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菊鲜鲜带露浓。小园开遍度香风。自篘玉酝酬秋色,旋洗霜须对晚丛
香在手,莫匆匆。寻芳今夜有人同。黄金委地新收得,莫道山翁到底穷。
黄菊鲜鲜带露浓。小园开遍度香风。自篘玉酝酬秋色,旋洗霜须对晚丛
香在手,莫匆匆。寻芳今夜有人同。黄金委地新收得,莫道山翁到底穷。
葛胜仲

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6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hún)¹山中今始发。
译文:洛阳城里,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而陆浑山中的花儿,如今才开始发芽。
注释:别业:即别墅。¹陆浑:地名,在今河南嵩县。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旦别河桥杨柳¹风,夕今伊(yī)²桃李月。
译文: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
注释:¹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²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¹
译文: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在寒食节里,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注释:¹酒复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叶春、松醪春、烧春等。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野老不知尧(yáo)(shùn)力,酣(hān)歌一曲太平人。
译文: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起二句紧扣题目,谓值此寒食清明节候,洛阳城中已是繁英飘荡、缤纷如雪,而陆浑山中则花始绽放。其意并不在说明城中与山中气候景物之异,而是表现诗人追随春天的脚步,从城里转向山中寻觅春光的浓厚兴趣,和对春天由洛阳转至山中这一发现的诗意感受。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对照此诗首二句,可见宋之问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并发现了春之转移这一诗材诗境,只不过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诗意感悟,近乎宋诗的表现理趣;而宋之问的这两句诗则仅客观展示这一现象,而将自己的感受含蓄于诗中而已。“今始发”,则山中春光方兴未艾,正可尽情享受,开启下文。

  三、四两句紧扣题内“还”字,写自己清晨从洛阳出发,晚上已在陆浑别业。这点意思如果直白道出,则根本不能成其诗。诗人不说“早发洛阳”“夕至陆浑”,而说旦别河桥”“夕卧伊川”,这一“别”一“卧”,不仅表达了对洛阳春光的留恋,而且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与喜悦。将洛阳与陆浑改成“河桥”与“伊川”,也使干巴巴的地名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和诗意。尤为出色的是在“旦别河桥”与“夕卧伊川”之下分别缀以“杨柳风”和“桃李月”这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洛阳繁花飘雪之后“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幕春景象和陆浑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而且由于用“杨柳”来形容“风”,用“桃李”来形容“月”,读者仿佛能闻到这“风”中飘送的杨柳的气息,这“月”下散发的桃李的芳香,造语新颖,意象优美。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显得特别流丽圆转。两句诗就像是两幅情调意境很美的图画,完全可以用它们来作为两幅画的题目。音调的婉转流畅、圆转自如也同样非常突出。可以说兼有诗境美、绘画美和音乐美。虽不像“桃李春凤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那样凝练概括,但自有一种天然的风韵和流走的意致。

  第五句用顶针格,重复上句“伊川桃李”,以突出陆浑山中春色正浓,蝉联中有流走之势。第六句点明“寒食”节令,应上“桃李正芳新”,并渲染春酒又正新熟。不但春色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花香之外更兼酒香。一“正”一“复”,相互勾连呼应,传达出一种顾盼神飞的神情意态。

  七、八两句,以陆浑山中风物之美、生活之惬作收。“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全篇的突出特点是风调的自然流美。清新流丽的语言,一气流走的格调,圆转如珠的韵律,和贯串全诗的浓郁的春天气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75页

hánshíháihúnbié--sòngzhīwèn

luòyángchénghuāxuěhúnshānzhōngjīnshǐ

dànbiéqiáoyángliǔfēngchuāntáoyuè

chuāntáozhèngfāngxīnhánshíshānzhōngjiǔchūn

lǎozhīyáoshùnhāntàipíngrén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云涌 一作:云雾)
湖阔¹兼云涌,楼孤属(zhǔ)²晚晴。(云涌 一作:云雾)
译文: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
注释:¹阔:与孤相照。²属:当也。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礼加徐孺(rú)¹,诗接谢宣城²
译文: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注释:¹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²谢宣城:《谢眺传》: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译文:我感觉我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了,又感觉我像百草一样从春天泥土里萌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敢违渔父问¹,从此更南征²
译文: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
注释:¹“敢违渔父问”:怎么敢违背渔夫的关问呢?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²“从此更南征”:从此之后就要更改原来的念头不再去南行了。引自《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

  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

  首联描写与洞庭湖阔大之景,次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擅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阳时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

  最后两句,历来见仁见智。对“渔父问”的典故,凡读过《屈原列传》的人都会记得渔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随其流扬其波”的话。那么,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是称赞裴使君的,这应该没有疑义。称赞的原因,我想绝不只是场面上的客套。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裴使君款待了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楼远眺。但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口不对心地妄加颂辞,恐怕不是杜甫一贯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在江陵时,杜甫就曾多次称颂过镇守荆州的阳城郡王卫伯玉——尽管卫伯玉并不是科举出身,也不懂诗词歌赋,但他却掌管着荆州的军政大权。杜甫的称赞其实是一种“感情投资”,希望以文词上发自内心的赞美博得卫的好感,再次“托身官府”续写在成都时与严武相交的翻版故事。可惜的是,卫伯玉不是严武,杜甫的“示爱”在今天看来便成了一种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单相思。以此来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诗作的续篇。杜甫此时对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应该对我杜甫这样的大诗人礼遇、关照、抚慰甚至起用的。只是这样的心思不能明言,毕竟与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对裴使君的为人还不太清楚。所以,只能在诗的结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陈蕃那样,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就可以违背渔父的劝说,留在岳阳从此不再“与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换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那么我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跟着感觉走”,继续无奈地“南征”。 可能裴使君没有读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领会了而装作不知、不愿理睬,总之,杜甫很快离开了岳阳奔向衡州。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阳其实是杜甫的另一个伤心之地(只是伤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为他对留在岳阳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离开岳阳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诗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满与愤慨,这其中,恐怕也应该分一点儿给岳阳及岳阳的裴使君吧。

