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止奔牛堰,始识丹阳车。
规御殊草草,力不任驰驱。
淮安距宿迁,代之牛与以。
轩盖乃差大,双轮夹不仅。
軧衡輗罗畛,名物与古殊。
梓人不知经,多以方言拘。
轮载亦稍岂,日行百里馀。
御者非王良,陈列不安车。
蒲轮召申公,养老宜徐徐。
干禄以为荣,愧我非纯儒。
小儿间金垠,其制复焉如。
与服汉最详,具载班范书。
慎勿似韩鹿,间学当动渠。
舟止奔牛堰,始识丹阳车。
规御殊草草,力不任驰驱。
淮安距宿迁,代之牛与以。
轩盖乃差大,双轮夹不仅。
軧衡輗罗畛,名物与古殊。
梓人不知经,多以方言拘。
轮载亦稍岂,日行百里馀。
御者非王良,陈列不安车。
蒲轮召申公,养老宜徐徐。
干禄以为荣,愧我非纯儒。
小儿间金垠,其制复焉如。
与服汉最详,具载班范书。
慎勿似韩鹿,间学当动渠。
陆文圭

陆文圭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今属江苏)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陆文圭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陆文圭,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3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杀声沈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
杀声沈¹后野风悲,汉月²高时望不归。
译文:边关打仗的杀声萧静之后,只听见野风悲号。圆月高悬,家人望穿秋水,仍不见征人归。
注释:¹沈:同沉。²汉月:汉家或汉时的明月。这里指故乡的明月。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¹
译文:边塞沙漠中的累累白骨,都已经将草覆盖的枯萎了,家人还依旧在给打仗的亲人寄去御寒的衣服。
注释:¹寒衣:冬天御寒的衣服。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坐酌(zhuó)(líng)¹水,看煎瑟(sè)²³
译文: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
注释:¹泠泠:清凉。²瑟瑟:碧色。尘:研磨後的茶粉(按,唐代中国茶为粉茶,也就是日本学去的抹茶,所以用尘来形容)。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无由¹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译文: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注释:¹无由:不需什么理由。

shānquánjiāncháyǒu怀huái--bái

zuòzhuólínglíngshuǐkànjiānchén

yóuchíwǎnàichárén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大江分九流¹,淼(miǎo)²成水乡。
译文:大江分为九个支流,淼淼的样子简直成了水乡。
注释:明海:即指彭蠡湖,唐人往往称湖为海。¹流:一作“派”。²淼漫:一作“淼淼”。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舟子乘利涉¹,往来至²浔阳。
译文:撑船人乘着水势行船,来来往往都逗留在浔阳。
注释:¹利涉:船的代称。²至:又作“逗”、“经”、“过”。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因之泛五湖¹,流浪经²三湘³
译文:我借这好时机漫游五湖,在水上漂泊经过三湘。
注释:¹五湖:泛指湖南、湖北一带的湖泊。一说太湖。²经:又作“过”。³三湘:漓湘、潇湘、蒸湘(或沅湘、潇湘、蒸湘)。泛指湖南一带。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观涛¹壮枚发²,吊屈痛沉湘³
译文:观潮感到枚乘《七发》的壮观,凭吊屈原痛苦沉江。
注释:¹涛:一作“潮”。²枚发:枚乘《七发》曾写“广陵观涛”一段。³沉湘:屈原所沉汨罗江为湘江的支流,所以说“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魏阙(què)¹心恒在²,金门³诏不忘。
译文:高高的魏阙常挂心怀,金马门待诏我不能遗忘。
注释:¹魏阙:宫门外阙悬法之所,因一代帝王所居。²恒在:指常在。³金门:金马门的省称。金马门是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遥怜上林雁(yàn)¹,冰泮(pàn)²也回翔。
译文:遥念去南方过冬的上林雁,河水解冻时已往回飞翔。
注释:¹上林雁:上林是宫苑名。²冰泮:冰融,解冻。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是作者在漫游浔阳之际写的山水行旅诗。这首诗清淡自然,写作者自浔阳泛舟至彭蠡湖的经过,表现出了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此诗以景入手,穿插用典,如:“枚发,屈痛。 魏阙心,金门诏,上林雁”,写出其行旅中见到的壮美景致,同时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置身在野无法报效国家的复杂心情。这与“其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其咏诗,其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因之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还未仕。”之时有同感。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0

xúnyángfànzhōujīngmínghǎi--mènghàorán

jiāngfēnjiǔliúmiǎomànchéngshuǐxiāng

zhōuzichéngshèwǎngláizhìxúnyáng

yīnzhīfànliúlàngjīngsānxiāng

guāntāozhuàngméidiàotòngchénxiāng

wèiquēxīnhéngzàijīnménzhàowàng

yáoliánshànglínyànbīngpànhuíxiáng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白帝城¹头春草生,白盐山²下蜀(shǔ)³清。
译文:春天白帝城头长满青草,白盐山下蜀江水清澈见底。
注释:¹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瞿塘峡口之夔门。东汉初公孙述筑城。述自号白帝,因名。三国时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于此,卒于城中永安宫。²白盐山: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南岸。³蜀江:泛指蜀地境内河流。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译文: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民歌,没上去的北方人也动了乡情。

  本诗开头两句写夔门山水雄阔隽秀之美。“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此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与歌的悦耳,但因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便自然地表现出歌声的优美。

  “北人莫上动乡情”,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此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7-841
4、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84-486
5、 施蛰存.唐诗百话(中).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23-134
6、 李丽 刘志林.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北方文学(中),2016(11):66.

zhúzhījiǔshǒu ·

liú tángdài 

báichéngtóuchūncǎoshēng báiyánshānxiàshǔjiāngqīng 
nánrénshànglái běirénshàngdòngxiāngqíng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¹问归期(qī)²未有期,巴山³夜雨涨(zhǎng)秋池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注释:¹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²归期:指回家的日期。³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⁴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¹²(jiǎn)西窗烛(zhú)³,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¹何当:什么时候。²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³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⁴却话:回头说,追述。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běi

shāngyǐn tángdài 

jūnwènguīwèiyǒu shānzhǎngqiūchí 
dānggòngjiǎn西chuāngzhú quèhuàshān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