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柱抽横骨,虚空弄爪牙。直饶玄会得,犹是眼中沙。
露柱抽横骨,虚空弄爪牙。直饶玄会得,犹是眼中沙。

yuán--xuéāndàorén

zhùchōuhéngkōngnòngzhǎozhíráoxuánhuìyóushìyǎnzhōngshā

学庵道人

学庵道人

觉庵道人,建宁游察院侄女。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diàn)¹清凉八月天。
译文:日头渐高我仍然掩着邻水之窗沉眠,此时正值枕席有清凉之意的农历八月天。
注释:¹枕簟:枕席。
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¹处或依沽(gū)²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译文:停泊的客船偶尔挨着可以买酒的小店,住宿的旁边还有钓鱼船的陪伴。
注释:¹泊:停船。²沽酒:买酒。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译文:我这次离开国都去往江海说明了我的无用,操心国事朝中有的是贤能之才。
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¹闲醉二三年。
译文:姑且前往钱塘上任去,独自吟诗悠然小醉过个二三年。
注释:¹冷吟:随意吟唱。

  这首诗通过对旅途生活的描写,不仅表达了诗人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朝廷的怀念。诗首联点名上任的时间,颔联写夜宿酒家附近,颈联写自己退隐的心情,尾联写退居后的生活。全诗语言凝练,却将感情表达淋漓尽致。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两句写的是诗人舟中高卧的情形,而“沽酒店”与“钓鱼船”,则是写诗人离开了朝廷,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旋涡。诗人感到自已是“退身江海”,是“无用”了;但“忧国朝廷自有贤”一句却清楚地表明:诗人的心仍然与政治斗争难割难分。“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这只不过是诗人的自我安慰而已。

  这首诗是诗人是自愿外任途中创作,诗人心情比较轻松,对远离京城是非之地感到由衷的高兴,因而诗人虽也自谦无用,却并不显得消沉。诗人乘船顺江而下,由于没有什么精神负担,因而“日高犹掩水窗眠”,八月的枕席不冷不热,可以用清凉二:字来形容,诗人睡在上面,很是舒服。这一路没有严格的行程限制(这与贬谪之旅不同),所以船只停泊下来时还可以到附近的酒店去买酒喝,而晚上睡觉时经常将船只靠在钓鱼船旁,这还可以感受渔家悠闲自在的生活。诗人自谦地说自己现在退身到江海边上,应该能说明自己是无用之人,而朝廷自有忧国忧民的贤能之士。既然是这样,自己就没有什么顾虑,先到钱塘江边的西湖去吧,在那里可以不问世事地过上两三年,既可低吟诗句,也可悠闲自在地想醉就醉。

  这首诗就是这样把丰富的感情蕴涵在平淡的描写之中,把丰富的内容概括在简炼的文字里。

参考资料:
1、 张黔,吕静平著.白居易诗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146-147
2、 李希南,郭炳兴编著.白居易诗译释.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284

zhōuzhōngwǎn--bái

gāoyóuyǎnshuǐchuāngmiánzhěndiànqīngliángyuètiānchùhuòjiǔdiàn

宿shíduōbàndiàochuán退tuìshēnjiānghǎiyīngyòngyōuguócháotíngyǒuxián

qiěxiàngqiántángshànglěngyínxiánzuìèrsānnián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他乡逢七夕¹,旅馆益羁(jī)愁。
译文:身在他乡恰逢乞巧,看着所住途中旅店心中羁旅愁绪更甚。
注释:¹七夕:为七月见七,民间的乞巧节。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译文:远离故土,不见妻子月下穿针,心中空空只余孤寂,怀念家乡。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xù)¹见减热,新月始临秋。
译文:微风拂过带走盛夏的炎热,新月当空,初秋已快来临。
注释:¹绪风:微小的风。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谁忍窥(kuī)河汉¹,迢迢²问斗牛³
译文:是谁在忍着心中愁痛偷偷的看着银河?就是那遥远天际的牵牛星。
注释:¹河汉:为天上的银河。²迢迢:形容遥远的意思。³斗牛:星名。牵牛星。
在异地他乡适逢七夕佳节,更增加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可是远离家乡,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对月怀人,诗人生起无限羁旅穷愁、去国怀乡之感。孟浩然诗歌大胆抒发个人的理想愿望,给开元诗风注入了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

xiāng--mènghàorán

xiāngféngguǎnchóu

jiàn穿chuānzhēnkōng怀huáiguólóu

fēngchūjiǎnxīnyuèshǐlínqiū

shuírěnkuīhàntiáotiáowèndòuniú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译文: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译文:多少绿色的荷叶怀着怨恨的感情相互依偎着,一阵秋风吹过,满溪荷叶一下子都回转过头去背对西风。

