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乡春色浓於雾。谁遣双环堆绣户。金张公子总封侯,姚魏弟兄皆列土。
碧纱窗下修花谱。交颈鸳鸯娇欲语。绛绡新结转官球,桃李仆奴何足数。
帝乡春色浓於雾。谁遣双环堆绣户。金张公子总封侯,姚魏弟兄皆列土。
碧纱窗下修花谱。交颈鸳鸯娇欲语。绛绡新结转官球,桃李仆奴何足数。
汪元量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3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
红深绿暗¹²相交,抱暖含芳³披紫袍
注释:¹红深绿暗:似以红花暗喻女子,绿叶暗喻男子。²径:谐音“颈”。此句谓小径两侧花枝茂盛,以至在小径中互相交织。以此暗喻恋人相拥,颈项相交。³抱暖含芳:此指花苞内含春之暖气。芳:一本作“春”。⁴披紫袍:指花或花苞而言。披:一本作“被”。
彩索平时墙婉娩,轻球落处晚寥梢。
彩索¹平时²墙婉娩³,轻球落处晚寥梢
注释:¹彩索:秋千上的绳索。²平时:指秋千荡起,高度与秋千架顶齐平。³婉娩:原指柔顺的样子,此处指墙蜿蜒延伸貌。⁴轻球:古代蹴鞠(cùjū足球)用的彩球。⁵晚:一本作“花”。⁶寥梢:稀少、稀疏。梢:一本作“捎”。
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
窗中草色妬¹鸡卵²,盘上芹泥³憎燕巢。
注释:¹妬:同“妒”。²鸡卵:古代富贵人家常常雕画鸡蛋,而寒食节又有斗彩色鸡蛋较胜负的游戏。此句似谓草只有绿色,所以嫉妒彩色的鸡蛋。³芹泥:燕子筑巢所用的草泥。此句谓芹泥掉落盘中惹人憎。
自有玉楼春意在,不能骑马度烟郊。
自有玉楼¹²意在,不能骑马度烟郊。
注释:¹玉楼:泛指华美的楼阁,此处指佳人所居之楼。²春:一本作“芳”。末二句谓因有玉楼佳人之约,故不去郊游踏青。

hánshízuò--wēntíngyún

hóngshēn绿ànjìngxiāngjiāobàonuǎnhánfāngpáo

cǎisuǒpíngshíqiángwǎnmiǎnqīngqiúluòchùwǎnliáoshāo

chuāngzhōngcǎoluǎnpánshàngqínzēngyàncháo

yǒulóuchūnzàinéngyānjiāo

落梅着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落梅着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¹近。罗幕(mù)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译文:春雨一过,梅花落满地,形残色消,天空阴云层层,地上烟霭袅袅,寒食节已经临近。罗幕遮挡了香雾,透过柳烟,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从彩色画墙里传出。
注释:¹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檐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春山¹(diān)倒钗(chāi)横凤,飞絮(xù)入檐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译文:黛眉如山峰倒立,凤样的金钗横卧发髻间,春天来了,柳絮纷飞入室,人也疲倦困顿。与心爱之人在梦中想会,只有那满庭的花卉与明月知晓。
注释:¹春山:春日山色黛青,因喻指妇人姣好的眉毛。

