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岁守廪京城西,有如勾践巢会稽。
引杯尝胆未雪耻,怒蛙起揖当涔蹄。
海天白日蔽光影,霹雳一过收云霓。
九皋澄明鹤翅湿,欲暮刷羽声嘶嘶。
客来东方美须鬣,夜光出袖行无迷。
授予照眼已希世,自顾臭辣犹萍齑。
文章制作比善塑,物象变怪一以泥。
泥虽各用有巧拙,巧之高绝非由梯。
又闻东九蹈水底,骑颈直踞通天犀。
曼卿子美搂入室,似使二嫂治朕栖。
舜归在床不可得,此实素分非能齐。
而今我独向田里,秋稼已熟烹黄鸡。
自倾白酒坐溪上,谁念往日无梁稊。
邻邦或有寄嘉酿,瓦罂土缶盛玻璃。
昨喜得书书满纸,官尊职大怜我睽。
怪我书乱苦简略,疲驽岂敢攀骏骊。
贵贱交情古来有,胸中不欲置畛畦。
世间百事厌著意,但愿无病年寿跻。
田园未多亦粗给,儿女况足资提携。
终当去问绵上叟,自与野老月下犁。
前岁守廪京城西,有如勾践巢会稽。
引杯尝胆未雪耻,怒蛙起揖当涔蹄。
海天白日蔽光影,霹雳一过收云霓。
九皋澄明鹤翅湿,欲暮刷羽声嘶嘶。
客来东方美须鬣,夜光出袖行无迷。
授予照眼已希世,自顾臭辣犹萍齑。
文章制作比善塑,物象变怪一以泥。
泥虽各用有巧拙,巧之高绝非由梯。
又闻东九蹈水底,骑颈直踞通天犀。
曼卿子美搂入室,似使二嫂治朕栖。
舜归在床不可得,此实素分非能齐。
而今我独向田里,秋稼已熟烹黄鸡。
自倾白酒坐溪上,谁念往日无梁稊。
邻邦或有寄嘉酿,瓦罂土缶盛玻璃。
昨喜得书书满纸,官尊职大怜我睽。
怪我书乱苦简略,疲驽岂敢攀骏骊。
贵贱交情古来有,胸中不欲置畛畦。
世间百事厌著意,但愿无病年寿跻。
田园未多亦粗给,儿女况足资提携。
终当去问绵上叟,自与野老月下犁。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雨湿清明香火¹残,碧溪桥外燕泥寒²。日长³独自倚阑(lán)干。
译文:清明时节的雨水落在祭拜后残留的香烛纸钱上,桥下溪水碧绿,桥外燕子衔湿泥筑巢。白日渐长,独自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
注释:¹香火:香烛纸钱。用以祭祀鬼神。²燕泥寒:燕子衔湿泥筑巢。³日长:春分后,夜短日长。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脱箨(tuò)¹修篁(huáng)²初散绿,褪花³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译文:刚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发着嫩绿之色,刚掉落花瓣的新杏,还未散发出酸味。如此好的江南美景与谁一起观赏呢。
注释:¹箨:竹皮,笋壳。²修篁:美好的竹子。篁:竹。³褪花:花瓣掉落。⁴与谁看:与谁一起观赏。

  这首小词写于南渡后的某个清明节。全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远离家乡的孤独感和忧时伤事的苦闷心情。

  上片抓住清明时节江南特有的风光展开画面。“雨湿清明”,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状了江南一带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香火残”,指清明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碧溪”,写江满溪碧青色的春水。“燕泥寒”,说南来的燕子正啄着带寒意的泥土准备筑巢。词人面对以上这些风物,不由得件件触起深沉悲凉的感慨。由清明扫墓而联想起自己逃离家乡客居江南,无法祭扫先人之坟;由燕子啄泥做窠,而联想起自己四处飘零无以为家,更由霏霏淫雨,料峭春寒,而联想起国事的暗淡艰难。透过歇拍“日长独自倚阑干”的背后,可以想见词人心中蕴含着多少辛酸沉痛的潜台词啊!上片中迷漾的景色又正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一种深沉动人的韵。

