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抱玦围亭里,三面栏干压清泚。
养花种竹今几年,红红绿绿皆风烟。
黑头主人富文墨,隙地营园喜留客。
去年香雾摇东风,藉花一醉君见容。
悲翠拂衣蝶窥酒,归时檐牙挂星斗。
有物系足寒前盟,徙倚东风空复情。
歌前酒所何限意,黄鹂应说鸥应记。
一春不风即蜚雨,曾奉亲舆赏花否。
向来券游付云,向来券负今偿君。
濡毫却叹无好语,说似能诗叶明府。
溪流抱玦围亭里,三面栏干压清泚。
养花种竹今几年,红红绿绿皆风烟。
黑头主人富文墨,隙地营园喜留客。
去年香雾摇东风,藉花一醉君见容。
悲翠拂衣蝶窥酒,归时檐牙挂星斗。
有物系足寒前盟,徙倚东风空复情。
歌前酒所何限意,黄鹂应说鸥应记。
一春不风即蜚雨,曾奉亲舆赏花否。
向来券游付云,向来券负今偿君。
濡毫却叹无好语,说似能诗叶明府。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¹飞向钓鱼台²
译文:钱塘江的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溅起的浪花拍打向钓鱼台。
注释:¹雪花:浪花。²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人山纷赞¹阵容阔²,铁马³从容杀敌回。
译文:到处人山人海,大家一边观潮一边赞叹江潮阵容壮阔,犹如铁甲战马从容杀敌后回返。
注释:¹人山纷赞:聚集观潮的人很多,大家一边观潮一边赞叹阵。²容阔:指江潮像千军万马排列成的阵容,非常壮阔。³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借喻雄师劲旅。

  诗人写的这首《七绝·观潮》中,从头至尾,气势如虹,这不仅写出了钱塘潮的气势,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一贯的气势。内气与外景同时耦合,可谓真正的天成。江山的大气碰上了一个真正能理解它的知音,当然这个知音(即是诗人)胸中的风云也只有万里江山才能容纳。

  诗人眼中的钱塘潮阵容壮阔,来回奔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如此气壮山河的气魄的确也只有毛主席这样的大诗人才能胜任愉悦,一气呵成。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诗人紧扣题目“观潮”中之“观”字,具体描绘钱塘江潮涌的气势:“千里”指水域之宽;“滚滚来”指波浪之急,唐代诗人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其中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千里”,写波涛水域的面积;“滚滚来”,写波涛的速度和气势。实现了多角度、多侧面地壮写涌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钱塘江的人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江身小,涨潮时,海水从宽达百余里的江口涌入,却受到江身小的狭窄的江岸挤压,形成涌潮。而后面的涌潮又与前面的涌潮互相撞击,后浪推,前浪阻,浪峰壁立,江面奇观。浪潮高达三五米,落差可达八九米,惊心动魄,势极雄豪。“千里波涛滚滚来”恰好写出了钱塘江特殊地形的潮涌。“雪花”这里指浪涛,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词云:“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钓鱼台”即钓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子陵)隐居垂钓处。“雪花飞向钓鱼台”,指后推前阻形成的浪涛飞向钓鱼台,写尽涌潮的磅礴气势,沿江而上,不可阻挡。清代诗人曹溶的《满江红·钱塘观潮》,曾有“乱涛穿到严滩歇”的诗句,意同“雪花飞向钓鱼台”一样。

  诗法常常讲起承转合,本诗到了第三句,笔锋也突然一转。前面都在写潮,现在忽而开始写起看潮的人。不写看潮人之多,不能突出钱江潮景作为名胜的地位。“人山纷赞阵容阔”,“人山”二字让人联想到人头攒动,争相引颈观看的境况,意思接近“满郭人争江上望”。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写潮水引人交口称赞,化难以描绘的美景为可以想见的众人反应,也是诗中写景的常见手法。

