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淡南宫铩羽翰,空归座席甫能安。
魂收长夜棺寻闭,泪洒残春袖未乾。
老母始甘无禄釜,世人今转薄儒冠。
土中犹动难平恨,月照孤魂桂影丹。
惨淡南宫铩羽翰,空归座席甫能安。
魂收长夜棺寻闭,泪洒残春袖未乾。
老母始甘无禄釜,世人今转薄儒冠。
土中犹动难平恨,月照孤魂桂影丹。
强至

强至

强至(1022年~1076年),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韩琦聘为主管机宜文字,后在韩幕府六年。熙宁五年(1072年),召判户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宁九年(1076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编《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清代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 6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
贫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肠。
贫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肠。
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
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
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
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
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
《上达奚舍人》是唐代诗人孟郊用五言古体写的一首干谒诗。达奚,为复姓;舍人,为官职。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在的自荐信。孟郊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故希望通过向达奚舍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以求引荐。  “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首二句点出诗人所在的洛阳北邙山的自然环境,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愁苦。“贫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肠”,坎,险也。《易经》坎卦为二坎相重,“重坎”喻险上加险,险阻重重。此二句写出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走圆,指趋尚圆滑。世人都纷纷处世圆滑,而自己仍一身方正,不随俗流。“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诗人抱道不移,然而出离世俗,难免要陷入仕途失意、遭谗被弃的窘境。“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大贤,指达奚舍人。大贤正大光明如明镜高悬,公烛普照大地并无私偏。最后两句“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与前文呼应,再次写出自己的窘困处境。
参考资料: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shàngshěrén--mèngjiāo

běishānshǎoyuècǎofēngshuāngpínshìzàizhòngkǎnshíméiyǒusuāncháng

wànjiēzǒuyuánshēnyóuxuéfāngchángkǒngzhònghuǐzhìchūnchéngqiūhuáng

xiánbǐnggāojiàngōngzhúguāngànshìxiǎowèiyōuxíngkōngxíng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rǔ)¹。常时²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mì)³
译文: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干的。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现找遍河边却寻不到它们在哪里。
注释:¹“何人”两句:推山,把山推走,此写浮云遮山。²常时:平时。³无觅处:遍寻不见。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西风瞥(piē)¹云横度²,忽见东南天一柱³。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译文:西风猛然吹起,浮云飘动,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
注释:¹瞥起:骤起。²云横度:浮云横飞。³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⁴住:在这里。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

  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此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可见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深厚,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8月 :1598-1600 .

lóuchūn ·yúnshān

xīn sòngdài 

rénbàntuīshān miànyúncāishì chángshíxiāngduìliǎngsānfēng zǒubiàntóuchù 
西fēngpiēyúnhéng jiàndōngnántiānzhù lǎosēngpāishǒuxiàoxiāngkuā qiěqīngshānjiùzhù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
(shēn)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tāo)
译文:她肩细若削成,几乎纤丽到了难以承受数条丝带的地步。
注释:琵琶: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侁:行貌。肩如削: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肩若削成,腰如约素。”胜:禁得起。绦:用丝编织的带子。
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
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tán)(cáo)
译文:身上独特的香味依然留在琵琶的凤尾里,琵琶上架弦的格子里也还残留着她怀抱时的余温。
注释:天香:芳香的美称。凤尾:指琵琶上端安放弦柱的部位,其形如凤尾。檀槽:琵琶上架弦的格子,以檀木做成。后也用以代指琵琶。

  这是作者为悼念亡妻昭惠皇后周娥皇而作的悼亡诗。此诗写出了作者见物思人,回忆起妻子生前弹琵琶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全诗巧用想象、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描写细腻,生动感人。

  首琵琶是周后的公公李璟赠给周后的,是李璟对儿媳超凡绝伦的弹奏艺术的奖赏,是周后生前的心爱之物。其次,它是周后临终前赠给丈夫李煜的绝别之物,是周后音容笑貌的化身,李煜对此珍重异常。

  看见爱妻生前喜欢的琵琶,李煜自然就想到爱妻生前演奏琵琶的模样,她肩细如削,身上的丝带索索作响,让人沉醉。“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这两句对妻子弹奏琵琶的描写十分细腻,犹如人在眼前,琵琶声声声入耳。

