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飞稳驾高秋,迎人满目清新景。秋还有色,芙容照水,晨妆对镜。雪卷寒芦,字横过雁,渡浮孤艇。是骚人行处,腔风调月,香满袖、过梅岭。
断岸烟收人静。雨声干、桐疏枫冷。掀髯独笑,仙翁起舞,卧龙呼醒。近小阳春,为梅也合,迟迟鞭影。更郁孤、一笑追欢,料得坡翁首肯。
驿飞稳驾高秋,迎人满目清新景。秋还有色,芙容照水,晨妆对镜。雪卷寒芦,字横过雁,渡浮孤艇。是骚人行处,腔风调月,香满袖、过梅岭。
断岸烟收人静。雨声干、桐疏枫冷。掀髯独笑,仙翁起舞,卧龙呼醒。近小阳春,为梅也合,迟迟鞭影。更郁孤、一笑追欢,料得坡翁首肯。
李公昴

李公昴

李昴英(1200—1257),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人。南宋名臣。早年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南宋宝庆二年(1226),李昴英上京会试,成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后任福建汀州推官。端平三年(1236)后,曾任太学博士,直秘阁知赣州等职。淳祐元年(1241)被丞相杜范荐任为吏部郎官。淳祐二年(1242),任太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以番禺开国男爵位。宝佑五年(1257),在广州病逝。著有《文溪集》、《文溪词》等多卷。 ▶ 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春岸桃花水¹,云帆(fān)²枫树林。
译文: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
注释:¹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又名‘“桃花汛”。²云帆:白帆。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偷生长避地¹,适远²更沾襟(jīn)³
译文: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
注释:¹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²适远:到远方去。³沾襟:浸湿衣襟,指伤心落泪。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老病南征日,君恩¹北望心。
译文:当此年老多病乘舟生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
注释:¹君恩:指唐代宗之恩。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君,指唐代宗。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百年¹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译文: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
注释:¹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优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该分外愉悦才是。但是由于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儿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的欢快、轻松的气氛消逝的无影无踪。这样对照写来,景与情似乎极不相称,但却显得深刻悲痛,更具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599-600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
¹衫筠笠(lì),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qí),惭愧²秧针出得齐。
译文:农民们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田间紧张地忙碌着,这正是家家户户农忙的时节。千畦的绿水中,细嫩的秧苗长得出奇的整齐,真是难得。
注释:¹莎:蓑,草衣。“莎”“蓑”音同借用。²惭愧:感幸之辞,犹说“侥悻”。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图。
风斜水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yè)¹妇耕夫,画作今年稔(rěn)²图。
译文:斜风细雨,连日不晴,小麦将黄熟时天又转冷。男人们都去田裡抢收抢种,妇女们送饭来到田头。水田、秧田、麦田,男人、女人冒雨插秧、收麦,以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丰收在望的图画。
注释:¹馌:往田里送饭。²稔岁:丰年。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余与嵇(jī)康、吕安¹居止²接近,其人并有不羁(jī)之才³。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¹⁰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¹¹西迈¹²,经其旧庐。于时日薄¹³(yú)¹⁴,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liáo)¹⁵。追思曩(nǎng)¹⁶游宴¹⁷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译文:我和嵇康、吕安的行止相近,他们都有不受拘束的才情。可是嵇康的志向高远人疏阔,吕安的心胸旷达人豪放,之后各自因为一些事情人被杀。嵇康精通所有的技艺,对于音律尤其高妙。当临刑之时,他回头看了看太阳的影子,要过琴来弹奏。正值我将要西行,路过我们旧日的居所,当此之时,太阳渐渐地迫近它的沉落之地,寒冷的冰霜越发显出凄凉的样子,邻里有人吹笛,吹出的声音嘹亮悲摧,追怀往昔一起游玩宴乐的情分,我被这笛声触动不禁深深叹息,所以写下这样的赋。
注释:¹吕安:字仲悌,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²居止:居住的地方。³不羁之才:有才能但不受羁绊。⁴志远而疏:志向高远,但疏于人事。⁵心旷而放:心性旷达,游离于世俗。⁶以事见法:以,因;事,指二人被诬之事,详见后文;法,刑;以事见法,因那件事而被加刑。⁷博综:博,广;综,综合。此处指广博掌握(很多技能)。⁸丝竹:丝指弦乐,竹指管乐,此处引申为音乐、乐器。⁹就命:就死、赴死。¹⁰顾:看。¹¹逝将:将要。¹²迈:行。¹³薄:迫近。¹⁴虞渊:传说中的日落之处。¹⁵寥亮:即今嘹亮。¹⁶曩昔:从前。¹⁷游宴:出游、聚会。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将命¹²于远京兮,遂旋反³而北徂(cú)
译文:奉命前往遥远的上京,又回身向北人去。
注释:¹将命:奉命。²适:往。³旋反:旋,回;反,同“返”;旋反,回来,指从洛阳回去。⁴徂:行。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¹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²之旧居。
译文:泛舟渡过黄河,路过昔日在山阳的故居。
注释:¹济:渡。²山阳:嵇康原住在山阳嵇山之下。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zhān)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¹乎城隅(yú)²
译文:举目看到萧条的旷野,在城脚下停下我的车舆。
注释:¹驾:车驾。²城隅:城的一角。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践二子¹之遗迹兮,历²穷巷³之空庐。
译文:重履二人留下的遗迹,经过深巷中的空屋。
注释:¹二子:指嵇康和吕安。²历:经。³穷巷:隐僻的里巷。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叹黍(shǔ)¹之愍(mǐn)²周兮,悲麦秀³于殷(yīn)
译文:感叹《黍离》的歌声深切地哀悯西周的宗庙,悲伤《麦秀》的调子飘荡在殷朝的废墟。
注释:¹黍离:《诗经》中感叹周朝覆亡的诗歌。²愍:通“悯”;同情。³麦秀:指麦子秀发而未实。⁴殷墟:殷都旧址,在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¹古昔²以怀今³兮,心徘徊以踌(chóu)(chú)
译文:因为抚摸到古老的哀愁人怀念故去的人,我的心徘徊人踌躇。
注释:¹惟:思念。²古昔:指上文的周商旧事。³怀今:指有感于古人事而怀念嵇康和吕安。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¹
译文:梁栋屋宇都历历存在人没有丝毫损毁,故人的形容和精神已远逝不知所去。
注释:¹焉如:何往。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昔李斯之受罪¹兮,叹黄犬而长吟²
译文:当年李斯受罪被杀,为着不能再牵黄犬出上蔡门打猎人恋恋不舍,叹息长吟。
注释:¹受罪:受(因罪所加的)刑罚。²吟:叹息。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悼嵇生之永辞¹兮,顾日影而弹琴。
译文:我哀悼嵇生将要永辞世间的最后一刻,回顾日影再一次弹响鸣琴。
注释:¹辞:诀别。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托运遇¹于领会²兮,寄余命³于寸阴
译文:人生的缘分遭际聊寄于瞬间的领悟遇合,剩下的美好生命托付给哪怕只有一寸的光阴。
注释:¹运遇:命运遭遇。²领会:对于命运的领悟和理解。³余命:剩下的生命。⁴寸阴:极短的时光,指临刑前的片刻。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听鸣笛¹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²
译文:我听到笛子的声音爽朗慷慨,仿佛嵇生绝世的清音得以重临。
注释:¹鸣笛:指序中所说的邻人之笛。²寻:继续。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停驾¹²其将迈³兮,遂援(hàn)而写心
译文:我的车驾将重新起程,于是执笔写下此刻的心情。
注释:¹驾:马车。²言:语气助词。³将迈:将要出发。⁴援:提。⁵翰:笔。⁶写心:描述自己的心境。

