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邻客来每坚壁,西邻客来常蓐食。
旅中一饱岂细故,偕举大事书之册。
末路孜孜食眠计,外此敢忘戒在得。
苏端向我颜色好,冲雨不辞泥没膝。
居贫颇禁恶客恼,念子秤薪仍数粒。
肺可用禴米可饼,并付馋僮饱君德。
人谓裁诗等裁锦,拙妇渠能把刀尺。
陶翁宜报苦未赓,搜搅肝肠闲倚策。
东邻客来每坚壁,西邻客来常蓐食。
旅中一饱岂细故,偕举大事书之册。
末路孜孜食眠计,外此敢忘戒在得。
苏端向我颜色好,冲雨不辞泥没膝。
居贫颇禁恶客恼,念子秤薪仍数粒。
肺可用禴米可饼,并付馋僮饱君德。
人谓裁诗等裁锦,拙妇渠能把刀尺。
陶翁宜报苦未赓,搜搅肝肠闲倚策。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古墙阴、夕阳西下,乱虫萧飒如雨。西风身世前因在,尽意哀吟何苦。谁念汝。向月满花香,底用凄凉语。清商细谱。奈金井空寒,红楼自远,不入玉筝柱。
古墙阴、夕阳西下,乱虫萧飒如雨。西风身世前因在,尽意哀吟何苦。谁念汝。向月满花香,底用凄凉语。清商细谱。奈金井¹空寒,红楼自远,不入玉筝柱²
译文:古墙的背阴处,夕阳已经西下,杂乱的虫鸣如萧飒的秋雨。秋虫的身世有着从前的因缘,尽力哀鸣又是何苦?谁会在意你呢?月色皎洁花香芬芳,哪里还用得着你凄凉的话语,以及把凄清的商调细谱。无奈金井寒冷,红楼遥远,此音无法汇入佳人琴瑟的筝柱。
注释:前因:前世因缘。清商:商声。此指虫鸣声。商声为古代五音之一,于五行属金,于四季属秋,于四方属西。虫声是秋声,故称。¹金井:井的美称。²筝柱:筝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动以调定声音。亦称筝雁。
闲庭院,清绝却无尘土,料量长共秋住。也知玉砌雕栏好,无奈心期先误。愁谩诉。祇落叶空阶,未是消魂处。寒催堠鼓。料马邑龙堆,黄沙白草,听汝更酸楚。
闲庭院,清绝却无尘土,料量长共秋住。也知玉砌雕栏好,无奈心期¹先误。愁谩诉。祇(zhǐ)落叶空阶,未是消魂处。寒催堠²鼓。料马邑³龙堆,黄沙白草,听汝更酸楚。
译文:闲静的庭院里,清净至极没有尘土。料想小小的秋虫会长久地与秋同住,古墙下的秋虫当然也知道玉砌雕栏下的处境会更好,只无奈原先的想法已经失误。枉将心中的愁绪一一倾诉,仅仅是落叶飘零的空阶,还不算是令人销魂之处。一旦寒气催送着堠鼓之声,我猜想那时在边陲之地,到处是黄沙白草,秋虫的鸣声一定会更加酸楚。
注释:¹心期:两相期许。²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堠堡。马³邑:古县名,故址在今山西朔县境内。⁴龙堆:即白龙堆,沙漠名,在古代西域中。此均泛指边关要塞之地。

  此词作于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时清廷于中日战争中大败,作者借咏虫暗伤国事,故词中有“马邑龙堆”之语。

  上片起首三句写虫鸣之地、之时。“古墙阴”,由宋姜夔《一萼红》起首“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三句化出。“萧飒”本为风声或雨声,如唐陈羽《湘妃怨》“萧飒风生斑竹林”,此处以之拟虫声,颇有新意。而“萧飒”一词亦有萧条凄凉之义,如唐杜甫《相从歌赠严二别驾》“成都乱罢气萧飒”,故此处是既写声音又写形势。第四句说虫是“西风身世”,秋虫和摇落西风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大概是因果报应吧,所以虫的鸣声才这样悲苦。可是这悲苦之音是不被人理解的,“谁念汝”三句写出虫鸣的不入时人之耳。可不,在“月满花香”的美好春日,怎会有你的哀鸣呢!“清商”指古乐府清商曲,曲调哀怨。此句是说秋虫只好孤独地谱写着清商曲调。而商声主西方之音,“清商”亦可指作为五音之一的商声,也就是秋声。上片末三句是说:可惜的是它只能在寒井边吟唱,红楼离得是那样遥远,这样悲哀的曲调是上不了排场的。

