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母遗芳岂远求,田功谁比此邦优。
麦疄桑陇疑淮左,近水遥山似秀州。
楼识景疏知俗美,亭因思孟各风流。
我来眷眷淳庞处,比屋嬉嬉路载讴。
杜母遗芳岂远求,田功谁比此邦优。
麦疄桑陇疑淮左,近水遥山似秀州。
楼识景疏知俗美,亭因思孟各风流。
我来眷眷淳庞处,比屋嬉嬉路载讴。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谈何容易!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谈何容易¹!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²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yuān)(yuān)³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yì)之射,秋之奕,俞跗(fū)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译文:谈话议论岂可轻易!天生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可是他的儿子或是孙子却一定要把他推入必然朽灭的地方!这就是我忧愤地悲伤的原因啊!所谓不朽的人与事物,并不一定光是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后弈的射技、弈秋的棋艺、俞拊的医术,都是可以不朽的。假使一定要等到出了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的话,那么古往今来的人间哪里能够有如此众多的周公、孔子这样的人呢?
注释:¹谈何容易:谓谈话议论岂可轻易。意谓薛雪子孙对薛雪的评价不可轻率。何容,犹言岂可。²若:或。一说:若,其。³悁悁:忧闷的样子。⁴周孔:指周公、孔子。⁵羿:后羿,善射。古代对羿的传说有三。第一、夏有穷氏之国君,因夏民以代夏政。以不修民事,为家臣寒浞所杀。见《左传·襄公四年》。第二、唐尧时十日并出,草木枯焦,羿射落九日。其妻姮娥,奔月为月神。见《楚辞·天问》。《淮南子·本经训》等。第三、帝喾的射师。见《说文》。⁶秋:弈秋,善弈(下棋)。《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⁷宇宙:指时间和空间。《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⁸纷纷:众多貌。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子之大父¹一瓢²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³。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译文:你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一位不朽的医生,在活到高寿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我正想着要收集记述他的概要事迹,用来使他永传不朽,可没想到你寄来的墓志铭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医学,反而把他依附到了陈文恭先生讲论理学一类的事情当中什么什么的。唉!从此一瓢先生就要不被传扬了!要淹没了!
注释:¹大父:祖父。²一瓢:薛雪的号。³不禄:古时士死的讳称。⁴永:使……长久。使动用法。⁵墓志: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此指墓志文稿。⁶陈文恭:陈宏谋,字汝咨,清代广西临桂人。累官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曾为苏省巡抚,卒謚文恭。早年治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子之学,著有《培远堂文集》。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扎,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夫学在躬行¹,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²,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扎,是即孔子“老安少怀³”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zhuàn)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zhǒng)¹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¹¹矣,惟讲学一流转¹²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jī)。故村儒¹³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译文:任何学问都贵在身体力行,而不在于口头讲论。神圣的学问没有哪一种比得上仁学的了,先生能够凭着他的医术施爱于大众,使他们没有因病而早死的不幸,这就是孔子的“老人,要使他们晚年安心;年轻人,要使他们归向仁学”的学问啊!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情况出发去实践仁学,有什么比这更为高尚呢?那么何必舍弃这个去追求别的东西呢!然而,文恭,是位高官;你的祖父,是位平民。高官要是借助平民来抬高自己,名声就会很好;可是平民要是依仗高官来使自己也显得地位尊贵,就太浅薄了。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问他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你的仇人,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又问他说:一瓢先生大概是位理学家吧?即使你的亲人,也有不同的意见。