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晚随君色色无,嫁时我自有琼琚。
借令值客休扪虱,幸未诗勿中专驴。
宁与渔樵安旧隐,莫言封禅著新书。
夜寒憎见牛衣泣,起执晨炊触釜鱼。
岁晚随君色色无,嫁时我自有琼琚。
借令值客休扪虱,幸未诗勿中专驴。
宁与渔樵安旧隐,莫言封禅著新书。
夜寒憎见牛衣泣,起执晨炊触釜鱼。
李新

李新

宋仙井人,字元应。哲宗元祐五年进士。刘泾尝荐于苏轼。累官承议郎、南郑丞。元符末上书夺官,谪遂州。徽宗大观三年赦还。有《跨鳌集》。 ▶ 48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上帝深宫¹闭九阍(hūn)²,巫咸³不下问衔(xián)冤。
译文:天帝高高在上,天门紧闭,更不派神巫下凡来问一下刘蕡您的冤情。
注释:刘蕡(fén):字去华,昌平(今北京昌平县)人。唐敬宗宝应二年(826年)进士。李商隐的友人。¹深宫:一作“深居”。²九阍:九重宫门。³巫咸:传说中的古代神巫。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黄陵¹别后春涛隔²,湓(pén)³来秋雨翻。
译文:自从去年春天与您在黄陵分别后就一直被滔滔江水阻隔,再也没有见面,一别之后,等来的竟是您客死浔阳的噩耗。
注释:¹黄陵:在今湖南湘阴县北。²春涛隔:言去年黄陵别后,方历一载。时商隐在长安,与蕡所处之地遥隔大江,故云“春涛隔”。³湓问:指江州,即浔阳,今江西九江。刘蕡可能卒于此地。⁴书:此指讣书。从江州传来刘蕡的死讯,正是秋雨降落之时。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只有安仁¹能作诔(lěi)²,何曾宋玉解招魂³
译文:我此时只能像潘岳一样空作哀诔之文,却无法为您招魂使您起死回生。
注释:¹安仁:西晋潘岳的字,他长于写作哀诔文。此句以潘岳自喻,说自己只能空作诗文以致哀悼。²诔:古代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的文体。³招魂:《楚辞》篇名,王逸认为是“宋玉怜屈原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平生风义¹兼师友,不敢同君²哭寝门³
译文:刘蕡您平生高风亮节,于我亦师亦友,我不敢与您同列,更不敢在寝外哭悼亡灵。
注释:¹风义:风度节义。此谓以交情而论,我们是朋友;但以风骨气节而论,我则敬之为师。²同君:与您一样,作为同辈。《礼记·檀弓上》载:孔子说:“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即师重于友之意。商隐敬重刘蕡的为人,所以说不敢自居于朋友之列而在寝门以外哭吊他。³寝门:内室的门。

  首联寓言刘蕡被冤贬的情景:高高在上的天帝,安居深宫,重门紧闭,也不派遣巫咸到下界来了解衔冤负屈的情况。这幅超现实的上下隔绝、昏暗阴冷的图景,实际上是对被冤贬的刘蕡所处的现实政治环境一种象征性描写。比起他另外一些诗句如“九重黯已隔”、“天高但抚膺”等,形象更加鲜明,感情也更加强烈。诗人的矛头,直接指向昏聩、冷酷的“上帝”,笔锋凌厉,情绪激愤,使这首诗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急风骤雨式的气氛中。

  颔联从去年春天的离别写到今秋的突闻噩耗,大中二年初春,两人在黄陵离别,以后就一直没有再见面,故说“黄陵别后春涛隔”。第二年秋天,刘蕡的死讯从浔阳传来,故说“湓浦书来秋雨翻”。这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具有鲜明而含蕴的意境和浓烈的感情色彩。“春涛隔”,不只形象地显示了别后江湖阻隔的情景,而且含蓄地表达了因阻隔而引起的深长思念,“春涛”的形象,更赋予这种思念以优美丰富的联想。“秋雨翻”,既自然地点明听到噩耗的时间,又烘托出一种悲怆凄凉的气氛,使诗人当时激愤悲恸与凄冷哀伤交织的情怀,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得到极富感染力的表现。两句一写生离,一写死别,生离的思念更衬出死别的悲伤。感情先由上联的激愤沉痛转为纤徐低徊,又由纤徐低徊转为悲恸激愤,显得波澜起伏。

  前幅由冤贬到死别,在叙事的基础上融入浓厚的抒情成分。后幅转为直接抒情。颈联以擅长作哀谏之文的西晋作家潘岳(字安仁)和“怜哀屈原忠而斥弃,……魂魄散佚”而作《招魂》的宋玉自喻,说自己只能写哭吊的诗文深致哀悼,却无法招其魂魄使之复生。两句一正(只有……能)一反(何曾……解),相互映衬,有力地表达出诗人悲痛欲绝而又徒唤奈何的心情,下句尤显得拗峭遒劲。

