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与诗人著意清,不平宁作候虫鸣。閒愁有底能千斛,久雨终当快一晴。
秋与诗人著意清,不平宁作候虫鸣。閒愁有底能千斛,久雨终当快一晴。
富贵时来何足道,英雄天亦不徒生。来宵径就姮娥约,丹桂当年种已成。
富贵时来何足道,英雄天亦不徒生。来宵径就姮娥约,丹桂当年种已成。

hànlǎozhōngqiūqiánzhīshīshìtàiqièzhéyùnmiǎnshìzhī--chóu

qiūshīrénzheqīngpíngníngzuòhòuchóngmíngxiánchóuyǒunéngqiānjiǔzhōngdāngkuàiqíng

guìshíláidàoyīngxióngtiānshēngláixiāojìngjiùhéngéyuēdānguìdāngniánzhǒngchéng

虞俦

虞俦

虞俦,生卒年月不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隆兴初进人太学,中进士。曾任绩溪县令,湖州、平江知府。庆元六年(1200)召入太常少卿,提任兵部侍郎。工诗文,著有《尊白堂集》24卷,清修《四库全书》收录其部分诗文。如其词《满庭芳》:色染莺黄,枝横鹤瘦,玉奴蝉蜕花间。铅华不御,慵态尽欹鬟。 ▶ 6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我初生岁,中原失太平。
昔我初生岁¹,中原失太平。
译文:我出生后不久,就遇到了靖康之耻。
注释:¹岁:年。
宁知墓木拱,不见塞尘清。
宁知¹墓木拱,不见塞(sài)²清。
译文:哪里知道我都已经老去,还是没有听到收复中原的好消息。
注释:¹宁知:岂知,怎么会知道。²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
京洛无来信,江淮尚宿兵。
京洛无来信,江淮尚宿兵。
译文:汴京和西京洛阳已经失陷多年,可是江淮一带的军队没有北伐中原的动作。
何时青海月,重照汉家营?
何时青海月,重照汉家营?
译文:请问什么时候我才能听到宋军收复中原的好消息呢?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男声欣欣¹女颜悦²,人家不怨言语别³
译文: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男人们的话语里充满了喜悦,女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家家户户再也没有怨言,说的话也和往常不一样了。
注释:¹欣欣:欢喜的样子。²颜悦:脸上含笑。³别:特别,例外。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五月虽热麦风¹清,檐头索索²(sāo)³鸣。
译文:虽然五月天气炎热,此时的麦风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在村中的屋檐下,妇女们正忙着用缲车缫丝,缲车上发出一阵阵倾细的声音。
注释:¹麦风:麦熟时的风,南风。²索索:缫丝声。³缲车:也作“缫车”,抽丝的器具,因有轮旋转抽丝,故名。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¹秋蛾生。
译文:家蚕丰收,野蚕做的茧再也没有人来收取,于是这些茧在树上就变成了秋蛾,在树叶间扑扑地飞舞着。
注释:¹扑扑:象声词。此句是说野蚕无人要(因家蚕丰收)而在树上化为秋蛾。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¹²得官家足。
译文:麦子收割以后一筐一筐地堆放在麦场上,绢布织成后一匹一匹地缠在轴上,农民们可以确认今年的收成已足够缴纳官府的赋税了。
注释:¹的知:确切知道。²输:交纳赋税。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不望¹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dú)²
译文:不指望还有入口的粮食,也不指望还有绢布剩下来做件衣服穿在身上,只是暂且可以免除去前往城中卖掉自己的小黄牛了。
注释:¹望:一作“愿”。²犊:小牛,泛指耕牛。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田家衣食无厚薄¹,不见县门²身即乐。
译文:农民家庭的衣食实在谈不上什么好与坏,只要家里人不被捉进县衙门,便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注释:¹无厚薄:讲求不了好坏。²县门:县衙门。

  王建这首乐府体诗歌,对残酷的封建压迫作了无情的揭露。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全诗四换韵脚。依照韵脚的转换,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层,直接描写乡间农民的精神面貌:“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这两句写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首句使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由此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