  这篇赋体文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向秀为怀念故友嵇康和吕安所作。此赋分为“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字里行间直陈直叙,除了对亡友的沉痛悼念之外,对当时黑暗政治难以明言的悲愤也流露其中。可谓情真语切,悲愤交加,寓情与景,寄意遥深。

  “序言”写向秀自己经过旧庐时闻邻人笛音,不禁忆起嵇康之死及其死前弹琴的模样。“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人弹之”,当时,亡友嵇康看看日影,临刑将到,便索琴弹了一曲只有他自己会弹的《广陵散》。其“远人疏”的从容气度,对临刑前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对屠杀者极度藐视的神情,活灵活现,如在目前。据《晋书》记载:“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所以说,《广陵散》是嵇康“临当就命” 索琴人弹出的绝响,是嵇康最后思想的凝结,也是我们了解嵇康生命意识的关键。有人说,嵇康“把庄子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间化了”(罗宗强语),因为,琴声对于嵇康来说,曾经凝聚着“乘云气,御飞龙,人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的神仙情结。有了这样的心态,嵇康不会去顾及人生之途上到底有多少不尽人意的地方,哪怕“寄余命于寸阴”,也不忘去弹奏“感天地以致和”的音乐,让琴声超越人生困境的诗性境界,去创化一种本然,去拓展一种空谷传响、长啸久绝。作者这样写嵇康惨遭杀害时戏剧性的动人表现,目的是歌颂亡友的德才和风度。

