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榜天游向此轩,欲令幽隐味真篇。
一心泯绝浑无计,万事撄宁付自然。
持钵随缘朝乞供,闭门扣寂夜安禅。
如师早契南华旨,即是逍遥物外仙。
谁榜天游向此轩,欲令幽隐味真篇。
一心泯绝浑无计,万事撄宁付自然。
持钵随缘朝乞供,闭门扣寂夜安禅。
如师早契南华旨,即是逍遥物外仙。
陈襄

陈襄

(1017—1080)宋福州候官人,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友称“四先生”,倡理学。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杭州。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尝荐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有《古灵集》。 ▶ 1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译文: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¹
译文: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注释:¹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此二句脱胎于梁武帝萧衍《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躯乃无依。”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liáo)¹年前事,支离²笑此身。
译文: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年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注释:¹寥落:稀少,冷落。此处有孤独、寂寞之意。²支离:即分散。《全唐诗》校:“一作羁离”。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愁颜与衰鬓(bìn)¹,明日又²逢春。
译文: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注释:¹愁颜与衰鬓:《全唐诗》校:“一作衰颜与愁鬓”。²又:《全唐诗》校:“一作去”。

  此诗开篇把自己滞迹他乡的寂寞苦涩写得十分深刻,结尾处又给人一种以沉重的压抑感。全诗写出了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蕴含着无穷的悲怆感慨和不尽的凄苦况味,写情切挚,寄慨深远。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转写这个“人”大年夜独宿在旅馆中的思想感情。“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这就是所谓“馀味”。

  宋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中曾谈到诗语以有含蓄为贵,他说:“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诗,必须做到句有馀味,编有馀意,总起来说,就是不可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馀地。作诗者固然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高度,读诗者也需要具备一种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赏力。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以为诗人已代他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唐诗中的名句。虽然这两句诗并不是戴叔伦的创作成果,而是化用了梁武帝《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诗句,但是他换了两句的结构,强调了“夜”和“人”,放在他这首诗中,有了创新,就成为警句。

chú宿shítóu驿

dàishūlún tángdài 

guǎnshuíxiāngwèn hándēngqīn 
niánjiāngjìn wànwèiguīrén 
liáoluòbēiqiánshì zhīxiàoshēn 
chóuyánshuāibìn míngyòuféngchūn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bó)(xiè)¹声中涨小堤(dī),官家²知后海鸥知。
译文:渤海随着经年的潮涨潮落,终于淤起了一处小小的沙洲。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
注释:¹渤澥:渤海的别称,一本直作“渤海”。另说渤澥为象声词,海潮声;第三解为海的别支。²官家:旧指官府,朝廷。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蓬莱¹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shuì)紫芝²
译文:如果蓬莱仙岛能有路可通的话,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向神仙们征收紫芝税。
注释:¹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山之一。²紫芝:神话中的仙草,紫色灵芝。

  讽刺属于喜剧的范畴,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要“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也就是对“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那些“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的事物,“有意的偏要提出”,给以嘲讽和鞭挞。讽刺的本领在于巧妙地运用“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抓住讽刺对象的本质特征,诉之于可笑的形象,通过貌似出乎常情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描述,表现出隐而未显的客观事物的真相,从而收到引人发笑、发人深思的喜剧效果。

  此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全诗笔锋犀利,想象丰富,运用高度的夸张,尖锐的讽刺,近乎开玩笑的幽默语言来揭示现实,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渤澥:即渤海。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在偏僻的渤海湾,随着经年的潮涨潮落,逐渐淤垒起了一处小小的沙洲。海鸥终日在海面上盘旋飞翔,可是最先发现这块沙洲的却是官府。

  诗的开头一句描绘渤海岸边新形成了一片沙荒地的图景。这短短的七个字,反映的是一个长期、缓慢而不易察觉的大自然变化过程。这里的慢,与下句的快;这里的难以察觉,与下句的纤毫必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诗的讽刺意味更加强烈。海鸥一直在大海上飞翔盘旋,对海边的情况是最熟悉的;这片新沙的最早发现者照理说必定是海鸥,然而海鸥的眼睛却敌不过贪婪的注视着一切剥削机会的官家,他们竟抢在海鸥前面盯住了这片新沙。这当然是极度的夸张。这夸张既匪夷所思,却又那样合乎情理。它的幽默之处还在于:当官府第一个发现新沙,并打算榨取赋税时,这片新沙还是人迹未到的不毛之地——盐碱地。连剥削对象都还不存在,就打起榨取赋税的如意算盘,这仿佛很可笑,但对官家本质的揭露,又何等深刻!这首诗的第二句,夸张却已经到达极度,如果下面仍采取此法揭露官家的剥削本性,是很不容易的。诗人没有回避艺术上的困难,而是把夸张与假设推想之词结合起来,翻空出奇,更上一层。

