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红妆,满意留宾住。凤烛千枝花四顾。消愁更待寻何处。
汉苑红光非浪语。栖静亭前,都是珊瑚树。便请催尊鸣酹鼓。明朝风恶飘红雨。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红妆,满意留宾住。凤烛千枝花四顾。消愁更待寻何处。
汉苑红光非浪语。栖静亭前,都是珊瑚树。便请催尊鸣酹鼓。明朝风恶飘红雨。
葛胜仲

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6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白帝城¹头春草生,白盐山²下蜀(shǔ)³清。
译文:春天白帝城头长满青草,白盐山下蜀江水清澈见底。
注释:¹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瞿塘峡口之夔门。东汉初公孙述筑城。述自号白帝,因名。三国时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于此,卒于城中永安宫。²白盐山: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南岸。³蜀江:泛指蜀地境内河流。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译文: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民歌,没上去的北方人也动了乡情。

  本诗开头两句写夔门山水雄阔隽秀之美。“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此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与歌的悦耳,但因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便自然地表现出歌声的优美。

  “北人莫上动乡情”,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此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7-841
4、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84-486
5、 施蛰存.唐诗百话(中).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23-134
6、 李丽 刘志林.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北方文学(中),2016(11):66.

zhúzhījiǔshǒu ·

liú tángdài 

báichéngtóuchūncǎoshēng báiyánshānxiàshǔjiāngqīng 
nánrénshànglái běirénshàngdòngxiāngqíng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秋空万里净¹,嘹(liáo)(lì)²独南征³
译文:秋意萧索,急空万里,一片明净;天空中传来一阵凄凉的叫声,一队孤独的大雁正往南方飞去。
注释:¹万里净:一作“万里静”。²嘹唳:即凄清响亮的鸣声。³独南征:一作“雁南征”。征:远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风急¹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译文:秋风瑟瑟,翻卷寒霜,凄冷彻骨;风卷残云,云开见月,惊起飞雁。
注释:¹风急:一作“风凌”。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¹长怯(qiè)²去翼,影灭有馀声。
译文:征途如此遥远,真担心会累断大雁的翅膀;大雁的影子虽然看不见了,但隐隐还能听到它的声音。
注释:¹塞:边关,险要处,这里指大雁所飞之地。²怯:一作“怜”。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译文:遥望天外,已经看不到大雁了,心中未免惆怅,乡愁不禁油然而生。

  钱起的家乡在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安史之乱后,钱起羁留急安(今陕西西安),难以归家。这首诗是写诗人在急安观秋雁南飞的感受。

  此诗首联运用动静交错、点面结合的方法,寥寥数语,点画出一幅秋空雁过图。雁声凄凉,定下了全篇基调。颔联写鸿雁南飞的行色。一个“冷”字,一个“惊”字,更增添了全诗的悲凉气氛。颈联紧扣诗题,先写大雁征途遥远,呼应题中“征”字,再写诗人遥望大雁南飞,是写“送”字。诗人的担心,正说明他对大雁寄寓了深情。尾联以“乡愁”作结,正是题意所在。诗人目送大雁,视野逐渐模糊,仿佛随着大雁看到了故乡,于是乡愁渐生,转承得十分自然巧妙。

