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人夜泊近人家,瞥见红榴三四丫。
宫人夜泊近人家,瞥见红榴三四丫。
犹说初离行在所,玉阑无数牡丹花。
犹说初离行在所,玉阑无数牡丹花。
汪元量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3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屈子¹赋曰:“邑(yì)犬群吠(fèi),吠所怪也²。”仆往闻庸、蜀³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yú),被¹⁰南越¹¹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¹²吠噬(shì)¹³,狂走者累日¹⁴,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译文:屈原的赋里说:“乡邑的狗群起而狂吠,只因为它们少见多怪。”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有晴天,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张的说法。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遇到下大雪越过了南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张皇失措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
注释:¹屈子:即屈原(约公元前年-年),名平,战国中期楚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²邑犬群吠,吠所怪也:意思是说,村镇上的狗一齐吠起来,是为它们所奇怪的事情而吠。³庸蜀:湖北四川。这里泛指四川。⁴恒雨少日:经常下雨很少晴天。⁵过言:过分夸张的说法。⁶仆来南: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年),柳宗元被贬为少州刺史,中途,再贬为永州司马。“来南”,讲的就是这件事。⁷二年冬:指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年)冬天。⁸逾:越过。⁹岭:指南岭。¹⁰被:覆盖。¹¹南越:广东、广西一带,古代称为南越。¹²仓黄:同“仓皇”,张皇失措的样子。¹³噬:咬。¹⁴累日:连日。
有美一人兮,婉如青扬。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
有美一人兮,婉如青扬¹。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
注释:¹青扬:指女子眉目的美丽。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如彼萱草兮,使我忧忘。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如彼萱草兮,使我忧忘。
欲赠之以紫玉尺,白银铛。久不见之兮,湘水茫茫。
欲赠之以紫玉尺,白银铛。久不见之兮,湘水茫茫。
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愁影背阑干,素发残风露。
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愁影背阑干,素发残风露。
神前鸡酒盟,歌断秋香户。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
神前鸡酒盟,歌断秋香户。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

  生查子,词牌名。秋社,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在八月下旬,以祭祀土神。

  上片“当楼”四句,老妇登楼远眺忆旧。言一位老妇人登楼远眺,月儿半缺照亮远处的秋社,忆起那里曾是她过去购买过菱花镜的地方。如今因为年老色衰,不再去也不想去秋社赶集市、凑热闹了,所以她只有伫立楼上倚栏眺望,并回想过去,随后背转身任由月光照着这愁苦的身影,任凭白发在秋风中飘飞。

  下片“神前”四句,梦中忆少女情景。言妇人睡后入梦仿佛又回到青年时代。有一天曾与爱人在秋社的土地神前供祀祭品——鸡酒,并对神盟誓,希望双双能白首偕老。然而梦境短促,一刹那已失去秋社中的桂花香、欢歌声,这好比是画梁上燕去泥落窠成空一般,青春欢会无期,两人别离难聚。所谓的白首偕老只不过是“梦想”中语罢了。

