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凤规模到眼中,摘星奇观欲争雄。客乘云气游三岛,人听歌声指半空。
五凤规模到眼中,摘星奇观欲争雄。客乘云气游三岛,人听歌声指半空。
便拟瑶杯酌银汉,何妨醉面受天风。胡床不尽登临兴,未觉邦君后庾公。
便拟瑶杯酌银汉,何妨醉面受天风。胡床不尽登临兴,未觉邦君后庾公。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萧萧¹十日雨,稳²送祝融³归。
译文:连续十日的绵绵秋雨,稳当地送走了那炎炎夏日。
注释:¹萧萧:小雨的样子。²稳:稳当,稳步。³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燕子经年¹梦,梧桐昨暮非。
译文: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注释:¹经年:一年。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一凉子¹到骨,四壁²事多违。
译文:秋雨到来的凉爽舒适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子赐,但是家徒四壁使很多事情违背心意。
注释:¹子:子惠。²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gǔn)¹繁华地²,西风吹客³衣。
译文: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他们居高位而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异乡的异客?独立在秋风中,任无情的秋风地吹动着我的衣角。
注释:¹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²繁华地:指京城。³客:闲居京城的诗人自指。

chén sòngdài 

xiāoxiāoshí wěnsòngzhùróngguī 
yànjīngniánmèng tóngzuófēi 
liángēndào shìduōwéi 
gǔngǔnfánhuá 西fēngchuī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嫩箨(tuò)¹香苞²初出林,於陵³论价重如金。
译文:幼嫩的箨,香美的苞——新笋刚出竹林。拿到於陵市中议价——贵重胜似黄金。
注释:¹嫩箨:鲜嫩的笋壳。箨,竹皮,笋壳。 ²香苞:藏于苞中之嫩笋。³於陵:汉县名,唐时为长山县,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南。於:一作“五”。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皇都¹陆海²应无数,忍剪(jiǎn)凌云一寸心³
译文:京城附近竹林多得无数,怎忍剪断凌云的新笋一片心。
注释:¹皇都:指京城长安。²陆海:大片竹林。陆海”代指人有才。³凌云一寸心:谓嫩笋一寸,而有凌云之志。凌云:直上云霄,也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此双关语,以嫩笋喻少年。寸:一作“片”。

  “嫩箨香苞初出林”,诗人起笔便细细描绘了初生之笋的形态。这样壳嫩笋香的初生之笋,洋溢着勃勃的生机,只待春雨浇灌,即能昂扬九霄。“於陵论价贵如金”,很多人认为这句诗是诗人向座主的器重表示感谢。嫩笋要论价,是因为初生之笋鲜嫩可口,所以食者众多,求者亦夥,因而在於陵这里的价格和黄金一样贵重。“於陵”当属泛指,代称各地。诗人在这一句里已经点出一丝悲的意味。嫩笋正出林呢,怎么就要论价了,而且价值甚昂?但语气终还是压抑的,平缓的,冷静的,客观的。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诗的三、四两句接着将这种悲哀之情渲染开去,推至顶峰才喷发而出。“凌云一寸心”,谓嫩笋一寸,而有凌云之志。这里是一个双关语,喻人年少而有壮志。这两句回答了对嫩笋“於陵论价”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竹林茂盛,所以可以食笋,忍心“剪”去它凌云之心。卒章而诗人的一片哀怜之情也显露出来。诗人痛惜嫩笋被食,喻人壮志未酬,这是一种悲哀;而联系到诗人于大和六年(832年)赴京应举不第,那么就还有另外一层意味了,就是或许是因为皇都长安里“人才”太多,所以他才下第的。可是“剪”去的是一寸凌云之心。一个“忍”字用得十分出色。忍者,忍心,实际上联系到“凌云一寸心”看,作者表达的却是“何忍”之意。意谓不要夭折嫩笋的凌云之志啊。悲己之不遇,痛上主之不识己,一片哀怨之情弥漫其间。 全诗以嫩笋比喻自己,嫩笋一寸而有凌云之志,诗人同样如此,年少而胸怀大志。可悲哀的现实却是嫩笋被食,凌云之志也夭折在初出林的时候。而诗人也一样壮志未酬,空有“嫩箨香苞”美质,却没有了昂扬九霄的机会。既哀且怨之情充溢全诗。

