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千柏林,隋唐留至今。佛光时隐现,塔影半晴阴。
青青千柏林,隋唐留至今。佛光时隐现,塔影半晴阴。
草细经游鹿,庭閒演戏禽。机心刊落久,那复异人寻。
草细经游鹿,庭閒演戏禽。机心刊落久,那复异人寻。

tiānníngyǒushěsēngdàoyǎncéngyǐn--mínbiǎo

qīngqīngqiānbǎilínsuítángliúzhìjīnguāngshíyǐnxiànyǐngbànqíngyīn

cǎojīngyóu鹿tíngxiányǎnqínxīnkānluòjiǔrénxún

黎民表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2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jiē)¹嗟臣工²,敬尔³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mù)¹⁰之春,亦又¹¹何求¹²?如何新畲(yú)¹³?於(wū)¹⁴¹⁵来牟¹⁶,将受厥(jué)¹⁷。明昭¹⁸上帝,迄(qì)¹⁹康年²⁰。命我众人²¹:庤(zhì)²²乃钱(jiǎn)²³(bó)²⁴,奄观²⁵(zhì)(yì)²⁶
译文:群臣百官听我说,应当谨慎做公务。君王赐与你成法,需要研究再调度。农官你们也听令,正是暮春的节令,有何要求说来听,新田旧田如何种。今年麦子长势好,秋天将有好收成。光明无比的上天,赐我丰收好年景。下令那些农夫们:备好锄铲等农具,同看收割的情景!
注释:¹嗟:发语语气词,嗟嗟,重言以加重语气。²臣工:群臣百官。³敬尔:尔敬。尔,第二人称代词;敬,勤谨。⁴在公:为公家工作。⁵厘:通“赉(lài)”,赐。⁶成:指成法。⁷咨:询问、商量。⁸茹:调度。⁹保介:田官。介者界之省,保介者,保护田界之人。一说为农官之副,一说为披甲卫士。¹⁰莫:古“暮”字,莫之春即暮春,是麦将成熟之时。¹¹又:有。¹²求:需求。¹³新畲:耕种二年的田叫新,耕种三年的田叫畲。¹⁴於:叹词,相当于“啊”。¹⁵皇:美盛。¹⁶来牟:麦子。¹⁷厥明:厥,其,指代将熟之麦;明,成,刘瑾《诗传通释》:“古以年丰谷熟为成。”¹⁸明昭:明明,谓明智而洞察。¹⁹迄用:终于。²⁰康年:丰年。²¹众人:庶民们,指农人。²²庤:储备。²³钱:农具名,掘土用,若后世之锹。²⁴鎛:农具名,除草用,若后世之锄。²⁵奄观:尽观,即视察之意。²⁶铚艾:铚,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铚、艾二字在这里转作动词,指收割作物。

  这是一首歌颂周王关心农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全诗反映出周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据西周文献,周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制定土地分配、土地管理、耕作制度的具体法规,如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水利建设以及轮种等耕作技术都包括在内。这一套法规,就是诗中所说的“成(法)”。当时鼓励开垦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把田地分等级,耕二年称“新田”,三年称“畲”。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朝廷规定了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如轮作、深翻、平整、灌溉、施肥等等,即诗中所说的“如何新畲”,周王要求臣民按颁布的成法去做。周朝重祭祀,祭礼众多,不但在开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祷,而且在收获之后也向神明致谢,这篇诗中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自然也要向神明献祭,感谢“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当时的周王不但春耕去“藉田”,收割也去省视,末三句就是写这一内容。周王说:锹、锄暂时用不着了,要收好,准备镰刀割麦子吧。他对农业生产很熟悉,指示比较具体,这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此诗的“王”,可信是成王。它编为《臣工之什》之首,下一篇《周颂·噫嘻》首句即直称“噫嘻成王”;因为这一篇用成王的口气,作为成王的训示,所以放在前面,它们都是歌颂成王的。殷商后王把歌颂先王省耕和祈祷神明的诗,配合乐舞,作为宗庙乐歌在一定的礼仪上演唱,也是为了追念先王的功业,继承先王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继续贯彻执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所以,此诗和其他几篇农事诗都被编入《周颂》。从此诗的形式来看,全诗十五句,不分章,不用韵,与《周颂》其他作品相类,确是宗庙乐歌。

  这首短诗分三层,即周王给臣工们讲话,分三类对象。一是对群臣百官:辛苦了,赐你成法,请来受教。二是对分管农业的官吏们:时令已是晚春,小麦即将成熟,今年又是丰收年啊!这其实是在表彰他们的劝农之功。三是对农夫们:准备收获吧!欢快之情跃然纸上。

