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言访舟,江水赋清泚。
冬春常一色,深浅皆见底。
崖日半寒潭,澄明动朱鲤。
君怀素已高,尘虑都应洗。
昔人言访舟,江水赋清泚。
冬春常一色,深浅皆见底。
崖日半寒潭,澄明动朱鲤。
君怀素已高,尘虑都应洗。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¹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zhuàn)。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²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luán)³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gēng)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dàn)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译文: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子(因为)到京城,所以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不具备。萧氏子心里暗暗的责备王安石。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几块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边取来自己吃,萧氏子感到很惭愧,便回去了。
注释:¹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²果蔬:泛指菜肴。³脔:切成块的肉。
江南春水碧于酒,客子往来船是家。
江南春水¹碧于酒,客子²往来船是家。
译文:春日的南方江水像清酒一样碧蓝,游子来来往往,以船为家,这便是画里的萧湘胜境了。
注释:宗之:金人杨伯渊,字宗之,累官山东东路转运使。序:古代建筑中,隔开正堂东西夹室的墙,即东西厢。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¹春水:春天的河水。²客子:离家在外的人。
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忽见画图¹疑是梦,而今鞍(ān)马老风沙。
译文:忽然间,看这幅画,我不知在画境,还是梦境,而现在我只能鞍马风沙度余生了。
注释:¹画图:图画。

  吴激是出使金朝、被留异国的南方诗人。从柳暗花明的江南,来此风雪纷扬的北庭,无疑如进入一个陌生世界那样令人震愕;何况又是远离故土,屈仕于敌国之翰林院,便更有一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凉。然而,诗人毕竟不能按抑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年去年来还似梦,江南江北若为情”——那身在异国的生涯,对吴激来说,实在是被纷纭如烟的故土之梦牵萦环绕着的。

  所以当他猛一见到友人家画有故国潇湘山水的图画时,又惊喜而呼,如醉如痴了。“江南春水碧如酒”,画面上大笔抹染的,是一派绿意盎然的南国之春,幽幽的湘江,浩浩荡荡地从画面深处奔来。它是碧澄的,多情的,带着春来的脉脉欣喜和摇漾不尽的波光笑影,浮横在诗人眼前。昊激自己也擅长书画,也许因此对色彩、光影更其敏感。此句正是抓住春来江水“碧”如蓝的特点,又出人意外地用浓醇的“酒”色作比,便赋予了画中的潇湘春水以格外迷人的魅力。

  画面之美还远不止于此。碧绿的清江上,远远近近,更有悠悠的船影点染其间。有的顺流而“来”,有的溯波而“往”,在这江山如画的南国行旅,完全不像在关外的春日还得踏冰披雪;那远行在潇湘之同的“客子”,正是最乐于以船为家的。“客子往来船是家”句,正这样在诗人眼际,展开了一幅画笔也描摹不出的关妙动境;它因此也可以从相对的角度,读作为凝神观画的诗人情不自禁的兴叹——当《潇湘图》上的船恍然间移动起来,诗人也同回到了往日的岁月,重又领略着春江赏景的客行之趣,而激荡起这种认船为“家刀的亲切、温馨之情。

  正如诗人在北庭所常常做过的梦境一样,他此刻置身在友人家的画幅前,竞也怀疑起眼中所见的究竟是画、还是“梦”了。那画面上的潇湘山水,明明是在万里故国的江南;那船行于青山绿水间的景像,更决非能在这风沙满天的塞外一遇。也许是因为这《潇湘图》,画得实在太过传神;也许是因为那故国的山水,睽违得实在太久。所以令诗入猛一见到这丹青绘染之境,也不免有一种梦中神游般的惊喜了。“忽见画图疑是梦”所表现的,就是诗人在见画如见故国山水中,如幻如梦、热泪涌注的动情一幕。诗人无疑希望,这馨的梦境,能再持续得长久些。

  然而它竟没再持续:随着结句“而今鞍马老风沙”的闪现,这令诗人欷歔动情的梦境,就很快惊散,破碎成再难续的翩翩碎影了。作为一位兼替书画的诗人,吴激完全了解精妙的绘画所具有的迷人魅力,也因此最易从梦寐般的画境中返回现实。于是画中的南国山水,便又与诗人葱笼的忆念分离,回复了它那由色彩和线条组成的虚影;而恍在故国南土山水间游赏的诗人,又面对了身栖关外的凄苦生涯,这便是他已经度过、并且还将继续度着约异国岁月,他恐怕只能在这样的岁月中终老天涯了。