  “主文”虚实相间,借景抒情,凄楚悲怆,涵咏不尽。“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此处用“济”、“经”、“瞻”、“息”、“践”、“历”等动词,一方面把作者自己的举步维艰的处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方面又是通过特定时间的特定景物移情抒怀。鲁迅说,向秀写《思旧赋》是“为了忘却的记念”。向秀绕一大段远路到山阳去,是为了凭吊昔日好友,人凭吊又是为了告别。这是因为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人当年,他与嵇康曾沿着这条路,往返于山阳与洛阳,寒风凛冽,往事如烟……如今好朋友嵇康曾经存在的地方,已物是人非。“叹《黍离》”、“悲《麦秀》”、“栋宇存”人“形神逝”。 故居、情景仍然是日落、音声如昔,但自嵇康死后,他的妻儿已迁居他乡,此处只留下了一座空宅。虽然栋宇还没有毁坏,人主人已经形神俱逝。远远望去,犹如荒冢一样凄凉。这些现实与往事,无不勾起向秀的极大伤感。此刻,向秀想起历史上李斯被腰斩的冤案:李斯临刑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对儿子关于黄犬的一段临别谈话,读之令人鼻酸,这是血泪的怨愤控诉。向秀用此隐喻和类比,为嵇康鸣不平,故又忆及“顾日影人弹琴”之事。忽然,远处传来了嘹亮人断续的笛声,原来是陌生的邻人吹起了一首伤感的曲子,在这寒冷的黄昏,更是沁人肺腑的凄凉。于是,“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人复寻”。与开头“序”中描写的嵇康的身影与音乐联系在一起遥相呼应,同时也形成了情景交融的移情手法。鲁迅曾经说过:“青年时期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人,现在我懂了。”原来,“吟罢低眉无写处”的心境多么与之相似。有人也曾评说,“向秀作思旧赋,家国万端,生机变乱,不可胜说。然人郁结者,欲说还休,休又难止”。也许这就是抒情小赋动人心弦之处——“短歌微言不能长”(曹丕《燕歌行》)最好的诠释吧 。

  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也有应用“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总之,《思旧赋》以含蓄的笔法,表述对友人的深情厚意。用简短的笔墨,隐晦曲折的表达自己哀伤激愤之情。尤其是“山阳邻笛”的典故,哀怨愤懑,情辞隽远,已经成为后世文学审美的意象之一。

jiù

xiàngxiù wèijìn 

kāng ānzhǐjiējìn rénbìngyǒuzhīcái ránzhìyuǎnérshū xīnkuàngérfàng hòushìjiàn zōng zhúmiào líndāngjiùmìng shìyǐng suǒqínértánzhī shìjiāng西mài jīngjiù shíyuān hánbīngrán línrényǒuchuīzhě yīnliáoliàng zhuīnǎngyóuyànzhīhǎo gǎnyīnértàn zuòyún 

jiāngmìngshìyuǎnjīng suìxuánfǎnérběi 
huángfànzhōu jīngshānyángzhījiù 
zhānkuàngzhīxiāotiáo jiàchéng 
jiànèrzhī qióngxiàngzhīkōng 
tànshǔzhīmǐnzhōu bēimàixiùyīn 
wéihuái怀jīn xīnpáihuáichóuchú 
dòngcúnérhuǐ xíngshénshìyān 
zhīshòuzuì tànhuángquǎnérchángyín 
dàoshēngzhīyǒng yǐngértánqín 
tuōyùnlǐnghuì mìngcùnyīn 
tīngmíngzhīkāngkǎi miàoshēngjuéérxún 
tíngjiàyánjiāngmài suìyuánhànérxiěxīn 