  下片一开始承上片末三句写虫鸣的环境。“闲庭院,清绝却无尘土,料量长共秋住”,除进一步写秋虫的孤独外,更写出它的清高。它不在污泥乱尘中栖身,也不凑红楼玉筝的热闹,甘在“闲庭院”洒一片充满感伤的秋声,这幕情景无疑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感情在内。“也知”二句是说玉砌雕栏虽好,但“心期先误”,亦即心中即使思念亦无缘分。南唐后主李煜于亡国后作《虞美人》词,思念故国,有“雕阑玉砌应犹在”一语,况氏将“玉砌雕阑”用于这首词中,其中正有丰富的意蕴,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落叶空阶”一句是让步语气,意思是说:如果仅在落叶空阶之处听它吟唱,还不是最痛苦的。那么什么景象才更令人痛苦呢?“寒催堠鼓”一句引出下文,“堠鼓”指报警的鼓声;“堠”,土堡。结拍三句总领全篇,“马邑龙堆,黄沙白草”,都是指战场。“马邑”为地名,汉武帝用王恢计,伏兵于马邑旁,诱匈奴单于深入,欲擒之,单于发觉,事不成,见《汉书·匈奴传》。“龙堆”为沙漠名,《汉书·匈奴传》载扬雄谏书:“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颜师古注引孟康曰:“龙堆形如土龙身,无头有尾,高大者二三丈,埤者丈余,皆东北向,相似也,在西域中。”这三句正是对上文“只落叶空阶,未是消魂处”的解答:如果秋虫是在战场上的黄沙白草之中鸣叫,那声音就更令人心酸了。此实暗写甲午之战的惨败,而作者的悲痛心情亦饱含其中。

  南宋姜夔作《齐天乐》咏蟋蟀,云:“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寄托了身世之感。况周颐此词于寄托的手法上承继姜夔,但深沉的家国之恨溢于纸端,所感之大远过于姜词。况氏自云:“人静帘垂,灯昏香直,窗外芙蓉残叶飒飒作秋声,与砌虫相和答。据梧冥坐,湛怀息机,每一念起,辄设理想排遣之。乃至万缘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斯时若有无端哀怨枨触于万不得已,即而察之,一切境象全失,唯有小窗虚幌、笔床砚匣,一一在吾目前,此词境也。”(《蕙风词话》)叙其作词之感受颇为真切。即作词之时,人与物已亦此亦彼、融而为一了。此词寓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颇见出一个旧时代爱国者的拳拳之心,正不可以与一般咏物词仅寓小我之悲者等量齐观。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晚日暄温¹稍霁(jì)²,晚风豪横³大相欺。
译文:夕阳的热力刚稍稍减退,粗暴蛮横的晚风便大肆吹来。
注释:¹暄温:晚日的热力。²霁威:语出《汉书·魏相传》:“为霁威严。”指怒气消逝,此指晚日的热力消散。³豪横:粗暴蛮横。
作寒作冷何须怒?来日一霜谁不知。
做寒做冷何须怒,来早¹一霜谁不知。
译文:无非一夜放寒,何须如此愤怒?明日一早降霜有谁不知道。
注释:¹来早:明天早晨。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

  该诗写晚风趁日落减威之际肆虐,“做寒傲冷”,凶暴欺人,诗人却正气凛然,嗤之以鼻“来早一霜谁不知”——你声嘶力竭地狂吼的结果,无非明日早晨降霜有谁不知道。这点小手段早已领教,世人都知。首句写晚日热力减弱,渐衰渐微,与次句晚风施展淫威互为转折与呼应,三四句则又一曲折,嘲笑晚风的一番造作,无非换来“来早一霜”而已,何必那样的豪横相欺。

  结尾“谁不知”三字内涵丰富,一笔三意:一者金人明里“议和修好”,暗里亡宋之心不死,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二者作者对迎接金使这一使命心知肚明,该行早有思想准备,泰然处之,绝不有辱使命;三者,向南宋朝廷报警,且不无讽其以降求和、逆来顺受之意。