  下片写江南美好的春景及悲苦的心绪。首句描画出刚脱了笋壳的修长的新竹青翠欲滴,散发出一片耀眼的绿色,沁人心脾。次句化用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蝶恋花》)句意,状写新近褪落了娇艳花瓣的杏花杏子尚小,嫩绿而酸,清新可爱。这样美妙的江南春色是多么令人心花怒放,神怡颜开啊!然而词人笔锋陡转,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既与上片歇拍孤独怆然韵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烙上了时代的印记。这正是朱敦儒南渡后中期词作的可贵之处。这首词如同这一时期其它同类题材的词作一样,如“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芳草连天云薄暮”(《苏幕遮》)’“东风寂寞,可怜谁为攀折”(《念奴娇》),“秋风又到人间,叶珊珊。四望烟波无尽,欠青山”(《相见欢》),以真性情写真景物,将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地交织成浑然一体的境界,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资料:
1、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 词曲赋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296页
异国非所志,烦劳殊清闲。
异国¹非所志,烦劳殊(shū)²清闲。
译文:留在别国不是我的意愿,他国的烦劳远多余清闲。
注释:¹异国:这里指自己覆灭的国家。²殊:不同或超过。
惊涛千万里,无乃见钟山。
惊涛千万里,无乃见钟山。
译文:在千万里的惊涛骇浪中,没想到竟然还能见到钟山。

  让我抓住不放的是“钟山”这个词。后主对“钟山”这个词很有爱,自号钟隐、钟山隐者。“钟山”对后主来说,意味着出世、隐居、清逸。因此联系全文,“钟山”一次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无乃见钟山并非说见不到钟山,而是说无法继续目前这种类似隐居的闲逸的状态。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应该是,有一件事他不想去做。不想做的理由是因为环境恶劣,无法像现在这样清逸闲散。

  他说“不想去”,意味着有选择的余地。又说不想去的理由是因为“不能这么安逸”,意味着他目前的生活状态是相当安逸舒适的。如果是亡国前后期的作品,是否去汴京,是他可以选择的吗?他当前的生活状态,能用“安逸”来描述吗?显然不能。所以这不是亡国前后的作品。

  将这首诗和后主的生平相联系,可以作以下猜测:所谓异国,并非指某个国家,而是指自己灭亡的唐朝。所谓惊涛,并非是说渡江的情景,而是自己现状。所谓钟山,并非是说某座山,而是说隐居的生活。而在后主心目中,隐居不代表清苦,而代表清逸。

  他现在正过着十分安逸的生活,很舒服满足,不想放弃这种生活去过另外一种类似于“惊涛骇浪”般的,有别于现在的生活。

wánghòujiànxíngshī--

guófēisuǒzhìfánláoshūqīngxián

jīngtāoqiānwànnǎijiànzhōngshān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hóng)¹杰异,固世之所耽嗜²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³,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nì)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译文:左丘明的《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并且它的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非。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
注释:¹深闳:深远宏大。²耽嗜:深切爱好。³诬淫:荒诞虚浮。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 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¹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sè)。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 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译文:(《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数的终极。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
注释:¹伯阳父:周朝大夫。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fǔ)(gé)¹而爨(cuàn)²者,必涌溢³蒸郁以糜(mí)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pēn)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hòng)(tóng)(jiāo)(gé)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译文: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它们自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 石。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这里所说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
注释:¹釜鬲:泛指炊器。²爨:烧火煮饭。³涌溢:沸腾。⁴汲:从下往上打水。⁵濆激:喷涌冲击。⁶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yù)¹其莫²。今我不乐,日月其除³。无(tài),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jù)
译文:天寒蟋蟀进堂屋,一年匆匆临岁暮。今不及时去寻乐,日月如梭留不住。行乐不可太过度,本职事情莫耽误。正业不废又娱乐,贤良之士多警悟。
注释:¹聿:作语助。²莫:古“暮”字。³除:过去。⁴无:勿。⁵已:甚。⁶大康:过于享乐。⁷职:相当于口语“得”。⁸居:处,指所处职位。⁹瞿瞿:警惕瞻顾貌;一说敛也。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¹。今我不乐,日月其迈²。无已大康,职思其外³。好乐无荒,良士蹶(guì)
译文:天寒蟋蟀进堂屋,一年匆匆临岁暮。今不及时去寻乐,日月如梭停不住。行乐不可太过度,分外之事也不误。正业不废又娱乐,贤良之士敏事务。
注释:¹逝:去。²迈:义同“逝”,去,流逝。³外:本职之外的事。⁴蹶蹶:勤奋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蟋蟀在堂,役车¹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tāo)²。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³
译文:天寒蟋蟀进堂屋,行役车辆也息休。今不及时去寻乐,日月如梭不停留。行乐不可太过度,还有国事让人忧。正业不废又娱乐,贤良之士乐悠悠。
注释:¹役车:服役出差的车子。²慆:逝去。³休休:安闲自得,乐而有节貌。

