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无诸国里,青春不是花时。
今日小园春半,百般红紫芳菲。
三岁无诸国里,青春不是花时。
今日小园春半,百般红紫芳菲。
喻良能

喻良能

婺州义乌人,字叔奇,号香山。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补广德尉。历迁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出知处州,寻以朝请大夫致仕。尝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即命颁行。为文精深典雅。有《香山集》、《家帚编》等。 ▶ 7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 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 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前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驾钝之材也。
(jì)¹不称²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³之。日啖(dàn)豆至数斗,饮泉一斛(hú),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介胄(zhòu)而驰,其初¹⁰若不甚疾。比¹¹行百余里,始振鬣(liè)长鸣,奋迅¹²示骏¹³。 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¹⁴(ān)甲而不息¹⁵、不汗¹⁶,若无事然¹⁷。此其¹⁸为马,受大¹⁹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²⁰,致远之材²¹也。值²²复襄阳,平杨幺,不幸²³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 日所受不过数升²⁴,而秣(mò)²⁵不择粟(sù)²⁶,饮不择泉。揽辔(pèi)²⁷未安,踊跃前驱。甫²⁸百里,力竭汗喘²⁹,殆(dài)³⁰欲毙然³¹。此其为马,寡取易盈³²,好逞易穷³³,驾钝³⁴之材也。
译文:良马值得赞美的不是力量,值得赞美的是素质。我有两匹马,过去曾经感到它们令人惊叹。它们每天要吃几斗豆,喝十斗泉水,但如果不是精细的饲料、洁净的水,那么宁愿饿死也不吃喝。给它们披上盔甲骑上奔驰,起初好象不太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才抖动马鬃长声嘶叫,加快速度显示出骏马的神速。从正午到傍晚,仍能跑二百里路。御掉马鞍、护甲,它们气不喘、身无汗,像没有跑路一样。这样的马,食量大但不随便接受,体力足但不逞能,是能跑千里的良马。在收复襄阳、讨平杨幺的时候,不幸先后死去。现在我所骑乘的马却不这样。每天吃的不超过儿升,而且不择马料精粗,喝水也不择泉水清浊。我跨上马还未掌牢缰绳,它就蹦跳着快速奔跑。才跑一百里路,就跑不动了,喘着粗气,浑身淌汗,就像要倒下去了一样。这样的马,吃的少,容易满足,喜欢逞能,但很快就跑不动了,是资质低下的驽马。
注释:本文见《金陀粹编》卷七,有题作《良马对》,前且有这么一段:“(绍兴七年)春正月,入见。上从容与谈用兵之要,因问先臣目:‘卿在军中,有良马否?’先臣日”,系岳珂口气,故删去。亦有题作《论马》。一般认为录自绍兴七年三月应召时与高宗的谈话。邓广铭《岳飞传》独认为考诸其他史料,乃岳珂所作溢美乃祖之作。¹骥:良马。²称:值得赞美。³故常:即故尝,过去曾经。⁴奇:感到惊奇。⁵啖:吃。⁶斛:量器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⁷精洁:精细洁净。⁸受:饮食。⁹介胄:铠甲头盔。此作动词用,披铠甲戴头盔。¹⁰其初:起初。¹¹比:及。¹²奋迅:加快速度。¹³示骏:显示出骏马的速度。古以十二地支计时,午时为中午11至12时,酉时为下午5至6时。自午至酉,即从正午到傍晚。可,可以跑到。¹⁴褫:解除。¹⁵息:喘息。¹⁶汗:流汗。¹⁷无事然:无事一样。¹⁸其:句中表推测、论断。¹⁹大:多。²⁰逞:逞能。²¹材:材料,此指马的素质。²²值:时值,适逢。²³幸:原文误作“事”,据《宋史》本传改。²⁴升:量名,一斗的十分之一。²⁵秣:饲料。此处用作动词,吃。²⁶粟:此指马的饲料。²⁷揽辔:掌缰绳。²⁸甫:刚、才。²⁹汗喘:出汗喘气。³⁰殆:几乎;近于。³¹欲毙然:要倒下去的样子。毙,倒下。³²盈:满足。³³穷:穷尽、力竭。³⁴驽钝:拙劣、低下。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渡 一作:度。)
一片春愁待酒浇¹。江上舟摇,楼上帘招²。秋娘渡³与泰娘桥,楼又飘飘,雨又萧萧。(渡 一作:度)
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岸上酒楼酒旗飘摇,我那满怀羁旅的春愁只能用美酒来消除了。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江风迅疾,落雨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注释:¹浇:浸灌,消除。²帘招:指酒旗。³秋娘渡:指吴江渡。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渡:一本作“度”。⁴桥:一本作“娇”。⁵萧萧:象声,雨声。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shēng)¹调,心字香²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清洗衣袍,在家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型的香呢?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注释:¹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²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型的香。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上片这五句,用跳动的白描笔墨,具体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这“江”,就是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即吴江。一个“摇”字,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一个“招”字,描写出江岸边酒楼上悬挂的酒招子正在迎风飘摆、招徕顾客,也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两句都着笔于景物的动态。句中特别点出了吴江的两个引人注目的地名,表现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这个渡口和桥都是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的,船经此处,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作者偏偏挑出这两个地名,这里透露出他触景生情,急欲思归和闺中人团聚,漂泊思归,偏偏又逢上恼人的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并连用两个“又”字。表示出他对这“不解人意”的风雨的恼意。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一剪梅》这个词牌,有叶六平韵和逐句叶韵两种写法。作者采用了逐句叶韵的格式,读起来更加铿锵悦耳。他还充分发挥了这种格式中四组排比句式的特点,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节奏感。这都使它更像一支悠扬动听的思归曲,增添了它的余音绕梁之美。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2275-2277页
2、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2134页