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夫白龙,天帝贵畜也;豫且,宋国贱臣也。白龙不化,豫且不射。
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¹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夫白龙,天帝贵畜也;豫且,宋国贱臣也。白龙不化,豫且不射。
译文:从前白龙从天上下到清冷渊,变成了一条鱼,打鱼的豫且射中了它的眼睛。白龙向天帝告状,天帝问:“在那个时候,你变成了什么模样?”白龙说:“我下到清冷渊,变成了一条鱼。”天帝说:“鱼本来就是要渔夫射的,如果这样,豫且有什么罪呢?”白龙是天帝的珍贵动物,豫且是宋国身份低贱的人,白龙不变成鱼,豫且就不会射它。
注释:¹豫且: 春秋时宋国渔人。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自余为僇(lù)¹,居是州²,恒³(zhuì)(lì)。其(xì)也,则施(yí)(yí)而行,漫漫而其。日与其徒¹⁰上高山,入深林,穷¹¹回溪¹²,幽泉¹³怪石,无远不到¹⁴。到则披草¹⁵而坐,倾壶¹⁶而醉。醉则更相¹⁷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¹⁸。觉¹⁹而起,起而归;以为²⁰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²¹者,皆我有也,而未始²²知西山之怪特²³
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注释:¹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通“戮”,耻辱。²是州:这个州,指永州。³恒:常常。⁴惴慄:恐惧不安。惴,恐惧。慄,发抖。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⁵其:如果,连词。⁶隟:指空闲时间。⁷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⁸漫漫而其:无拘无束地其玩。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⁹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¹⁰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其览的人。¹¹穷:走到尽头。¹²回溪:曲折溪流。¹³幽泉:深僻的泉水。¹⁴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¹⁵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¹⁶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¹⁷更相:互相。¹⁸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所极,所向往的境界。极,至,向往。趣:同“趋”,往、赴。¹⁹觉:睡醒。²⁰以为:认为。²¹异态:奇特的形状。²²未始:未曾。²³怪特: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今年¹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²西亭³,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zhēn)(mǎng)¹⁰,焚茅茷(fá)¹¹,穷山之高而止¹²。攀援而登,箕(jī)(jù)¹³而遨(áo)¹⁴,则凡数州之土壤¹⁵,皆在衽(rèn)¹⁶之下。其¹⁷高下之势,岈(xiā)¹⁸(wā)¹⁹,若垤(dié)²⁰若穴,尺寸千里²¹,攒²²(cù)²³累积²⁴,莫得²⁵(dùn)²⁶。萦青缭白²⁷,外与天际²⁸,四望如一²⁹。然后知是山³⁰之特立³¹,不与培塿(lǒu)³²为类。悠悠乎³³与颢(hào)³⁴³⁵,而莫得其涯³⁶;洋洋乎³⁷与造物者³⁸其,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³⁹满酌(zhuó)⁴⁰,颓(tuí)⁴¹⁴²醉,不知日之入。苍然⁴³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⁴⁴不欲归。心凝⁴⁵形释⁴⁶,与万化⁴⁷冥合⁴⁸。然后知吾向⁴⁹之未始其⁵⁰,其于是⁵¹乎始。故为之文⁵²以志⁵³。是岁⁵⁴,元和⁵⁵四年也。
译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注释:¹今年:指元和四年(809年)。²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³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其赏山景,饮酒赋诗。⁴始:才。⁵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指,指点。异,觉得······奇特。⁶湘江:应为潇水。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⁷缘:沿着。⁸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⁹斫:砍伐。¹⁰榛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¹¹茅茷: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茷,草叶茂盛。¹²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穷,尽,指把榛莽、茅茷砍除、焚烧尽。¹³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正规坐法,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箕,簸箕。踞,蹲坐。¹⁴遨:其赏。¹⁵土壤:土地,指地域。¹⁶衽席:坐垫、席子。¹⁷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¹⁸岈然:高山深邃的样子。岈,《广韵》:“岈,蛤岈,山深之状。”¹⁹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岈然”承“高”,“洼然"承“下”。²⁰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若垤”承“岈然”,“若穴”承“洼然”。²¹尺寸千里:(从西山顶上望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²²攒:聚集在一起。²³蹙:紧缩在一起。²⁴累积:堆积。²⁵莫得:没有什么能够。莫,没有什么,代词。得,能。²⁶遁隐:隐藏。²⁷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作者为了突出“萦”“缭”景象,有意把主谓式变成动宾式。白,指山顶所见潇、湘二水。²⁸际:接近。²⁹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样的。³⁰是山:这座山,指西山。³¹特立:特别突出。³²培塿:小土堆。³³悠悠乎:辽阔浩渺啊。³⁴灏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³⁵俱:在一起。³⁶涯:边际。³⁷洋洋乎:悠然自得啊。³⁸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³⁹引觞:拿起酒杯。⁴⁰满酌:斟满酒。⁴¹颓然:东倒西歪地。颓,跌倒。⁴²就:接近,进入。⁴³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⁴⁴犹:还,仍然。⁴⁵心凝:思想停止了(不再想任何事情)。⁴⁶形释:形体消散了(忘掉了自己的存在)。⁴⁷万化:万物变化,指自然界万物。⁴⁸冥合:不知不觉地融合为一体。⁴⁹向:以前。⁵⁰未始其:不曾(真正)其赏过。⁵¹于是:从这里。⁵²为之文:把这次西山之其写成文章。之,代指西山之其,是动词“为”的间接宾语。⁵³志:记载下来。⁵⁴是岁:这一年。⁵⁵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