  乡愁本是千古文人的一个传统主题。诗人遭逢动乱岁月,漂泊流落,久居急安,不能回归故土,只能寄情于怀想。这首诗就是写秋夜送雁南飞,雁引乡愁,诗人摹情写状,境界凄清,把乡愁咏叹得十分深沉和厚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21-222页
随州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逾年,至秭归,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遂以告官司。吏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随州¹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逾(yú)²,至³(zǐ),因出市,见亡(yù)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遂以告官司。吏执遥验之,果邑(yì)民之杖也。榜掠备至¹⁰。遥实¹¹买杖,而亡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诘(jié)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¹²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¹³。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nì),此亦事之可怪¹⁴者。
译文:随州大洪山镇有个叫李遥的人,他杀了人后就逃亡外地。过了一年,李遥来到秭归,在城中的集市上,他看到有个在出售拐杖的人,因为价钱便宜,就用几十枚铜钱买了下来。这时秭归城中恰好又有一个村民被人所杀,官府正在急于抓捕凶手。被害人的儿子在街上看见李遥,识出了拐杖,说:“这是我父亲的拐杖。”于是就向衙门报了案。衙役们把李遥逮住,经验证,果然是被害人的拐杖,一切拷打的手段都用尽了。李遥确实是买的拐杖,然而卖拐杖的人已不见了,李瑶无法还给自己清白。官府于是又对李遥进行审问,问李遥是哪里人,李遥知道无法隐瞒,就说出自己的真实住址。秭归县衙与随州地方官府取得联系后,得知此人就是大洪山杀人潜逃的嫌犯,于是大洪山杀人案告破。最终不知道那个卖拐杖的人是谁。集市上的人千千万万,而李遥恰巧遇到卖拐杖的人,就此牵连到他的过去导致隐情败露,这一件事也真的蹊跷啊。
注释:¹随州:地名,在今湖北省随州市。²逾年:第二年。³至:到。⁴秭归:地名,在今湖北省西部。⁵数:几。⁶是:这。⁷适:正好,恰好。⁸为:被。⁹验:检验。¹⁰榜掠备至:受尽拷打。¹¹实:确实。¹²通:押送到。¹³败:败露。¹⁴怪:对..........感到奇怪。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¹
译文:请问春天从这去,何时才进长安门。
注释:¹秦原:秦地原野,这里是指长安城周围,即长安。春秋战国时属秦国领地。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píng)¹还乡梦,殷(yīn)²入故园。
译文:托付给你还乡梦,恳请带我回家园。
注释:¹凭寄:托寄,托付。²殷勤:恳切;深厚。

  永州地处江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天的到来,自然要比长安早,“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荣”。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地季节,带给人们的是勃勃的活力,盎然的生机。作者写早春,用早春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希望。然而“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春天是美好的,可惜作者被贬在永州,有家也回不成,是“软禁”在这里,是一个“不自由”之身,因此,他借春风来寄付自己的思乡情,借春风来把希望带回故乡,恳切希望春风把自己带回故乡。然而这只是一个“梦”,是一场“春梦”啊。再美好的春梦,也会破灭的。作者写“思乡”是写在早春里,这是这首诗构思最新颖之处。这种思乡之情,不是在夜深人静,是由寂寞引起,也不是在“佳节”因孤独涌现的思念,他是在大地复苏,春意浓浓,热闹忙碌的早春中“思乡”,这种思乡之情就更浓更深了。

  这首诗最后一句“殷勤入故园”,“殷勤”一词,它写出了作者浓烈的思乡情,写出了作者殷切的期盼,写出了作者的怨愤,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中心所在。爱与思,期盼与厚望交织在一起,这种复杂的感情,大概是他到永州之初最强烈地一种情感。作者的这首五绝诗情味蕴藉,构思新颖,目景入情,笔随意到,语言通俗明白,主题单纯,但是表达的情是复杂的,在浓浓的思乡情中,也表达了作者不可释怀的心态,爱怨交织的复杂感情,有着浓烈的诗趣,堪称以少胜多的杰作。所以读者欣赏这首诗时,一定理解把握这种复杂的感情,理解早春中的思乡是别有一番情意。这也是柳宗元文中所特有的“淡泊中的至味”。

línglíngzǎochū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wènchūncóng dàoqínyuán 
pínghuánxiāngmèng yīnqínyuán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史记》
赵高欲为乱¹,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²,持鹿献于二世³,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⁵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译文:赵高想要叛乱,害怕群臣不愿意听从他,就预先设下计谋试探他们,他拿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是马。”赵高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缄默不语,有的说是马,来阿谀迎合赵高。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假借刑法暗中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从这以后,大臣们都很惧怕赵高。
注释:¹为乱:作乱,这里指篡夺秦朝的政权。²验:试验,试探。³二世:指秦二世胡亥。⁴左右:身边的人。⁵阿顺: 阿谀顺从。⁶阴:暗地里。⁷法:刑法。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