  全诗艺术风格哀怨缠绵,而深情难已,已经初步显示出李商隐诗歌“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的艺术特色。 这样哀怨的诗歌若出自一个中年或暮年人之手,当属平常,可是创作它的却是二十岁左右的李商隐。这正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黄金时段,可诗人看见鲜嫩的笋时不由而生 “忍剪凌云一寸心”的悲慨,诗也写得哀怨缠绵。这就是很让人诧异的事。事实上,“忍剪凌云一寸心”的悲慨里包蕴着诗人半生的际遇和一种 “先期零落”的忧愁意识。首先,家世孤苦,“沦贱艰虞多” (《安平公诗》),其高祖以来家境已衰落,祖辈几代历官均不过县令。父祖辈又一再年寿不永,不到十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在《祭裴氏姊文》就写道:“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这是他清贫生活的生动写照。此外,他生活的晚唐时代动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斗争,农民起义不断,而社会又讲究勋阀门第观念,而诗人自己“内无强劲,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也使他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使得诗人自小便表现出一种悲观的情绪。十六岁时写的《无题·八岁偷照镜》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该诗似写一伤怀的女子,而句句实写自己。“八岁偷照镜”,著一“偷”字,写出了其早熟,“长眉已能画”,写其早识。 “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上崔华州书》),“十六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樊南)甲集序》),也是如此;接着十岁能做裙,十二岁弹筝,表明这个女子的慧心兰质,可接着却是十四未嫁,“十五泣春风”了,转向一层悲哀的境地。美质未遇良主,唯有相泣春风了。这种忧愁,王蒙先生称之为“先期愁人”、“先期悲叹”的“夭折意识”,可谓切中肯綮。李商隐这种“先期零落”的忧愁意识伴随了他一生的诗歌创作。譬如:“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看见早梅,也生悲慨:“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而当林花开放,正当其盛时,却又发出“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即日》)的感叹;看见“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的垂柳他又会觉察到“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赠柳》)的幻灭感。就算是茂盛青翠的高树,他也会感到“一树碧无情”(《蝉》)。总的说来,李商隐一生困顿,郁郁不得志,加之他的多愁善感,在诗歌创作上,总是要表现出那么一丝忧虑,或出之以典故,或结之以意象,来取得“深情绵邈”的审美感受。而把握他这种“先期零落”的忧愁意识,也是欣赏李商隐这首《初食笋呈座中》乃至他全部诗歌的钥匙。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12

chūshísǔnchéngzuòzhōng

shāngyǐn tángdài 

nèntuòxiāngbāochūchūlín línglùnjiàzhòngjīn 
huánghǎiyīngshù rěnjiǎnlíngyúncùnxīn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niǎo)袅水芝¹红,脉脉蒹(jiān)(jiā)²。淅(xī)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译文:红嫩的荷花婷婷袅袅,不攀不附地生在长满芦苇的岸边。一阵西风吹来,泛起淡淡轻烟,又落下稀稀疏疏的雨滴。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¹水芝:荷花的别称。²蒹葭浦:即指一般的、寻常的水滨。蒹葭,河辺芦菷。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草草¹展杯觞(shāng)²,对此盈盈女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译文:饮酒后随意的放好酒杯,细细品赏这如盈盈少女一般的荷花。片片荷花瓣儿,像少女身上的红衣,用这花瓣儿来盛酒,把那仙酒的滋味,细细地品一品。
注释:¹草草:随意、潦草。²杯觞:酒杯。³盈盈女:姿容美好的女子,此处借指荷花。⁴叶叶:言以荷花为盛酒之具。⁵流霞:神话中的仙酒,见《论衡·道虚篇》,此处指美酒。

  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霁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