  清美邈远的江南画境,与纷乱黯淡的关外实境的急剧变换,造成了这首题画诗所表现情感的巨大逆转。当飘缈如烟的故国山水随画面一齐隐去,就只剩下了一位北庭“风沙”中忧郁南望的苍老诗人——就这结句所展示的境界说,它便似乎不再是一首题画之作,而是借《潇湘图》作反衬的一幅黯然神伤的自画像了。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8-9
2、 刘达科,辽金元绝句诗探骊,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zōngzhījiāchūxiāoxiāng

 sòngdài 

jiāngnánchūnshuǐjiǔ wǎngláichuánshìjiā 
jiànhuàshìmèng érjīnānlǎofēngshā 
扁舟昨泊,危亭孤啸,目断闲云千里。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
扁舟昨泊,危亭孤啸,目断闲云千里。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
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
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

  宦海中的沉浮,恰如海的潮涨潮落,永无停息。尤其是在调迁频繁却无法担当大任、壮志难酬时,其落寞的心情更为沉重。此词抒写的就是宦海浮沉的落寞心情。

  起笔三句叙事。词人说:扁舟昨天刚停泊,今天就来到高亭上,极目远望千里闲云。“闲云”也显出一股轻松之感。但是,他毕竟是来散心的,以解胸中郁闷,“孤”字见出他的孤独感,“目断闲云千里”也隐约透出念远、怀乡之意。作者的心情并不那么闲适,而较为复杂,有如夏末秋初的黄昏那和着凉意的热燥,使人并不好受。

  “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天顺人意,降下一阵好雨!将那热燥一洗而空,仿佛人世间的一切尘垢连同自己那些莫名的烦闷也一洗而空。此词的“前山急雨过溪来”又加之“尽洗却”,这样的心情表现得更为痛快。此时他的愁闷似乎散去了,他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过片写雨后情景。“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极目秋景一片高远,可是,暮色寒鸦却不无一种惆怅的意味,作者遂以“一团”来形容这秋意。“一团”,即忧丝难理,烦躁中难堪的心境,委婉地表现出来。所以下面说:“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新秋的凉爽是可喜的,可是在不知不觉间,西风起了,节序便又推移了。这句是从苏轼《洞仙歌》:“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转化而来。表达出作者此时的情绪底蕴:他是在感叹似水的流年。以“痴区騃女”作反衬,益发显得悲凉。

  唐柳宗元贬谪永州,写了一首诗叫《南涧中题》,苏轼谓此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终归还是忧。诗云:“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又云:“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鹊桥仙》中所表现的情绪虽然没有那么沉重,但节奏是相似的:忧中求乐,乐中有忧,乐尽忧来,心情虽一时得以开解,但终归抵挡不了忧愁的纠缠。这是一个欲有作为的士大夫在那不安定的调迁频繁的仕途中,所特有的心态。作者在不少词中写这种情况,感叹着“岁月尽抛尘土里”(《糖多令》)、“万事悠悠付寒暑”(《青玉案》)、“江湖自古多流落”(《满江红》)。读了那些词,回头再读这篇作品,对其思想感情能有个较切实的把握。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959-1960页

quèqiáoxiān··biǎnzhōuzuó--qián

biǎnzhōuzuówēitíngxiàoduànxiányúnqiānqiánshānguòláijǐnquèrénjiānshǔ

luòtiāndōushìtuánqiūchīéráixīnliángdào西fēngyòu

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顷刻光阴都过了,如今绿暗红英少。
尝爱¹西湖²春色早。腊(là)³方销,已见桃开小。顷刻光阴都过了,如今绿暗红英少
译文:我曾爱西湖的春天来得早。冬雪才消,小小的桃花枝头笑。转瞬春光过去了,如今是绿叶成荫红花少。
注释:¹尝爱:曾经爱。尝:曾经。²西湖:此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³腊雪:冬雪。⁴方销:刚刚融化尽。⁵绿暗红英少:谓红花大多已经凋败,所剩无几,满眼所见都是绿叶。红英:红花。
且趁余花谋一笑。况有笙歌,艳态相萦绕。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
且趁余花谋¹一笑。况有笙(shēng)歌,艳态²相萦(yíng)绕。老去风情³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
译文:剩下的花儿还妖娆,抓住时机看个饱。何况有美女笙歌供一笑。只可惜老来的风情不及从前好,听你开怀畅饮人醉倒。
注释:¹谋:图谋,营求。²艳态:美艳的姿态,指酒席上的歌妓。³风情:风月之情。此处是作者自称年已老去,没有了少年时的风月情怀。⁴剩把芳尊倒:只管将酒杯斟满。剩把:只管把。芳樽: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

