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营求足竟何穷,一足能令万虑空。
可但诗人供望眼,乾坤都在足山中。
营营求足竟何穷,一足能令万虑空。
可但诗人供望眼,乾坤都在足山中。
钱时

钱时

严州淳安人,字子是,号融堂。绝意科举,究明理学。江东提刑袁甫建象山书院,招主讲席。理宗嘉熙二年以荐授秘阁校勘,召为史馆检阅,求去,授江东帅属归。有《周易释传》、《学诗管见》、《融堂书解》、《四书管见》、《两汉笔记》等。 ▶ 3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宾于人。在邦¹无怨,在家²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说:“出门与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百姓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此在诸侯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注释:¹邦:诸侯统治的国家。²家:卿大夫的封地。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¹,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xiàng)²也吾见(xiàn)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gāo)(yáo)³,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是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注释:¹举直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错,通“措”,废置,罢黜。²乡:同“向”过去。见于,被接见。³皋陶:舜时的贤。⁴伊尹:商汤时辅相。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平日心怀恭谨,做事严肃认真,待人真心实意。这几种品德,纵使是到蛮夷之邦,也是不能废弃的。”
千载知经几暴秦,山中惟说避秦人。
千载¹知经几暴秦,山中惟说避秦人。
译文:千年过去,经历了多少朝代,而山中的人们只知道统治暴虐的秦朝。
注释:¹载:年。
仙源错引渔舟入,恼乱桃花自在春。
仙源错引渔舟入,恼乱桃花自在春。
译文:如同仙境一般的桃花源不小心把渔夫引入,实在是扰乱了桃花盛放的自在春意。
帐里鸳鸯交颈情,恨鸡声,天已明。愁见街前,还是说归程。临上马时期后会,待梅绽,月初生。
帐里鸳鸯交颈情,恨鸡声,天已明。愁见街前,还是说归程。临上马时期后会,待梅绽,月初生。

  和凝的《江城子》共有五首,是一组完整的组词,内容相连,叙述一位女子与情人夜间约会相见的整个过程,从第一首“排红烛,待潘郎”到第五首“天已明”,写出这位女子含娇、含恨、含笑、含情、含愁的一个等待恋人时特有的心态流程,表现出她对恋人的一片痴情。因为它“章法清晰”,所以被人誉为“联章之祖”,又称“江城五支,为言情者之祖”。所谓“江城五支,为言情者之祖”,指的应该并不是“托美人以写情,指落花而自喻”,而应该是采用组词这种特别的方式,叙述了一件完整的情事过程。这属于和凝的首创,所以称祖。

  《江城子·帐里鸳鸯交颈情》为最后一首,写女子与情人相会情景,两情相投不觉时间太快,“恨鸡声,天已明”,郎君走时又约会期,留下了袅袅余音。

jiāngchéngzi··zhàngyuānyāngjiāojǐngqíng--níng

zhàngyuānyāngjiāojǐngqínghènshēngtiānmíngchóujiànjiēqiánháishìshuōguīchénglínshàngshíhòuhuìdàiméizhànyuèchūshēng

神兵十万忽乘秋,西碛妖氛一夕收。
神兵¹十万²忽乘秋³,西碛(qì)妖氛一夕
译文:十万大军趁着秋天草丰马壮,大军西征,一举消灭了西北边塞的敌人。
注释:种(chóng)谔:字子正,宋神宗时人。官至凤州团练使,知延州。为人残忍狡诈,但战功颇多。米脂川大捷:《宋史·种世衡传·附种谔传》载:“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米脂,宋时置米脂砦,因米脂河而得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川,平原,原野。¹神兵:神奇莫测的兵,这里称赞宋兵。²十万:种谔所领之兵实为九万三千,这里是举其成数。³乘秋:趁着秋天草丰马壮的季节进行战争。⁴西碛:西北沙漠地带,这里用以指西夏。⁵妖氛:妖气。本指凶灾、祸乱,这里指西夏的嚣张气焰及其对宋边的危害。⁶一夕:一旦,一日。⁷收:肃清。
匹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
匹马不嘶榆(yú)¹外,长城自起玉关²头。
译文:边塞从此没有了战马嘶鸣,无仗可打,安定祥和。种谔有如长城,守卫着玉门关。
注释:¹榆塞:塞名,又称榆林塞、榆谿塞,据《汉书》记载为秦修长城所在,蒙恬曾于此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因以名之。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此处用为边塞通称,唐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诗中有“边烽警榆塞”之句。²玉关: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疏勒河边,汉武帝时为内地通西域要道,宋以后逐渐衰落,关遂废圮。
君王别绘凌烟阁,将帅今轻定远侯。
君王别绘¹凌烟阁²,将帅今轻³定远侯
译文:他功高当世,定能绘图凌烟阁,青史扬名。他的功劳远远胜过班超。
注释:¹别绘:另外绘制。²凌烟阁:唐皇宫殿阁名。刘肃《大唐新语·褒赐篇》载,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图画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尉迟敬德等二十四人于长安凌烟阁上,以褒彰其功业。太宗亲自作《赞》,褚遂良题阁,阎立本画。³轻:轻视。⁴定远侯:《后汉书·班超传》载,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威震西域三十六国,以功封定远侯,封地在今陕西省镇巴县。这句说种谔功胜班超,是溢美之词。
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凉州。
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¹凉州²
译文:不要说没有能够报国之人,此行高举战旗,定当一举收复凉州。
注释:¹取:收复。²凉州:古州名,西汉始置为州,东汉时所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及青海、内蒙古的一部分。西夏所辖地为古凉州的一部分。

