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脚云微淡,林梢叶渐黄。
可堪须变色,彻了为侵霜。
酒到难成醉,风来易得凉。
老年何所欲,唯愿且平康。
日脚云微淡,林梢叶渐黄。
可堪须变色,彻了为侵霜。
酒到难成醉,风来易得凉。
老年何所欲,唯愿且平康。
邵雍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百泉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绝饮惩浇俗,行驱梦逸材。
绝饮¹惩浇俗²,行驱梦逸³材。
译文:我戒掉酒肉以改变那不良的世风,梦中驱赶着健硕的群羊。
注释:¹绝饮:不食人间的东西。²浇俗:浮薄的社会风俗。³逸材:原指兽畜健壮有力。这里是指才智出众的人,指黄初平。
仙人拥石去,童子驭车来。
仙人拥石去¹,童子驭车来。
译文:那位点石成羊的仙人已抱石而去,街头骑羊的童子似又驱车而来。
注释:¹仙人拥石去:指《神仙传》黄初平牧羊成仙事。参见《黄初平牧羊奇遇》。
夜玉含星动,晨毡映雪开。
夜玉¹人星动,晨毡(zhān)²映雪开。
译文:洁白的羊群好似星夜下闪动的明珠,雪白的素毡映衬着飞雪。
注释:¹夜玉:夜明珠,比喻白羊。²毡:羊毛。
莫言鸿渐力,长牧上林隈。
莫言鸿渐¹力,长牧上林²(wēi)³
译文:不要再说什么仕途升迁了,只想在那皇家园林的角落做个牧羊人。
注释:¹鸿渐: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比喻仕宦的升迁。²上林:皇家的林苑。³隈:角落。

yáng--jiào

juéyǐnchéngjiāoxíngmèngcáixiānrényōngshítóngzichēlái

hánxīngdòngchénzhānyìngxuěkāiyán鸿hóngjiànzhǎngshànglínwēi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8,多乐居焉。
关中¹风土²完厚,人质直³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kāng)(kǎi),且有义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译文:关中地方风物土壤富庶肥沃,人民淳朴直爽又崇尚道义,风气习俗与喜欢激昂放歌的作风都还保留着秦汉时的旧貌。要说到山川之美,游览胜地之多,是天下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所以志在四方的人都喜欢在关中居住。
注释:引:古代文体,与序同,也称赠序。¹关中:潼关以西,今陕西境内。²风土:社会环境与地理条件的总称。³质直:质朴爽直。⁴尚义:崇尚义气。⁵风声习气:风教习俗。⁶慷慨:意气激昂。指义腔高亢而嘹亮。⁷义汉之旧:义汉时的遗风。⁸游观:游览。⁹有四方之志者:有经略天下雄心的人。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¹,以秋试²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wán)(qǐ)³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义人游益多,知义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yì),及蓝田、鄠(hù)、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¹⁰间。二三君¹¹多义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¹²,寻一牛田¹³,营五亩之宅¹⁴,如举子¹⁵结夏课¹⁶时,聚书深读,时时酿(niàng)酒为具¹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xǐ)世事¹⁸,览山川之胜概¹⁹,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sōng)²⁰,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biān),先我就道,矫(jiǎo)²¹西望,长吁青云。
译文:我二十岁左右时,随奉先父官居略阳,曾因秋试在长安住了八九个月。那时我还未脱尽纨绔习气,整天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虽然知道有许多名胜美景却无暇顾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关中人士相处得更多了,就对关中的事情更为熟悉了。每当听到谈起长安以及蓝田、鄠杜一带地方的风土物情,就不禁露出跃跃欲往的喜色。你们诸位大都是关中人,与我一道游览,真是志同道合。我曾打算约你们一起在靠近终南山地方觅一块地,经营五亩田大小的庄园,像举子退居温课一般,收集佳书精研细读,常常酿造美酒供应,相随着宾客游览,扬眉高谈阔论,摆脱尘事困扰,赏览山河美景,考察前代遗迹,这样大概可算不辜负古人了。但是,我因为家在嵩山之南,这么热的天要长途跋涉千里,不像你们来去这么方便。
注释:¹侍先人官略阳:先人指元好问继父元格。略阳:地名,今甘肃义安东北。²秋试:秋季举行的乡试,每三年一次。³纨绮气:富贵人家子弟的习气。纨绮:丝织品,富家子弟用作衣料。⁴沉涵:沉湎、沉溺。⁵周、汉都邑:周都镐京,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汉都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⁶蓝田:今陕西蓝田,以产玉知名。⁷鄠:今陕西户县。⁸杜: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汉宣帝筑陵于此。⁹津津然:高兴的样子。¹⁰颜:额,引申为面容。¹¹二三君:指“义中诸人”。¹²南山:终南山。¹³一牛田:一条牛所能耕种的土地。¹⁴营五亩之宅:经营五亩的田园。¹⁵举子:参加考试的文人。¹⁶结夏课:夏季邀集同辈,温习诗文,以备秋试。¹⁷为具:整理饮食器具。¹⁸脱屣世事:如同脱鞋一样摆脱世事。¹⁹胜概:美丽的景物。²⁰嵩前:嵩山之前。金兴定二年(1218年),元好问移家河南登封,距嵩山不远。²¹矫首:举头。
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今夫世俗惬(qiè)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zī)、华屋¹,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²之所甚靳(jìn)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wǎng)之上矣。
译文:你们在清秋佳日扬起马鞭,先我一步登上征途,举头西望,真是气干青云。现在世俗中称心满意的事情,像吃山珍海味、做高官、腰缠万贯、住华美的房子,都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而老天爷却非常吝惜,因此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像那闲居的乐趣,或许是平淡得无味,空虚得一无所有,但这正是置身世外的人所追求的,一般的人怎么会去争它,而老天爷又怎么会去吝惜它呢?各位走吧!待到来年春风荡漾的时候,请在辋川岸边等我到来。
注释:¹高赀华屋:富足的钱财和华美的房屋。²造物者:指上天。³靳:吝惜。⁴方之外:世外。⁵辋川:水名,今陕西蓝田南,唐诗人王维于此筑别墅闲居,吟咏甚多。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问讯¹²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³。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年年(fú)
译文:问候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间的春鸟,你们太美了,这次的到来距前次已是三年了。东风顺吹,我驾船驶过湖面,杨柳丝丝拂面,似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
注释:¹问讯:问候。²湖:指三塔湖。³重来又是三年:相隔三年重游旧地。⁴过湖船:驶过湖面的船。⁵杨柳年年:形容杨柳新枝柔嫩如年。⁶拂面:轻轻地掠过面孔。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世路¹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²下水如天,飞起沙鸥(ōu)³一片。
译文: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习惯,无论到哪里,我的心一片悠然。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飞起一群沙鸥。
注释:¹世路:世俗生活的道路。²寒光亭:亭名。在江苏省溧阳县西三塔寺内。³沙鸥:沙洲上的鸥鸟。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问讯”,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乃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