  最后一句“铁马从容杀敌回”,重新又写到了潮水的景象。诗中说的是“杀敌回”,十分贴切地写出了本来一路奔流至大海的钱塘江水忽然间自大海重新涌回的景况。这里依然是比喻,然而比起第二句的“雪花飞向钓鱼台”又截然不同。倘若说第二句里的“雪花”意象尚留有些许温情,到了这一句,又是“铁马”,又是“杀敌”,其中蕴含的杀伐之气咄咄逼人。“雪花”是喻潮水的形,而到了这最末一句则是从气势上设喻。因为气势本是难以捉摸的,用“铁马从容杀敌回”来把它具体化,真可谓抓住要害。

  在描写钱塘潮的时候,前人常用战鼓作比喻,而战鼓是出战时的新号,所谓击鼓出阵,鸣金收兵。但在毛泽东的笔下,钱塘江的气势不是初上战场,杀气腾腾——倘若是那样,就不免失之肤浅——而是“从容”。此句就胜在从容,此诗也胜在从容。杀敌回,故而能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一切已尽在掌握之中。这种从容,比起战场上硬碰硬的正面交锋更为可畏。

  这首诗还妙在陈述与喻笔交替出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千里波涛滚滚来”是实,“雪花飞向钓鱼台”是虚,到了“人山纷赞阵容阔”是实,“铁马从容杀敌回”又是虚笔。这种交错的写法使得潮景的壮美在诗中一点也不嫌单调。短短一首绝句里,虚实交替出现,又浑然天成,毫无斧凿痕迹。

参考资料:
1、 王玉孝.《毛泽东诗词》.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2、 毛润之.《毛泽东选集》.邯郸创建的晋察冀日报社印刷:人民出版社,1944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¹岂合得相亲。
译文:山上的青松和路上的尘土,就像白云和泥土一样无法相亲近。
注释:中丞:官名。汉置。唐之中丞属御史台,为御史大夫之副职。崔中丞:指崔瓘。代宗大历初,迁崔瓘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使。¹云泥:比喻高下悬殊。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举世尽嫌良马瘦¹,唯君不弃卧龙²贫。
译文:世人都嫌弃良马太瘦弱,只有明君能不嫌弃人才贫苦出身。
注释:¹“举世”句:暗用伯乐相马故事以讽世人之不辨贤愚。良马系自喻。²卧龙:旧以比喻隐居的俊杰。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
译文:用多少金银财宝都未必能笼络人心,盲目许诺只会引来杀身之祸。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译文:不要说读书人没有感激之心,他们总会想着报答恩情。
秋尽。叶剪红绡,砌菊遗金粉。雁字一行来,还有边庭信。
秋尽。叶剪红绡(xiāo)¹,砌菊²遗金粉³。雁字一行来,还有边庭信。
译文:秋天即将结束。叶子红得就像从红绡上剪下来的一样,台阶旁的菊花洒落黄色的花瓣。有大雁排成一字形从北边飞来,可是捎来了我的心上人从边疆写来的书信。
注释:甘草子:词牌名。¹叶剪红绡:秋天的植物叶子都变成了红色,落叶犹如裁剪下来的红丝绸一样。绡,生丝织成的绸子。²砌菊:栽种在门前台阶两边的菊花。砌,台阶。³遗金粉:撒落在地上的菊花花瓣或花粉,因菊花是黄色的花,因而称为金粉。⁴雁字:大雁飞行时所排列而成的字。⁵一行来:有一行大雁飞来。⁶边庭:边塞。此句与上句所说是一个意思,是说这位情郎从军边疆的女子,一看到有大雁从北边飞来,就想这大雁可是捎来了我的情郎从边疆写来的信?古时有鸿雁捎书的传说,因而人们常把大雁当成信使。
飘散露华清风紧。动翠幕,晓寒犹嫩,中酒残妆慵整顿。聚两眉离恨。
飘散露华¹清风紧²。动翠幕³,晓寒犹嫩,中(zhòng)残妆慵整顿。聚两眉离恨¹⁰
译文:秋风萧瑟,吹动露珠飘散,吹动翠色的帘幕,早晨还不是那么寒冷。喝醉酒身体不适,妆容已残,懒得打扮。两条眉毛因离愁别恨皱起来。
注释:¹露华:露水珠在阳光下闪烁的光华。一作“落花”。²紧:急。此句是说清风把早晨凝结的露珠吹得飘散而去。³动翠幕:清风吹动绿色的帷幕。⁴晓寒:早晨的寒冷。⁵犹嫩:还不十分太冷。⁶中酒:喝醉酒身体不适。⁷慵:懒。⁸整顿:梳妆整理。⁹聚两眉:皱眉头,人在皱眉头时两眉相聚,所以称聚两眉。聚,一作“蹙”。¹⁰离恨:对离别的幽怨。