  就诗论诗,此篇劝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显。此篇三章意思相同,头两句感物伤时。诗人从蟋蟀由野外迁至屋内,天气渐渐寒凉,想到“时节忽复易”,这一年已到了岁暮。古人常用候虫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来表示时序更易,《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九月在户”与此诗“蟋蟀在堂”说的当是同一时间。《七月》用夏历,此诗则是用周历,夏历的九月为周历十一月。此篇诗人正有感于十一月蟋蟀入室而叹惋“岁聿其莫”。首句丰坊《诗说》以为“兴”,朱熹《诗集传》定为“赋”,理解角度不同,实际各有道理。作为“兴”看,与《诗经》中一些含有“比”的“兴”不同,它与下文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但在深层情感上却是密不可分的,即起情作用。所以从“直陈其事”说则是“赋”。从触发情感说则是“兴”。诗的三、四句是直接导入述怀:诗人由“岁莫”引起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称要抓紧时机日日行乐,不然便是浪费了光阴。其实这不过是欲进故退,着一虚笔罢了,后四句即针对三、四句而发。三章诗五、六句合起来意思是说:不要过分地追求享乐,应当日日想想自己承当的工作,对分外事务也不能漠不关心,尤其是不可只顾眼前,还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现的忧患。可见“思”字是全诗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长。这反覆的叮嘱,包含着诗人宝贵的人生经验,是自儆也是儆人。最后两句三章联系起来是说:喜欢玩乐,可不要荒废事业,要像贤士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奋向上。后四句虽是说教,却很有分寸,诗人肯定“日乐”,但要求节制在限度内,即“日乐无荒”。这一告诫,至今仍有意义。

  此诗作者,有人根据“役车其休”一句遂断为农民,其实是误解,诗人并非说自己“役车其休”,只是借所见物起情而已,因“役车休息,是农工毕无事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故借以表示时序移易,同“岁聿其莫”意思一样。此诗作者身份难具体确定,姚际恒说:“观诗中‘良士’二字,既非君上,亦不必尽是细民,乃士大夫之诗也。”(《诗经通论》)可备一说。

  全诗是有感脱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挚,以重章反覆抒发,语言自然中节,不加修饰。押韵与《诗经》多数篇目不同,采用一章中两韵交错,各章一、五、七句同韵;二、四、六、八句同韵,后者是规则的间句韵。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19-221

shuài

shījīng·guófēng·tángfēng xiānqín 

shuàizàitáng suì jīn yuèzhù tàikāng zhí hàohuāng liángshì 
shuàizàitáng suìshì jīn yuèmài tàikāng zhíwài hàohuāng liángshìguìguì 
shuàizàitáng chēxiū jīn yuètāo tàikāng zhíyōu hàohuāng liángshìxiūxi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黄师塔¹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yǐ)微风。
译文: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注释: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独步:独自散步。¹塔:墓地。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情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6-277

jiāngpànxúnhuā ·

 tángdài 

huángshīqiánjiāngshuǐdōng chūnguānglǎnkùnwēifēng 
táohuākāizhǔ àishēnhóngàiqiǎnh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