参考资料:
1、 缪钺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6:第1172-1173页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祖国沉沦¹感不禁(jīn)²,闲来海外³觅知音。金瓯(ōu)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译文:祖国沉沦危亡忍不住感叹,东渡日本寻找革命同志。国土被列强瓜分需要收复,为国家敢于牺牲自己的身体。
注释:¹沉沦:沉没,危亡的意思。²不禁:忍不住。³海外:指日本。作者曾东渡日本留学。⁴知音:这里指革命同志。⁵金瓯已缺:指国土被列强瓜分。金瓯:金的盆盂。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于指国土。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jiē)险阻¹,叹飘零²。关山万里³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译文:叹路途之艰险梗塞,感慨自身漂泊无依。虽然远隔万里也要赴日留学。不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杰人物,我墙上的宝剑每天夜里都在鞘中作龙吟。
注释:¹嗟险阻:叹路途之艰险梗塞。²叹飘零:感慨自身漂泊无依。³关山万里:指赴日留学。⁴作雄行:指女扮男装。⁵英物:杰出的人物。⁶龙泉:宝剑名:雷焕于丰城狱基掘得二剑, 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上片“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道是“闲”字,但有感于祖国沉沦,却未必有“闲”情。开篇两句,点明此行日本的缘由,也点出了国内的政治局势。“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其时列强瓜分中国,堂堂礼仪之邦,却是衣冠委地,词人一拍桌案,声音陡然一扬:“为国牺牲敢惜身?”一句反问,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下片“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换头一折,疏疏三笔,将一路多少霜风雨雪,轻轻囊括。是蹉跎,是舛磨,阳光寂灭,风雨鲜活。她是一个革命者,不能也不会为了这些而放慢脚步。有了这样的信念,关山万里,层云几重,一名女子,改换上男儿的装扮,一叶槎枒,飘扬过了大海。“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歇拍一韵,似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只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只求如今,“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把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词峥嵘风骨,撑起的正是词人飒爽的英姿。

参考资料:
1、 赵雪沛选注.《倦倚碧罗裙 明清女性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504页

zhètiān ·guóchénlúngǎnjīn

qiūjǐn jìnxiàndài 

guóchénlúngǎnjīn xiánláihǎiwàizhīyīn jīnōuquēzǒng wèiguóshēnggǎnshēn 
jiēxiǎn tànpiāolíng guānshānwànzuòxióngxíng xiūyánfēiyīng lóngquánshàngmíng 
青楼春晚。昼寂寂、梳匀又懒。乍听得、鸦啼莺弄,惹起新愁无限。记年时、偷掷春心,花间隔雾遥相见。便角枕题诗,宝钗贳酒,共醉青苔深院。
青楼¹春晚。昼(zhòu)寂寂、梳匀又懒。乍²听得、鸦啼莺弄³,惹起新愁乍限。记年时、偷掷(zhì)春心,花间隔雾遥相见。便角枕题诗,宝钗(chāi)(shì),共醉青苔深院。
译文:我居在高楼的深闺中,春光已经迟晚。长日里百无聊赖,连梳头匀面也很慵懒。忽然听到外面鸦啼莺啭,立刻引起我新愁无限。记得那一年,我和他花前隔雾遥遥相见,一见倾心而把情意暗传。他更是情意绵绵,在我的角枕上题写诗篇,我拔下金钗去换回美酒,我们对斟对饮,寻乐追欢,陶醉在这长满青苔的深院。
注释:¹青楼:这里泛指女子所居高楼。²乍:突然。³弄:鸟叫。⁴偷掷春心:指暗暗爱恋一个人,以心相许。⁵角枕:用兽角做装饰的枕头。⁶宝钗贳酒:用钗钿换酒喝。贳酒:赊酒。
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却谁拘管。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腰支渐小,心与杨花共远。
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却谁拘管¹。尽乍言、闲品秦筝(zhēng)²,泪满参(cēn)(cī)³。腰支渐小,心与杨花共远。
译文:怎么能忘记那时,我们两情缱绻,双双携手在回廊里流连。那时百花争艳,月亮明又圆。如今只见暮雨连绵,蜜蜂感到忧愁,蝴蝶感到恨怨。芭蕉对着我的小窗,蕉心正在悠闲地伸展。却又有谁来拘管?我久久地沉默无言,无聊地摆弄着筝弦,弦柱斜行排列如同飞行的大雁都被我的泪水湿遍。我的腰肢一天天瘦削细小,我的心随同那些柳絮,飘飘悠悠飞向很远很远。
注释:¹却谁拘管:有什么办法管束住摇荡的情思。²秦筝:古筝。³参差雁:指筝上的弦柱斜列如飞雁。

  这是一首恋情词,叙述一个“偷掷春心”的少女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怀念与忧思。这位少女的身分,词中虽有“青楼”字样,但据曹植《美女篇》“借问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她应是府第中的闺阁,由词意可见,她不是妓女,而是良家女儿。她对恋人的感情是纯洁无瑕的。写恋爱男女双方分开而引起忧愁的情感,是唐宋词中常见的主题。但吕渭老的这首词,却鲜明地表现出疏秀明丽、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