  这首词是写闺中人思念远征之人,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意。全词淡雅蕴藉,意尤婉挚。

  此词过片两句妙。大雁为群居群飞之禽鸟,此以雁行雁阵反衬人之孤独寂寥,且以大雁能传书逗出盼边庭来信之意,两句绾结缠联,语含双关。特别是“还有”二字,纯用口语有。倘若改作“可有”“有无”,意趣就淡去了。小词淡雅蕴藉,意尤婉挚。能于传统的征人思妇题材写出一点新意来,诚为不易。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 编选.柳永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

gāncǎozièr--liǔyǒng

qiūjǐnjiǎnhóngxiāojīnfěnyànxíngláiháiyǒubiāntíngxìn

piāosànhuáqīngfēngjǐndòngcuìxiǎohányóunènzhōngjiǔcánzhuāngyōngzhěngdùn

liǎngméihèn

晓上篮舆出宝坊,野塘山路尽春光。
晓上篮舆(yú)¹出宝坊²,野塘山路尽春光。
译文:破晓时分就乘着竹轿离开了寺庙,野塘边、山路旁尽是一片春日景象。
注释:¹篮舆:及竹轿。²宝坊:是对寺庙的敬称。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锺声在上方。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锺声在上方。
译文:穿过层层松林登上坦途,只从山颠云际隐隐约约传来阵阵的钟声。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译文:岸上的草色和溪里的水色上下一片碧绿。菜花是深黄色的,柳条是淡黄色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杖藜(lí)¹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译文:拄着手杖下轿子,不再匆匆一览而过,有同行的伙伴一起就不要走马观花,浅尝即止。
注释:¹杖藜:拄着手杖行走。

  这首诗可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叙事与写景,概括表现了山间的美景,详细描绘了山下的田野风光;最后两句为第二层,议论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眷恋之情和独到的审美感。

  作者首句即点题,说明自己天一破晓便乘竹轿离开寺庙了。这里没有申说留宿寺庙的原因,宋代和尚多有能诗者,有些使命还很大,作者也许昨夜是与黄山寺一位诗僧切磋诗艺,探讨哲理,大有所得,余兴犹存;出的庙门,又见一路春光扑面,春色宜人,因此格外高兴。“野塘山路尽春色”一句,概括了下山途中的景物。这里作者之所以没有细细勾勒野塘边、山路旁的景色,是由于天刚破晓,景物尚在朦胧之中,不宜看得真切,加上作者又是乘坐竹轿,不比步行能驻足细赏。但一个“尽”字,见一路映入诗人眼帘的尽是明媚的春光,已足以传达出满心愉悦之情了。

  山路曲曲,松林层层。从“穿松影”一语可见下到山脚,登上坦途,太阳已经升起了。黄山寺已被层峦叠翠所遮,只从山颠云际隐隐约约传来阵阵的钟声。山之高、林之密、路之远,尽在不言之中。