  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南唐中主李璟有首《摊破浣溪沙》词,下半阕换头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历来为人所传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认为,这两句不如它的上半阕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并赞赏其“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而原词接下来还有两句是:“还与韶光共顦顇,不堪看。”这几句词以及王国维的赞语,正可以作杜牧这两句诗的注脚。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77-1078页

ānjùnzhōngǒuèrshǒu ·

 tángdài 

liǎnggān竿luòqiáoshàng bànqīngyānliǔyǐngzhōng 
duōshǎo绿xiānghèn shíhuíshǒubèi西fēng 
卷帘人睡起。放燕子归来,商量春事。风光又能几?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吟边眼底,被嫩绿、移红换紫。甚等闲、半委东风,半委小溪流水。
卷帘人¹睡起。放燕子归来,商量春事。风光又能几?减芳菲(fēi)、都在卖花声²里。吟边眼底,被嫩(nèn)绿、移红换紫。甚等闲、半委东风,半委小溪流水。
译文:卷帘人睡醒,放燕子飞进屋中,和它们商量春天的事情。还有多少春光能让百花吐艳露红?将逐渐叶残色衰的预兆都含藏在卖花声中。可眼前的花草并不忧虑将来的处境,它们披着嫩绿的颜色,把面容变得忽紫忽红。它们感到这只是寻常的事情,把自己的命运一半交给小溪流水,一半交给喜怒无常的东风。
注释:¹卷帘人:这里指闺中人。²卖花声:此句谓卷帘人放燕子归家商量春天消息。而其青春不知不觉消逝。
还是,苔痕湔雨,竹影留云,待晴犹未。兰舟静舣,西湖上、多少歌吹。粉蝶儿、守定落花不去,湿重寻香两翅。怎知人、一点新愁,寸心万里。
还是,苔痕湔(jiān)¹,竹影留云,待晴犹未。兰舟静舣(yǐ)²,西湖上、多少歌吹。粉蝶儿、守定落花不去,湿重寻香两翅。怎知人、一点新愁,寸心万里。
译文:苔藓还带着雨水冲刷过的痕迹,云雾又在竹林中滋生,这天气说雨不雨、说晴不晴。小船在岸边静静地泊停,西湖上此刻有多少吹拉弹唱的歌声。粉色的蝴蝶死守着落花不动,为贪寻花香它们宁可让双翅被雨水淋得沉重。谁能理解我心头涌出的一点新愁,寸心之中牵挂着他万里行程。
注释:¹湔雨:被雨冲洗。湔,洗涤。²舣:泊舟靠岸。

  “卷帘人睡起。放燕子归来,商量春事。风光又能几?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这几句以人为中心,写主人公在春睡醒来后所听到的两种春之声,从春睡中醒来,忙把帘栊高卷,好放窗外那对呢喃私语的燕子进来,听听它们到底在商量些什么春事。外面的卖花声此起彼伏,词人不禁联想到春花的凋残零落,暗惜起春光的所剩无多来。这一部分中,“卷帘”句在章法上有总领全篇和开启下文的作用。是交代“视点”,以下风景皆从此写出。词人听到了两种春声,唤起了他一喜一忧两种情绪。燕子的呢喃私语使他兴奋和好奇,而卖花声则让他感到了春光的匆匆流逝,觉得春天将最终消失在这些叫卖声中。

  “吟边眼底,披嫩绿,移红换紫。甚等闲,半委东风,半委小溪流水。”这几句描摹西湖四周的暮春景象,边沉吟边观望,但见湖畔四周一片绿暗红稀,百般红紫先后零落,一半被东风吹走,一半流落于溪水之中。这几句渲染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萧瑟意境,但画面又很凄美逼真,让人如睹其色。“甚等闲”一词表达出词人对“匆匆春又归去”的深切惋惜。“移红换紫”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意生动而简洁。“半委东风,半委小溪流水”与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笔法十分相近,清新而别致。

  “还是,苔痕湔雨,竹影留云,待晴犹未。”过片四句仍承上片之“吟边眼底”写词人眼中的暮春天气。还有那碧绿的青苔,被春雨滋润和冲刷得愈发青翠鲜亮。天上云卷云舒,与疏疏的竹影相互映衬,打造出一片欲晴还阴的天气。这里对江南暮春天气的描绘也很逼真,而且也与词人淡淡的喜悦与忧愁相杂的心情相吻合。

  “兰舟静舣,西湖上,多少歌吹。”此二句描绘西湖的繁盛迷人。西湖上游船如云,有的在轻轻游弋,有的正静静地泊在岸边。悠扬的丝竹歌舞之声阵阵传入耳中。此幅画面美丽而欢快。