shēngzhā ·qiūshè

wényīng sòngdài 

dānglóuyuèbànlián céngmǎilínghuāchù chóuyǐngbèilángān cánfēng 
shénqiánjiǔméng duànqiūxiāng luòhuàliángkōng mèngxiǎngqīngchūn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庆历四年¹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jùn)²。越明年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¹⁰(yú)¹¹作文¹²¹³¹⁴之。(具 通:俱)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注释: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¹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²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被贬职到岳州做知州。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古时朋友间多以字相称。谪守:把被革职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发到边远的地方,在这里作为<动>被贬官,降职解释。守:指做州郡的长官。³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到了,及。⁴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⁵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百,不是确指,形容其多。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⁶乃:于是。⁷增:扩大。⁸制:规模。⁹唐贤今人:唐代和宋代的名人。¹⁰属:通“嘱”,嘱托、嘱咐。¹¹予:我。¹²作文:写文章。¹³以:用来,连词。¹⁴记:记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予观夫¹巴陵胜状²,在洞庭一湖。衔(xián)³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横无际涯,朝(zhāo)(huī)夕阴,气象万千¹⁰,此¹¹¹²岳阳楼之大观¹³也,前人之述备矣¹⁴。然则¹⁵北通巫峡,¹⁶南极潇湘,迁客¹⁷(sāo)¹⁸,多¹⁹²⁰²¹²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²³
译文: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叼咬着小山,吞下了长河,水流浩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注释:¹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²胜状:胜景,好景色。³衔:含。⁴远山:远处的山峰。⁵吞:吞没。⁶浩浩汤汤:水势壮阔的样子。⁷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⁸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⁹气象:景象。¹⁰万千:千变万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¹¹此:这。¹²则:就。¹³大观:盛大壮观的景象。¹⁴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之:的。¹⁵然则:虽然如此,那么。¹⁶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至,到达。¹⁷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¹⁸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¹⁹多:大多。²⁰会:聚集。²¹于:在。²²此:这里。²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饱览这里景色时的感想,恐怕会有所不同吧。览:观看,欣赏。物:景物。情:情感。得无:恐怕,是不是。异:差别,不同。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
若夫(fú)¹(yín)雨霏(fēi)²,连月不开³,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¹⁰,樯(qiáng)倾楫(jí)¹¹,薄暮冥(míng)¹²,虎啸猿啼。登斯¹³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chán)畏讥(jī)¹⁴,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¹⁵。(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
译文: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注释:¹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²淫雨霏霏:连绵不断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³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⁴阴:阴冷。⁵号:呼啸。⁶浊:浑浊。⁷排空:冲向天空。⁸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日:日光。曜:光辉。⁹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隐没。形:形迹。¹⁰商旅不行:走,此指前行。¹¹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船桨。倾:倒下。摧,折断。¹²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¹³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¹⁴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就。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有:产生……(的情感)。忧:担忧。谗:谗言。畏:害怕,惧怕。讥:批评指责。¹⁵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萧条的样子。感极:感慨到了极点。而:表示顺接。者:代指悲伤感情,起强调作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至若¹春和²³,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lín)游泳¹⁰,岸芷(zhǐ)(tīng)¹¹,郁郁¹²青青。而或长烟一空¹³,皓(hào)月千里¹⁴,浮光跃(yuè)¹⁵,静影沉璧(bì)¹⁶,渔歌互答¹⁷,此乐何极¹⁸!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¹⁹,宠辱偕(xié)²⁰,把酒临风²¹,其喜洋洋²²者矣。
译文: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注释:¹至若:至于。²春和:春风和煦。³景:日光。⁴明:明媚。(借代修辞)。⁵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⁶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一:全。万顷:极言其广。⁷沙鸥:沙洲上的鸥鸟。⁸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⁹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¹⁰游泳:或浮或沉。游:贴着水面游。泳:潜入水里游。¹¹岸芷汀兰: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水边平地。¹²郁郁:形容草木茂盛。¹³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长:大片。一:全。空:消散。¹⁴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¹⁵浮光跃金:波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¹⁶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这里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正中有孔的玉。¹⁷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互答:一唱一和。¹⁸何极:哪有穷尽。何:怎么。极:穷尽。¹⁹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²⁰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偕:一起。宠:荣耀。辱:屈辱。²¹把酒临风:端酒面对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临:面对。²²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jiē)¹!予尝²³古仁人,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¹⁰¹¹是进¹²亦忧,退¹³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¹⁴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¹⁵
译文: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注释:¹嗟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²尝:曾经。³求:探求。⁴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⁵之:的。⁶心:思想感情(心思)。⁷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为:这里指心理活动。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对应“居庙堂之高”。¹⁰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对应“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¹¹是:这样。¹²进:在朝廷做官。¹³退:不在朝廷做官。¹⁴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而:顺承。必:一定。¹⁵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时六年¹九月十五日。
译文: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¹时六年:庆历六年(年)。

  《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五段。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这篇文章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参考资料:
1、 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617-620 .
2、 唐孝麟 .中国古代散文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471-474 .
3、 苏景义 .宋散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 :191-196 .
4、 刘志英 等 .宋代十大文学家 :长江出版社 ,2008年 .
5、 林永辉.《岳阳楼记》分析.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yuèyánglóu

fànzhòngyān sòngdài 

    qìngniánchūn téngjīngzhéshǒulíngjùn yuèmíngnián zhèngtōngrén bǎifèixīng nǎichóngxiūyuèyánglóu zēngjiùzhì tángxiánjīnrénshīshàng zhǔzuòwénzhī  (tōng  )