péipéishǐ使jūndēngyuèyánglóu

 tángdài 

kuòjiānyúnyǒng lóuzhǔwǎnqíng  (yúnyǒngzuò yún )
jiā shījiēxièxuānchéng 
xuěàncóngméi chūnbǎicǎoshēng 
gǎnwéiwèn cónggèngnánzhēng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¹德乐²义,则可以嚣(xiāo)³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⁴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译文:孟子说:“崇尚道德乐行仁义,就可以悠然自得。所以士人穷困时不要士去仁义,显达时不能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士去仁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不会使百姓对他士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现于世间。困顿时独自善养自身,得志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
注释:¹尊:崇尚。²乐:爱好。³嚣:悠然自得。⁴泽:福泽,恩泽。⁴兼善天下: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花半拆,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鸳镜里,绣罗轻。
花半拆¹,雨初晴。未卷珠帘²,梦残,惆怅闻晓莺(yīng)。宿妆³浅粉山横。约鬟(huán)鸳镜里,绣罗轻。
译文:正是雨后初晴的时候,花儿刚刚绽开了笑脸。珠帘尚未卷起,心中的梦境已残。怕听那清晓的莺歌,好似唱不尽的幽怨。昨夜的妆粉早已零乱,眉色浅浅如小山。且对着镜儿又梳妆,偏是清风总多情,轻轻撩起绣裙的边。
注释:遐方怨: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¹半拆:这里指花朵半开。拆,一作“坼(chè)”,又作“折”。²珠帘:用珠玉所饰的帘子。³宿妆:隔夜残妆。⁴眉:一作“梅”。⁵粉山横:指眉妆褪色,变得浅淡。古代女子修饰容颜以粉敷面,以黛画眉。黛眉变浅,露出白色的粉底,因称“粉山”。⁶约鬟:即束发为鬟髻,未嫁少女多用此发型。约,缠束。鬟,古人把盘为环形的发髻称为鬟。⁷绣罗:这里指绣花罗裙。

  这首词主要描写女主人公梦醒后无名的孤独和惆怅。词中并未点破女主人公为什么惆怅,但字里行间蕴含了其惆怅的原因。

  首二句写景:花蕾初绽,半开半闭,水灵鲜嫩;春雨初霁,阳光明媚。寥寥六字,描画出女主人公所处环境的清雅优美,也暗寓女子正值豆蔻年华。花之半开,夜雨昼晴,依稀逗露出春天的气息,这也自然牵动着女主人公的情怀。

  “未卷”句写女主人公尚未睡起,珠帘未卷。“梦残”句则开始打破沉寂,女子迷蒙中,被梦中的情景牵绕,忽听晓莺鸣叫,惊醒过来,美梦不再,内心一片空虚与失落。这句仿佛是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诗的缩写。梦中有欢,方有梦残的遗恨。梦与现实的反差,惆怅自在情理之中。

  “宿妆”句接写女主人公因惆怅不快而懒得梳妆打扮。梦中惊醒,隔宿的妆淡了,眉黛浅了,眉深如望“远山”,眉浅则如望“粉山”。这为下文写她的临镜梳妆做铺垫。

  末二句笔锋突转,描写女主人公临镜梳妆:对着鸾镜,把头发盘成环形,穿上彩绣丝罗衣裙,轻盈地转身,欣赏自己的美貌,推出少女轻盈娇美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她的孤独感。至此,“约鬟”二字,与词首“花半拆”景色相合,可见“花半拆”也是烘托女主人公豆蔻年华的少女妆容。

  此词通过女主人公晨起的形象,含蓄地表现出她对意中人的相思及由此而生的惆怅之情。全词首尾贯串,意脉相连,构思极妙。词中有些句子的描写很有耐人寻味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0
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2-83
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7-68

xiáfāngyuàn··huābànchāi--wēntíngyún

huābànchāichūqíngwèijuǎnzhūliánmèngcánchóuchàngwénxiǎoyīng宿zhuāngméiqiǎnfěnshānhéngyuēhuányuānjìngxiùluóqīng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众人耻贫贱,相与¹尚膏腴。
译文:世人都以贫贱为耻,都相互追逐荣华富贵。
注释:¹相与:相互。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tián)¹
译文: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注释:¹畋渔:打猎和捕鱼。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山泽情晦(huì)(míng)¹,归家暂闲居。
译文: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
注释:¹晦暝:昏暗。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满园植葵藿(huò)¹,绕屋树桑榆。
译文:满园里种满了葵与藿,桑树榆树绕屋而生。
注释:¹葵藿:指葵与藿,圴为菜名。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译文: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译文: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
日与南山老,兀(wù)¹倾一壶。
译文: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注释:¹兀然:突兀的样子。

tiánjiāxìngshǒuèr--chǔguāng

zhòngrénchǐpínjiànxiāngshànggāoqínghàodàngsuǒzàitián

shānshíhuìmíngguījiāzànxiánmǎnyuánzhíkuíhuòràoshùsāng

qínquèzhīxiánxiángsuǒyuànzàiyōuyóuzhōuxiànxiāng

nánshānlǎoránq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