  三、四、五、六这四句为第二层。这层以具体形象暗示农家喜乐之因,是因为夏粮、夏茧丰收,有了一个好收成。“五月”二句,写织妇因为喜悦,面对五月艳阳,也觉麦香中的热风清凉宜人,在缲丝车上细致认真快乐地抽丝织素。五月麦风清,写夏粮丰收;檐言缲车索索作响,写夏茧丰收。为了突出农家夏茧之多,诗人又从侧面下笔:“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这两句写家蚕丰收,野蚕无人也无暇顾及,以至野蚕化蛾,在桑叶上飞来飞去。野蚕作茧无人收取,自生自灭,可见夏茧的确获得大丰收,完全足够抽丝织绢之需。在这一层次里,作者一写收麦,一写缲丝,抓住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衣食温饱落笔,突出丰收的景象,使一、二句写农家喜悦有了好的注脚。后面三句:“麦收上场绢在轴”,“不望入口复上身”,“田家衣食无厚薄”,也都紧紧围绕衣食温饱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反映现实的焦点突出集中。

  七、八、九、十这四句为第三层。这层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的盘剥,感情则由喜转悲,形成一个大的波澜,既显出文势跌宕之美,又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写麦、茧丰收的结果。“轴”,指织绢的机轴。丰收,本来应该给田家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事实却非如此。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农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的知”一句为神来之笔。这句诗把农民一次次缴纳苛捐杂税,但不知是否还有新的赋税要缴的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不望”两句,更为沉痛。农民在丰收的年景里,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横敛之灾就行了。那么,农民自己吃什么,穿什么,是可以想见的。这种对农民丰年却衣食无着的客观表现,有力地控诉了中唐时期的黑暗现实。

  最后两句为第四层。这两句借农民之口,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但这种揭露,不是出自声泪俱下的直接的声讨,而是通过平淡的甚至略带幽默的语言,让读者思而得之。农民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这种以不因横征暴敛而吃官司为幸福的幸福观,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

  此诗在构思农家苦这一题材时,颇具特色。在一般的作品中,作者在表现封建剥削对人民的压榨时,多是正面描状农民生活的困苦。这首诗则不然。《田家行》向读者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丰收的结果,并不是生活的改善,而是受到更重的盘剥,生活依然悲惨,无法避开不幸的命运。这种遭遇,不是一家一户偶然遇到天灾人祸所碰到的困苦,而是概括了封建时代千千万万农民的共同遭遇,如此选材,相当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