  在宋与西夏的多次战争中,宋军常打败仗,所以听到种谔米脂川大捷的消息使诗人兴奋不已。诗人颂扬了这场胜仗,认为它可以一扫西夏的嚣张气焰,使西北边塞安宁,种谔等人的功劳不在班超之下,可与凌烟阁的功臣并举。全诗构思严谨,属对工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气概,风格雄奇,意境开阔。

  首联使用轻笔,点明战争已经取得胜利。“忽乘秋”,是说在深秋初冬,宋军突然发动攻击。“一夕收”,即一夜之间便把西夏兵消灭了,结束战事。这都说的是战争进展迅速,平中见奇,渲染了宋军的神奇莫测和迅捷勇猛。然而,诗中暗写宋军的强悍,西夏兵力的劣败。上句称颂“神兵”,下句贱称“妖氛”,爱憎分明。西夏政权的建立人之一李继迁曾经受过宋朝赠送的五州之地,并且担任节度使,而后背叛了宋朝,不以和睦相处,反以兵刃相向。加上王珪曾经为宋军督战而败北,那么他对西夏的感情可想而知,他对宋军此战取胜又是多么兴奋了。

  颔联写战果,乐观地展望了大捷后安宁和平的边塞局势。一方面西夏军逃遁,一方面宋阵巩固,边境得以安宁。西夏人以游牧为主,每当秋高草肥时就闯入宋境掠夺。唐宋时把加强西北边防叫“防秋”。首句说宋军“忽乘秋”,即暗用“防秋”意。现在防秋胜利了,北人逃了,边境那边无声无息,所以说“匹马不嘶榆关外”。长城故址西起临洮,到明代加以重修,才以嘉峪关为西端。这里说“长城自起玉关头”,是一种泛泛说法,意思是长城如今得以有首有尾,完整地起到保卫宋朝江山的作用。把这个意思深化一层,就是有了种谔这样的良将,朝廷可以信赖他,就像可以凭仗的长城屏障一样了。这一层曲笔点到了题旨,引起后半篇的感想。

  颈联盛赞种谔等人的卓越功勋。诗人没有直接颂扬,而是借用汉唐时代的两个典故,说种谔等人的功劳不在定远侯班超之下,可与凌烟阁的功臣相提并论。凌烟阁是唐太宗表彰武将战功的建筑物,因为把功臣像画在阁壁上,所以说“绘”。“别绘”,是说宋朝皇帝应该另外造阁,绘上宋将图像。一个“轻”字,大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和气概。

  尾联语重心长地指出并不缺乏报国志士,像种谔这样的良将,一定会高举战旗,乘胜去收复失地凉州。“莫道”句以否定句式充分肯定了种谔等宋军将士的爱国思想。“行去”以轻松的口吻直抒豪迈之情。结尾特别提到凉州,值得一思。凉州在唐代本来已是边城,到宋代早已不属朝廷管辖了。南宋陆游念念不忘的“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也正是北宋王珪梦寐以求的。

  这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慷慨激昂的感情。全诗构思严谨,布局恰当;属对工整,用笔稳健;风格雄奇,意境开阔,是一首颂捷奏凯的快诗。