  下得山来,“平陆”的春光与“山路”相比,又有动人之处。颈联“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写出了春日田野风光的特征。一条小溪,蜿蜒曲折,碧波荡漾;溪岸两旁,郁郁葱葱,碧草吐芳。草在岩上绿,水在岸下绿,是水绿了草?还是草映绿了水?一片片菜花翻波涌浪,一排排杨柳婀娜多姿,菜花黄得浓,柳丝黄得淡,浓淡相间,深浅相配,协调和谐,宛如画境,真可谓”撩人春色不须多”。置身于这生气盎然的一片大好春光之中,谁人能不动情呢?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诗人在撩人春色的诱下,终于从竹轿上走下来了。他不满足于“坐轿观花”,而要拄上藜杖,漫步田野,细细地欣赏体味。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春天里的万紫千红,匆匆流览,岂能深刻体会到个中三昧?所以诗人劝告同行之人,“有伴行春不要忙”。这里既流露出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眷恋之意,又谈出了一种生活中审美的经验;在观赏美景时,应该保持一种高度闲适的心境,细细观摩,慢慢体味,才能深入认识美的事物的真谛,而不能走马观花,浅尝即止。作者在《天台曹园》诗中也说:“平生看花法,不学蜜蜂忙”。蜜蜂采花是为着酿造蜂蜜,实质上是一种追求功利的表现;诗人赏花是为着审美,而审美在形式上对个人来说,是一种自由的观照,而不是一种功利的欲求,所以审美时应该抛弃功利之心,进入一种专注忘情的境界。也许,诗人昨夜在黄山寺庙同和尚谈论的正是这类道理吧?