  上片写作者第一次于早春时节赏游西湖的情景。西湖之春来得早,去得快,蕴含时光易逝的遗憾。“尝爱西湖春色早”直抒胸臆,以西湖早春与暮春相对比,表明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早春虽是“腊雪方销”,乍暖还寒,但“已见桃开小”,预示好景在前,风光无限。而暮春却是“顷刻光阴都过了”。“倾刻”句表明在作者的感受中,美丽的春天一下子就过完了,很快就看到那绿叶苍翠成荫、红花稀少凋零的暮春了。这种感受中作者伤感的不仅仅是春天过快地逝去,他伤感的是韶华和生命如这春光一样无情而逝,充满了悲怆的味道。只余“绿暗红英少”,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这同下片“老去”构成对应,使人明白他为什么喜爱早春了。上片作者描绘了一幅早春图:冬天的雪刚刚消融,桃花就蓓蕾初绽,显得特别美丽可爱。西湖的春天可谓既来得早又很美丽。不过,在此时的作者眼中,美丽的西湖春景稍纵即逝。

  下片以阔达的胸怀宽慰自己,抒发作者趁有余年以及时行乐的心态。“且趁余花谋一笑”的“余花”,表面是指“红英少”,但实际是指作者余年。虽有“笙歌”、“艳态”“萦绕”周围,但已无“风情”可言,只能任人斟酒,以谋一醉。即使光阴易逝,也要把握现在的美好,快乐地生活,所以趁着西湖还有几朵余花,赶紧欣赏。何况此时身边还有佳人在吹笙歌唱助兴呢。这是作者自我宽解之辞,词情转为旷达。然人老了,无论怎么样尽情畅饮,但毕竟不如少年风情,不可能再有少年时的浪漫豪放情怀。“老去”句,词情又一转,旷达中又有几分无奈。

  全词乐景入笔,词情由乐而哀,变而为旷达,转而为无奈,将迟暮之人赏春时的复杂心情表现得细致人微,形象生动。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36

diéliànhuā··chángài西chūnzǎo--ōuyángxiū

chángài西chūnzǎoxuěfāngxiāojiàntáokāixiǎoqǐngguāngyīndōuguòlejīn绿ànhóngyīngshǎo

qiěchènhuāmóuxiàokuàngyǒushēngyàntàixiāngyíngràolǎofēngqíngyīngdàopíngjūnshèngfāngzūndào

余于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
余于¹长沙公²为族³,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
译文:与长沙公是同一宗族,祖先都是大司马陶侃的后裔;由于世次相隔已远,彼此也互不相识;这次路司温阳而得相会,临别之际,以此诗相赠。
注释:¹于:犹“与”。²长沙公:指陶延寿。³族:宗族,家族。⁴祖:陶延寿是陶侃的玄孙,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非嫡系),这里的“祖”兼指对方的曾祖父辈与自己的祖父辈。⁵大司马:东晋名臣陶侃,曾任太尉,封长沙郡公,后拜大将军,死后追赠大司马。⁶昭穆:指同宗世系;古代贵族宗庙制度,二世、四世、六世居于左,叫作昭;三世、五世、七世居于右,叫作穆。⁷既远:指世次相隔已远。⁸路人:过路之人,指关系疏远,彼此陌生。⁹浔阳:地名,在今江西九江市,这里是陶渊明的家乡。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
同源分流¹,人易²世疏³,慨然寤叹,念兹厥(jué)
译文:同一源头分支流,世系渐远人相疏;感悟此理深慨叹,因念彼此同初祖;
注释:¹同源分流:同一水源分出的支流,比喻同一宗族的不同后代。²人易:人事变更。³世疏:世系疏远。⁴寤:通“悟”,觉悟,醒悟。⁵厥初:当初的始祖。厥:其。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礼服¹遂悠²,岁月眇(miǎo)(cú)³,感彼行路,眷然(chóu)(chú)
译文:血缘宗亲渐疏远,岁月悠悠不停仁;感叹族亲成陌路,犹豫徘徊心恋慕。
注释:¹礼服:服丧的礼服,这里指宗族关系;古人因血缘亲疏关系不同,丧礼之服也有别,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绸麻等五种。²悠:远,指关系的疏远。³眇祖:指年代久远。眇:同“渺”。⁴行路:行路之人。⁵眷然:恋慕的样子。⁶踌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于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于穆¹²族,允构斯堂³,谐气冬暄(xuān),映怀(guī)(zhāng)
译文:君为同族美名扬,弘扬父志功辉煌;温文尔雅谦和态,美德生辉映圭璋;
注释:¹于穆:赞叹之辞。毛传:“於,叹辞也;穆,美。”²令:美,善。³允构斯堂:指儿子能够继承父业;允:诚信,确能;堂:正室,喻父业。⁴谐气:和谐的气度。⁵冬暄:像冬天的阳光般和暖。暄:暖和。⁶映:辉映。⁷怀:胸怀。⁸圭璋:宝贵的玉器。这句是说长沙公的胸怀与可与美玉相映生辉。这两句赞美长沙公气度温和,品德高尚。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yuán)采春华¹,载警秋霜²,我曰钦³哉,实宗之光
译文:风华正茂光灿灿,立身谨慎防秋霜;可钦可佩令我赞,君为我族增荣光。
注释:¹爰采春华:光彩如同春花;这里是形容长沙公风华正茂,功绩卓著。《宋书·高帝纪》载:“义熙五年(409年),慕容超率铁骑来战,命咨议参军陶延寿击之。”可知陶延寿于义熙间颇立功业。爰:语助词。采:光彩;华:同“花”。²载警秋霜:惕于秋霜之微;是说长沙公立身处事机敏练达而小心谨慎。载:通“再”,又;警:惕。³钦:敬。⁴实宗之光:实在是宗族的荣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伊余云¹(gòu)²,在长³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译文:彼此偶然一相逢,我愧辈长忘同宗;笑语欢言尚未久,君将离去各西东;
注释:¹伊、云:语助词。²遘:遇。³长:长辈;指作者为长沙公的长辈。⁴同:指同宗。⁵逝:往,去;这里指分别。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遥遥三湘¹,滔滔九江²,山川阻远,行李时通³
译文:三湘遥遥君归处,九江滔滔我意浓;远隔山川路途阻,频将音讯互为通。
注释:¹三湘:泛指湖南,这里指长沙公将返封地长沙。²九江:指作者所在地。³行李时通:经常互通音讯。行李:使者。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何以写¹心,贻(yí)²此话言,进篑(kuì)³虽微,终焉为山
译文:如何表达我心意,且送几句肺腑言;积土可以成高山,进德修业是圣贤;
注释:¹写:抒发,倾泄。²贻:赠送。³篑:盛土的竹器。⁴为山:指建立功业;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加一筐土虽然很少,但积少成多,最终亦能成山;这里是勉励长沙公不断进德修业,最终可以建成伟大的功业。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¹哉离人²,临路³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译文:愿君此去多保重,相送登程意凄然;路途遥远难再晤,愿得音讯早早传。
注释:¹敬:有“慎”的意思。²离人:离别之人,指长沙公。³临路:上路,登程。⁴款襟:畅叙胸怀款:诚,恳切。⁵辽:远。⁶音问其先:是说可以常通音讯。