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却用人们都怀疑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只怕是因于“技艺上的成就位次在下”的说法而去做那计较名位的事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中有实践特点的学术啊!精心地探求技艺,哪种技艺不属于仁道?表面上符合仁道,仁道和技艺两者都会被丢弃。燕王哙和子之哪曾没有依托尧舜禅让的故事来宣扬高尚?可是最终却被木匠与造车之人所嘲笑。医术作为一门技艺,尤其不能轻易谈论;神农氏开创了它,黄帝光大了它,周公让家宰兼管着它,其中的道理一直通向神圣的境地。如今天下的名医绝迹了,只有讲论理学这一类的人仍然没有绝迹的原因是什么呢?医疗的效果会立即表现出来,所以名医在一百个医生中也没有一个;理学讲论之时没有依据,所以浅薄的儒生到处都是。你不把先人尊奉到百无一人的人物当中,却反而使他被贬低到了到处都是的人们当中,真是大错特错啊!
注释:¹躬行:身体力行;亲身实践。²仁:仁爱。动词。³老安少怀:《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安宁。怀,归向。皆使动用法。⁴素位:不居官位。⁵相公:丞相。明代废丞相职,清代因之。陈宏谋所任东阁大学士为文臣最高官职,位同前代之丞相,故云。今:犹“若”。如果。⁶传:为……立传。为动用法。⁷艺成而下:谓技艺取得成就而居下位。⁸斤斤:拘谨的样子。此谓拘泥。⁹袭:仿效。¹⁰冢宰:周代官名,为六卿之首。又称大宰。¹¹绝:缺乏;贫困。¹²转:反而。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dǔ),尔时虽十周、程、张、朱¹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²活之,仆所以心折³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bèi)哉!
译文:我从前曾经患了病、病得很重,生命已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即使有十位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朱熹这样的理学家又有什么帮助?可是先生独独能用一药物使我活命,这就是我从心里折服而且实在地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啊!料想此外一定有可以用来救助世人、可以用来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良方,要是记述下来并使之流传下去,定会高出程朱“语录”中的陈腐言论极其之多。可是你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而把他依附到臭腐的理学之中。这样,在理学界未必能够增加一个虚假的席位,但医学界却反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人物了。难道不荒谬吗?难道不令人感到痛惜吗?
注释:¹周程张朱:周指周敦颐,北宋理学家。程,指程颢、程颐兄弟,两人同学于周敦颐,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张指张载,北宋哲学家。朱指朱熹,南宋哲学家和教育家。²刀圭:古时量取药末的用具。此借代药物。一说,此指医术。³心折:佩服。⁴语录:指二程与朱熹等人的《语录》。⁵“甘舍”句:《庄子·知北游》:“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神奇,此指薛雪的医术。臭腐,此指程朱等理学。⁶悖:谬误。《荀子·王霸》:“不能治近,又务治远;不能察明,又务见幽;不能当一,又务正百;是悖者也。”
风云俱惨惨,原野共茫茫。
风云俱惨惨¹,原野共茫茫。
译文:天上的风云都黯淡无光,原野山林一片茫茫。
注释:¹惨惨:昏暗的样子。
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
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
译文:六瓣的雪花下了起来,冰凌仿佛九华灯映照下的珍珠。
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
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¹
译文:自己和坐骑已经变成银装素裹,仿佛在驱赶着玉开追逐银獐。
注释:¹银獐:是指白鹿。
阵云全不动,寒山无物香。
阵云全不动,寒山无物香。
译文:天空中的阴云一动不动,寒冷的山上什么也没有。
薛君一狐白,唐侯两肃霜。
薛君一狐白,唐侯两肃霜。
译文:雪又像薛君(孟尝君)的白狐裘和唐侯(春秋时的唐成公)的开一样洁白。
寒关日欲暮,披雪上河梁。
寒关日欲暮,披雪上河梁。
译文:寒关的天色将要晚了,我迎着雪走上了桥。
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
见说¹东园²好,能消北客³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yān)
译文:东园的风景非常美,今日一见果真如此,能消除我心中的愁闷。我虽然不是本乡本土的人,但是登上楼台一看,这是我游遍江南之地从未见到过的美景。正是因为东园美丽的风景才把我留在了这里。
注释:¹见说:见了后才说,这里指亲身感受。²东园:江苏仪真风景园林。原为州之监军废营。³北客:苏轼自谓。因仪真在宋都开封之南,故自称“北客”。⁴吾土:自己的故乡,故地。⁵行尽:游遍,游完。⁶此淹留:我在仪真东园才真羁留,逗留。
短日明枫缬,清霜暗菊球。流年回首付东流,凭仗挽回潘鬓,莫教秋。
短日¹明枫缬(xié)²,清霜暗菊球。流年³回首付东流,凭仗挽回潘鬓(bìn),莫教秋
译文:日照短的秋天,鲜明的枫叶如织锦。清白的秋霜降下后,深暗色的菊花卷缩成一个球团了。回顾我的青春年华已交给东去的流水了。借助潘安的能耐,延缓我双鬓发白,不要让它像秋景那样衰败。
注释:¹短日:冬至后,白昼一天天地短起来。²缬:染有彩纹的丝织品。³流年:光阴。⁴付东流:付给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了。⁵凭仗:借助。⁶挽回潘鬓:留住潘岳那样的鬓发。潘岳:潘郎:即潘安,又名潘岳。⁷莫教秋:不要让它像秋景那样衰败。