  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具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这样文章自然而成两段。

  第一段写始游西山时的心情及对西山景色总的评价:怪特。作者自称为“僇人”,即有罪之人。用“恒惴僳”(常常惊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这三个字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时陶醉一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贬永州,时时感到屈辱、压抑,政治上失败,才华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负无法实现,于郁闷痛苦之中,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因此,这个开头也是他游山玩水的缘由。首先写行动,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日与其徒······无远不到”写始游西山前之所见,“到则披草而坐······起而归”写当时之所为和所感。“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意想中所到的境界,做梦也走到这种境界,这句话透露了作者表面上似乎沉醉于山林美酒之中,实际上内心深处的郁闷并未得到排解。暂时得不到施展的抱负仍然是梦寐以求,他希图借游乐饮酒以求忘优的目的没有达到。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这几句说,我自以为永州的山水凡有点特别形态的,都被我游遍了,却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异。而且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态。作者之前没有看到西山、游览西山,所以说“未始知西山怪特”。这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简洁的几笔,小结了作者游西山前的感受,以及发现西山景色怪特时的欣喜,承上启下,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二段正面写游西山的情景,这段文字紧紧围绕着“始”字展开。九月的一天,他坐在法华寺西亭上,远望西山,“始指异之”。西山之“异”吸引着他,于是命仆人带路,渡过湘江,沿着染澳,砍伐灌木杂草,焚烧枯落草叶,披荆斩棘,一直攀登到西山的最高处。居高临下,放眼远望,‘数州之土壤皆在衽之下”。下面一段用反衬的方法描写西山之高:“岈然洼然”,是颇为形象的摹状;“若垤若穴”,是十分贴切的比喻。用“尺寸”和“千里”构成强烈对照,干里以内的景物,仿佛容纳于尺寸之幅内,都聚拢在眼底。再向四周望去,“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身边青烟白云缭绕,仿佛同天空连为一体,无论朝哪个方向望去,景色都是这徉。这绘声绘色的描写使读者也好像身临其境。有了这种亲身的体验,然后始知“是山之特立”,和那些小土山不能同日而语。

  面对眼前奇异的景观,作者胸怀顿觉开阔。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油然而生:广大得如同浩气看不到它的边际。欣喜满意地同天地交游而设有尽期。于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以至于暮色降临也浑然不觉,仍不愿归去。此时作者觉得自己的心似乎己凝结,形体似乎已消散,他整个儿地同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的万物融合在一起,达到了物我合而为一的忘我境界。然后才明白以前自以为“无远不到”“皆我有也”,其实并未真正游过,真正的游赏应是从“始得西山”才开始。作者这个体验十分宝贵,是他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的表现,他从政治的失败,被贬滴的一度消沉,开始解脱出来,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这是他始游西山的最大收获。因此他写了这篇游记。最后说明游览时间。

  这篇游记语言清丽,结构完整,景和情完全融为一体,写景重在写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柳宗元卷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6 :142-146 .
2、 吕晴飞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1 :259 .
3、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1053-1057 .

shǐ西shānyànyóu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wéirén shìzhōu héngzhuì  érxíng mànmànéryóu shànggāoshān shēnlín qiónghuí yōuquánguàishí yuǎndào dàocǎoérzuò qīngérzuì zuìgēngxiāngzhěn érmèng yǒusuǒ mèngtóng jiàoér érguī wéifánshìzhōuzhīshānshuǐyǒutàizhě jiēyǒu érwèishǐzhī西shānzhīguài 

    jīnniánjiǔyuèèrshí yīnzuòhuá西tíng wàng西shān shǐzhǐzhī suìmìngrénguòxiāngjiāng yuánrǎn zhuózhēnmǎng fénmáo qióngshānzhīgāoérzhǐ pānyuánérdēng éráo fánshùzhōuzhīrǎng jiēzàirènzhīxià gāoxiàzhīshì xiāránrán ruòdiéruòxué chǐcùnqiān cuánlěi dùnyǐn yíngqīngliáobái wàitiān wàng ránhòuzhīshìshānzhī péilǒuwéilèi yōuyōuhào ér yángyángzàozhěyóu érzhīsuǒqióng yǐnshāngmǎnzhuó tuíránjiùzuì zhīzhī cāngrán yuǎnérzhì zhìsuǒjiàn éryóuguī xīnníngxíngshì wànhuàmíng ránhòuzhīxiàngzhīwèishǐyóu yóushìshǐ wéizhīwénzhì shìsuì yuánn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