    guānlíngshèngzhuàng zàidòngtíng xiányuǎnshān tūnchángjiāng hàohàoshāngshāng héng zhāohuīyīn xiàngwànqiān yuèyánglóuzhīguān qiánrénzhīshùbèi ránběitōngxiá nánxiāoxiāng qiānsāorén duōhuì lǎnzhīqíng  

    ruòyínfēifēi liányuèkāi yīnfēngháo zhuólàngpáikōng xīngyǐnyào shānyuèqiánxíng shāngxíng qiángqīngcuī míngmíng xiàoyuán dēnglóu yǒuguóhuái怀xiāng yōuchánwèi mǎnxiāorán gǎnérbēizhě  (yǐnyàozuò yǐnyào耀 yíntōng yín )

    zhìruòchūnjǐngmíng lánjīng shàngxiàtiānguāng wànqǐng shāōuxiáng jǐnlínyóuyǒng ànzhǐtīnglán qīngqīng érhuòchángyānkōng hàoyuèqiān guāngyuèjīn jìngyǐngchén   dēnglóu yǒuxīnkuàngshén chǒngxiéwàng jiǔlínfēng yángyángzhě 

    jiē chángqiúrénrénzhīxīn huòèrzhězhīwéi zāi  bēi miàotángzhīgāoyōumín chǔjiāngzhīyuǎnyōujūn shìjìnyōu tuì退yōu ránshíér yuē xiāntiānxiàzhīyōuéryōu hòutiānxiàzhīér   wēirén shuíguī 

    shíliùniánjiǔyuèshí 

上陵何美美,下津风以寒。
上陵(líng)何美美¹,下津²风以寒。
译文:登上诸陵但见景色何其美好,从陵上下来到达水边,水边的风何其清爽。
注释:¹上陵何美美:登上上陵但见景色何其美好。²下津:指从陵上下来到达水边。
问客从何来,言从水中央。
问客¹从何来,言从水中央。
译文:问仙人从哪里来,仙人回答说他来自水中央。
注释:¹客:指仙人。
桂树为君船,青丝为君笮,木兰为君棹,黄金错其间。
桂树为君船,青丝为君笮(zuó)¹,木兰²为君棹(zhào)³,黄金错其间。
译文:仙人出现时所乘的从极其豪华,桂木造成从,连系从用的绳索都是用青丝做成的。划从的从桨是用木兰做的,有黄金涂饰其间。
注释:¹笮:竹子做的绳索,西南少数民族用以渡河。这里指维系船的绳索。²木兰:树木名。³棹:划船的工具。⁴错:涂饰。
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
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
译文:这时,只见水面上凤凰出现,众鸟随从,出现于山林中。
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
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
译文:望去只见山林忽开忽合,连日月的光芒也被众鸟所遮蔽。
醴泉之水,光泽何蔚蔚。
(lǐ)¹之水,光泽何蔚蔚²
译文:甘甜的泉水,光泽熠熠。
注释:¹醴泉:甘甜的泉水。古人以为是祥瑞。²蔚蔚:茂盛的样子。
芝为车,龙为马,览遨游,四海外。
芝为车,龙为马,览遨游,四海外。
译文:我不禁想象神的车盖形似灵芝,驾着龙,在天地间遨游。
甘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仙人下来饮,延寿千万岁。
甘露¹初二年,芝生铜池中²,仙人下来饮,延寿千万岁。
译文:甘露二年,铜池中生出芝草,吉祥之兆引得仙人也下来饮于此泉中,人们喝了此泉的水更是延年益寿。
注释:¹甘露:汉宣帝年号。²芝生铜池中:古人以生出芝草为吉祥之兆。

  汉章帝元和中,有宗庙食举六曲,加《重来》、《上陵》二曲,为《上陵》食举。这是汉宣帝时歌颂所谓祥瑞的诗。“上陵”即登上汉朝诸帝的陵墓。据史书记载,汉宣帝在即位前曾多次遨游诸陵间。此诗写到了神仙的出现及各种祥瑞之物的到来。

