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省户两春晖,今日飘然襆被归。
直节贞心惟我爱,此君相别似依依。
一来省户两春晖,今日飘然襆被归。
直节贞心惟我爱,此君相别似依依。
强至

强至

强至(1022年~1076年),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韩琦聘为主管机宜文字,后在韩幕府六年。熙宁五年(1072年),召判户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宁九年(1076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编《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清代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 6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毗陵¹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注释:¹毗陵:古地名。本春秋时吴季札封地延陵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三国吴时,为毗陵典农校尉治所。晋太康二年始置郡,治所移丹徒。历代废置无常,后世多称今江苏常州一带为毗陵。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万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其中一首《大酺》作于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因武则天选择正月庆祝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日。”(《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杜审言的诗从正面赞颂武则天的功德。

  而这首《大酺》诗,大概作于公元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因此诗里有“火德云官”之称。因为以五行相推武周是火德。这首《大酺》诗写得别开生面,突出表现民间的欢娱,那热闹的场面如同庆丰收或过传统的盛大节日一样,传达了诗人与民同乐的情绪。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是禁止百姓聚饮的,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唐亦有类似规定。百姓平时难得有欢聚开怀畅饮的机会,所以“大酺”时民情振奋,钟鼓齐鸣,欢声雷动。从诗中表现出百姓的物资生活和精神状态,也反映了当时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这首诗发端别致,起句七个字连举三个地名,毗陵、震泽、九州,而最后以一“通”字,把它们的关系明确固定下来,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毗陵代指诗人当时任职的江阴县,江阴为晋陵郡所属,毗陵为晋陵古名。诗歌常用古名,以求典雅不俗。同理用震泽不用太湖。“毗陵”、“震泽”除声音响亮、声调和谐外,还给人以丰富的意象。这句诗,从内容上看就是江阴通太湖达全国,但这句诗还为全诗布置一个旷大的背景,以利于感情的铺陈。诗题为“大酺”,不便从小县写起,因此诗人从大处落笔,以毗陵、震泽通天下包举全国。次句接以“士女欢娱万国同”,指男男女女饮酒作乐,欢度这普天同庆的日子。

  颔联具体叙述“士女欢娱”的景象。诗中只选择了“伐鼓撞钟”的场面,并以“惊海上”的夸张表现了庆祝活动声势的浩大。又以“新万袨服”光彩“照江东”来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清《石园诗话》认为这联诗与“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均为审言名句。

  颈联“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写景兼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馨,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即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荡如春风。

  尾联以赞颂和祈愿作结。“火德云官逢道泰”,是写武则天顺民意得大道,文武群臣时运亨通。“天长日久属年丰”,承上句意,为百姓祈福,但愿国家长存,年年岁岁五谷丰登。诗以民情开始,又以写民愿作结。首尾相应,自然浑成。

  杜审言这首《大酺》正如胡应麟所评说的“极高华雄整”。若就其所要表现的《大酺》主题来说,其形式是精美得当的,而且内容和形式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气象博大,给读者以高华雄整的美感。这虽然与造意取词、取象设色有关,但更主要的在于诗人的心胸和气质以及艺术修养等。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联步¹(qū)丹陛²,分曹³紫微
译文: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
注释:¹联步:同行。²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³曹:官署。⁴限:阻隔,引申为分隔。⁵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晓随天仗¹入,暮惹²御香³归。
译文: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
注释:¹天仗:即仙仗,皇家的仪仗。²惹:沾染。³御香:朝会时殿中设炉燃香。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xiàn)鸟飞¹
译文: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注释:¹鸟飞:指诗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圣朝无阙(quē)¹,自²觉谏(jiàn)³稀。
译文:圣明的朝代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见稀微。
注释:¹阙事:指错失。²自:当然。³谏书:劝谏的奏章。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年(至德二年)至758年(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诗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zuǒshěngshí

cénshēn tángdài 

liándān fēncáoxiànwēi 
xiǎosuítiānzhàng xiāngguī 
báibēihuāluò qīngyúnxiànniǎofēi 
shèngcháoquēshì juéjiànshū 
孰云久闲旷,本自保知寡。
孰云¹久闲旷²,本自保³知寡(guǎ)
译文:谁说我长久以来都十分清闲,本来就是因为能赏识我的人太少。
注释:¹孰云:谁说。²闲旷:清闲。³保:守。⁴知寡:知我者稀少。
穷巷独无成,春条只盈把。
穷巷¹独无成,春条²只盈把³
译文:我身居陋巷,却没有什么成就,就像细小的树枝一样,没有什么枝叶。
注释:¹穷巷:偏僻的里巷,陋巷。²春条:幼树。³盈把:一手可握,指细小。
安能羡鹏举,且欲歌牛下。
安能羡(xiàn)鹏举¹,且欲歌牛下²
译文:怎能一味巷慕显达之人,暂且先在牛车下放声高歌吧。
注释:¹鹏举:喻指仕进。²歌牛下:指在牛车下放声高歌的宁戚。
乃知古时人,亦有如我者。
乃知古时人,亦有如我者。
译文:我知道古代的人,也有像我一样的呀!