  在表现方法上,古乐府多叙事,《田家行》则选取农家生活的两个断面,一是麦、茧丰收,一是粮、绢大部输官,把这两个断面加以对比。这对揭示农家苦这一主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流畅、凝炼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39-441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¹齐人有欲金者²,清旦³,衣冠而之。适(yù)金者之所,因¹⁰(jué)¹¹其金而去¹²。吏捕¹³得之¹⁴,问曰:“人皆¹⁵在焉¹⁶,子¹⁷攫人之金何¹⁸?”对曰¹⁹:“取²⁰金之时,不见人,徒²¹见金。”
译文: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到市场上去。去到卖金子的地方,乘机抢了店主的金子离开。衙役把他逮住了,审问他:“人都在那里,你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齐人回答他说:“我抢金子的时候,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注释:¹昔: 从前。²欲金者: 想要金子的人。有…者:有一个…的人。³清旦: 清早。⁴衣冠: 穿好衣服、戴好帽子。⁵之:到…去。⁶市:集市。⁷适: 到…去。⁸鬻:出售。⁹所: 地方。¹⁰因: 趁机。¹¹攫:抢。¹²去: 离开。¹³捕:抓捕。¹⁴之:代词,代指齐人。¹⁵皆:都。¹⁶焉:那里 。¹⁷子:你,指代小偷。¹⁸何:为什么。¹⁹对曰:回答道。对:回答。²⁰取:抢。²¹徒:只,仅仅。
董生唯巧笑,子都信美目。
董生¹唯巧笑,子都²信美目。
译文:他像董贤一样拥有美好的笑容,像子都一样长着漂亮的眼睛。
注释:¹董生:汉哀帝刘欣宠臣。²子都:古代十大美男之一,春秋郑国(今河南新郑)人,郑桓公之孙。为郑国公族大夫,春秋第一美男,武艺高超,因相貌英俊,深得郑庄公宠爱。
百万市一言,千金买相逐。
百万市一言,千金买相逐。
译文:愿意用千金百万买他的一句话、买追求他的资格啊!
不道参差菜,谁论窈窕淑。
不道参(cēn)(cī)菜,谁论窈(yǎo)(tiǎo)淑。
译文:既然知道有如此美貌少年,谁又会去追寻窈窕淑女呢?
愿言捧绣被,来就越人宿。
愿言¹捧绣被,来就越人宿。
译文:真希望有一天能为他盖上绣有彩色花纹的衾被,像越人船夫和鄂君一样同宿。
注释:¹愿言:思念殷切的样子。
霓节飞琼,鸾驾弄玉,杳隔平云弱水。倩皓鹤传书,卫姨呼起。莫待粉河凝晓,趁夜月、瑶笙飞环佩。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
(ní)¹飞琼²,鸾(luán)驾弄玉³,杳(yǎo)平云弱水。倩皓(hào)鹤传书,卫姨呼起。莫待粉河凝晓,趁夜月、瑶笙飞环佩。正蹇(jiǎn)¹⁰吟影¹¹,茶烟灶冷,酒亭门闭。
译文:西王母身边的侍女许飞琼,将要乘有霓旌仪仗的车子到来,仙女弄玉升天后,也将驾着鸾凤飞来。请书法家卫茂猗呼来飞雪,请皇帝下诏书召来飞雪。雪神趁着夜色降下了茫茫大雪,不到天明,大地上就一派银装素裹。想一早就趁着大雪骑一匹羸弱的小毛驴,独自一人去雪地里反复吟唱《咏雪词》。这时候道旁的茶馆、酒肆,想是因为天寒无人而“灶冷”、“门闭”,暂停营业。
注释:无闷:词牌名。一名“催雪”。双调,九十九字,上片十句四仄韵,下片九句六仄韵。上片第八句定格为四字句,梦窗此词为五字句,故全词为一百字,变格。此词创自姜白石,故以姜词为正体。上片第四句、下片第三句均为上一下四句法。题日“催雪",目的是让雪快些降落,以显示人定胜天的思想情感。词人期冀的是“灞陵春意”的早日来临。¹霓节:即霓旌,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一种仪仗。²飞琼:许飞琼。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³弄玉:传为春秋时秦穆公女,嫁善吹箫之萧史,穆公作凤台以居之,后夫妻乘凤飞天仙去。事见刘向《列仙传》。“飞琼”、“弄玉”,都是形容下雪。⁴隔:即弱水之隔。远隔而不能到之处。⁵鹤书:书体名。多用为征召贤士的诏书,也称鹤头书。⁶卫姨:晋书法家,名铄,字茂猗,卫恒(书法家)侄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工书法,尤擅长隶书,师学钟繇。⁷呼起:指搅起玉壶之冰。⁸粉河凝晓:指银河至天晓时隐去。粉河:银河。⁹环佩:妇女的圆形玉佩。¹⁰蹇驴:跛脚的驴子。¹¹吟影:指风雪中骑驴吟咏的诗人。
歌丽。泛碧蚁。放绣帘半钩,宝台临砌。要须借东君,灞陵春意。晓梦先迷楚蝶,早风戾、重寒侵罗被。还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泪。
歌丽。泛碧蚁¹。放绣帘半钩,宝台临砌(qì)。要须借东君²,灞(bà)³春意。晓梦先迷楚蝶,早风戾(lì)、重寒侵罗被。还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泪。
译文:室中门帘半挂,临阶处摆云了酒宴,在歌声清丽,碧茶品啜中等待雪的降临。人们半放绣帘,走近宝台玉阶,如果能请来春神,就可以借助他的力量送走这位雪神,使万物复苏。风紧雪密,被严寒冻醒,只见室外片片雪花,迷糊中还当是在梦中所见的翩翩飞蝶呢。云床后,赶忙去园中赏雪,见园中万物皆白,又恐怕雪下得太多,雪化为水,洒在梨花上,又成了故人清泪。
注释:¹碧蚁:即“绿蚁”。蚁,酒的泡沫浮渣,状如蚁。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蚶新醅酒,红泥小火炉。”²东君:春神。³灞陵:汉文帝筑而葬此,因名灞陵,在长安县东。“灞陵折柳”,为汉唐以来送客典故。⁴戾:猛烈。

