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言必有规,无规固无言。
强言苟无补,何异秋虫喧。
君行蜀道难,不厌治轻轩。
母殁未归土,女长未出门。
谁能力为此,劳苦游墙藩。
赠言必有规,无规固无言。
强言苟无补,何异秋虫喧。
君行蜀道难,不厌治轻轩。
母殁未归土,女长未出门。
谁能力为此,劳苦游墙藩。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yǎo)¹日西颓,漫漫长路迫²
译文:太阳在西方渐渐沉落,漫漫长路,依然不见他的踪影,心情越发焦急。
注释:南楼:始宁墅中一座住宅的门楼。迟:等待。¹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²迫:窘迫,着急。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登楼为谁思¹?临江迟来客。
译文:登上高楼是为了思念谁呢?是为了等待着远方的友人前来赴约。
注释:¹为谁思:即思念谁。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与我楼所期,期在三五夕¹
译文:与我分别的时候他和我约定,十五的晚上,要来看我。
注释:¹三五夕:十五日的夜晚。
圆景早己满,佳人犹未适。
圆景¹早己满,佳人²犹未适³
译文:今晚的月亮,早已圆满无缺,好友却迟迟没有前来赴约。
注释:¹圆景:月亮。²佳人:指友人。³适:来也。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即事怨睽(kuí)(xié)¹,感物方²凄戚。
译文: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分手如今,望着孤零零的月儿,内心倍感忧伤凄切。
注释:¹睽携:分离。²方:常。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孟夏¹非长夜,晦(huì)²如岁隔。
译文:初夏的夜晚并不漫长,可太阳再次升起时,仿佛经过了一年时光。
注释:¹孟夏:初夏。²晦明:由黑暗到明亮,指一夜。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瑶华未堪折,兰苕(tiáo)¹已屡摘。
译文:麻花依然含苞未放,兰草的花,却已屡屡采摘。
注释:¹瑶华、兰苕:皆指香花美草。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译文:道路阻隔,音问不通,怎么能安慰离居的友人呢?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搔首¹访行人,引领²冀良觌(dí)³
译文:我焦躁不安,向行人打听你的消息,翘首等待,希望能与你欢乐相会。
注释:¹搔首:爬弄头发,表示焦急。²引领:伸长颈项。³良觌:欢乐的会见。觌,相见。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迟客不至的失望,通过回想月亮最圆、月色最好时与友人会面,更反衬了今日失望的深。中间八句为第二部分,大量引用《楚辞》中的典故,表现了对友人入骨的思念,也表现了对友人一种温情的体贴。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写自己在焦急地询问友人的消息,企望着能与友人欢乐相会。这首诗用典故很多,切对人物心理变化写的非常细腻、深情。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这两句是化用刘向《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颓兮,路长远而窘迫。”是说落日西沉了,而行人还困于漫漫长途。“杳杳”、“漫漫”两个叠词虽是描状客体,却也传达出主体那种莫可如何的惆怅。起句从傍晚写起,那么读者不难想像整个白天如何。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这两句自问自答,点明题意。下面转入回想:“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回想与友人分别时,约定在十五会面,现在十五早已过去,怎么还不来呢。“期在三五夕”,月亮最圆、月色最好时会面,那情景该多美。设想的美更反衬了今日失望的深,“早”、“犹”呼应,传出他深深失望之情。

  上面可以说是写迟客不至的失望,下面八句写与友人分别以来的情怀。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即事”、“感物”为互文,就是遇到事物皆有感触,比如心中的不如意、物候的变化等。这两句也就是说,别后以来时时事事都觉着不愉快。“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这里是化用《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是说初夏夜晚并不长,但在他看来好像一夜就是一年似的。上两句说别后无时不愁苦,这两句只写出夜晚的感受,是以少总多、举一斑而知全豹的笔法。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瑶华”、“兰苕”皆香花美草,古人常摘取它们赠给远方朋友以为问候,如《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这些语句跟这两句诗相似。“瑶花”,据说即麻花,孟夏时它还未开,而“兰苕”春天就已滋荣了,所以说:“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不能折也好,多次摘也好,都说明他常常想给予朋友以美好的祝愿。

  但是,“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意谓:道路阻隔,音问不通,怎么能安慰离居的友人呢?这几句不仅表现了对友人入骨的思念,还表现了对友人一种温情的体贴,虽然自己是愁苦煎迫,但还想通过赠问,让友人得到慰解。这是相怜相惜的纯真友情。