  这首诗共四章,诗人以长者的身份,一方面感叹宗族的悠久历史,赞美宗族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赞扬长沙公能继父业,并勉励其不断进德修业,希望日后常通音讯。

  陶渊明与长沙公虽然同宗,但由于支系略远而形同路人,这不禁使颇重亲情的陶渊明有些失意,“眷然踌躇”。但临别之言,作者并无抱怨而是以长者口吻,述先祖之洪烈,赞宗族之美德,而长沙公又能“允构斯堂”,“实宗之光”,颂扬其继承祖业的才识与功绩。这是一种长者的期盼与肯定。“笑言未久,逝焉西东”道出即将离别的不舍,二人言谈相投,惜别之情自然而生,“逝焉西东”乃见聚散匆匆,失意与怅然交渗其中。临别寄殷勤之意这是必然,更何况二人又是同宗之亲。此地一别有“三湘”“九江”阻隔,路途遥远,希望能书信相通,聊慰相思之情。“进篑虽微,终焉为山”是作者对长沙公的劝勉,虽为临别之言,但能见出作者勉励长沙公继续进德修业再荣宗族的真诚。

  全诗以长者口吻娓娓道来,既道出自己与长沙公的宗族亲情,又体现出长者对晚辈的殷切关爱,语气和蔼,态度恳切,体现出诗人重视立身处世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对亲情关系的敬重。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9-13

zèngzhǎngshāgōng--táoyuānmíng

zhǎngshāgōngwèitóngchūzhāoyuǎnwèirénjīngguòxúnyánglínbiézèng

tóngyuánfēnliúrénshìshūkǎirántànniànjuéchū

suìyōusuìyuèmiǎogǎnxíngjuànránchóuchú

lìngyǔngòutángxiédōngxuānyìng怀huáiguīzhāng

yuáncǎichūnhuázàijǐngqiūshuāngyuēqīnzāishízōngzhīguāng

yúngòuzàizhǎngwàngtóngxiàoyánwèijiǔshìyān西dōng

yáoyáosānxiāngtāotāojiǔjiāngshānchuānyuǎnxíngshítōng

xiěxīnhuàyánjìnkuìsuīwēizhōngyānwèishān

jìngzāirénlínránkuǎnjīnhuòliáoyīnwènx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