  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年年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年,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词人那种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上片以作者自己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了重访三塔湖离岸登船之际的快意感受;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了置身寒光亭时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世路”,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路岂能相提并论。然而,词人说是“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因此,“此心到处悠然”,也就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无奈去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语近旨远,沉郁至极,与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先后同调,从而铸成凝聚全词主旨的警句。

  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典出《列子·黄帝》)与鸥同盟的深意。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和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梁的结笔。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825-827

西jiāngyuè ·dānyáng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wènxùnbiānchūn chóngláiyòushìsānnián dōngfēngchuīguòchuán yángliǔmiàn 
shìjīnguàn xīndàochùyōurán hánguāngtíngxiàshuǐtiān fēishāōupiàn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曰¹至渭(wèi)阳。何以赠之?路车²乘黄。
译文:我送舅舅归国去,转眼来到渭之阳。什么礼物送给他?一辆大车四马黄。
注释:¹曰:发语词。²路车:古代诸侯乘坐的车。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我送舅氏,悠悠¹我思²。何以赠之?琼(qióng)(guī)³玉佩。
译文:我送舅舅归国去,思绪悠悠想娘亲。什么礼物送给他?美玉饰品表我心。
注释:¹悠悠:思绪长久。²我思:自己思念舅舅。一说送舅舅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³琼瑰:玉一类美石。

  此诗第一章开头两句“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在交待诗人和送别者的关系的同时,选择了一个极富美学意味和心理张力的场景:从秦都雍出发的诗人(秦康公)送舅氏重耳(晋文公)回国就国君之位,来到渭水之阳,即将分别。在这里有千言万语可说,但又无法尽说。单从送别路途之遥已可见舅甥情谊深厚,这深厚的情谊在临别的这一点上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泪眼凄迷是不合适的,这不仅仅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缘故,更因为重耳归国即位正是多年所望,是件大喜事儿,于是临别之时“何以赠之,路车乘黄”。这一辆大车四匹黄马大有深意,这里有送舅氏快快回国之意,也有无限祝福寄寓其间,更深一层的是,这表明了秦晋两国政治上的亲密关系。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说:“康公作诗时,穆公尚在。《坊记》: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此赠车马,何也?……然则康公亦白穆公而行欤?”这段考证说明,车马之赠是康公之意也是穆公所许,它将赠送路车乘黄所隐含的政治外交意义揭示无遗。