  词的上片通过首句点出所咏之物。

  “红”既写荷花颜色之美,同时也写其开放之盛。“袅袅”则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次句转写荷花的生长地,“蒹葭”以喻微贱,又用一个叠词“脉脉”写出了荷花甘于微薄、不攀不附的品格,同时也寄托了词人的志趣 。“西风”、“疏雨”两句点染秋景、以衬荷花,表面上看似写荷花所处的秀美自然环境,实则通过写与荷有关的事物来达到写荷的目的。这是一种“借笔”,写风、写烟、写雨,也同样是写荷,而且写来不是那么质直,而是飘逸、空灵,把荷的形象写活了。无风荷不香,荷便是死荷。这里的风不能是狂风,而是“淅淅”的风。同样,荷与雨的关系也至密切,这里的“雨”也应是“疏疏”的雨,至于这种雨后的荷花 ,则更有美人出浴之妙 。这两句中的三个叠词用得恰如其分。以“渐淅”轻微的风声写金风初动、摇荷传香,以“淡淡”状“烟”、以“疏疏”限“ 雨”。这样配搭起来,就能尽善尽美地托出荷花“袅袅”、“ 盈盈”的生动情态。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交代了所咏之物及其生长处所之后,正是要着力写其形象的时候,却不去作质直的、忠诚的正面描绘,不作主观的“说破 ”,而是只从几个方面作点染烘托,写了“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便结束了上片。这正是作者不落窠臼、自出心裁的地方。这种写法能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余地,使读者由此及彼,神明顿发产生美的联想,而造入三昧之域。

  下片写雨后天霁,“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词人巧妙地从外部空间移向欣赏主体所在的小空间──船舱里:桌上简简单单地摆上了酒杯和菜盘,朋友们正举杯畅饮,席间还有美丽多情的女子相伴助兴哩!朋友们相聚以莲叶劝酒,是久别重逢,还是远行饯别?这无需细说。词人很快又将笔锋转向船舱外,继续描会大空间景色,“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这是从船舱内这个特定角度向外望去,只见枝叶叶、层出不穷的莲叶荷花横挡在酒船前面(“红衣”指荷花。贺铸有“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此刻,雨过天晴,细细的五彩流霞从莲荷摇曳攒动的地方冉冉升腾,这是多么绚丽的景色呵!以动态作结,正象刘禹锡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样,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全词使用叠多且妙。全词共四十四字,其中叠字竟占了十八个,句句有叠字,联绵而下,相互映衬,无不自然妥贴。用来写荷花形象的有“袅袅”、“脉脉”、“盈盈”、以至于“叶叶”(红衣),写自然景象的有“ 淅淅”(的风 )、“ 淡淡”(的烟)、“疏疏”(的雨),写词人动作情态的有“草草”、“细细”。这些叠字在意境、气韵、情调等方面,有极为协调。这些叠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人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而且造成了一种轻灵、和谐、安谧而洒落的情调,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这种情调和声韵美,与写“盈盈女”般的“袅袅”荷花,与写文人雅士品酒荷的特定场景,都极为合拍,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统一。这种频繁而有规律地使用叠字,在诗中有《古诗十九首》为例,而在词中则略无俦匹,这不能不说是葛立方的独具匠心。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等.《宋词鉴赏辞典 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1104页

suàn ·jiānzàizuò

fāng sòngdài 

niǎoniǎoshuǐzhīhóng jiānjiā 西fēngdàndànyān diǎnshūshū 
cǎocǎozhǎnbēishāng duìyíngyíng hóngdàngjiǔchuán liúxiá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数日秋风欺病夫¹,尽吹黄叶下庭芜(wú)²
译文:连日秋风,吹着我支离病骨;把满树的黄叶摇下,飘洒在庭院的每个角落。
注释:¹病夫:病人,诗人自指。²庭芜:荒芜的庭院。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林疏(shū)¹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译文:稀疏的树林,刚让人能透过它眺望远方的群山;不作美的白云,飘过来又把山顶的一半遮没。
注释:¹林疏:叶子落了,树林变得稀疏。

  此诗风格颇类“诚斋体”。写秋风毫无萧瑟肃杀之气,诗意活泼跳脱。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写秋风优柔,而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则气势磅礴,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乃因心有所梗而发为悲秋之叹,赵师秀这首诗写秋风不落窠臼,属“胸次玲珑”之作。

