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上阳人,尽属沙叱利。
长门不用守,蜥蜴草间戏。
向来上阳人,尽属沙叱利。
长门不用守,蜥蜴草间戏。
赵文

赵文

赵文(1239-1315),宋末元初文人。初名凤之,字惟恭,又字仪可,号青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赵文为文天祥门人,并曾入其幕府参与抗元活动。赵文与刘辰翁父子亦交厚,辰翁对其非常推重,刘将孙亦与其结“青山社”,其结社情况现不详。 ▶ 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半肩风雨半肩柴,竹杖芒鞋破碧崖。
半肩风雨半肩柴,竹杖芒鞋¹²碧崖(yá)
注释:¹芒鞋:草鞋。²破:此处意为踏遍,多少次踏过。亦可理解为踏破山崖上碧绿的苔藓。
刚出岭头三五步,浑身都被乱云埋。
刚出岭头三五步,浑身都被乱云埋。
经行仿佛近诸天,月上山衔半缺圆。
经行¹仿佛近诸天,月上山衔半缺圆²
注释:¹经行:散步。²月上句:谓月亮升起来,却被山峰遮挡了一半,看看月是缺的,其实它是圆的。
听得上方相对话,星辰莫阂五峰巅。
听得上方相对话¹,星辰莫阂(hé)²五峰³(diān)
注释:¹听得句:谓人在山头讲话,犹如在天上对语。极言山高。上方亦为天上。²阂:隔阻。³五峰:云居山诸峰中,最高者称五脑峰,亦名五老峰。
慧公享年八十七岁,其中一半以上时间定居于云居山,留下了许多描写其禅修体会和日常生活的诗文。尤其是他的诗写得平易质朴,清新流利。不讲深奥繁复的道理,不用偏僻艰深的术语。如对友面,如叙家常。这两首七言绝句,一写砍柴归家的见闻感受,一写散步山头的体会感想。诗写得很活泼,很有情趣。

yúnshānyǒngèrshǒu--chánghuì

bànjiānfēngbànjiāncháizhúzhàngmángxié

gāngchūlǐngtóusānhúnshēndōubèiluànyúnmái

jīngxíng仿fǎngjìnzhūtiānyuèshàngshānxiánbànquēyuán

tīngshàngfāngxiāngduìhuàxīngchénfēngdiān

燕垒雏空日正长,一川残雨映斜阳。鸬鹚晒翅满鱼梁。
燕垒(lěi)¹(chú)²日正长,一川残雨映斜阳。鸬(lú)(cí)³晒翅满鱼梁
注释:¹燕垒:燕窠。²雏空:谓乳燕已经长成,飞离燕窠。³鸬鹚:一种能捕鱼的水鸟。⁴鱼梁:捕鱼水堰,又称鱼床。
榴叶拥花当北户,竹根抽笋出东墙。小庭孤坐懒衣裳。
榴叶拥花当北户,竹根抽笋出东墙。小庭孤坐懒衣裳¹
注释:¹懒衣裳:谓时已天暖,无须多添衣裳。
此词借景抒怀,清雅别致,独具风格。古人作诗填词,多重锻字炼句。有时一字见新,全篇为之生色。此首“榴叶拥花”的“拥”字,也甚为人称道,以为表现出榴花的真面貌。其与杜甫《返照》诗的“归云拥树失山村”,方岳《梦弄梅》诗的“黄叶拥篱埋药草”,虽同用“拥”字,却能各臻其妙。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宣室求贤访逐臣¹,贾(jiǎ)²才调³更无伦。
译文: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人能比。
注释:¹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²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³才调:才华,这里指贾生的政治才能。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¹夜半虚²前席³,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注释:¹可怜:可惜,可叹。²虚:徒然。³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⁴苍生:百姓。⁵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汉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诗歌欲抑先扬,发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可怜”与“虚”连用,增强语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诗人引而不发,并未点出其原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一语中的——“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诗人同时抓住“虚前席”“问鬼神”这两处细节,借题发挥,在议论中把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篇,足见其思想深刻、构思新颖。

  《贾生》一诗文辞锋极犀利,讽刺辛辣深刻,感概深沉蕴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反跌手法的巧妙运用。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的实质。整首诗用唱叹有致的笔调发抒警策透辟的议论,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为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谊实亦自悯。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221-1223页 .
2、 讽君主昏聩 悲自身不遇——谈李商隐诗《贾生》的主题 谭志永《语文知识》2003年11期
3、 蓝光中 .历代诗歌选读(下卷)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14-15 .
4、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21-1223

jiǎshēng

shāngyǐn tángdài 

xuānshìqiúxiánfǎng访zhúchén jiǎshēngcáidiàogènglún 
liánbànqián wèncāngshēngwènguǐshén 
深院无人帘幕垂,玉英翠羽灿芳枝。
深院无人帘幕垂,玉英¹翠羽灿芳枝。
注释:¹“玉英”句:大意谓白色的花似玉,青绿的叶似翠鸟之羽灿烂挂树枝。
世间颜色难相似,淡月初残未坠时。
世间颜色难相似,淡月初残未坠时。
冰玉风姿照座骞,炎方相遇且相宽。
冰玉¹风姿²照座骞(qiān),炎方³相遇且相宽。
注释:¹冰玉:比喻清润。²风姿:风度仪态。³炎方:炎热的南方。
纻衣缟带平生志,正念幽人尚素冠。
(zhù)衣缟(gǎo)带平生志,正念幽人¹尚素冠²
注释:¹幽人:幽居之人,隐士。²素冠:《诗·桧风》篇名。
阻涉鲸波寇盗森,中原回首涕沾襟。
阻涉鲸波寇盗森,中原回首涕沾襟。
清愁万斛无消处,赖有幽花慰客心。
清愁万斛(hú)¹无消处,赖有幽花²慰客心。
注释:¹万斛:形容量之极多。斛:量器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²幽花:幽雅的花。幽:僻静。
李纲被贬至琼,游琼山府城天宁寺,咏花抒情,寻知音,诉衷情,北望中原泪沾襟,无奈何,赖花消愁。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这首诗是《论诗三十首》的最后一首,也是结束语。他自谦自己象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只是书生一时技痒爱议论罢了。元好问在这组诗中基本按时间顺序评论了自汉魏到宋代的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歌流派,针砭时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lùnshīsānshíshǒu··sānshí--yuánhǎowèn

hànshùyóujuékuángshūshēngyǎngàilùnliàng

lǎoláiliúshīqiānshǒuquèbèirénxiàoduǎnzhǎ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