  最后两句:“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诗经·静女》有“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话。这两句说,他在焦急地询问友人的消息,企望着能与友人欢乐相会。这里的“搔首”、“引领”是两个细节,将他“望”的情态写得更逼真、更鲜明了。从结构上说,开始写“望”,中间写“想”,这里又是写“望”,是个回应,显得很是紧凑。而中间的“想”又是从失约推开,写到别后的思念,顺序井然。这都见出谢灵运作品精于结构的特色。

  这首诗化用典故很多,细究起来,几乎每句都有出处,而以用《楚辞》的地方最多。《楚辞》多景物描写,多用比兴(尤其是兴),谢灵运的作品亦复如此,加之作者心情也常感悒郁,自然就会较多袭用《楚辞》语句了。但这首诗,并不给人饾饤生硬的感觉,正如方东树所言,他的用典“见似白道”(《昭昧詹言》卷五)。这也是他的高妙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82-683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多谢¹洛城人²。弱柳从风疑举袂(mèi)³,丛兰裛(yì)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pín)
译文: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风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注释:¹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²洛城人:即洛阳人。³袂:衣袖。⁴裛:沾湿。⁵嚬:皱眉。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¹前。惟待见青天。
译文: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注释:¹尊:同“樽”,酒杯。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独坐亦含颦。”如果说,前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句中的“独”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花谢。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亦”字可以表现出除“独坐”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独坐”以自持性情,但“独坐”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艳阳年”与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转折,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惜春”意绪。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首句重复第一首的发端,既加深了咏叹的意味,强化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感,在结构上也起了与第一首互相呼应的勾连作用,感慨春天的“大势”已去。次句中的“艳阳年”,即“艳阳天”,指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春天,“余春”尚在,大家赶紧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好好地赏玩一下暮春的风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惟待见青天。”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纵然风景无限好,倘使碰上个淫雨连绵、路滑泥烂的天气,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所以诗人末句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个无云无风的大好晴天。

  这两首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从人到春,又从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转换。作者不写人惜春,反写春惜人,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全词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3-25
2、 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3-15
3、 倪木兴.唐宋词精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4-15

jiāngnán··chūn--liú

chūnduōxièluòchéngrénruòliǔcóngfēngmèicónglánshìzhānjīnzuòhánpín

chūngòngyànyángniányóuyǒutáohuāliúshuǐshàngzhúzuìzūnqiánwéidàijiànqīngtiān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江横渡阔¹烟波晚²,潮过金陵落叶秋。
译文:傍晚的烟波笼罩在宽阔的江面,路过金陵已经是落叶纷纷的深秋时节。
注释:扬州:即今江苏省扬州市。¹江横渡阔:表现了江面的阔大。²烟波晚:傍晚的烟波。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liáo)(lì)¹塞鸿²经楚泽³,浅落红树见扬州。
译文:叫声高亢的塞北大雁飞过楚地湖泽,深深浅浅的红树中间依稀看到了扬州城。
注释:¹嘹唳:雁叫声。²塞鸿:从塞北飞来的鸿雁,雁于秋落南飞。³楚泽:指扬州一带的湖泊,古代楚地包括湘鄂江浙一带地区。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¹帆樯(qiáng)²近斗牛³
译文:夜晚桥梁上的阑珊灯火连接着星光,城外河水中游船上的桅杆好像能接触到天上的斗牛星辰。
注释:¹水郭:江水绕扬州城而过,所以叫“水郭”。²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³斗牛:星宿名,即斗宿、牛宿,这里泛指天上星斗。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今日市朝¹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²
译文:现在集市和朝廷上的风俗已经改变,不用再开口询问迷楼了。
注释:¹市朝:交易买卖的场所叫市,官府治事的处所叫朝,市朝风俗变指扬州的社会风气已经改变。²迷楼:隋炀帝下扬州时兴建的宫室。遗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附近。