后两句诗尤其富有意味。“天香留凤尾”是实写,写诗人确确实实嗅到了琵琶上爱妻的余香;“余暖在檀槽”则是虚写,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恍惚之间,李煜感到爱妻仿佛刚弹奏一曲,琵琶上还残留她的余温。檀槽上其实不可能有余温了,但李煜忽觉此情此景才刚刚发生,事实却是这水不可能重来。泪雾散去,出现在诗人眼前的只是这冰冷的琵琶,真情由此而出。

  妻子死后,人去楼空,睹物思情,寻常的小物件也能勾起往日的绵绵情思。可以想象,他独自一人拿着琵琶,轻轻抚摸,那琵琶上似乎都还遗留着妻子的芬芳和温暖。李煜用非常丰富的细节来表达无尽的哀思,无一句谈及思念,而思念已在细节间展露无遗。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16-117
2、 孙江南.试论李煜悼亡诗的艺术特色.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5)

shūbèi

 dài 

shēnjiānxuē nánshèngshùtāo 
tiānxiāngliúfèngwěi nuǎnzàitáncáo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¹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²澼(pì)³(kuàng)为事。客闻之,世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世与之。”客得之,以说(yuè)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jiàng)。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¹⁰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¹¹也,或¹²¹³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相同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注释:¹龟: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²洴:浮。³澼:在水中漂洗。⁴絖:古同“纩”,丝绵。⁵方:药方。⁶鬻:卖,出售。⁷说:同“悦”,取悦。⁸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⁹将:统率部队。¹⁰裂:划分出。¹¹一:同一,一样的。¹²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¹³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lǚ)¹
译文:沉沉夕阳从远处的山峰落下,在荒村中倦客停下了行走的脚步。
注释:宿田家:宿在农家。宿,投宿。田家:种田人家。¹行履:这里指行走的脚步。履,鞋。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
译文:停下马车安歇在小小茅店中,我卧在床榻上正沉沉酣睡。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¹
译文:忽然听到一阵阵急促的扣门声,说是下乡催租的官吏。
注释:¹隶:官府的公差、衙役。
公文捧花柙,鹰隼驾声势。
公文捧花柙(yā)¹,鹰隼(sǔn)²³声势。
译文:手中捧着带有花押的公文本,依仗着声势好像鹰隼一般。
注释:¹花柙:即花押,在文书上或契约上签名。²鹰隼:两种凶猛的鸟。³驾:凭借,依仗。
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忽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译文:普通百姓惧怕严酷官府,这声声叫喊使人肝胆全碎。
阿母出搪塞,老脚走颠踬。
阿母出搪(táng)(sè)¹,老脚走颠踬(zhì)²
译文:老妈妈走到门外前去应付,跌跌撞撞向东一头又向西。
注释:¹搪塞:应付。²颠踬:走路时跌跌绊绊的样子。
小心事延款,□余粮复匮。
小心事延款¹,□余²粮复匮³
译文:陪着笑脸小心冀翼招待饭菜,家中只剩下一点粮食跟酒。
注释:¹延款:招待。²□:此字原缺,一作“酒”,联系下文,“酒”字的可能性很大。酒余,剩下的一点点酒。³匮:缺乏。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
东邻借种鸡¹,西舍觅芳醑(xǔ)²
译文:东邻那借一只留下蛋的母鸡,西舍那借一瓶酒味浓的香酒。
注释:¹种鸡:正在下蛋做种的鸡。²芳醑:有香味的美酒。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译文:官吏直吃得饱而又饱还不散,喝了又喝一直到酩酊大醉。
明朝怯见官,苦苦灯前跪。
明朝怯(qiè)见官,苦苦灯前跪。
译文:心里害怕明天一早去见官,向官吏苦苦哀求久久下跪。
使我不成眠,为渠滴清泪。
使我不成眠,为渠¹滴清泪。
译文:这件事使我彻夜未能入眠,为这农家的遭遇流着眼泪。
注释:¹渠:他,指田家,一说指上文的老妈妈。
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民膏日已瘠¹,民力日愈弊²
译文:民间的财富早已经被盘剥干净,人民大众的生活日日凋弊。
注释:¹瘠:瘦弱。²弊:困顿。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空怀伊尹¹心,何补尧(yáo)舜治²
译文:我这小官徒有圣贤之心,无法让它回到尧舜时代那样的清明政治。
注释:¹伊尹:商汤的贤相,佐汤灭夏,使天下大治。²尧舜治:尧舜时代那样的清明政治。