  尾联归结到彼此间的关系,正面点出题中的”哭”字。刘蕡敢于和宦官斗争的精神和鲠直的品质,使他在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获得很高的声誉和普遍的崇敬,当时有声望的大臣牛僧孺、令狐楚出镇襄阳、兴元时,都辟刘蕡入幕,待之如师友。诗人和刘蕡之间,既有多年的友谊,而刘蕡的风采节概又足以为己师表,所以说“平生风义(情谊)兼师友”。《礼记·檀弓上》说,死者是师,应在内寝哭吊;死者是友,应在寝门外哭吊。诗人尊刘蕡如师,所以说不敢自居于刘蕡的同列而哭于寝门之外。这两句,不但表达了侍人对刘蕡的深挚情谊和由衷钦仰,也显示了这种情谊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正因为这样,这首哭吊朋友的诗,其思想意义就远远超越一般友谊的范围,而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和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诗人的悲痛、愤激、崇敬与同情也就不只属于个人,而具有普遍的意义。直接抒情,易流于空泛、抽象,但由于诗人感情的深挚和表达的朴素真切,则显出深沉凝重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49-1150

liúfén--shāngyǐn

shàngshēngōngjiǔhūnxiánxiàwènxiányuān

huánglíngbiéhòuchūntāopénshūláiqiūfān

zhǐyǒuānrénnéngzuòlěicéngsòngjiězhāohún

píngshēngfēngjiānshīyǒugǎntóngjūnqǐnmén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
柳色¹披衫金缕凤²,纤手轻拈(niān)³红豆弄,翠蛾(é)双敛(liǎn)正含情。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
注释:¹柳色:深绿色。²金缕凤:用金丝绣成的凤凰图形。³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夹。⁴红豆弄:弄红豆。弄:玩。⁵翠蛾双敛:双眉微皱。翠蛾:代指眼眉。⁶桃花洞:指仙女所居处。⁷瑶台梦:指仙女思凡之梦。瑶台:泛指仙人所居之处。

  这首词是咏天台山神女之事。据《神仙传》和《续齐谐记》载,汉明帝永平时,剡县有刘晨、阮肇二人人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忽见山头有一颗桃树,共取食之,下山,得到涧水,又饮之。行至山后,见有一杯随水流出,上有胡麻饭屑。二人过水行一里左右,又越过一山,出大溪,见二女颜容绝妙,唤刘、阮二人姓名,好像旧时相识,并问:“郎等来何晚也!”因邀还家,床帐帷幔,非世所有。又有数仙客,拿三五个桃来,说:“来庆女婿。”各出乐器作乐,二人就于女家住宿,行夫妻之礼,住了半年,天气和暖,常如春二、三月。常闻百乌啼鸣,求归心切。女子说:“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于是送刘、阮从山洞口去。到家,乡里怪异,经查寻,世上已是他们第七代子孙。二人于是又想回返女家,寻山路,不获,迷归。至太康八年,还不知二人下落。天台仙子则成为文学作品常咏的对象。

  此词第一句写仙女的穿着。第二句写她玩赏红豆以寄相思之情。第三句写其面部表情。四、五句写她身居仙境,而梦人间。结句点题,表明仙女的孤凄,春愁无人与共。语言含蓄,情在词中。

tiānxiānzi··liǔshānjīnfèng--níng

liǔshānjīnfèngxiānshǒuqīngniānhóngdòunòngcuìéshuāngliǎnzhènghánqíngtáohuādòngyáotáimèngpiànchūnchóushuígòng

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
隋堤(dī)¹柳,汴河²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³凤舸(gě)木兰香,锦帆张。
注释:¹隋堤:隋炀帝时开通济渠,沿渠筑堤,后人称“隋堤”。²汴河:又称“汴水”、“汴渠”。³龙舟:船饰为龙状。⁴凤舸:饰为凤凰形的大船。⁵木兰:树名,指舟以木兰树制成,故香。
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羽葆。笙歌未尽起横流,锁春愁。
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¹羽葆(bǎo)。笙歌²未尽起横流³,锁春愁。
注释:¹流苏:丝缕下垂的装饰物,用于车马、帐幕等物上。²笙歌:泛指音乐,这里指欢乐的场面。³横流:水不顺道而流,这里暗喻天下大乱。