  “粉蝶儿,守定落花不去,湿重寻香两翅。”此二句为细节描写,非常富有诗情画意。春雨之后落红满地,有一只蝴蝶停在落花上双翅轻扇,不肯离去。也不知是翅膀湿重难以飞去,还是眷恋花香不忍离开。此幅画面既生动美丽,又暗含着词人的惜花惜春之意,非常耐人寻味。

  “怎知人,一点新愁,寸心万里。”这三句回应篇首,从远近景致回到伤春之人,虚虚淡淡地写出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面对此情此景,词人神思飘忽,心头涌上万千复杂的况味,其中便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哀愁。

  这首词写景如画,音韵谐美,情与景有机交融,让人边品味西湖春景,边春思绵绵,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宋词鉴赏大全集》编委会.《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97

ruìxiān··juǎnliánrénshuì--zhāngshū

juǎnliánrénshuìfàngyànziguīláishāngliàngchūnshìfēngguāngyòunéngjiǎnfāngfēidōuzàimàihuāshēngyínbiānyǎnbèinèn绿hónghuànshénděngxiánbànwěidōngfēngbànwěixiǎoliúshuǐ

háishìtáihénjiānzhúyǐngliúyúndàiqíngyóuwèilánzhōujìng西shàngduōshǎochuīfěndiéérshǒudìngluòhuā湿shīzhòngxúnxiāngliǎngchìzěnzhīréndiǎnxīnchóucùnxīnwàn

对西风、鬓摇烟碧,参差前事流水。紫丝罗带鸳鸯结,的的镜盟钗誓。浑不记、漫手织回文,几度欲心碎。安花著蒂。奈雨覆云翻,情宽分窄,石上玉簪脆。
对西风、鬓(bìn)摇烟碧,参(cēn)(cī)前事流水。紫丝罗带鸳鸯结,的(dí)(dí)镜盟钗(chāi)誓。浑不记、漫手织回文,几度欲心碎。安花著蒂。奈雨覆云翻,情宽分窄,石上玉簪(zān)脆。
译文:西风软拂着云雾般的发鬟,思量往昔的情事,如同流水一去不还。当初我们曾用紫罗丝带打成鸳鸯结,那些海誓山盟还清清楚楚地心间。但他完全不记得这些温情缱绻,我枉自织成璇玑回文图,也无法使他心还意转。不知有多少次,我的心仿佛碎了一般。在花蒂安上枯萎的花朵,真是枉然。怎耐雨覆云翻,我对他感情太深而缘分太浅,宛如在石上磨玉簪,最容易折断。
注释:摸鱼儿: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本名《摸鱼子》。双调,一百十六字,押仄声韵。鬓摇烟碧:形容鬓发如碧空烟霭般蓬松散乱。鬓,鬓发。参差:纷纭杂乱。前事:过去的事情。罗带:丝织的衣带。鸳鸯结:即同心结,古代用罗带制成菱形连环回文结,表示恩爱。的的:明白,清清楚楚。镜盟:用乐昌公主事。钗誓:陈鸿《长恨歌传》载,唐玄宗与杨贵妃定情之夕,授金钗钿盒为信物,愿世世恩爱不移。在此表示对爱情的忠贞。浑:全漫:徒然回文:十六国时窦滔妻苏慧织锦成文以寄相思。安花著蒂:花朵落地,再将它给拾起置放在花蒂上。比喻爱情已经破裂,难以恢复。雨覆云翻:比喻变化无常。分窄:缘分太薄。分,情分。石上玉簪脆:喻男子负心背盟,将女子遗弃。
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阴晴也只随天意,枉了玉消香碎。君且醉。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一时左计。悔不早荆钗,暮天修竹,头白倚寒翠。
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阴晴也只随天意,枉了玉消香碎。君且醉。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一时左计。悔不早荆(jīng)钗,暮天修竹,头白倚(yǐ)寒翠。
译文:红色的楼阁之外,愁压空去沉沉昏暗,月光淡淡,偏照我深夜无眠。无论是阴晴聚散,只能随顺上天的安排和意愿。枉自为相思而憔悴消瘦,却又是为了哪般?姑且在醉酒中暂把愁遣,你难道没有看见,长门宫中青草蔓延,春风中陈皇后泣涕涟涟?一时糊涂而贻误半生,后悔不如早戴荆钗把夫君陪伴。如今只能在暮色中独倚修竹,直到满头白发的晚年。
注释:朱楼:指富丽华美的楼阁。月痕::月影;月光。无寐:不睡;不能入睡。枉了玉消香碎:指女子不必殉情而死。枉,何必。玉消香碎,比喻女子死亡。长门:长门宫,陈皇后失宠后,汉武帝将她幽居与此宫。明妃,即王昭君。左计:打错了主意。荆钗:荆枝制作的髻钗,古代贫家妇女常用之。指女子因贫寒而装束简陋。暮天:傍晚的天空。修竹:高高的竹子。寒翠:指常绿树木在寒天的翠色。