参考资料:
1、 葛杰编. 中华浩歌[M]. 昆明: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7:156-159.
2、 刘凤泉,牟瑞平,蔡玉和主编. 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M].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368-369.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有客¹有客字子美²,白头乱发垂过耳。
译文:有个游子字子美,满头蓬乱的头发盖过了耳朵。
注释:¹有客:杜甫是寓居,故自称有客。²子美:杜甫的字。杜甫和李白一样,都喜欢在诗中用自己的姓名或字号。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岁拾¹(xiàng)(lì)²随狙(jū)³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译文:终日跟在猿猴后面捡些橡树籽充饥,还是大冷天,山谷里太阳也下山了。
注释:¹岁拾:“岁”指岁暮,因下句有“天寒日暮”之文,故可从省,兼以避重。²橡栗,即橡子,江南人常用来做成豆腐。³狙:猕猴。狙公,养狙之人。芧:音序,亦即橡子。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cūn)¹皮肉死。
译文:中原还是音信不通不能回去,我手脚都冻开裂了,皮肉坏死。
注释:¹皴:皮肤因受冻而坼裂。皮肉死,失了感觉。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¹
译文:啊,我唱起第一首歌来已是悲伤不已,凄凉的风又为我从天上刮来。
注释:¹“悲风”句:仿佛风也为我而悲恸。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长镵¹长镵(chán)白木柄,我生托子²以为命。
译文:长铲长铲有白木头做的杆啊,我就靠你活命。
注释:¹镵:锄类。²子:是称呼长镵。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黄独¹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jìng)²
译文:山上大雪找不到黄精的幼苗,我的衣服怎么拉扯也盖不住小腿骨。
注释:¹黄独:是一种野生的土芋,可以充饥。戴叔伦诗“地瘦无黄独”。因雪大,所以无苗,难于寻找。²胫:膝以下。衣短,故不及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此时与子¹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译文:我和你一块空手回来,屋里男女饿的直哼哼,再没有别的声音。
注释:¹子:仍指长镜。因雪盛无苗可寻,故只好荷镵空归。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译文:啊,我刚唱起第二首歌来,邻居也为我惆怅不堪。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¹
译文:有三个弟弟在远方,想来三人都很消瘦没有哪个好一点。
注释:¹强:强健。何人强,是说没有一个强健的。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生别展转¹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²
译文:生离死别辗转不相见,胡天尘土黑暗道路遥远。
注释:¹展转:到处流转。²“胡尘”句:申明不相见之故。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东飞鴐(jiā)¹后鹙(qiū)(cāng)²,安得送我置汝旁。
译文:东飞的鴐鹅后面跟着鹙鸧,怎么才能够送我到你们身旁!
注释:¹鴐鹅:似雁而大。²鹙鸧,即秃鹙。弟在东方,故见鸟东飞而生“送我”之想。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译文:啊,我刚唱起第三首歌来,你回到什么地方收取兄长我的骨头?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有妹有妹在钟离¹,良人²早殁(mò)诸孤痴³
译文:我有个妹妹在钟离,她丈夫早早去世留下幼稚的儿女。
注释:¹钟离:今安徽凤阳县。²良人:丈夫。³痴:幼稚。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长淮浪高蛟(jiāo)龙怒¹,十年不见来何时。
译文:淮河浪高如蛟龙发怒,兄妹不见十年了,什么时候能相见?
注释:¹“长淮”句:钟离在淮水南。浪高蛟龙怒,形容水路的艰险。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piān)舟欲往箭满眼,杳(yǎo)杳南国¹多旌(jīng)²
译文:想乘船前往相见因战乱难以成行,南国遥远旌旗众多。
注释:¹南国:犹南方,指江汉一带。²箭满眼,多旌旗,极言兵乱。二句补写不见之由。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¹
译文:啊,我唱起了第四首歌,树林中猿猴白日里也为我悲啼!
注释:¹“林猿”句:猿多夜啼,今乃白昼啼,足见我之悲哀,竟使物类感动。同谷多猿,故有此事。林猿旧作竹林,云是鸟名,非。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sà)飒枯树湿。
译文:四面山里多风溪水水流湍急,冬天寒雨飒飒枯树被淋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黄蒿古城云不开¹,白狐跳梁²黄狐立。
译文:这座黄蒿古城上空云雾晦冥化不开,因人烟稀少白狐黄狐到处欢腾跳跃。
注释:¹云不开:云雾晦冥。²跳梁:犹跳跃。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我生何为在穷谷¹,中夜²起坐万感集。
译文:我为什么会生长在穷乡僻壤?半夜未眠坐起百感交集!
注释:¹穷谷:即上面四句所写的。²中夜:半夜。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¹
译文:啊,我唱起第五首歌,声音悠长,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
注释:¹“魂招”句:是倒句。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古人招魂育两种:一招死者的魂,一招活人的魂。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南有龙兮在山湫(qiū)¹,古木巃(lóng)(zōng)²枝相樛(jiū)³
译文:同谷南边有龙生在万丈潭,古树的枝桠弯曲下垂。
注释:¹湫:龙潭。²巄嵷:楂桠貌。³樛:枝曲下垂貌。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木叶黄落龙正蛰(zhé)¹,蝮蛇²东来水上游。
译文:树叶枯黄飘落龙正伏藏,东来的蝮蛇竟敢在龙湫上游泳。
注释:¹蛰:伏藏。²蝮蛇:一种毒蛇。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
我行怪此安敢出¹,拔剑欲斩且复休。
译文:我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哪里还敢出来?我想拨剑斩掉这怪物却犹豫不决。
注释:¹“我行”句:是说蝮蛇竟敢出游于龙湫,未免可怪。杨伦释“怪”作“畏”,以为杜甫怕蝮蛇而不敢出。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hè)为我回春姿¹
译文:啊,我从容地唱起第六首歌,溪谷为我也好像带有春意。
注释:¹“溪壑”句:心有犹疑,故歌思亦迟,迟则从容不迫,故觉得溪壑也好像带有春意。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¹饥走荒山道。
译文:男子汉如果不成名很快就会老去,三年来忍饥挨饿走在荒山野岭。
注释:¹三年:从至德二载(年)至乾元二年(年)为三年。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长安卿相多少年¹,富贵应须致身早。
译文:长安卿相都是少年人,富贵应该要趁早。
注释:¹“长安”二句:是愤激、嘲笑的话。并不是杜甫真的羡慕富贵,真的劝人争取富贵。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¹伤怀抱。
译文:山中的读书人都是旧相识,只与他们谈起那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
注释:¹宿昔:曩昔,即昔日。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¹
译文:啊,我唱起第七首歌,终止了吟唱,搁笔望天,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
注释:¹“仰视”句:杜甫是一个入世主义者,又有他的政治抱负,而今年老无成,故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是杜甫行路最多的一年。所谓“一岁四行役”,说的便是这一年。这一年也是他一生中最苦的一年,像这七首诗所写的,真是到了“惨绝人寰”的境地。他采用七古这一体裁,描绘流离颠沛的生涯,抒发老病穷愁的感喟,大有“长歌可以当哭”的意味。