  上片,咏东园的迷人风光。第一、二句,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写“东园好”。“见说”,点明非“听说”,是亲身感受。具体好在哪里,好在“能消”像苏轼这样政治“北客”之“愁”闷,这是铺垫之笔。第三、四、五句,写百闻不如一见,东园风光实属迷人。虽然苏轼不是本乡本土的人,但一“登楼”,纵观全景,气象万千,顿觉豁然开朗,令人神往。这是苏轼“行尽江南南岸”所未曾见到的美景,颇有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所观写山光水色的韵味,令人心旷神怡。正因田园如画的仪真,才把苏轼“淹留”、挽留住了。

  下片,特写眼前事物,感叹人生短暂。第一、二句特写白昼“短日”的“枫”虽“明”而已“缬”,微寒“清霜”的“菊”既“暗”而又“球”。这典型的带有双关意义的深秋景物,是在给予苏轼什么。第三句,一语道破此时此地苏轼思想的真谛:“流年回首付东流!”似有人生短暂、不堪回首的愁闷。最后两句,借助古代文人的传统心理来自我安慰:凭借东园的美好景色,让苏轼内心增添了愉悦。凭借潘岳的能耐,延缓苏轼逐渐发白的双鬓。

  全词借景抒情,借东园美好迷人的风光事物,敞开了苏轼旷达宽阔的胸怀,消解了多年积抑于心的愁闷。触发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情绪中的消极心态,也为苏轼内心增添了心事忡忡的忧愁。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900-903