xiǎochūhuángshān--gāozhù

xiǎoshànglánchūbǎofāngtángshānjǐnchūnguāng

shì穿chuānsōngyǐngdēngpíngjuézhōngshēngzàishàngfāng

cǎoliúgāoxiàcàihuāyángliǔqiǎnshēnhuáng

zhàngqiècōngcōngyǒubànxíngchūnyàománg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汉皇¹重色²思倾国³,御(yù)多年求不得。
译文:唐玄宗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色美女, 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的。
注释:¹汉皇:原指汉武帝刘彻。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²重色:爱好女色。³倾国:绝色女子。⁴御宇:驾御宇内,即统治天下。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译文: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之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天生丽质¹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译文: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
注释:¹丽质:美丽的姿质。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dài)¹无颜色²
译文: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其他妃嫔都显得黯然失色。
注释:¹六宫粉黛:指宫中所有嫔妃。粉黛: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此代指六宫中的女性。²无颜色:意谓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春寒赐浴华清池¹,温泉水滑洗凝脂(zhī)²
译文:春季寒冷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白嫩滋润的肌肤。
注释:¹华清池:即华清池温泉,在今西安市临潼区南的骊山下。²凝脂:形容皮肤白嫩滋润,犹如凝固的脂肪。《诗经·卫风·硕人》语“肤如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侍儿¹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²时。
译文:宫女搀扶起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的恩宠。
注释:¹侍儿:宫女。²新承恩泽:刚得到皇帝的宠幸。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云鬓(bìn)¹花颜金步摇²,芙蓉帐³暖度春宵(xiāo)
译文:鬓发如云脸似花,头戴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注释:¹云鬓: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²金步摇:一种金首饰,用金银丝盘成花之形状,上面缀着垂珠之类,插于发鬓,走路时摇曳生姿。³芙蓉帐:绣着莲花的帐子。形容帐之精美。春宵:新婚之夜。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译文:只恨春宵太短一觉就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从此再也不早朝了。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译文:承蒙皇上的恩宠忙得没有片刻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专宠。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后宫佳丽三千¹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译文:后宫中佳人如云,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
注释:¹佳丽三千:言后宫女子之多。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金屋¹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译文: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注释:¹金屋:《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时,他姑妈将他抱在膝上,问他要不要她的女儿阿娇作妻子。他笑着回答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姊妹¹弟兄皆列土²,可怜³光彩生门户。
译文: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注释:¹姊妹:姐妹。²列土:分封土地。³可怜:可爱,值得羡慕。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¹
译文: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了不重视生男孩而重视生女孩。
注释:¹不重生男重生女:陈鸿《长恨歌传》云,当时民谣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等。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lí)¹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译文:骊山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注释:¹骊宫:骊山华清宫。骊山在今陕西临潼。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缓歌慢舞凝(níng)丝竹¹,尽日君王看不足。
译文: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注释:¹凝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出舒缓的旋律。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渔阳¹(pí)²动地来,惊破霓(ní)裳羽衣曲³
译文:渔阳叛乱的战鼓声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注释:¹渔阳:郡名,辖今北京市平谷县和天津市的蓟县等地,当时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史安禄山的辖区。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²鼙鼓:古代骑兵用的小鼓,此借指战争。³霓裳羽衣曲:舞曲名,据说为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并制作歌词,改用此名。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九重城阙(què)¹烟尘生²,千乘(chéng;旧读shèng)万骑(qí;旧读jì)西南行³
译文:九重门的京城发生战事,君王带着群臣美眷向西南逃亡。
注释:¹九重城阙:九重门的京城,此指长安。²烟尘生:指发生战事。阙:意为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泛指宫殿或帝王的住所。³千乘万骑西南行:天宝十五载六月,安禄山破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带领杨贵妃等出延秋门向西南方向逃走。当时随行护卫并不多,“千乘万骑”是夸大之词。骑:一人一马为一骑。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翠华¹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²