  第二章由惜别之情转向念母之思。康公之母秦姬生前曾盼望着她的弟弟重耳能够及早返回晋国,但这愿望却未能实现;今天当希望成为现实的时候,秦姬已经离开人世,所以诗人在送舅氏归国之时,不能不由舅氏而念及其母,由希望实现时的高兴而转为怀念母亲的哀思。“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两句既完成了章法上和情绪上的前后转换,更为这一首短诗增加了丰厚的蕴含。甥舅之情本源于母,而念母之思更加深了甥舅情感,孔颖达《毛诗正义》言:“‘悠悠我思’,念母也。因送舅氏而念母,为念母而作诗。”既有此思,在考虑“何以赠之”的时候,便自然地想到“琼瑰玉佩”这些纯洁温润的玉器,这不仅是赞美舅氏的道德人品,也有愿舅舅不要忘记母亲曾有的深情厚意,当然也不要忘记秦国对他重返晋国即君位所作的诸多努力的更深一层非言语能尽的含义。

  全诗虽然只有两章八句,但章法变换、情绪转移都有可圈点处。在形式上,两章结构相同,用韵有别,诗歌的整体气氛由高昂至抑郁均可找到形式上的依据,可能是妙手偶得,也可能是刻意为之。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59-260

wèiyáng

shījīng·guófēng·qínfēng xiānqín 

sòngjiùshì yuēzhìwèiyáng zèngzhī chěshènghuáng 
sòngjiùshì yōuyōu zèngzhī qióngguīpèi 
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石楼高处,夜夜啼猿。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满洞苔(tái)¹。买断²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石楼³高处,夜夜啼猿(yuán)。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译文:满洞长着碧绿的苔钱,独得自然景致之胜。占尽风女笑桃花随着溪水流落晴川。罗浮山上石楼的高处,夜夜都能听到猿猴哀啼。夜晚入静独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注释: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双调小令,六十六字。罗浮:山名,在广东增城、博罗县,相传西晋郭璞曾在此炼丹求仙,东晋葛洪亦得道于此,道家列为第七洞天。¹苔钱:苍苔形圆如钱,故名。²买断:买尽,犹言占尽。³石楼:在罗浮山上。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残霞未散,淡雾沉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
细草如毡(zhān)。独枕空拳。与山麋(mí)¹野鹿同眠。残霞²未散,淡雾沉绵³。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
译文:细草柔软如同毛毡,独自枕拳卧草席地幕天。与山麇野鹿同眠。天亮时残霞还未消散,淡雾绵绵不尽。罗浮洞府晋时才有人来,唐尧时始开,伪刘称汉时方显。
注释:¹山麋:指麋鹿。²残霞:此指晓霞。³沉绵:绵绵不尽。

  “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满洞苍苔,可见历时已久,人迹罕至。苔虽形如钱,只能点缀风烟。但它代表了一种清贫自赏自然超俗的情趣。古洞苍苔,高人逸士独来独往,片片桃花随溶溶川水流出,向人间传送出一丝洞天的消息。世外人并不知道此处别有桃源仙境,故“笑”之,笑桃花多情,笑世人无识。“石楼高处,夜夜啼猿。

  “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唯有空山声声猿啼,使人警省。此时此地,修道之人,静坐默想,独观云月,拥抱宇宙,体悟宇宙奥秘,直观生命真谛,自得其乐,意静神旺。这几句将道家山中生活的自然环境与辞别尘世,静处修炼而至内心聪慧的生活情趣勾画了出来。所谓“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实际上写的是消除尘念的修炼过程。开始犹存世念,如行云蔽月,继而虚室生白,表里空一,终而至人无己,湛然空明,如片云除尽,空中唯皎皎孤轮。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这几句写“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山中生活。在这种时空的交错中,人似乎回到大自然中,回归到太古时代,枕拳卧草,幕天席地,遗世独立,鸟兽相亲,没有荣辱得失,没有人我差别,甚至没有人与物的差别,一切均与自然相融。

  “残霞未散,淡雾沈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又是一天开始了,晨霞未收,群峰淡雾绵延不尽,千姿百态,山中风光,洞中岁月,自有一种绵绵不尽、长久不变的实在感,显示出大自然永恒的风貌。结尾三句写罗浮山的悠悠岁月,显示出山中人“不知魏晋,无论汉唐”的优越感,山中人在寂寞之中感受着精神上的超脱和欣慰。

  总之,这首词将山中风光的悠长,洞中岁月的洒脱,自然的美好和永恒,以及摆脱人世负担后的轻松,一一展示出来,富有野趣。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172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