jiǎnméi ·zhōuguòjiāng

jiǎngjié sòngdài 

piànchūnchóudàijiǔjiāo jiāngshàngzhōuyáo lóushàngliánzhāo qiūniángtàiniángqiáo fēngyòupiāopiāo yòuxiāoxiāo  zuò   
guījiāpáo yínshēngtiáo xīnxiāngshāo liúguāngróngrénpāo hóngleyīngtáo 绿lejiāo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译文:夏日午后树荫下格外凉爽,独自来到池上的亭中吟诗。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¹
译文:静静观看蜜蜂忙碌感到很受教益,退想仙鹤们为何有如此美好的仪形。
注释:¹鹤仪形:喻君子的仪形。相传鹤是君子所化。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法酒¹调神气²,清琴入性灵³
译文:适当的饮些官酝可以调节精神,清正高雅的琴曲可以调养人们的性灵。
注释:¹法酒:按官府法定规格所酿造的酒。世称“官酝”。²调神气:调节精神。³性灵:性情。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浩然¹²已息,几杖复何铭³
译文:心胸开阔澹荡,毫无意义,当今为几杖作铭文,又有什么意义呢?
注释:¹浩然:形容心胸的开阔和滑荡。²机:机会,时机。³几杖复何铭:给几、杖作铭文。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郭璞《蜜蜂赋》),一生不曾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从不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这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但历遭打击,也曾产生过消极退隐的念头。这里“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一联出句从“看”字引出,是实写;对句“闲想鹤仪形”则从“想”字着笔,是虚写。相传鹤是君子所化(见《抱朴子》),所以“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在他另一首《鹤叹》诗里有:“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两句,就可以想象出“鹤仪形”的神态,及诗人曲折表达的高尚人格。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总的来说,这两句诗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构成了鲜明的感性形象,是极耐人寻味的。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古人饮酒,有的纯系纵情享乐,有的是为了消忧,诗人饮酒则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这与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说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是一致的。下句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紧承上联仍从“静”、“闲”两字着笔。表面上写得恬淡闲雅,而感情的伏流并不平静。

  接受“蜂教诲”,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当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深感苦闷。饮酒、抚琴,既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又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渴望用世与琴酒自娱,从写形的角度来看,是相反的,矛盾的;而从写神的角度来看,又是相成的,统一的。颔联和颈联正是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诗人的美好情操。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尾联作达观之语,正好与“鹤仪形”相契合,不失为君子风度。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浩然”是形容心胸的开阔和澹荡。“机”是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给几、杖作铭文,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几杖”在这里是偏义词,主要是说“杖”。刘向《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此诗末句暗用刘向《杖铭》之意,讽刺朝廷“有士不用”,而又不直接点破,只是说当今为几杖作铭,毫无意义。内心的不平,仅以反语微露而不使泻出,因而诗意就显得更为含蓄了。

  此诗写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诗人看到蜜蜂从中受到教诲,同时也联想到鹤的美好仪态;接着以酒调节精神,借琴陶冶性灵,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结尾作达观之语,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露出内心的不平。此诗写得含蓄蕴藉,颇耐咀嚼。结句用典,暗含讽刺,内心情感自然流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21-822页
2、 李常茂主编. 大语文读本 语句诗文[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9,104.