宿yángzhōu--shēn

jiānghéngkuòyānwǎncháoguòjīnlíngluòqiūliáosāi鸿hóngjīngchǔ

qiǎnshēnhóngshùjiànyángzhōuqiáodēnghuǒliánxīnghànshuǐguōfānqiángjìndòuniú

jīnshìcháofēngbiànkāikǒuwènlóu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行吟¹坐啸²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译文:一会闲坐吟啸,一会边行走边吟唱,独自一人面对萧瑟秋景伤感;海雾江云,暮色茫茫,引发了心中万千悲愁。
注释:¹行吟:边行走边吟唱。²坐啸:闲坐吟啸。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译文: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荒荒¹葵井²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³
译文:清兵南下,铁蹄所至,满目凄凉,一片荒芜衰败的惨象;国家灭亡,原来的大批贵族也都沦为平民。
注释:¹荒荒:萧条;冷落。²葵井:出自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井上生旅葵。”指荒凉破败的景象。³瓜田故侯:《史记·萧相国世家》: 召平,秦时封东陵侯,秦之后,于长安城东隐居种瓜。此指明亡后隐遁不出的公卿贵族。寂寂:寂静无声的样子。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见说五湖供饮马¹,沧浪何处着渔舟。
译文: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注释:¹“五湖”句: 五湖,指太湖及附近湖泊,该句言五湖已被清军所占,供其饮马。

  陈子龙的诗风,前后差异极大。早期作品辞采浓郁华丽,尤好拟古乐府。后期由于受国家局势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多感伤时世之作,风格沉郁顿挫,直抒孤愤,沉雄豪放,悲壮苍凉。《秋日杂感》即为其晚期诗风的代表。

  作者创作《秋日杂感十首》时,苏、松已沦于敌寇铁蹄之下。吴中进士吴昜起兵抗清,江南各地军民奋勇抗击者亦不在少数。然先后皆为清兵所败。当此形势危难之时,陈子龙也有途穷之感,曾着僧服,改名易姓,辗转吴中,待时抗清。诗人的悲愤情感和爱国情操,在此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两句描写亡国后作者悲苦和沉重的心境。“悲秋”,典出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本就为一个万物凋零、令人生悲的季节,更兼作者此时面对着满日疮痍、民不聊生的华夏大地。无怪于其内心之愤是行吟坐啸了,一个“独”字,可有两方面理解:一是作者概叹自己身世孤独,一是抗清斗争处于最严峻时期,随着遍地烽火被清军一一扑灭,诗人胸中流涌的难觅同道之独。海雾江云,暮色茫茫,更引发了他的万千悲愤。这种悲愤与陈子龙的身世经历切切相关,诗人本为晚明遗老,又曾在南明政权下供职,为挽救大厦将倾的南明王朝疾声呼吁,东奔西走。耗费了半生精力和心血,而到头来世事恍惚如南柯一梦,不能不令诗人痛心疾首。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继续抒发诗人亡国之痛。此联用了两处典故。“不信”一句,《文选》张衡《西京赋》及注:“秦穆公梦朝天帝,帝醉,以鹑首之地(今湖北襄阳、安陆一带)赐秦。时有谣云:‘天帝醉,秦暴金误殒石坠’。”李商隐《咸阳》诗亦有:“自是当时天地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后人以“天醉”喻政府混乱。“最怜”一句,典出于仲长统《述志》诗:“寄愁天上,埋忧地下。”陈子龙在此是反用其意。说自己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最可怜的是大片江山已沦入敌手,没有一个地方可埋葬自己的忧愁。这两句在首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主题,在因清秋、日暮而兴起的悲愁之感中加入了现实性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斗争性和针对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描写了明室臣民的悲惨境况。清兵南下,铁蹄所至,尸横遍野,十室九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多少无辜百姓做了刀下冤魂。“荒荒”一句是化用古乐府《十五从军行》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之句意。写民间在清兵蹂躏后满目凄凉,一片荒芜衰败的惨象。“寂寂”句则是借秦亡后东陵侯邵平沦为庶人在长安城外靠种瓜为生的故事概括众多王公大臣幸存者的结局。此联作者从下层黎庶写及上层达贵,正是反映了明清鼎革之际所造成的灾难。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则如一声沉重的叹息,表达了作者孤独无助的心境。五湖即太湖。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在一首短诗中要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用典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此诗中一明显特色即是大量地使用典故。且均能与诗意浑化无迹。这不仅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也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qiūgǎnshíshǒu ·èr

