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子初衿佩,暂然自夙成。
风猷乃公似,文字老夫惊。
遽陨连城器,难推造物情。
新宫漫仙伯,政复待君铭。
识子初衿佩,暂然自夙成。
风猷乃公似,文字老夫惊。
遽陨连城器,难推造物情。
新宫漫仙伯,政复待君铭。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¹如青铜根如石。
译文:孔明庙前有一株古老的柏树,枝干色如青铜根柢固如盘石。
注释:¹柯:枝柯。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霜皮¹溜雨²四十围³,黛(dài)色参天二千尺。
译文:树皮洁白润滑树干有四十围,青黑色朝天耸立足有二千尺。
注释:¹霜皮:一作苍皮,形容皮色的苍白。²溜雨:形容皮的光滑。³四十围:四十人合抱。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译文:刘备孔明君臣遇合与时既往,至今树木犹在仍被人们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译文:柏树高耸云雾飘来气接巫峡,月出寒光高照寒气直通岷山。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¹武侯同閟(bì)²
译文:想昔日小路环绕我的草堂东,先生庙与武侯祠在一个閟宫。
注释:¹先主:指刘备。²閟宫:即祠庙。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崔嵬(wéi)枝干郊原古,窈窕¹丹青户牖(yǒu)空。
译文:柏树枝干崔嵬郊原增生古致,庙宇深邃漆绘连绵门窗宽空。
注释:¹窈窕:深邃貌。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落落¹盘踞(jù)虽得地,冥(míng)²孤高多烈风。
译文:古柏独立高耸虽然盘踞得地,但是位高孤傲必定多招烈风。
注释:¹落落:独立不苟合。²冥冥:高空的颜色。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译文:它得到扶持自然是神明伟力,它正直伟岸原于造物者之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译文:大厦如若倾倒要有梁栋支撑,古柏重如丘山万牛也难拉动。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不露文章¹世已惊,未辞翦(jiǎn)伐谁能送²
译文:它不露花纹彩理使世人震惊,它不辞砍伐又有谁能够采送?
注释:¹不露文章:指古柏没有花叶之美。²送:移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luán)凤。
译文:它虽有苦心也难免蝼蚁侵蚀,树叶芳香曾经招来往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志士幽人莫怨嗟(jiē):古来材大难为用。
译文:天下志士幽人请你不要怨叹,自古以来大材一贯难得重用。

  这首诗借古柏以自咏怀抱,正意全在未一段,此诗对偶句特多,凡押三韵,每韵八句,自成段落,格式与《洗兵马》极相似。

  全诗比兴为体,一贯到底;咏物兴怀,浑然一体。句句写柏,句句喻人。言在柏,而意在人。前八联十六句通过对古柏的赞誉,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抒发了自己愿意像诸葛武侯一样报效朝廷的理想。在这里,句句写古柏,句句喻诸葛,句句又隐含着诗人自己。古柏的高大坚强,雄劲飞动,古朴厚重,正是诗人敬仰的武侯的品格,也是诗人对自己才华的心肯。

  在杜甫看来,诸葛武侯之所以能够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建立不朽功业,是因为君臣相知、相济。“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这看似写景、叙事,实在抒情,是在背后抒发自己不能为当时朝廷理解重用,满腹的学问不能发挥,难以报效朝廷的感叹。

  如果说前八联还只是在赞赏武侯的同时暗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悲哀和感叹,那么后四联八句则在曲尽体物之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将古柏与自己紧紧连在一起,句句写古柏,又句句写自己,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材大难用的愤慨。以大厦将倾暗喻国家的危机,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然而大木重于丘山,万牛都因不能拉动而回首去看,暗指国家危亡之际贤能却得不到任用,这与武侯和刘备的君臣际会正是天壤之别。

  诗人感叹自己虽然像古柏一样朴实无华,不以花叶之美炫俗,英采自然外露,使世人惊异,愿意不辞剪伐,陈力于庙堂,但没有人能把它送去。古柏心苦,却不免为蝼蚁所伤;柏叶余香,乃为鸾凤所喜。而自己的怀才不遇正是像这古柏一样。诗人最后终于发出了“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浩叹。

  诗的前六句为第一段,以古柏兴起,赞其高大,君臣际会。“云来”十句为第二段,由夔州古柏,想到成都先主庙的古柏,其中“落落”两句,既写树,又写人,树人相融。“大厦”八句为第三段,因物及人,大发感想。最后一句语意双关,抒发诗人宏图不展的怨愤和大材不为用之感慨。

bǎixíng

 tángdài 

kǒngmíngmiàoqiányǒulǎobǎi qīngtónggēnshí 
shuāngliūshíwéi dàicāntiānèrqiānchǐ 
jūnchénshíhuì shùyóuwéirénài 
yúnláijiēxiácháng yuèchūhántōngxuěshānbái 
zuóràojǐntíngdōng xiānzhǔhóutónggōng 
cuīwéizhīgànjiāoyuán yǎotiǎodānqīngyǒukōng 
luòluòpánsuī míngmínggāoduōlièfēng 
chíshìshénmíng zhèngzhíyuányīnzàohuàgōng 
shàqīngyàoliángdòng wànniúhuíshǒuqiūshānzhòng 
wénzhāngshìjīng wèijiǎnshuínéngsòng 
xīnmiǎnrónglóu xiāngzhōngjīng宿luánfèng 
zhìshìyōurényuànjiē láicáinánwéiyòng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译文:独倚竹杖眺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上的白云叠叠重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qiáo)人归白屋¹,寒日下危峰²
译文:樵夫正走回那白雪覆盖的茅舍,闪着冷光的夕日步下危峰。
注释:¹白屋:以白茅覆盖的屋,贫者所居。²危峰:高耸的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野火烧冈(gāng)草,断烟生石松¹
译文:野火烧燃着山上的蔓草,烟烽断续地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
注释:¹石松:石崖上的松树。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却回¹山寺路,闻打暮天钟²
译文:我走向返回山寺的道路,远远地,听见了悠扬的暮钟。
注释:¹却回:返回。²暮天钟:寺庙里用以报时的钟鼓。