shàngxíngbēi··luòméizhexiāocánfěn--féngyán

luòméizhexiāocánfěnyúnzhòngyānqīnghánshíjìnluózhēxiāngliǔwàiqiūqiānchūhuàqiáng

chūnshāndiāndàochāihéngfèngfēiyánchūnshuìzhòngmèngjiāzhǐtínghuāyuèzhī

春山古寺绕沧波,石磴盘空鸟道过。
春山古寺绕沧波,石磴(dèng)¹盘空鸟道过。
译文:凌云寺为江水围绕,气象开阔,地势雄峻,上下之路只能是石径盘旋而上,人在其中就像飞鸟一样驾云以上,御风而行。
注释:¹石磴:石级;石台阶。
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鸟(kān)¹灯焰隔烟萝。
译文:惟大佛金身稳坐,净心无尘,背依一山翠壁,面临万龛灯焰,在此高山之中,草树茂密,烟聚萝缠之处把此修道之处和世人隔离开来。
注释:¹鸟:奉神位、佛像等的小阁子。
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禅覆地多。
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禅覆地多。
译文:可就算如此也阻隔不了香客的虔诚,他们从远方来,不畏山高,登山之时衣服也被云雾打湿,香客们还供奉了很多鲜花,花瓣落下几乎可以把僧院的地面覆盖住。
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不与方袍¹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译文:可是我就在思考,难道修行就只能在此处吗?在尘世中也可以修炼自己的向道禅心。
注释:¹方袍: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摊为方形,故称。 借指僧人。

língyún

kōngshǔ tángdài 

chūnshānràocāng shídèngpánkōngniǎodàoguò 
bǎizhàngjīnshēnkāicuì wànkāndēngyànyānluó 
yúnshēngdàoqīnshī湿 huāluòsēngchánduō 
fāngpáotóngjiéshè xiàguīchénshìjìng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译文:枝头的花已经开败,莺啼的声音也渐渐稀残;桑树上叶子渐渐稀疏,蚕也作茧三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¹麦秋²天。
译文:梅雨的道路总是忽干忽湿,麦收时节天气常常乍暖乍寒。
注释:¹乍寒乍暖:忽冷忽热。²麦秋:麦收,粮食成熟为秋。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村垆(lú)¹沽酒谁能择,邮²壁题诗尽偶然。
译文:我在小村的酒店停下,喝着薄酒,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旅店的墙上题诗,也只是偶然。
注释:¹村垆:乡村酒店。²邮:驿站、旅舍。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方寸¹怡怡²无一事,粗裘(qiú)³(lì)地行仙
译文:只要心境怡然,全然没有尘俗杂事;即使天天粗衣淡饭,也悠闲自乐宛如神仙。
注释:¹方寸:指心。²怡怡:和悦顺从。³粗裘:粗布衣服。⁴粝食:粗米饭。⁵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

  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诗写旅途所见,刻画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描述了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闲适容与的心情及随遇而安的处世观,每联以两句分写两个侧面,合成一层意思,相互衬托,得体物抒情的真趣。

  起句“花枝已尽莺将老”就选用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点明了季节。此中未遣一字表示感情,但已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次句又转换镜头,映出“桑叶渐稀”的画面。“渐稀”并非凋零,而是被采摘殆尽,这说明蚕要进入不食不动的眠期了。“蚕欲眠”以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在初夏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

  “梅雨”是江南初夏特有的气候。诗人抓住这一季节特点,抒写路途境况,渲染初夏的气氛。黄梅雨是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

  上两联写景,突出了时令特征,而且用对偶句式,把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互相衬托,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将江南乡村的初夏景色刻画得鲜明生动。作者还把养蚕和麦收等农事活动摄人诗中,不仅丰富了季节感,同时也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两联转入叙事抒怀。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逆旅生活的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心境。在邮馆客舍的墙壁上,即兴题诗,把偶然的感受信手写出,只不过是为了排遣旅途的寂寞,消除心头的郁闷。旅人皆然,己亦如是。“尽偶然”与“谁能择”相对应,用全称判断加强语势,蕴含着不得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的衷曲。