nánzi··jiànshuōdōngyuánhǎo--shì

jiànshuōdōngyuánhǎonéngxiāoběichóusuīfēiqiědēnglóuxíngjǐnjiāngnánnánànyānliú

duǎnmíngfēngxiéqīngshuāngànqiúliúniánhuíshǒudōngliúpíngzhàngwǎnhuípānbìnjiàoqiū

三春怨离泣,九秋欣期歌。
三春怨(yuàn)离泣,九秋¹欣期²歌。
译文: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阻隔,二人分别的时间这么漫长,织女心中哀怨,禁不住哭泣。每年才能相会一次,两人见面之后,又是多么的欢心啊。
注释:¹三春、九秋:形容时间非常漫长。²期:会面之期。
驾鸾行日时,月明济长河。
驾鸾(luán)¹行日时,月明济长河²
译文:假如织女能够驾着鸾车在天空中飞行,每天晚上都能飞过银河,那该多好啊。
注释:¹驾鸾:织女驾鸾在天空中飞行。²长河:银河。
承乐世,董逃;
承乐世¹,董逃²
译文:趁着太平乐世,董逃;
注释:¹承世乐:承受一世的快乐,指董卓尽情享乐。²董逃:原是乐曲中的衬音,故每唱一句,必唱一句“董逃”或“董桃”,最初并无实义。后出董卓,民众憎恶,无实义的“董桃”,便暗喻“董卓必败而逃”。
游四郭,董逃。
游四郭¹,董逃。
译文:多多游游四郊,董逃。
注释:¹游四郭:指董卓在京都洛阳城里城外游玩。郭,外城。
蒙天恩,董逃;
蒙天恩¹,董逃;
译文:承蒙皇天恩宠,董逃;
注释:¹蒙天恩:承蒙天子的厚恩。
带金紫,董逃。
带金紫¹,董逃。
译文:金印紫绶戴牢,董逃。
注释:¹带金紫:指董卓穿着金蟒紫袍(皇帝的服装)。以上四句写董卓显赫一时,纵情享乐。
行谢恩,董逃;
行谢恩¹,董逃;
译文:一边拜谢恩德,董逃;
注释:¹行谢恩:即将辞去天子的厚恩,指董卓遭到关东诸侯的声讨而焚烧洛阳准备逃往长安。
整车骑,董逃。
整车骑(jì)¹,董逃。
译文:整顿车马上道,董逃。
注释:¹整车骑:整治车驾。
垂欲发,董逃;
垂欲发¹,董逃;
译文:刚刚准备出发,董逃;
注释:¹垂欲发:即将出发。指从洛阳出发逃往长安。垂,即将。
与中辞,董逃。
与中辞¹,董逃。
译文:又回宫中辞行,董逃。
注释:¹与中辞:与城内辞别。中,指洛阳城内。
出西门,董逃;
出西门¹,董逃;
译文:车马走出西门,董逃;
注释:¹出西门:指往西面逃跑(长安在洛阳之西)。
瞻宫殿,董逃。
(zhān)宫殿¹,董逃。
译文:不停瞻望皇宫,董逃。
注释:¹瞻宫殿:指回顾朝廷的宫殿。
望京城,董逃;
望京城¹,董逃;
译文:远远眺望京城,董逃;
注释:¹京城:指京都洛阳。
日夜绝,董逃。
日夜绝¹,董逃。
译文:日夜所剩无几,董逃,
注释:¹绝:指食物断绝。
心摧伤,董逃。
心摧伤¹,董逃。
译文:无比伤悲心碎,董逃。
注释:¹心摧伤:心肝被摧折一样伤心、难受。

  这是一首讽刺东汉末年权臣董卓的民谣。

  起首两句“承乐世”,“游四郭”,写董卓生於承平安乐的时代,由此他能够飞黄腾达,悠游四郭,而无所顾忌。暗指董卓拥有重兵,所以没有顾忌。接下去“蒙天恩”,“带金紫”两句,指董卓由于得到了皇帝的恩宠与信任,所以能够佩带金印紫绶、富贵显达。下面两句“行谢恩”、“整车骑”,主要写董卓曾以罪被免职,但是皇帝很快赦免了他,并授予他前将军,并州牧,又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车马成群结队,显赫一世,耀武扬威。同时也蕴寓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时,车马浩浩荡荡的意思。前六句是此诗的第一层,主要写董卓的发迹和显赫,也含有对汉桓帝、灵帝、献帝信任奸佞董卓的讽刺与揭露。

  诗的后七句为第二层。“垂欲发”,“与中辞”,写董卓由于被袁绍、孙坚讨伐,决定迁都长安,抛弃了东汉都城洛阳。以下五句“出西门"、“瞻宫殿"、“望京城"、“日夜绝’’、“心摧伤”则主要写洛阳人民被董卓虏掠往长安的忧苦心情。《后汉书·董卓列传》载:“于是尽徒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连圭苑中,恶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这一层说京城百姓即将辞别洛阳,被驱赶到长安去,心思沉重。出了西门,回望洛阳的官殿城苑,已经废毁不堪,到处残垣断壁,墙颓宫倾,人烟尽绝,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人们没日没夜被驱赶着行路,心里极度的悲伤。最后一句“心摧伤”,如按照《汉书·五行志》所说,似乎应指人们对董卓终被灭族下场的悲伤,其实不然。因为“董恩歌”主要是讽刺董卓从洛阳恩到长安这件事的,且董卓活着时,就因发现了这首歌谣而被牵连受害的有千数人,董卓还曾将“董恩”二字改为“董安”,说明董卓在世时,此歌已广泛流传。且京都人们对董卓早已深恶痛绝,对他的死自是拍手称快的,绝不会感到悲伤。所以这是从洛阳被迁到长安的人们,在路上遭受驱赶和抢掠、颠沛饥饿,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怆哀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622-162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