  这首词的中心写的是愁。作者在起调处就开始刻画这位少女的“愁”的形象。以“春晚”点出时节,暗寓伤感。在古典诗词中,晚春常常出现百花零落的“残红”景象,象征着“愁”。“昼寂寂、梳匀又懒”,承“春晚”而来。寂寞与“懒”,都是晚春季节给人的感受,这里同时又是这位少女孤单无伴、百无聊赖的心理表露。她虽然梳头、匀面,但却只能独坐“青楼”,独消永昼。“乍听得”两句,转写动景,亦承“春晚”而来。鸦啼莺弄,本当赏心悦耳,可在她,却引起了相反的效果:“惹起新愁无限”!用反跌之笔,更为深刻地写出了这位少女心灵深处的“愁”。至此,始露“愁”字,又借莺声引出,是作者用笔婉转生姿处。这是全词的第一个层次,写少女的忧愁的情态,一片愁云,笼罩全词。“记年时”以至上片结句,是全词的第二个层次,以回忆的笔调,从刻画形象、剪裁画面入手,写这位由初恋至热恋的全过程。

  插入叙事。“记年时”的“记”,是个“领字”,领起下文五句,在语法结构上,这五句都是“记”的宾语,是少女所“记”的内容。这五句,层次分明,连珠而下,气脉一贯,从中似乎可以觉察到这位少女在恋爱过程中紧张而愉快的心情。这五句所叙述的内容层次是:先写初恋的时间:“年时”,即那年。“偷掷”两句,则是写与恋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态。作者在“相见”前连用“花间”、“隔雾”、“遥”三个修饰语,把这次相见写得温馨浪漫、极富情致。且写出见面时相距较远,而且在花丛中由花枝掩面。尤其是还隔着那轻纱般的雾。这就活画出这位少女在恋情(“春心”)萌动、勇跃欲试时的羞涩与紧张,与“偷掷”的“偷”字配的搭极当。自然,作者把这次相见置于如此美妙的环境之中,不无象征爱情美好。然后写恋情的发展:“角枕题诗——宝钗贳酒——共醉青苔深院”。这里的“便”,也是“领字”,有“于是,就……”的意思。在“记”字领辖范围中,再用一领字,意在加强下三句的句间联系,层层递进,不容稍懈,表现了双方恋情的迅速发展。同时,用“便”字把“记”字所领起的五句,在节奏上分开,使下三句成为上二句的自然发展,上二下三之间,“便”字成了联系的纽带。领字之中有领字,使结构疏密有致,节奏鲜明,足见作者驾驭语言功力。

  下片换头处以“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紧接上片,并为上片的美好的回忆作总结。紧接着,用“如今但……”作有力地转折,开拓这首词的第三个层次,展现出凄凉的画面。这一层,与上片所写对爱情的美好回忆,正好互为反衬,从而表现这位少女心灵深处的凄凉,同时也揭示了这位少女“愁”的根源所在。这正是作者的曲折用笔,巧妙安排。“但”是个“领字”,领起“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三句。这三句,一句一个画面,景中寓情。

  “暮雨”纷纷萧萧,如丝如麻,景象暗淡凄清而纷乱,从而进一步表现了少女心情的纷烦与凄苦:“蜂愁蝶恨”一景,承“暮雨”而来,明写蜂蝶,暗写少女,“小窗”云云,则是明写少女了。三句内容的排列,由物而入,由晦而显,然后再以“却谁拘管”直抒幽怨,同时也暗示出她那美好的爱恋,已如流水落花,不堪回首,为最后一层意思预作安排。最后一个层次,是词的歇拍:“尽无言、品秦筝,泪满参差雁。腰支渐小,心与杨花共远。”这是全词抒情达意的脉穴,写尽少女愁极而悲、悲极转忧恨的复杂情态。筝,《隋书·乐志》说始于秦,故称秦筝;筝声哀,故称哀筝。

  李峤咏筝诗有“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岑参《秦筝歌》有“汝不闻秦筝声最苦”、“闻之酒醒泪如雨”等句。筝十三弦,承弦的柱参差列阵如雁行,故刘禹锡称其“玫瑰宝柱秋雁行”(《伤秦姝行》)。这位少女“闲品秦筝”以写其哀,声情相应,不禁悲从中出,以致“泪满参差雁”。意深而语新,一句写尽少女相思之苦。“腰支渐小”,说人消瘦,是长期愁苦悲痛的明证。“心与杨花共远”,借杨花飘逝以写少女愁绪的悠远、渺茫,心犹杨花,杨花似心,寸心千里,情深而句秀,有“有馀不尽之意”(张炎《词源》),深得词家结句之法。且杨花变晚春之物,用以结句,遂使全词首尾照应,回环往复,浑然一体,亦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这首词叙事抒情,层次分明,从刻画形象入手,由画面组织成文,构思巧妙,情致婉转。前人称吕渭老的词婉媚深窈,与美成、耆卿相伯仲。从这首《薄幸》词看来,并非过誉。