xuěshǒu··--gāoshì

shúyúnjiǔxiánkuàngběnbǎozhīguǎ

qióngxiàngchéngchūntiáozhǐyíng

ānnéngxiànpéngqiěniúxià

nǎizhīshírényǒuzh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故人¹赏我趣,挈(qiè)²相与至³
译文:老友赏识我志趣,相约携酒到一起。
注释:¹故人:老朋友。²挈壶:提壶。壶指酒壶。³相与至:结伴而来。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班荆¹坐松下,数斟(zhēn)已复醉。
译文:荆柴铺地松下坐,酒过数巡已酣醉。
注释:¹班荆:铺荆于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父老杂乱言,觞(shāng)(zhuó)¹失行次²
译文:父老相荆乱言语,行杯饮酒失次第。
注释:¹觞酌:亦作“ 觞勺 ”、“ 觞杓 ”。饮酒器。也指饮酒。²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译文:不觉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悠悠¹迷所留²,酒中有深味³
译文: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注释:¹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²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³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yǐnjiǔshí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rénshǎng qièxiāngzhì 
bānjīngzuòsōngxià shuòzhēnzuì 
lǎoluànyán shāngzhuóshīháng 
juézhīyǒu ānzhīwéiguì 
yōuyōusuǒliú jiǔzhōngyǒushēnwèi 
十二日觉宗具骑挈餐,候何君同为清碧溪游。出寺即南向行,三里,过小纸房,又南过大纸房。其东即郡城之西门,其西山下即演武场。又南一里半,过石马泉。泉一方在坡坳间,水从此溢出,冯元成谓其清冽不减慧山。甃为方池,其上有废址,皆其遗也。志云:“泉中落日照见有石马,故名。”又南半里,为一塔寺,前有诸葛祠并书院。又南过中和、玉局二峰。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罨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之下流也。从溪北蹑冈西上,二里,有马鬣在左冈之上,为阮尚宾之墓。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其崖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从此以内,溪嵌于下,崖夹于上,俱逼仄深窅。路缘崖端,挨北峰西入,一里余,马不可行,乃令从者守马溪侧,顾仆亦止焉。
十二日觉宗具骑挈(qiè)餐,候何君同为清碧溪¹游。出寺即南向行,同里,过小纸房,又南过大纸房。其东即郡城之西门,其西山下即演武场。又南一里半,过石马泉。泉一方在坡坳间,水从此溢出,冯元成谓其清冽不减慧山。甃(zhòu)为方池,其上有废址,皆其遗也。志云:“泉中落日照见有石马,故名。”又南半里,为一塔寺²,前有诸葛祠并书院。又南过中和、玉局二峰。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罨(yǎn)³,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之下流也。从溪北蹑冈西上,二里,有马鬣在左冈之上,为阮尚宾之墓。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其崖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从此以内,溪嵌于下,崖夹于上,俱逼仄(zè)深窅(yǎo)。路缘崖端,挨北峰西入,一里余,马不可行,乃令从者守马溪侧,顾仆亦止焉。
译文:十二日觉宗备好马匹带上午饭,等候何君一同去游清碧溪。出寺后马上向南行,三里,走过小纸房,又往南经过大纸房。村东就是府城的西门肘西的山下就是演武场。又向南一里半,经过石马泉。一池泉水在坡坳之间,水从此处溢出去,冯元成认为泉水的清冽不比慧山的泉水差。砌成方池,池上有废弃的基址,都是马元成的遗迹。志书说:“落日下泉水中照见有石马,所以这样起名。”又往南半里,是一塔寺,寺前有诸葛祠和书院。又向南经过中和、玉局两座山峰。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又向南,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从峡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有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溪北踏着山冈向西上登,二里,有坟丘在左面山冈之上,是阮尚宾的坟墓。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像门扇,上边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从此处以内,溪流深嵌在下方,山崖夹立于头顶上,全都狭窄倾斜,幽深杳渺。路沿着山崖顶端,紧靠着北面的山峰向西进去,一里多路,马不能再走,只得命令随行的人在溪边守马,顾仆也停在这里。
注释:¹清碧溪:在下关西北13公里。为点苍山18溪中风光最美的一溪,有上、中、下同潭。²一塔寺:《大明一统志》大理府寺观:“弘圣寺,在点苍山十峰麓,中有塔高二十丈,又名一塔寺。”此塔今存。³罨映:彼此掩覆而衬托,罨通“掩”。⁴深窅:幽深;深邃。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