  尾联笔意洒脱,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怡怡”一词,用意精到。诗人仕途坎坷,生活清苦,但还有“粗裘粝食”,自然应无怨尤。结句以“地行仙”自喻。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以作收煞,说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人诗,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此外也寄托了作者仕宦不达,有志未酬的感慨,也表现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注评.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07:163-164
2、 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309-311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四郊¹未宁静,垂老²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³身独完
译文: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注释:¹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²垂老:将老。³焉用:犹哪用。⁴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全,即活。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¹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suǐ)²
译文: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注释:¹投杖:扔掉拐杖。²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男儿既介胄¹,长揖²别上官³。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译文: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注释:¹介胄:犹甲胄,铠甲和头盔。²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³上官:指地方官吏。⁴岁暮:年底。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孰知¹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²
译文: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注释:¹孰知:即熟知,深知。²加餐:多进饮食。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土门¹²甚坚,杏园³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译文: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注释:¹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阳孟县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²壁:壁垒。³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⁴势异:形势不同。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人生有离合,岂择¹衰老端²。忆昔少壮日,迟回³长叹。
译文: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注释:¹岂择:岂能选择。²端:端绪、思绪。³迟回:徘徊。⁴竟:终。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万国尽征戍(shù),烽火被冈峦(luán)¹。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²
译文: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注释:¹被冈峦:布满山冈。²丹:红。流血多,故川原染红。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¹。弃绝蓬室²居,塌(tā)³摧肺肝
译文: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注释:¹盘桓:留恋不忍离去。²蓬室:茅屋。³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⁴摧肺肝:形容极度悲痛。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衰老 一作:衰盛)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衰老 一作:衰盛)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动乱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战火逼近,官府要他上前线,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唏嘘。“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变化。“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了。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伤心。谁知走了没有几步,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他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现,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接着就展开了老夫妻间强抑悲痛、互相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吴齐贤《杜诗论文》所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同情劝慰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土门”以下六句,用宽解语重又振起。老翁毕竟是坚强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必须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军要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情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哩!人生在世,总不免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乱世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悲痛。“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叹了一阵。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

  “万国”以下六句,老翁把话头进一步引向现实,发出悲愤而又慷慨的呼声:“睁开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我们怎敢只想到自己,还老在那里踌躇徬徨?”这一小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逼真而广阔地展开了时代生活的画面,这是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真实写照。他告诉老妻:人间的灾难并不只是降临在他们两人头上,言外之意是要想开一些。一是面对凶横的敌人,他们不能再徘徊了,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扑上前去拼一场。通过这些既形象生动又概括集中的话语,诗人塑造了一个正直的、豁达大度而又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这在中国诗史上还不多见。从诗情发展的脉络来看,这是一大振起,难舍难分的局面终将结束了。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诀别离去的时候,老翁突然觉得五脏六腑内有如崩裂似的苦痛。这不是寻常的离别,而是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家乡。长期患难与共、冷暖相关的亲人,转瞬间就要见不到了,此情此景,老翁难以承受。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汇聚成人间的深悲巨痛。这一结尾,情思大跌,却蕴蓄着丰厚深长的意境:独行老翁的前途将会怎样,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将否陷入绝境,仓皇莫测的战局将怎样发展变化,这一切都将留给读者去体会、想象和思索。

  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来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又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于严谨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传神地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苦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他的诗,博得“诗史”的美称,绝不是偶然的。

参考资料:
1、 徐竹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90-493

chuílǎobié

 tángdài 

jiāowèiníngjìng chuílǎoān 
sūnzhènwángjìn yānyòngshēnwán 
tóuzhàngchūmén tóngxíngwéixīnsuān 
xìngyǒuchǐ齿cún suǒbēisuǐgān 
nánérjièzhòu chángbiéshàngguān 
lǎo suìchángdān 
shúzhīshìbié qiěshānghán 
guī háiwénquànjiācān 
ménshènjiān xìngyuánnán 
shìchéngxià zòngshíyóukuān 
rénshēngyǒu shuāilǎoduān  (shuāilǎozuò shuāishèng )
shàozhuàng chíhuíjìngchángtàn 
wànguójìnzhēngshù fēnghuǒgāngluán 
shīcǎoxīng liúxuèchuānyuándān 
xiāngwéi āngǎnshàngpánhuán 
juépéngshì ráncuīfèig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