chénlóng míngdài 

xíngyínzuòxiàobēiqiū hǎijiāngyúnyǐnchóu 
xìnyǒutiānchángzuì zuìliánmáiyōu 
huānghuāngkuíjǐngduōxīnguǐ guātiánshíhóu 
jiànshuōgòngyǐn cānglàngchùzhuózhōu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金凤¹邻铜雀,漳(zhāng)²望邺城。
译文:金凤台紧挨着铜雀台,邺城面对着浊漳河。
注释:¹金凤:台榭名,疑为“金虎台”之误。²漳河:浊漳河,在当时河北道相州邺城北面。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君王¹无处所,台榭(xiè)²若平生³
译文:君王已死,现在没有地方可寻了,而这里的亭台楼榭却依旧是那个样子。
注释:¹君王:指曹操,曹操曾受封魏王,死后追为武帝。²台榭:土高者为台,有木者为榭。³平生:往常。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舞席纷何就¹,歌梁²(yǎn)³倾。
译文:当年的歌舞席和那未倾倒的歌梁还有什么用呢?
注释:¹何就:能成什么事?也就是有什么用处的意思。²歌梁:这里实指舞庭。³俨:庄严的样子。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西陵¹松槚(jiǎ)²冷,谁见绮(qǐ)³情。
译文:西陵里的松树槚树那样苍冷,谁明了铜雀妓的愁情?
注释:¹西陵:指曹操的墓地。²松槚:松树与槚树,这两种树常栽植于墓前。³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代指铜雀妓。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¹本深宫²妓,层城³闭九重。
译文:我本是铜雀合上的乐妓,幽闭在一层又一层的深宫中。
注释:¹妾:铜雀妓自称的谦词。²深宫:指铜雀台。³层城:指深宫。九重:九层,形容宫殿之深邃。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译文:君王死了欢爱已尽,现在为谁打扮为谁歌舞呢?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锦衾(qīn)¹不复襞(bì)²,罗衣³谁再缝。
译文:锦缎的被子懒得再叠,绫罗的衣服也不再缝制了。
注释:¹锦衾:锦缎的被子。²襞:折叠。³罗衣: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高台¹西北望,流涕向青松²
译文:由这高高的铜雀台上望西陵,不由得使人对着墓前的青松流下了泪水。
注释:¹高台:指铜雀台。²青松:苍翠的松树,此处指坟地。

  《铜雀妓》是乐府诗题名,也叫《铜雀台》。铜雀原名榭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建造,台上有铜铸大雀。《铜雀妓》诗,多是凭吊怀古或咏史之作。据《邺都故事》记载,曹操命其子将其葬在邺之西岗;妾妓都住在铜雀台上,早晚设酒食祭奠,每月初一、十五在灵帐前奏乐祭礼;诸子也经常登台瞻望西陵墓田。

  王勃的《铜雀妓二首》是“裁乐府以入律”的。这两首五言律诗都描写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在其中,诗人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生活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

  第二首开头“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是以歌妓的口吻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使沉郁悲凉的气氛一开始就笼罩了全篇。据史书记载,铜雀台很高,上有宫房一百二十间,歌妓们被关闭在重重宫门之中。这里的“闭”字表现出了深宫里歌妓没有自由的痛苦。颔联“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进一步描写歌妓内心的孤寂。

  她们本来是用自己的姿色、技艺娱乐君王,博取君王的欢心的。而此时就连这样的机会也已经结束了。曹操死了,还为谁歌舞,为谁修饰容貌呢!然而她们仍然得按照曹操的遗命,“每月十五,辄向帐前作妓乐”,为曹操的“魂灵”歌舞。这更可悲。君王就连死后都操纵着她们的命运,她们唯有终老宫中,永不得见天日,其中悲苦可想而知。颈联“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是写歌妓没有任何希冀,在死寂绝望的心情中,心灰意懒,华贵的铺盖没人再折叠,绫罗的衣裙也不想再缝制,“谁再缝”的“谁”字用得好,以疑问代词代替否定词与上句的“不”字相对,含意双关而有力。“谁”实为“人人”,说明有这样命运的人很多失去自由,没有欢乐没有理想,虽生犹死。尾联“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承上联之意而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恨绵绵,歌妓在那高入云霄的铜雀台上放眼远眺,只看到西陵苍松翠柏,不觉凄然泪下。

  诗人写《铜雀妓》诗,是为了以古喻今,针对当时幽深的宫廷生活有感而发的,通过生动的形象抒发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借曹事以讽唐,“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不同于一般的凭吊怀古诗,对于史事不着力显微阐幽,而能别寓兴意;不采取直抒胸臆或议论,而以歌妓的口吻自叹自哀,真情实感,分外动人。

tóngquèèrshǒu--wáng

jīnfènglíntóngquèzhāngwàngchéng

jūnwángchùsuǒtáixièruòpíngshēng

fēnjiùliángyǎnwèiqīng

西língsōngjiǎlěngshuíjiànluóqíng

qièběnshēngōngcéngchéngjiǔzhòng

jūnwánghuānàijǐnwèishuíróng

jǐnqīnluóshuízàifèng

gāotái西běiwàngliúxiàngqīngs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