  这首词借咏柳讽刺了隋炀帝的荒淫无度。

  上片写隋炀帝锦帆龙舟下汴河,极尽铺张。

  下片写其荒淫误国。“笙歌”句饶有韵味,将由繁盛转为破亡的历史教训,一笔端出,颇有社会意义。

liǔhányān··suíliǔ--máowén

suíliǔbiànpángjiāàn绿yīnqiānlóngzhōufènglánxiāngjǐnfānzhāng

yīnmèngjiāngnánchūnjǐnghǎoliúbǎoshēngwèijǐnhéngliúsuǒchūnchóu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译文: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译文: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言论关时务¹,篇(piān)章见国风。
译文: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注释:¹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关:牵连,涉及。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升平¹犹可用,应不废²为公。
译文:(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注释:¹升平:太平丰足之世。²废:废弃。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参考资料:
1、 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6页
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qiūshānzhōngchùshì--xún

bèidàoqiónghánshānzhōng

értóngshūlǎnguǒshùjiāngkōng

yánlùnguānshípiānzhāngjiànguófēng

shēngpíngyóuyòngyīngfèiwèigōng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¹²:昨日蒙教³,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¹⁰察,故略¹¹上报¹²,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¹³蒙君实视遇厚¹⁴,于反覆¹⁵不宜卤莽¹⁶,故今具道¹⁷所以¹⁸,冀(jì)¹⁹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注释:¹某:自称。²启:写信说明事情。³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⁴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⁵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⁶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⁷操:持,使用。⁸术:方法,主张。⁹强聒: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¹⁰见:表被动。¹¹略:简略。¹²上报:给您写。¹³重念:再三想想。¹⁴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¹⁵反覆:指书信往来。¹⁶卤莽:简慢无礼。卤,通“鲁 ”。¹⁷具道:详细说明。¹⁸所以:原委。¹⁹冀:希望。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盖儒者¹所争,尤在于名实²,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bàng)³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àn)¹⁰(rén)¹¹,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¹²¹³知其如此也。
译文: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清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注释:¹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²名实:名义和实际。³怨谤:怨恨,指责。⁴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⁵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⁶修:修订。⁷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⁸举:推行。⁹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¹⁰难:责难。¹¹壬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¹²固:本来。¹³前:预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²为善,上³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xū)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¹⁰,度(duó)¹¹而后动,是¹²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¹³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¹⁴,守前所为¹⁵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¹⁶
译文: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注释:¹恤:关心。²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³上:陛下。这里指宋神宗赵顼。⁴乃:却。⁵抗:抵制,斗争。⁶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⁷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⁸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⁹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皆。¹⁰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¹¹度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¹²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¹³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¹⁴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¹⁵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¹⁶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无由会晤,不任(rèn)区区向往之至¹
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注释: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很是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又显示出冷静沉着。

  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一一名实问题。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这些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驳“侵官”。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并由此引出下面一段议论。

  这一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的说法,更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当然,对司马光的揭露和进攻,主要还在下面一段。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先指出: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在王安石的诗文中,“苟且”是因循保守的同义语;而“俗”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这里揭示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因此接着讲到“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接下来,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答书写到这里,似乎话已说尽。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简洁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有三个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01:第956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1599页
3、 宁宗一著.文章之美 品味传世散文: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05:第208页

jiànshū

wángānshí sòngdài 

    mǒu zuóméngjiào qièwéijūnshíyóuchǔxiānghǎozhījiǔ érshìměi suǒcāozhīshùduō suīqiǎngguō zhōngméngjiànchá lüèshàngbào biàn chóngniànméngjūnshíshìhòu fǎnmǎng jīndàosuǒ jūnshíhuòjiànshù 

    gàizhěsuǒzhēng yóuzàimíngshí míngshímíng értiānxiàzhī jīnjūnshísuǒjiànjiàozhě wéiqīnguān shēngshì zhēng jiàn zhìtiānxiàyuànbàng mǒuwèishòumìngrénzhǔ érxiūzhīcháotíng shòuzhīyǒu wéiqīnguān xiānwángzhīzhèng xīngchú wéishēngshì wéitiānxiàcái wéizhēng xiéshuō nànrénrén wéijiàn zhìyuànfěizhīduō qiánzhī 

    réngǒuqiěfēi shìduōguóshì tóngmèizhòngwéishàn shàngnǎibiàn érmǒuliàngzhīzhòngguǎ chūzhùshàngkàngzhī zhòngwéiérxiōngxiōngrán pángēngzhīqiān yuànzhěmín fēicháotíngshìér pángēngwéiyuànzhěgǎi érhòudòng shìérjiànhuǐ jūnshízàiwèijiǔ wèinéngzhùshàngyǒuwéi gāomín mǒuzhīzuì yuējīndāngqièshìshì shǒuqiánsuǒwéiér fēimǒuzhīsuǒgǎnzhī 

    yóuhuì rènxiàngwǎngzhīzh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