  此诗写诗人夜宿田家的所见所想。全诗语言质朴,描写细腻,犹如一幅生动逼真的社会生活画,揭示了唐末社会的无比黑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好恶之感,是一篇思想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

  全诗共分三层意思。先写诗人日暮投宿,夕阳没入了远山,诗人来到这偏僻的山村之时,已经感觉很疲倦了。“日落下远峰”点明了时间,“芜村倦行履”交代了投宿的地点,而且这两句渲染出一派苍凉索漠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基调。三、四句为过渡句,诗人在小店中借住一宿,这看似平静的茅店,真的是平静的吗,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同时“酣睡”二字也紧扣上联中的一个‘倦’字,突出了诗人旅途中的疲劳。

  这首诗第二个层次是写诗人在店舍中所见所闻。“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这两句叙述差人的到来惊醒了睡梦中的诗人,“扣门急”是诗人所闻。一个“急”字写来人来势之猛,扣门的声音一声急似一声。在这之后点出了人物,原来这是一伙催租的差吏。这两句也暗示了差人的跋扈及其嚣张气焰。诗人又用“公文捧花柙,鹰华假声势”,来写差吏的装腔作势和鹰单般的凶狠,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差人狗仗人势,狐假虎威,穷凶极恶的丑恶嘴脸。一个“捧”字,突出了差人对上司的媚颜奴骨;一个“假”字,则突出了差人作为官府鹰犬的可憎面目。

  接下来的十二句是写田家应付官差的情形,是诗人所见。“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这两句描绘了农民们老实可怜的样子,和差人的穷凶极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惧”字体现了官府扰民、欺民、掠民对农民心理造成的恐惧感之深、之重。

  下两句描绘了一位老人夜晚开门出去应付差人时步履蹒跚的情景。为什么会是老母亲去应付如狼似虎的公差,年轻人此时都哪儿去了,诗人虽未明说,但也可知是那无止境的徭役和兵役是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村中的年轻人也许早就被抓丁拉差掠走一空,即使有剩下的,哪还敢见公差,何况是晚上。“老脚走颠踬”一句饱含辛酸,官府无道、掠民扰民,民不堪负重,于此可见一斑矣。

  “小心事延款,酒余粮复匮”这两句描述的是老母亲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准备招待公差,却苦于酒少粮缺。“小心”突出了老母亲对公差的恐惧。“酒余”句则突出了农户家中十分窘迫的生活状况,反衬了公差的可恶,揭示官府及其爪牙不体恤民情,扰民掠民的事实。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这两句描述的是老母亲借鸡酒招待差人的情景。差人既然已经来了,家境再窘迫也得想法招待,于是只好去东借西借,这个中的酸楚及痛苦也许只有这无奈的老人心中才最清楚。要在平时,谁又舍得去宰吃正在下蛋做种的鸡。可差人来了又不得不宰,这平白的叙述中隐蕴了千千万万老百姓内心深处的多少无奈。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差人吃了又吃却不仅仅满足于吃饱,酒一直喝到酩酊大醉方才罢休。“不厌饱”、“直呼醉”是诗人对差人丑态穷形尽相的描写。而老母亲,她害怕明天去官府见官,在灯前跪着对差人苦苦哀求。一个“怯”字进一步体现了老百姓对官府的恐惧之深。“苦苦”、“跪”都是描写老母亲的,年纪大得连走路都跌跌撞撞的,在忙忽着让差人酒醉饭饱之后还要对其下跪哀求。此情此景,真可谓撕心裂肺,让作者目不忍睹。诗人虽并未写差人此时的举手投足,但已经暗暗说明:如果不是他的恶言相逼,老母亲又怎么会有如此的举动呢?

  诗的第三层是写诗人的感叹。“不成眠”说明诗人对官吏横行,贫民受苦的情景久久不能忘怀,可见诗人对人民痛苦的同情。用“滴清泪”体现诗人对这民不聊生的关心和哀叹。下四句正是从这感叹中发生而来。诗人感叹的是“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在统治者严酷的剥削压榨之下,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

  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记人记事具体形象。人物虽着笔不多而形象却很生动逼真,各具情态,老妇的衰老与伤心,差吏的凶残与无厌,诗人对田家的同情与对差吏的痛恨的感情都真实流露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457-460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21-224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3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