  此诗的历代训诂也多歧义,主要是第三句的“成”字和第五句的“保介”一词。“成”字有释为“成绩”者,则句意为“王对你们的成绩给予赏赐”,亦通。《诗集传》等书所释“成法”于上下文义亦圆通顺畅。“保介”一词,有人释为“执甲之士”,即周王左右卫士,有成篇的考据;或释为“农官”已合情合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63-665

chéngōng

míng xiānqín 

jiējiēchéngōng jìngěrzàigōng wánglàiěrchéng láilái jiējiēbǎojiè wéizhīchūn yòuqiú xīn huángláimóu jiāngshòujuémíng míngzhāoshàng yòngkāngnián mìngzhòngrén zhìnǎiqián yǎnguānzhìài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卷地白草¹(zhé),胡天²八月即飞雪。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注释:¹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²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¹开。
译文: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犹如梨花争相开放。
注释:¹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散入珠帘¹湿罗幕²,狐裘(qiú)³不暖锦衾(qīn)(bó)
译文: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注释:¹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²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³狐裘:狐皮袍子。⁴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锦衾:锦缎做的被子。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将军角弓¹不得控²,都(dū)³铁衣冷难着(zhuó)。(难着 一作:犹著)
译文:将军战士们冷得拉不开弓,铠甲冻得难以穿上。
注释:¹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²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³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⁴铁衣:铠甲。⁵难着:一作“犹著”。着:亦写作“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hàn)¹阑干²百丈³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译文: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注释:¹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²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³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⁴惨淡:昏暗无光。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中军¹置酒饮(yìn)归客²,胡琴琵琶与羌(qiāng)³
译文: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注释:¹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²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³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纷纷暮雪下辕(yuán)¹,风掣(chè)²红旗冻不翻³
译文: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注释:¹辕门:军营的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²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³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轮台¹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²天山路。
译文: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注释:¹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²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¹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注释:¹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即万即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情形。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飞雪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情绪。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中间两句为第二部分,描写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三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有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参考资料:
1、 梁川 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193页

báixuěsòngpànguānguījīng

cénshēn tángdài 

běifēngjuǎnbáicǎozhé tiānyuèfēixuě 
chūnfēnglái qiānshùwànshùhuākāi 
sànzhūliánshī湿luó qiúnuǎnjǐnqīn 
jiāngjūnjiǎogōngkòng tiělěngnánzhuó  (nánzhuózuò yóuzhuó )
hànhǎilángānbǎizhàngbīng chóuyúncǎndànwànníng 
zhōngjūnzhìjiǔyìnguī qínqiāng 
fēnfēnxuěxiàyuánmén fēngchèhóngdòngfān 
lúntàidōngménsòngjūn shíxuěmǎntiānshān 
shānhuízhuǎnjiànjūn xuěshàngkōngliúxíngchù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惜春¹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²
译文:惜别伤春连日来酒醉昏昏,醒来之后衣裳上全是酒痕。
注释:¹惜春:爱怜春色。²酒痕:酒污的痕迹。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细水浮¹花归别涧(jiàn)²,断云³含雨入孤村。
译文:细水上漂着落花流入另涧,阴见带雨飘入那远处孤村。
注释:¹浮:一作“漾”。²别涧:另外一条河流。涧,一作“浦”。³断云:片片云朵。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人闲¹易有²芳时恨³,地迥(jiǒng)难招自古魂
译文:闲居无聊恨芳时白白流去,异地千里难招来古人精魂。
注释:¹人闲:作者在朱全忠当权时,被贬到濮州,后来依附他人,终日无所事事。²有:一作“得”。³芳时恨:就是春归引起的怅恨。终日闲呆,不能有所作为,辜负了大好时光,故有“芳时恨”之感。芳时,指春天。⁴地迥:地居偏远。迥:一作“胜”。⁵古魂:故人的精魂,指老友已故化为精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惭愧流莺(yīng)¹相厚意²,清晨犹为到西园。
译文:最感激流莺掀转深情厚意,每当清晨还特意飞到西园。
注释:¹流莺:叫声悦耳的莺。流,谓其鸣声婉转悦耳。²厚意:深情厚意。

  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与《安贫》表现同一索寞情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此篇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诗篇一上来,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

  颔联转入写景。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扩大开来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也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正是韩偓诗歌写景抒情的显著特色。