  这首词刚一看似乎是写一位弃妇的痛苦心情,其实更有深意。上阕开头展现一位被西风吹乱鬓发的妇人形象,牵起对于往事的回忆。下阕即景抒怀,表达被弃的痛苦。“阴晴”句转作自慰,但又不甘心“被弃”的遭遇。最后终于意识到痛苦根源:是错结了富贵鸳鸯。开篇三句:“对西风、鬓摇烟碧,参差前事流水”,写一位女子对着瑟瑟的秋风,鬓发蓬乱,满腹心事。意在说明:这个女子的遭遇很不幸,内心异常矛盾和苦痛。此刻,她浸入对往事的追忆,品尝着爱情幻灭的苦涩的滋味。

  “紫丝罗带鸳鸯结,的的镜盟钗誓”,女子回忆她和情人情投意合时的情景。男子给她系上佩戴鸳鸯结丝带,表示他们的缕缕柔情,山盟海誓永不分开。“镜盟”,借徐德言与乐昌公主事,表示夫妻决不离异。“钗誓”,典自陈鸿《长恨传》唐玄宗和杨贵妃“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

  “浑不记,漫手织回文,几度欲心碎。”笔锋一转,男子负心绝情前秦时苏蕙苦苦思念丈夫窦滔,织锦用来写首尾都能诵读的诗寄到远方,回文、织锦之典,用来指寄给丈夫的书信。女子“手织回文”,寄给情人而不得消息,依然伤悲而已。

  上承定情,负誓,“安花著蒂。奈雨覆云翻,情宽分窄,石上玉簪脆”,女方从男方漠然反应中看出事情已无可挽回,努力将是徒劳而已。爱情的花朵已经凋落,流不焉再有情。“雨覆云翻”,句出自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比喻男子的态度没有恒常。女子一片真心,付之东流,两人的爱情无法再维持下去了,最终走上了不可挽回的绝路。

  这几句表明了女子的愿望,但男子态度无情无义,终于走上像玉簪一样摧折。“朱楼外,愁压空云欲坠。月痕犹照无寐。”女子站在楼头,思绪万千。朱楼外,天空中沉沉云雾,被她心头沉重的愁绪压得似乎要坠落下来似的。以云衬愁,哪知愁比云更厚更重。夜幕降临,月突破云的包围,洒下银色的光辉,使她久久不能安眠。几点愁肠,几处苦痛。

  “阴睛也只随天意,枉了玉消香碎”,“阴情”偏取“阴”义,意表爱情生活的不幸。嗟叹重拾,觉悟顿生。既然天意如此,也只好顺从天意,尽管为此而“玉消香碎”即忧郁憔悴至死,也不是枉活一场?

  “君且醉。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想得通了,心胸顿觉豁达。“长门青草”,源于五代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和韦庄《小重山》“绕庭芳草绿,倚长门”,又借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幽居于长门宫事以自喻。“春风泪”王安石《明妃曲》“泪湿春风鬓脚垂”。春风指面,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有句“画图识得春风面。这几句是女子的自我宽慰。宠辱皆是过眼烟云,终究是一场空。完全不必为云而耗神。

  “一时左计。悔不早荆钗,暮天修竹,头白倚寒翠。”“荆钗”,《烈女传》讲:“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表示妇女的服饰朴素。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赞颂妇女生活清贫寂寞而品质忠贞高尚。女子后悔当年一时糊涂,以致落个弃妇的下场,倒不如就做一个贞女,一直过着寂寞清贫的生活。词在悔恨交加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词用典或化用前人诗词成句的地方很多,但融化无迹,如同己出,十分自然精切。上片陈思往事,叙事性很浓,作者运用比喻和比喻性很强的典故来写,收到了叙事清晰、生动形象、词简意丰的效果。下片书写愁绪和悔恨之情,自铸词语和融化典故除了仍有上述特点外,还善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而更增强了抒情的生动性和形象感。作者是宋末遗民。从他所处的时代看,词写的似乎并不单纯的弃妇之恨,还寄托着词人亡国之思。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2177-2178页

ér ·duì西fēng

zhū sòngdài 

duì西fēng bìnyáoyān cēnqiánshìliúshuǐ luódàiyuānyāngjié jìngméngchāishì hún mànshǒuzhīhuíwén xīnsuì ānhuāzhuó nàiyúnfān qíngkuānfènzhǎi shíshàngzāncuì 
zhūlóuwài chóukōngyúnzhuì yuèhényóuzhàomèi yīnqíngzhǐsuítiān wǎng xiāoxiāngsuì jūnqiězuì jūnjiàn chángménqīngcǎochūnfēnglèi shízuǒ huǐzǎojīngchāi tiānxiūzhú tóubáiháncu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