  “上陵”即“上林”,为汉代天子的著名游猎之苑。司马相如《上林赋》,曾以“终始灞浐,出入泾渭”、“荡荡乎八川分流”,铺陈过它周围三百里的苍莽壮阔;以“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扡于楯轩”,夸饰过它离宫七十余所的峻高富丽。但《上陵》歌的主意,却不在夸陈上林苑的“巨丽”,而是唱叹仙人降赐祥瑞的奇迹。开篇两句是赞美式的写景:“上陵何美美”,叹上林树木的蓊郁繁美;“下津风以寒”,叙苑中水津的凉风澹荡——正是“仙”客出现前的清奇之境。林木幽幽,风声飒然,衣袂飘飘的仙客突然现身,不能不令人惊异。“问客从何来,言从水中央”。前句问得惊讶,表现仙客之现莫知其来的飘忽无踪;后句答得微妙,他竟来自烟水迷离的水中,简直难以置信!但在仙客口中,却只发为淡淡一语,似乎根本不值得一提。其遥指水天、莞尔微笑的悠闲之态,愈加令人意外而惊喜。

  仙客不仅来得神奇,其乘舟也格外芳洁富丽:“桂树为君从,青丝为君笮,木兰为君棹,黄金错其间。”笮(zuó):系从的竹索。桂舟兰棹,芬芳雅洁,映衬仙人的清风广袖,正给人以“似不从人间来”的缥缈之感。它不禁令人想起,屈原笔下的湘水之神,驾驭桂木龙舟,在洞庭湖上凌波飞驶的景象。但青丝为笮、黄金饰棹,似又与仙人的身份不甚相应,倒是显出了一种错金绣银的世俗富贵气。但汉人企慕的神仙生活,本就是世俗生活的延续和保存,反射出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这与后世描述的洞中枯坐、鄙弃富贵的仙人,颇有异趣。此歌歌咏的上林仙客,显露的正是汉人企羡的特点。不过,他毕竟是“仙”,故其随从也世不多见:“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赤鸿、白雁,世所稀闻。它们的出现,往往被古人视为上天降赐的祥瑞,预兆着天下的太平。当年汉武帝“行幸东海,获赤雁”,就欣喜异常,还特为作了首《朱雁》之歌。汉宣帝元康、神爵年间,这类五彩神鸟,曾成千上万降集于京师宫殿及上林苑。人们以为这都是神仙降赐的好兆,喜得宣帝屡次下诏“大赦天下”、赏赐臣下爵禄或牛酒。这四句运用长短错综的杂言,描述鸿雁群随,翅翼忽张忽合,翔舞山林之间,以至遮蔽日月的景象,奇异动人,令人有身临其境、眼目撩乱之感。神奇的还不止于此:“醴泉之水,光泽何蔚蔚”——正当鸿雁翔集之际,山林间突又涌出一股股泉水,清亮闪光、汩汩不绝,而且甜美可口,则不是人间凡水所可比拟。随着上林之“仙”降临而出现的,正是如此应接不暇的奇迹。全诗歌咏至此,仿佛有天花乱坠于字行之间。

  “芝为车,龙为马”以下,歌咏仙人的离去。诗中说:人们还沉浸在对种种仙瑞的欣喜若狂之中,仙人却冉冉升天、飘忽而去了。他来的时候,乘的是兰棹桂舟,浮现在烟水迷茫之间;离去时则又身登金芝、驾驭龙马,消失在青天白云之上。此刻海天青青,仙人已渺无影踪。他究竟去向了哪里?大概是到四海之外去览观遨游了吧?这四句全为三言短句,抒写仙人离去景象轻疾飘忽,留下了一种情系云天、绵绵无尽的意韵。歌中叙仙人以“金芝”为车,堪称奇思。不过这想象也有现实依据:据说公元前62年(宣帝元康四年),曾有“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檐下承水之槽)中”,被视为仙人降临的瑞兆。公元前52年(甘露二年),又有“凤皇、甘露降集京师”。金芝本产于“名山之阴、金石之间”,附近的水饮之可“寿千年”(葛洪《抱朴子》),而今却生于檐下铜池,确是奇迹。人们由此发生仙人以芝为车降临宫殿的联想,也正在情理之中。至于“甘露”,乃“神露之精”,其味甘甜,饮之亦可长寿登仙。武帝当年为了获得它,曾“以铜作承露盘,高二十七丈”,“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欲以求仙”(《三辅故事》)。而今亦降集京师,实为可喜可贺。此歌最后“甘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四句,说的就是这类奇事。字里行间,荡漾着人们对仙人降临,赐饮金芝、甘露,以延年益寿的希冀和喜悦之情。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