zhòuchíshàngtíngyín--liú

shùyīnzhèngyínchíshàngtíng

jìngkànfēngjiàohuìxiánxiǎngxíng

jiǔdiàoshénqīngqínxìnglíng

hàoránzhàngmíng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chǔ)¹声丁丁惊后土。
译文:众人扰攘纷杂的筑城,不敢停下手中筑土的木锤。木锤筑土的叮叮声都似乎惊动了大地之母后土。
注释:¹杵:筑土的木锤。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惊斫(zhuó)木作楼橹(lǔ)¹
译文:众多村落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所见的全部树木都砍来做瞭望高台。
注释:¹楼橹:古代用以瞭望敌情的无顶盖的木制高台。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责如风雨。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hē)责如风雨。
译文:天气寒冷的冬日白天短,工程进展却越发迅速。监工酷吏手挥棍棒,口吐恶言犹如暴风雨般猛烈。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译文:因为汉族的丞相方忧虑边疆,所以筑城的官员功劳很大获得了升迁。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戍。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戍。
译文:昔日那空旷的原野上没有城池的地方,现在却是狼烟燃起,排列着戍边将士。
君不见高城齾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君不见高城齾(yà)¹如鱼鳞,城中萧疏²空无人。
译文:你没见那那高大的城池参差起伏,如同鱼鳞般密集。但城池之中却已萧条荒凉,空无一人。
注释:¹齾齾:参差不齐的样子。²萧疏:稀疏冷落。

  这是一首揭露黑暗现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的诗。在腐朽的官僚统治下,好事亦会变成坏事。这里所写的“筑城”就是一例。筑城本是为了保卫人民,战争年代就更应如此。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变保民为扰民、害民。

  诗的前六句描绘筑城情景。诗人首先从听觉角度着笔,描绘出人声、杵声交杂的筑城景象。前两句使用顶针句式,上递下接,造成了一种连绵的气势。使人感到声声相连,不得停息。于是,后面“惊后土”三字才真实、自然、有着落。然后又从视觉角度着笔,描绘烧窑、斫木的情景,用了“遍村”、“望青”四字,村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所有的树木都砍来做楼橹,一幅全民动员的情景历历如绘。以上四句还只是一些现象,五六两句,诗人的笔触又深入一层。“工役急”,一个“急”字,引出了下一句“白棒诃责如风雨”,把手持棍棒,口吐恶言的监工酷吏,刻画的凶相毕露。这样大张旗鼓的筑城,究竟是否出于安全的考虑?如果确是这样即使苛责太甚也情有可原了。然而诗人告诉人们:“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原来,这个筑城运动是赖以“除美官”的手段。仅仅两句诗,无一贬词,而官僚政治的腐败,地方官吏的假公济私,却十足的勾画出来了,真是入骨三分,足见诗人眼光的敏锐,这两句是全诗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使全诗生色,在结构上也起着上下勾连的作用。

  诗的最后四句,意在描写筑城带来的后果妙在借题寄意,不着议论。诗人把他金刚怒目的强烈感情,完全融入四句对比鲜明的景物描写中去:昔日无城的广野,而今屯戍林立——这是写由“无”变“有”;然而只见高城鳞次栉比,却不见城中之人——这是写由“有”变“无”。筑城本是要保卫人民的,而今却无民可保了。人呢?那筑城的、烧窑的、斫木作楼橹的“万夫”哪里去了?远徙他乡了?布,筑城时不迁移,城筑好了哪有迁徙之理?原来是在“白棒诃责”之下,困顿而死了!那齾齾高城,正是筑城者的尸骨垒成;而筑城官员正可以借此邀功,加官进爵了,至于万民的死活,管他作甚!诗人的愤激之情,至此喷薄而出。

  在诗中,诗人不发一句议论,全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最有说服力。这首诗鞭笞的不仅仅是筑城的地方官员。那“忧边”的丞相,不管有无需要,不顾人民死活,只要筑城就给以奖掖提拔,虽无一贬词,却也昏庸可见了。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66-1267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fú)(róng)¹宛转在中洲。
译文:九月的江南,百花凋谢,唯有迟开的荷花还在水中的小洲附近绚丽绽放。
注释:¹芙蓉:此处为水芙蓉,即莲花。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miǎo)渺愁。
译文:远远望去,莲荷迎风起舞,依依动人,十分美丽,就像笑容满面的美人一样。日落时分,暮色沉沉,使人心生愁绪。
露洗玉盘金殿冷, 风吹罗带锦城秋。
露洗玉盘¹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译文:玉盘似的荷叶上渐渐凝聚颗颗露水,就像把荷叶洗过了一样;晚风吹来,成片的莲荷随风摆动,就像彩色的罗带一样,给附近的小城增添了别样的秋色。
注释:¹玉盘:指荷叶。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译文:眼前莲荷的清幽景色别具风姿,使人看了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产生伤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