  在内容上,第一首从自身作客的窘困说起;第二首写全家因饥饿而病倒的惨况;第三首写怀念兄弟;第四首写怀念寡妹;第五首,由悲弟妹又回到自身,由淮南山东又回到同谷;第六首由一身一家说到国家大局;第七首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在结构上,七首相同,首二句点出主题,中四句叙事,末二句感叹。

  从艺术上说,组诗末首是较为精彩的篇章。此诗开头使用了九字句:“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浓缩《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意,抒发了身世感慨。杜甫素有匡世报国之抱负,却始终未得施展。如今年将半百,名未成,身已老,而且转徙流离,几乎“饿死填沟壑”,怎不叫他悲愤填膺!六年后杜甫在严武幕府,曾再次发出这种叹穷嗟老的感慨:“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莫相疑行》)其意是相仿的。

  次句“三年饥走荒山道”,把“三年”二字缀于句端,进一步突现了诗人近几年的苦难历程。“三年”,指至德二载(757)至乾元二年。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遭贬斥,为饥饿驱迫,在“荒山道”上尝够了艰辛困苦。

  三、四句,诗人追叙了困居长安时的感受,全诗陡然出现高潮。十二年前,杜甫西入长安,然而进取无门,度过了惨淡的十年。他接触过各种类型的达官贵人,发现长安城中凭借父兄余荫,随手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长安卿相多少年。”这不能不使诗人发出愤激之词:“富贵应须致身早。”“致身早”,似是劝人的口吻,却深蕴着对出现“少年”“卿相”这种腐败政治的愤慨。这和他早年所写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显然同属愤激之言。

  五、六句又回到现实,映现出诗人和“山中儒生”对话的镜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诗人身处异常窘困的境地,当然感叹自己不幸的遭遇,因而和友人谈起的都是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忧国忧民的“怀抱”无法实现,自然引起无限伤感。

  第七句“呜呼七歌兮悄终曲”,诗人默默地收起笔,停止了他那悲愤激越的吟唱,然而思绪的巨潮如何一下子收住?“仰视皇天白日速”,搁笔望天,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这时,一种迟暮之感,一种凄凉沉郁、哀壮激烈之情,在诗人心底涌起,不能自已。

  《同谷七歌》在形式上学习张衡《四愁诗》、蔡琰《胡笳十八拍》,采用了定格联章的写法,在内容上较多地汲取了鲍照《拟行路难》的艺术经验,然而又“神明变化,不袭形貌”(沈德潜《唐诗别裁》),自创一体,深为后人所赞许。此诗作为组诗的末篇,集中地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艺术上,长短句错综使用,悲伤愤激的情感,犹如潮水般冲击着读者的心弦。文天祥曾拟此体作歌六首。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36-140
2、 陶道恕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4-50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