译文:皇帝仪仗队车队走走停停,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注释:¹翠华: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皇帝仪仗队用。²百余里:指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六军¹不发无奈何,宛转²蛾眉³马前死。
译文:御林军停止前进要求赐死杨贵妃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
注释:¹六军:指天子军队。玄宗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²宛转:形容美人临死前哀怨缠绵的样子。³蛾眉:古代美女的代称,此指杨贵妃。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花钿(diàn)¹委地²无人收,翠翘³金雀玉搔(sāo)
译文:贵妃头上的饰品丢弃在地上无人收拾,首饰金雀钗玉簪珍贵头饰一根根。
注释:¹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饰。²委地:丢弃在地上。³翠翘:首饰,形如翡翠鸟尾。⁴金雀:金雀钗,钗形似凤(古称朱雀)。⁵玉搔头:玉簪。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译文:皇帝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到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zhàn)¹(yíng)(yū)²登剑阁³
译文: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回环曲折穿栈道车队踏上了剑阁古道。
注释:¹云栈:高入云霄的栈道。²萦纡:萦回盘绕。³剑阁:又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是由秦入蜀的要道。此地群山如剑,峭壁中断处,两山对峙如门。诸葛亮相蜀时,凿石驾凌空栈道以通行。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峨嵋山¹下少人行,旌(jīng)²无光日色薄。
译文: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无色日月无光。
注释:¹峨嵋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玄宗奔蜀途中,并未经过峨嵋山,这里泛指蜀中高山。²旌旗:旗帜的总称。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译文: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行宫¹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译文:在行宫看见月色就伤心,夜里听到铃声就断肠痛苦。
注释:¹行宫:皇帝离京出行在外的临时住所。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地转 一作:日转)
天旋地转(zhuàn)¹回龙驭(yù)²,到此踌(chóu)(chú)³不能去。
译文:时局好转皇帝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注释:¹天旋地转:指时局好转。肃宗至德二年,郭子仪军收复长安。²回龙驭:皇帝的车驾归来。³踌躇: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马嵬(wéi)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译文: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¹归。
译文:君臣相顾泪湿衣衫,向东望无心鞭马任由马前进回京城。
注释:¹信马:意思是无心鞭马,任马前进。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归来池苑(yuàn)皆依旧,太液¹芙蓉未央²柳。
译文:回来一看池苑的地方依旧,太液池边芙蓉仍在未央宫中垂柳未改。
注释:¹太液:汉宫中有太液池。²未央:汉有未央宫。此皆借指唐长安皇宫。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译文:芙蓉开得像玉环的脸柳叶儿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不伤心落泪。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
译文: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南内 一作:南苑)
西宫南内¹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南内 一作:南苑)
译文:兴庆宫和甘露殿秋草丛生,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人打扫。
注释:¹西宫南内:皇宫之内称为大内。西宫即西内太极宫,南内为兴庆宫。玄宗返京后,初居南内。上元元年,权宦李辅国假借肃宗名义,胁迫玄宗迁往西内,并流贬玄宗亲信高力士、陈玄礼等人。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梨园弟子¹白发新,椒房²阿监(jiān)³青娥老。
译文:梨园歌舞艺人头发已雪白,椒房侍从宫女红颜尽褪。
注释:¹梨园弟子:指玄宗当年训练的乐工舞女。梨园:据《新唐书·礼乐志》: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乐的机构,曾选"坐部伎"三百人教练歌舞,随时应诏表演,号称“皇帝梨园弟子”。²椒房:后妃居住之所,因以花椒和泥抹墙,故称。³阿监:宫中的侍从女官。⁴青娥:年轻的宫女。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¹未成眠。
译文:晚上宫殿中流萤飞舞玄宗悄然思念贵妃,孤灯油尽仍难以入睡。
注释:¹孤灯挑尽:古时用油灯照明,为使灯火明亮,过了一会儿就要把浸在油中的灯草往前挑一点。挑尽:说明夜已深。按,唐时宫延夜间燃烛而不点油灯,此处旨在形容玄宗晚年生活环境的凄苦。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迟迟¹钟鼓初长夜,耿(gěng)²星河欲曙(shǔ )³
译文:迟缓的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星河泛白天快要亮了。
注释:¹迟迟:迟缓。报更钟鼓声起止原有定时,这里用以形容玄宗长夜难眠时的心情。²耿耿:微明的样子。³欲曙天:长夜将晓之时。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yuān)(yāng)¹冷霜华²重,翡翠衾(qīn)³寒谁与共
译文:鸳鸯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的翡翠被里谁与君王同眠?
注释:¹鸳鸯瓦:屋顶上俯仰相对合在一起的瓦。房瓦一俯一仰相合,称阴阳瓦,亦称鸳鸯瓦。²霜华:霜花。³翡翠衾:布面绣有翡翠鸟的被子。⁴谁与共:与谁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译文:阴阳相隔已经一年,为何你从未在我梦里来过?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临邛(qióng)¹道士鸿都²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译文:有个从临邛来长安的道士,据说他能用精诚招来贵妃魂魄。
注释:¹临邛:今四川邛崃县。²鸿都: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名,这里借指长安。³致魂魄:招来杨贵妃的亡魂。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¹殷勤²(mì)
译文:君王思念贵妃的情意令他感动,于是道士尽力去寻找贵妃的魂魄。
注释:¹方士:有法术的人。这里指道士。²殷勤:尽力。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排空驭气¹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译文:腾云驾雾如闪电,上天下地找了个遍。
注释:¹排空驭气:即腾云驾雾。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上穷¹碧落²下黄泉³,两处茫茫皆不见。
译文:找遍九天之上寻遍九地之下,却还是茫茫不见所寻不得。