xìng ·qīnglóuchūnwǎn

wèilǎo sòngdài 

qīnglóuchūnwǎn zhòu shūyúnyòulǎn zhàtīng yīngnòng xīnchóuxiàn niánshí tōuzhìchūnxīn huājiānyáoxiāngjiàn biàn便jiǎozhěnshī bǎochāishìjiǔ gòngzuìqīngtáishēnyuàn 
zěnwàng huílángxià xiéshǒuchù huāmíngyuèmǎn jīndàn fēngchóudiéhèn xiǎochuāngxiánduìjiāozhǎn quèshuíguǎn jìnyán xiánpǐnqínzhēng lèimǎncēnyàn yāozhījiànxiǎo xīnyánghuāgòngyuǎn 
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东风¹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²
译文:东风微拂的田间小路上惊起了微尘,游人们开始来到野外感受春天的喜悦与温馨。
注释:¹东风:春风。²岁华新:新年伊始。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译文:人们难得清闲,正好停车在路旁小饮,麦苗短而柔韧,不怕那辗轧过来的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tián)¹晓出空四邻。
译文:城里人厌倦了高高的城墙,向往着郊外的景致,许多人家一大早就爬起来,闹腾腾地涌出城来踏青。
注释:¹喧阗:喧嚣嘈杂。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dān)(piáo)¹散野乌鸢(yuān)²驯。
译文:鼓乐声惊醒了冬眠的山岭,草木在欢歌笑语中摇动。野餐用的箪瓢遍野都是,前来捡食的乌鸢像驯养熟了一样全不避人。
注释:¹箪瓢: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借指饮食。²乌鸢:老鹰类属的猛禽,身体褐色,常捕食蛇、鼠等。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¹卖符色怒²嗔(chēn)
译文:那边是个什么人在自称道人,引得众人都来围观?只见他挡在路上卖符,脸红脖子粗地夸说它是多么灵:
注释:¹遮道:拦住道路。²色怒:面带怒色。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宜蚕使汝¹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jūn)²
译文:我这符能使你家养蚕结茧似瓮大,养羊如獐圆滚滚。
注释:¹汝:你。²麇:古书里指獐子。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ráng)¹新春。
译文:路上的人未必就信他的话,只是为了图个新春吉利,才勉强买下佩带在身。
注释:¹禳:祈福消灾。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¹符神!
译文:道人卖得了钱就径自去买酒喝,醉倒后还自言自语说我这符可真灵。
注释:¹吾:我。

  前半篇以轻快的笔调写出人们倾城出郊踏青、歌舞宴游欢乐、热闹的情景,犹如一幅赏春风俗画,充满了对美好春日、美好生活的咏赞。开端两句,先点出新春,为“踏青”烘托了气氛,因为踏青是在人日(即正月初七),正是新年初过的时节。“城中”四句,形象地写出了踏青的阉热情况。

  后半篇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道人遮道聚众,粗声大气地吆喝些吉利话,强使路人买他的符书祈福的生动场景,道人骗得金钱,却不过是沽酒买醉而已,还夸说神符灵验。这戏剧性的人物、戏剧性的场景,为春日郊游增添了几分幽默的色彩,令人难忘。

  该诗描写了苏轼回忆青少年时在家乡新春之际,与家人及“城中居人”游春踏青的盛况,具有浓郁的乡情。后四句刻画了一位骗钱道人的生动形象,增添了郊游的喜庆气氛。故乡的风俗民情令人倍感亲切,耐人回味。全诗语言浅显,情真意切。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苏轼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6,第8页
2、 陈衍选编,宋诗精华录全译 (上) (修订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第360页

ziyóuqīng--shì

dōngfēngshàngjīngwēichényóurénchūsuìhuáxīn

rénxiánzhènghǎopángyǐnmàiduǎnwèiyóuchēlún

chéngzhōngrényànchéngguōxuāntiánxiǎochūkōnglín

jīngshāncǎodòngdānpiáosànyuānxún

rénzhòngchēngdàorénzhēdàomàichēn

cán使shǐjiǎnwèngchù使shǐyángjūn

rénwèixìnqiángwèimǎirángxīnchūn

dàorénqiánjìngjiǔzuìdàowèish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