  颈联再由写景转入抒情。为什么要说“人闲易有芳时恨”,大凡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层看,这个“闲”字上还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这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痛告白。下联“地迥难招自古魂”,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诗人为惜春而寄恨无穷,因想到:如有亲交故旧,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更叫人寂寞难堪。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托之于“地迥”,根本上还在于缺乏知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韩偓此时的孤愤心情,同当年的陈子昂确有某种相通之处。

  七、八句抛开议论事理,转入抒情。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诗人在这里虽然没有具体写自己是如何苦闷,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但其无限苦闷之情却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是其主要特点。这首诗描写景物具体形象,“细水浮花归别洞,断云含雨入孤村”这些诗句,真实地描绘出春天雨前农村的美景,有很大的艺术魅力。这首诗语言流畅优美,对仗工整。通篇扣住“春尽”抒述情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一层深一层地加以抒发,而又自始至终不离开春尽时的环境景物,即景即情,浑然无迹,这就是诗篇沉挚动人的力量所在。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6-217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46-248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30-1332

chūnjǐn--hán

chūnliánzuìhūnhūnxǐnghòushangjiànjiǔhén

shuǐhuāguībiéjiànduànyúnháncūn

rénxiányǒufāngshíhènjiǒngnánzhāohún

cánkuìliúyīngxiānghòuqīngchényóuwèidào西yuán

花前顾影粼粼。水中人。水面残花片片绕人身。
花前顾影粼(lín)¹。水中人。水面残花片片绕人身。
译文:她在花前水边照影儿,清清水中有个人,掉落水面的片片落花绕人身。
注释:¹粼粼:水清澈而微湍。
私自整,红斜领,茜儿巾。却讶领间巾里刺花新。
私自整,红斜领,茜(qiàn)¹儿巾。却讶²领间巾里刺花新。
译文:情不自禁整整歪斜的红色衣领,再理理绛色佩的衣巾,却惊讶水中的领间巾底,刺绣的花那样新?
注释:¹茜:茜草根红,可为染料。此指绛色。²讶:惊奇。此处意为令人心动。
此词以景衬人,景与人融为一体。构思新巧,极富生活情趣。花影斑斑,清水粼粼,映衬着女子娟秀的体貌。花片人面在水中融合、荡开,色彩缤纷,妖冶多姿。女子颔首整衣,显出了领间襟里所绣的新式花朵。全词清新婉丽,曲折有致。

xiāngjiànhuān··huāqiányǐnglín--máolíng

huāqiányǐnglínlínshuǐzhōngrénshuǐmiàncánhuāpiànpiànràorénshēn

zhěnghóngxiélǐngqiànérjīnquèlǐngjiānjīnhuāxīn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hāo)¹谁家地,聚敛(liǎn)魂魄无贤愚²
译文:蒿里是魂魄聚居之地,无论贤达之人还是愚昧之人都不免一死,魂归蒿里。
注释:¹蒿里:魂魄聚居之地。²无贤愚:无论是贤达之人还是愚昧之人。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鬼伯¹一何²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chí)(chú)³
译文:主管死亡的神对人命的催促是多么紧迫啊,人的性命不能久长,更容不得人一丝的犹疑。
注释:¹鬼伯:主管死亡的神。²一何:何其,多么。³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蒿里在泰山下。迷信传说,人死之后魂魄归于蒿里。歌的开头提出疑问:“蒿里谁家地?”疑问的所以提出,在于下一句:“聚敛魂魄无贤愚。”人间从来等级森严,凡事分别流品,绝无混淆,似乎天经地义。所以诗人不解:这“蒿里”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那里为什么不分贤愚贵贱?人间由皇帝老子、王公大臣及其鹰犬爪牙统治,那么,这另一个世界,是“谁家”的天下,归谁掌管呢?人活着的时候绝无平等可言,死后就彼此彼此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两句说,“鬼伯”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一旦他叫你去,你想稍稍踟蹰一下也不可能。“催促”得那样急,到底为的什么?求情祷告不行,威逼利诱也不行。人间的万能之物——权势、金钱、这时候完全失去效用,不能代死。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呢?看来,“鬼伯”是最公正廉洁的。然而,他可敬却不可亲,没有人不怕他。不管凤子龙孙,也不管皇亲国戚,他都是一副铁面孔,决不法外开恩,也不承认特权。无论什么人,对他都无计可施。

  这篇歌辞反映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种种思索。但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其认识还不能离开唯心论的前提。

  艺术表现上,此诗则以自然见其本色。全篇四句,两两设为问答,如随口吟唱,联类成篇。

hāo

míng liǎnghàn 

hāoshuíjiā liǎnhúnxián 
guǐxiāngcuī rénmìngshǎochích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