注释:¹穷:穷尽,找遍。²碧落:即天空。³黄泉:指地下。海上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译文:忽然听说在海上有一座仙山,这座仙山被云雾环绕隐隐约约。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楼阁玲珑¹五云²起,其中绰(chuò)³多仙子。
译文:华美精巧的楼台阁被五彩云霞托起,那里面体态轻盈柔美的仙女数之不尽。
注释:¹玲珑:华美精巧。²五云:五彩云霞。³绰约:体态轻盈柔美。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¹是。
译文:当中有一个人字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的杨玉环。
注释:¹参差:仿佛,差不多。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金阙(què)¹西厢²叩玉扃(jiōng)³,转教小玉报双成。
译文:使者来到金阙西边叩响玉石雕做的院门轻声呼唤,仙府庭院重重须经辗转通报。
注释:¹金阙:《太平御览》卷六六。引《大洞玉经》:上清宫门中有两阙,左金阙,右玉阙。²西厢:室有东西厢日庙。西厢在右。³玉扃:玉门。即玉阙之变文。转教小玉报双成:意谓仙府庭院重重,须经辗转通报。小玉:吴王夫差女。双成: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这里皆借指杨贵妃在仙山的侍女。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¹里梦魂惊。
译文:太真听说君王的使者到了,从绣饰华美的帐子里惊醒。
注释:¹九华帐:绣饰华美的帐子。九华:重重花饰的图案。言帐之精美。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bó)¹银屏²(yǐ)(lǐ)³开。
译文: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了睡帐,珠帘与银饰的屏风接连不断地打开。
注释:¹珠箔:珠帘。²银屏:饰银的屏风。³迤逦:接连不断地。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云鬓 一作:云髻)
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¹,花冠不整下堂来。
译文:半梳着云髻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歪戴着花冠就出厅堂来。
注释:¹新睡觉:刚睡醒。觉,醒。(古汉语音jiào)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飘飖 一作:飘飘)
风吹仙袂(mèi)¹飘飖(yáo)举,犹似霓(ní)(cháng)羽衣舞²。(飘飖 一作:飘飘)
译文: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当年贵妃的霓裳羽衣舞。
注释:¹袂:衣袖。²霓裳羽衣舞:代中国宫廷乐舞。唐玄宗登洛阳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
玉容寂寞¹泪阑(lán)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
译文: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
注释:¹玉容寂寞:此指神色黯淡凄楚。²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形容泪痕满面。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含情凝睇(dì)¹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译文:含情凝视天子使者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注释:¹凝睇:凝视。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昭阳殿¹里恩爱绝,蓬莱宫²中日月长。
译文:昭阳殿里的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的孤寂时间还很漫长。
注释:¹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此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²蓬莱宫: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贵妃在仙山的居所。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回头下望人寰(huán)¹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译文:从仙境遥望人世间,看不到魂牵梦萦的长安只看到茫茫尘雾。
注释:¹人寰:人间。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惟将旧物¹表深情,钿(diàn)合金钗寄将去²
译文: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
注释:¹旧物:指生前与玄宗定情的信物。²寄将去:托道士带回。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bò)¹黄金合分钿²
译文: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我和君王各自留一半。
注释:¹擘:分开。²合分钿:将钿盒上的图案分成两部分。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但令 一作:但教)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译文:但愿我们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坚硬,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临别殷勤重寄词¹,词中有誓两心知²
译文:临别时殷勤地托使者寄语君王表情思,寄语中的誓言只有君王和我知道。
注释:¹重寄词:贵妃在告别时又托他捎话。²两心知:只有玄宗、贵妃二人心里明白。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七月七日长生殿¹,夜半无人私语时。
译文: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
注释:¹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内,天宝元年造。按“七月”以下六句为作者虚拟之词。而所谓长生殿者,亦非华清宫之长生殿,而是长安皇宫寝殿之习称。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天愿作比翼鸟¹,在地愿为连理枝²
译文: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
注释:¹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据说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飞。²连理枝:两株树木树干相抱。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¹绵绵²无绝期。
译文: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注释:¹恨:遗憾。²绵绵:连绵不断。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 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唐玄宗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 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编.唐诗宋词名家鉴赏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47页
2、 .唐诗宋词名家鉴赏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47页4. 华文兄弟文化公司.唐诗宋词鉴赏: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01:第211页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1354页
4、 周相录.《长恨歌》研究.成都市:巴蜀书社,2003年:第16页

