女,泠(líng)²高台中。
译文:一位年华正盛的深闺少妇,神情凄清地步上高台凭栏远眺。
注释:¹灼灼:鲜艳的样子。²泠泠:轻盈的样子。
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
明志¹²秋霜,玉颜艳³春红
译文:她的贞操比那秋霜更加高洁,她的容颜比那春花更加艳丽。
注释:¹明志:高洁的志操。²逸:超过。³艳:一作“掩”。⁴春红:春花。
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
人生谁不别,恨君¹早从戎。
译文:她并非害怕离别,她是怨恨丈夫早年从军远戎而久久不归。
注释:¹君:指丈夫。
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
鸣弦¹惭夜月,绀(gàn)(dài)²羞春风。
译文:她弹琴只有那夜空中的明月在听,她画眉也只有春风在看。
注释:¹鸣弦:弹琴,有向亲人诉述心声之意。²绀黛:美女丹青色的秀眉。绀,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这首诗从主人公的居处环境写起,描写了思妇对久别丈夫的一片挚情和盼归的急切心理,把征人之妇内心隐微的思想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反映出战乱年代广大征人之妇内心共有的痛苦和悲伤。全诗韵律优美,对仗工整,意境高古,风格清雅。

  诗从描写居处环境起笔,在一片清雅幽静的氛围中,主人公步上高台,凭栏远眺。“泠泠”一词,既形容步履轻妙端庄,也形容神情凄清,让人看了可怜见见的。五、六句对这位女主人公作了进一步介绍,使人更加看清,这位女子是一位品貌俱佳的贤良淑女。诗的后几句,揭开了她踽踽登高、神情凄伤的内心帷幕:“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原来她是在思盼从军远戎的丈夫。这两句诗中,包含了女子的无限婉曲心事。这位女子深明大义,她并非怕离别,也并非反对丈夫从戎,她“恨”就恨在“早从戎”。这个“早”字含蕴丰富,既包含着对丈夫早年远出久久不归的怨恨,也流露出时光催人老、美人迟暮的悲哀。如此“灼灼”年华,竟寂寞空闺,她不能不触景伤怀、感慨系之。“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两句,曲尽闺妇千种情思,万般苦恼。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故这里有企盼丈夫归来之意。又“鸣弦”,又“绀黛”,显示出这位女子对久别丈夫的一片挚情和盼归的急切心理。不幸的是,此一时刻,听她“鸣弦”的,只有那“皎皎空中月一轮”;欣赏她“绀黛”的,只有那“吹我罗裳开”的春风。月圆人未圆,她不能不“惭”;春风有意人远别,她不能不“羞”。一“惭”一“羞”,道出了她的内心企望不能实现的深沉哀痛。结尾这两句语悲情苦,反映出战乱年代广大征人之妇内心共有的痛苦和悲伤。

  此诗是一首拟古诗。拟古,模仿古人之作。这是古诗中一种习用的体式。诗人往往由于有某种原因,不便直说;或者由于从古人之作中触发起某种感情,于是采取这种拟古形式。拟古诗并非生搬硬套,而是“用古人格作自家诗”(语见《昭昧詹言》卷一),形同而神异。此诗正是这样。它所“拟”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名篇《青青河畔草》。两诗比较,二者都写离情闺怨,笔墨层次和表现手法也颇相似,但二者所塑造的人物各不相同:前者写的是“昔为倡家女,今作荡子妇”的不幸女子,而后者写的却是“明志逸秋霜”的端庄淑女、征人之妇;前者怨诽浪迹四方不顾妻室的“荡子”,后者则是思念“早从戎”的征夫。由于人物身分不同,所“怨”的对象不同,故后者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情意表达的方式,与前者显著有别。例如,同是以比兴起笔,描写景物,前者选“河畔草”“园中柳”,后者则取“临窗竹”“垂门桐”,雅俗有别,都切合各自人物的身分。同样介绍人物,前者侧重于“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的外在美;后者则不仅介绍其“玉颜艳春红”之貌,且首先突出其“明志逸秋霜”的内在美,淑女、倡妇,各有差别。同样写怨情,前者对薄情丈夫直泻怨诽:“荡子行不归,空房难独守。”而后者则向远戎亲人诉述情怀和苦衷。表达感情的方式,一个直而显,一个含蓄而有深致。可见,这首拟古诗是借旧题而发新意,另有寄托的。在诗的意境的创造上,甚至给人有一种“青胜于蓝”之感,无怪钟嵘称赞诗人“拟古尤甚”(见《诗品》)。

  鲍令晖的拟作在内容上因袭了原诗,抒写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但对主人公感情的刻面更为逼真、细腻,且与原诗的整体氛围有所不同,鲍令晖的笔下的女主人公形象血肉丰满、跃然纸上,思妇的内心世界被刻画得自然传神。鲍令晖能以切身的感受来摩写女性细腻微妙的情态、真实可感的容貌。此外,鲍诗比原诗更具声律之美,大部分诗句对仗工整,且通体押韵,“袅袅”“蔼蔼”“灼灼”“泠泠”等叠词的运用,“逸”“艳”“惭”“羞”等字眼的锤炼,使得整首诗具有高古清澈的诗境与优雅轻倩的诗风。

  至于这首诗中所刻画的思妇形象,也许就是诗人自己。鲍令晖是否有远戎的丈夫,虽难以考定,但从诗中人物温文尔雅的气质和深沉委婉的言行举止看,则是一位有才情的女士,闪烁着诗人自己的身影。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795-797
2、 刘冬颖.中国古代才女诗词.北京:中华书局,2014:40-41
3、 刘彩凤.鲍令晖拟古诗创作简论[J].魅力中国,2014(26):71
草露前朝事,荆茅圣主封。
草露前朝事,荆茅圣主封。
译文:前朝往事如朝露般逝去不返,尺寸之土是圣明的君主所封。
空传馀竹帛,永绝旧歌钟。
空传馀竹帛,永绝旧歌钟。
译文:斯人已逝传记墨痕空留史册,永远成为绝响的是旧日歌钟。
清镜无双影,穷泉有几重。
清镜无双影,穷泉有几重。
译文:明镜难再以照出第二个影子,想要究极黄泉又能到达几重。
笳箫最悲处,风入九原松。
笳箫最悲处,风入九原松。
译文:胡笳与洞箫吹到最悲伤之处,似凉风吹进北地九原的苍松。

gōngwǎn--kuàng

cǎoqiáncháoshìjīngmáoshèngzhǔfēng

kōngchuánzhúyǒngjuéjiùzhōng

qīngjìngshuāngyǐngqióngquányǒuzhòng

jiāxiāozuìbēichùfēngjiǔyuáns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