  诗的三、四句“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则把夸张与假想揉为一体,从虚拟的画面中进一层镂刻官府“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贪婪本性。蓬莱仙山本为神仙所居的极乐去处,其间既无尘世之争,更无苛捐杂税之扰。但官府并非不想到仙境中以掠取其间的奇珍异宝,而只是由于蓬莱“烟涛微茫信难求”、无路可通罢了。这里,假设的画面是可笑的,似乎纯属荒唐悠谬之谈,但在这荒唐悠谬的外壳中却包含着严峻的历史真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从本质上揭示了官府心灵最深处的秘密,从中也反映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美好心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2

xīnshā

guīméng tángdài 

xièshēngzhōngzhǎngxiǎo guānjiāzhīhòuhǎiōuzhī 
péngláiyǒujiàoréndào yīngniánniánshuìzhī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
画君¹年少时,如今君已老。
译文:为你作画还是在你少年时期,现如今你已经老了。
注释:¹君:敬辞。称对方。
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¹好。
译文:如今重新认识了一些人,才明白旧友的情意有多好。
注释:¹旧时:过去的时候;从前;昔时。

cuīxīngzōngxiězhēnyǒng

wángwéi tángdài 

huàjūnniánshàoshí jīnjūnlǎo 
jīnshíxīnshírén zhījūnjiùshíhǎo 
杨柳蒹葭覆水滨,徘徊南望倚阑频。
杨柳蒹(jiān)(jiā)覆水滨¹,徘徊南望倚阑²频。
译文:杨柳和芦苇长满河边,靠着栏杆频频向南望去。
注释:¹水滨:岸边。²阑:栏杆。
年光似鸟翩翩过,世事如棋局局新。
年光¹似鸟翩(piān)翩过,世事如棋局局新。
译文:时光飞逝好像飞鸟掠过一去无踪,世事变化就像下棋一样局局翻新。
注释:¹年光:年华;时光。
岚积远山秋气象,月升高阁夜精神。
岚积远山秋气象,月升高阁夜精神。
译文:远山云烟袅袅一派秋天景象,明月升上高楼,夜晚显得格外清新明亮。
惊飞一阵凫鹥起,莲叶舟中把钓人。
惊飞一阵凫(fú)(yī)¹起,莲叶舟中把钓人。
译文:突然一群水鸟飞起,原来是莲叶中小船上垂钓人不小心惊醒了它们。
注释:¹凫鹥:凫和鸥。泛指水鸟。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一代倾城¹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²
译文:一代绝色美人终于如浪花般消失了,在吴宫里的人白白地想念着你。
注释:¹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语本汉代李延年的诗歌。²儿家:称呼古代女子,你。指西施。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效颦(pín)¹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huàn)²
译文:切莫讥笑东村效颦女长得丑,她满头白发时仍能在溪边浣纱。
注释:¹效颦:相传西施家乡的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她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出《庄子·天运》)。这句倒装,意即“莫笑东村女效颦”。²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浣,洗涤。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在小说中由林黛玉所作。前两句直写西施的不幸,后两句写西施和一般女子一样,红颜多薄命。这首诗是林黛玉以西施自况,发出了预感命运不幸的悲叹,悲哀自已红颜薄命。这首诗引用了东施效颦之典,化用王维《西施咏》和《洛阳女儿行》诗意,增强了全诗的悲叹基调。

  首联直写西施的不幸:一代绝顶美丽的西施葬身江中,有如浪花一样很快消失了,吴宫里的妃子白白地想念她。其中,“一代倾城逐浪花”就把红颜薄命的意思点明,并为全诗定下了悲叹的调子。第二句写“逐流花”后的反响。红颜而薄命,只给人留下悲伤的叹息。

  三四两句写西施和一般女子一样,红颜多薄命。请不要笑东村效颦女长得丑,却能活到满头白发,且能自由地在溪边浣纱。意思是说美女不如丑女长寿、自由。黛玉《西施》化用王维诗意,意思指西施虽美,已如江中浪花,稍纵即逝;而东村丑女,却可活到银丝白头。

  此诗字句浅白,所用东施效颦之典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其用意却在以古喻今。西施虽美,终究薄命随江水而去,有如浪花易逝。她虽令宫女怀恋,但不如东村女能活到白头。黛玉借此而说自己寄人篱下,虽有贾宝玉等知己的关心,但她也预感到病鹰继身难治,因而发出了预感命运不幸的悲叹。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253-25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