chánghèn

bái tángdài 

hànhuángzhòngqīngguó duōniánqiú 
yángjiāyǒuchūzhǎngchéng yǎngzàishēnguīrénwèishí 
tiānshēngzhìnán zhāoxuǎnzàijūnwáng 
huímóuxiàobǎimèishēng liùgōngfěndàiyán 
chūnhánhuáqīngchí wēnquánshuǐhuáníngzhī 
shìérjiāo shǐshìxīnchéngēnshí 
yúnbìnhuāyánjīnyáo róngzhàngnuǎnchūnxiāo 
chūnxiāoduǎngāo cóngjūnwángzǎo <span>cháo< /span>  
chénghuānshìyànxiánxiá chūncóngchūnyóuzhuān 
hòugōngjiāsānqiānrén sānqiānchǒngàizàishēn 
jīnzhuāngchéngjiāoshì lóuyànzuìchūn 
mèixiōngjiēliè liánguāngcǎishēngmén 
suìlìngtiānxiàxīn zhòngshēngnánzhòngshēng 
gōnggāochùqīngyún xiānyuèfēngpiāochùchùwén 
huǎnmànníngzhú jìnjūnwángkàn yángdònglái jīngcháng 

jiǔchóngchéngquèyānchénshēng qiānshèngwàn西nánxíng 
cuìhuáyáoyáoxíngzhǐ 西chūménbǎi 
liùjūnnài wǎnzhuǎnéméiqián 
huādiànwěirénshōu cuìqiàojīnquèsāotóu 
jūnwángyǎnmiànjiù huíkànxuèlèixiāngliú 
huángāisànmànfēngxiāosuǒ yúnzhànyíngdēngjiàn 
éméishānxiàshǎorénxíng jīngguāng 
shǔjiāngshuǐshǔshānqīng shèngzhǔzhāozhāoqíng 
xínggōngjiànyuèshāngxīn wénlíngchángduànshēng 
tiānxuánzhuǎnhuílóng dàochóuchúnéng  (zhuǎnzuò zhuǎn )
wéixiàzhōng jiànyánkōngchù 
jūnchénxiāngjìnzhān dōngwàngménxìnguī 
guīláichíyuànjiējiù tàiróngwèiyāngliǔ 
róngmiànliǔméi duìlèichuí 
chūnfēngtáohuākāi qiūtóngluòshí  (huākāizuò huākāi )
西gōngnánnèiduōqiūcǎo luòmǎnjiēhóngsǎo  (nán zuò nányuàn )
yuánbáixīn jiāofángājiānqīngélǎo 
diàn殿yíngfēiqiǎorán dēngtiǎojìnwèichéngmián 
chíchízhōngchūcháng gěnggěngxīngshǔtiān 
yuānyānglěngshuānghuázhòng fěicuìqīnhánshuígòng 
yōuyōushēngbiéjīngnián húncéngláimèng 

línqióngdàoshìhóng鸿 néngjīngchéngzhìhún 
wèigǎnjūnwángzhǎnzhuǎn suìjiàofāngshìyīnqín 
páikōngbēndiàn shēngtiānqiúzhībiàn 
shàngqióngluòxiàhuángquán liǎngchùmángmángjiējiàn 
wénhǎishàngyǒuxiānshān shānzàipiāomiǎojiān 
lóulínglóngyún zhōngchuòyuēduōxiān 
zhōngyǒuréntàizhēn xuěhuāmàocēnshì 
jīnquè西xiāngkòujiōng zhuǎnjiàoxiǎobàoshuāngchéng 
wéndàohànjiātiānshǐ使 jiǔhuázhàngmènghúnjīng 
lǎntuīzhěnpáihuái zhūyínpíngkāi 
yúnbìnbànpiānxīnshuìjué huāguānzhěngxiàtánglái  (yúnbìnzuò yún )

fēngchuīxiānmèipiāoyáo yóucháng  (piāoyáozuò piāopiāo )
rónglèilángān huāzhīchūndài  (lántōng lán )
hánqíngníngxièjūnwáng biéyīnróngliǎngmiǎománg 
zhāoyángdiàn殿ēnàijué péngláigōngzhōngyuècháng 
huítóuxiàwàngrénhuánchù jiànchángānjiànchén 
wéijiāngjiùbiǎoshēnqíng diànjīnchāijiāng 
chāiliúshàn chāihuángjīnfēndiàn 
dànlìngxīnjīndiànjiān tiānshàngrénjiānhuìxiāngjiàn  (dànlìngzuò dànjiào )

línbiéyīnqínchóng zhōngyǒushìliǎngxīnzhī 
yuèchángshēngdiàn殿 bànrénshí 
zàitiānyuànzuòniǎo zàiyuànwèiliánzhī 
tiānchángjiǔyǒushíjìn hènmiánmiánju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