  这首诗前两句写秋风一起,自己的病体受到打击,不堪承受,眼前庭院里纷纷飘下了黄叶。这两句一写人,一写树叶,看上去是分写,各有所主,实质上是用秋风作为共同媒体,在感情上物我相通。人被秋风吹得难受,树被秋风吹得枯黄,树尚不能抵挡风寒,何况是人,且又在病中。于是两句又合成了一句。“永嘉四灵”就是如此善于捕捉情景的共同点,通过微妙的系属加以联贯,创造出所需要的氛围来。同时,以“欺病夫”三字对自然进行调侃戏谑,这种圆熟,也是四灵诗派的特色,所以陈衍《宋诗精华录》认为接近杨万里。

  三、四是名句,充满理趣。庭前黄叶飘坠,门外的树林便也脱尽绿叶,透过稀疏的林木,刚能看到远山,然而又飘来白云,山被遮住了一半。赵师秀诗善于炼字,每被评论家所激赏,这儿的“放”与“遮”二字就很见功力。用了这二个动词,自然景观一下子活了起来,变成了主动的有感情的物体。开门望山,本是诗人的情趣,但平日密林遮挡,无法直见远山,如今树林采取合作态度,落尽了树叶,宛如把关禁的远山放出,呈现眼前,偏偏白云又来为难,把平常放在外面、任人观赏的秀丽山峰遮盖住一半,不给人看。于是,诗人不禁感叹,山林是否也有它的思想,不肯让人们过分惬意,特地留下一分遗憾,使人增加几分想象。

  这首绝句的第一个特色是讲究炼字,颇见作者的功力。炼得妙的有二个字,一是“欺”字,不但赋予秋风以人的灵性,且富有谐趣。秋风居然也欺负起生病的诗人来,这种用自我调侃的笔调写出来的诗句,非常诙谐、幽默、风趣。二是“放”字,“无边落木萧萧下”,本令人感到非常凄凉悲怆,何况它又洒满了荒芜的庭院,可是诗人却从中看到了另一面,叶落林疏,远山顿现,不禁给人以惊喜。“林”仿佛像人一样,似乎是拉开用叶子做的帷幕,“放”出远山,既富诗情,又富画意。

  这首绝句的第二个特色是富有绘画的构图美,构图是指景物的布局和取舍。诗人从全局着眼,大处落墨,绘出景物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边无际的广度,这样就把远山的总体布局展现在面前,感到是在观赏一幅巨画。而“云遮一半”的取舍,实际上是用云来点染画面,更突出地反映出这首诗是用画家的眼光和笔法来体现构图美。

  整诗虽然格局不大,但诗人善于欣赏景物,纵深地领略自然界的情趣,用语又十分精到,所以在以绝句出名的宋代,仍为众口交誉的好诗。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1215-1216页

shù--zhàoshīxiù

shùqiūfēngbìngjǐnchuīhuángxiàtíng

línshūfàngyáoshānchūyòubèiyúnzhēbàn

陇首多逢采桑女,荆钗蓬鬓短青裙。
(lǒng)¹首多逢采桑女,荆钗(chāi)²蓬鬓(bìn)短青裙。
译文:在陇首,常常遇到许多采桑姑娘,头上鬓发蓬松,穿着短短的黑裙、粗布的衣裳。
注释:¹陇:通“垄”,田埂、土堆。²荆钗:以荆枝为髻钗,古代常以荆钗布裙比喻贫家妇女的装束。
斋钟断寺鸡鸣午,吟杖穿山犬吠云。
(zhāi)¹断寺鸡鸣午,吟杖穿青犬吠云。
译文:寺院里的午钟未响,近处却有雄鸡鸣昼。我扶杖穿山踏云,群犬亲热地伴我吟哦不休。
注释:¹斋钟:午时的钟声。
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水自半溪分。
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¹水自半溪分。
译文:有灵性的牛儿知道避石绕道,解事的溪水也晓得遇阻分流。
注释:¹陂:泽畔障水之崖。
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檐看引文。
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檐看引文¹
译文:农家人告诉我,县府催租正急,怕我不相信,要我看那茅檐下官府的文书。
注释:¹引文:官府派租单。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