  这首诗展现了时景常情,但写得独行踽踽,空山寒寂,表现出清冷的诗风。

  诗题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诗内容。诗中有雪,有晴,有晚,有望,画面就在“望”中一步步舒展于读者面前。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雪霁天晴,诗人乘兴出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素洁。极目遥天,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幻化多姿,几乎多至“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缓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山峰在晚照中显得更加雄奇。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作者贾岛诗风的那种清冷。

  诗人视线又移向另一角度。那边是“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而傲立的古松又冲破烟雾耸向云天。“野火”、“断烟”是一联远景,它一明一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冈草”貌似枯弱,而生命力特别旺盛,“野火”也不能烧尽。“石松”坚操劲节,形象高大纯洁,“断烟”也不遮掩。

  诗人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夜幕渐渐降临,不能再盘桓延伫了。“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骋目娱怀的归途上,诗人清晰地听到山寺响起清越的钟声,平添了更浓郁的诗意。这一收笔,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作者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此时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听到山寺晚钟,禁不住心潮澎湃。“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辞》),诗人顿萌瞿昙归来之念了。

  就在写这首诗的圭峰草堂寺里,贾岛曾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为无可南游庐山西林寺赠别,最后二句云:“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尽管此后贾岛并未去天台山再度为僧,与无可结近邻,但在写诗当时,是起过这种念头的。这应是“闻打暮天钟”一语含义的绝好参证。同时,作者在那首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几句在表现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归卧故山”的思想。

  “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声,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逶迤写来,景色全是静谧的,是望景。七句一转,紧接着一声清脆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泼的局面。读完末句,回味全诗,总觉绘色绘声,余韵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63-964页

xuěqíngwǎnwàng--jiǎdǎo

zhàngwàngqíngxuěyúnwànzhòng

qiáorénguībáihánxiàwēifēng

huǒshāogāngcǎoduànyānshēngshísōng

quèhuíshānwéntiānzhōng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一作:七丝)
(líng)¹七弦²上,静听松风³寒。(七弦  一作:七丝)
译文: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注释:¹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²弦:一作“丝”。³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调¹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¹古调:古时的曲调。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商

  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趣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的稀少。有人以此两句认为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6-407
2、 江龙 等.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653-654
3、 贺新辉 等.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四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682

tīngtánqín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línglíngxiánshàng jìngtīngsōngfēnghán  (xiánzuò  )
diàosuīài jīnrénduōtán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少年易老学¹难成,一寸光阴²不可轻³
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注释:¹学:学问,学业、事业。²一寸光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时间短暂。³轻:轻视,轻松放过。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未觉¹池塘春草梦²,阶³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一梦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注释:¹未觉:没有感觉、觉醒。²池塘春草梦:这是一个典故,此处活用其典,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³阶:台阶。⁴梧:梧桐,落叶乔木。

  本诗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诗人用切身体会告戒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因其“易老”、故“不可轻”,可见惜时之重要。说明应该珍惜自己美好的年华,努力学习,切莫让可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溜走。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诗人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借用前人诗句中的优美形象,结合自己对“少年易老学难成”的深切感受,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梦未觉,梧叶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从而使“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题旨得以更鲜明的体现,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全诗通过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告诫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感叹人生苦短,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偶成》南宋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告诉我们青春易逝,学问难成,且珍惜这年少光阴,莫轻易错过。

参考资料:
1、 冯亦同,周洁莹选编.教育诗选: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4

quànxuéshī--zhū

shǎoniánlǎoxuénánchéngcùnguāngyīnqīng

wèijuéchítángchūncǎomèngjiēqiánqiūshēng

柳户朝云湿,花窗午篆清。东风未放十分晴。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
柳户朝云湿¹,花窗午篆(zhuàn)²清。东风未放十分晴。留恋海棠(táng)颜色、过清明。
译文:绿柳簇拥的院落,清晨空气清新湿润,雕花窗内香炉升起的烟袅袅如云。东风吹得轻柔,天气十分晴朗,我在贪恋海棠花的娇风中度过清明。
注释:¹柳户朝云湿:指歌妓的居处。²午篆:一种盘香。
垒润栖新燕,笼深锁旧莺。琵琶可是不堪听。无奈愁人把做、断肠声。
垒润栖(qī)新燕¹,笼深锁旧莺。琵琶可是不堪听。无奈愁人把做²、断肠声。
译文:新燕住进了刚垒成的泥巢,丝笼中紧锁着旧日的莺鸟。一阵音乐传来却难以进入心中,难道是琵琶弹奏得不好、声音太难听?无奈在愁绪满怀的人听来,都是断肠的悲声!
注释:¹垒润栖新燕:新燕在刚垒好的新窝里栖息。²把做:当做。
此词也是代言体,写一个歌妓对其相好男子的怀念。上片写这个歌妓独居青楼的寂寞和她对旧相好的怀念。下片睹物生感,先是以“新燕”之乐反衬“旧莺”之苦,接着又以琵琶所奏乐音在她听来都是断肠之声的主观化描写,反映出这个女子独处深闺难续旧欢的无限愁思。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