  这首词为写景词。发端一韵“霓节飞琼”化用神话传说,比喻雪之将落未落。扣词题“催雪”。“霓节”二句此借用“琼”“玉”二字之白色来比喻雪,借“霓节”“鸾驾”喻雪之飞。如此拟人手法,不仅色彩素雅,而且将雪写得意态优美而飘逸。一开章就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意境。“杳隔平云弱水”,化用“弱水之隔”的典故,言其远隔难以到达,此句一个转笔,写雪之不降,为“催”字伏根。“倩皓鹤传书”一韵,正面写“催”字,词人进一步展开想像,此处设想奇特,造词新颖。“鹤书”本是古代一种专门书写征召贤士诏书的一种书体,词中将白雪比拟为贤士,用鹤书传之,并在“鹤”之前加一个“皓”字,与“雪”相比,而且把“鹤书”也变成白鹤。成了能飞能传书的飞禽了,这里将无生命物变成有生命物,显得更加生动传神。词中的玉壶冰比拟白雪。“传书”“呼起”正面写“催”字。“莫待粉河凝晓”一韵,“莫待” 有恳切之意。“瑶笙飞环佩”与开头的“飞琼”“弄玉”相呼应,依然以仙女比拟雪。想像仙女们在月夜之下,飞入人间,吹奏笙乐如环佩玉饰之声。此处不仅将无生命物比拟为人,而且有声有色,形象空灵。“正蹇驴吟影”一韵,又化用与雪有关的典故,赋予雪以内在的高雅、洁白的社会本质。此韵言雪之降落。“蹇驴”句, 化用孙光宪《北梦琐言》中所记郑綮的故事。有人问相国郑綮:“相国近有新诗否?”曰:“诗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言在风雪中骑驴才有诗思,在朝中任官那有诗情。“茶烟灶冷” 二句,化用袁安未达之前,一次大雪封门,烟却灶冷,在家中僵卧,以清贫自守的故事。杨铁夫评此二韵说:“为下文作反挑。”(《梦窗词选笺释》)

  过片,“歌丽”二韵,杨铁夫评此韵说:“又换一热闹境界。” (《梦窗词选笺释》)词人换此热闹境界,用以反衬白雪降落时的静谧安宁。“放绣帘半钩”过片三韵,都是从侧面写出“催”字。“要须借东君”一韵,正面写“催”字,要借东风春意以催雪。“灞陵春意” 再次用郑綮所言“诗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一语,将雪与诗情联系起来,为雪涂上了诗意的色彩。“晓梦先迷梦蝶” 一韵,化用庄子梦中化蝶,醒后不知自己是蝴蝶所化,还是自己化为蝴蝶的故事,极写在迷离的睡梦中,风声凄厉,白雪纷飞,重重的寒气侵人衾帐,此言雪已落下,完成了词题“催”字。最后以“还怕掩深院梨花”一韵为题后语,将雪换一意境,创造了梨花带雨,美人落泪的凄婉境界。杨铁夫言:“亦跌进一层法。”(《梦窗词选笺释》)

  此词构思巧妙,设辞造语奇丽。如将飞雪比拟为“飞琼”“弄玉”两仙女驾鸾而至,以“琼”“玉”之白比雪贴切,而且用仙女比拟。形象生动富有空灵飘逸的美感。正面写“催雪”时,用专写诏书的鹤体及卫姨的玉壶冰体比拟,既庄重又美丽。写待雪时,则日“放绣帘半钩,宝台临砌”,词语艳丽,颇有闺中佳人等待意中人的情韵。写盼雪又怕雪大的心理,却言“还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泪”创造了“雨打梨花深闭门”“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美丽意象。其用辞既密且丽,正如况周颐所说:“梦窗密处,能无数丽字,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蕙风词话》)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第470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