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孙盈槛秀,天柱耸云奇。阴锁安禅石,根侵洗砚池。
龙孙盈槛秀,天柱耸云奇。阴锁安禅石,根侵洗砚池。
珑璁伸粉节,偃蹇郁虬枝。敢谓桃兼李,羞邻雪后姿。
珑璁伸粉节,偃蹇郁虬枝。敢谓桃兼李,羞邻雪后姿。
释德洪

释德洪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6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香叆雕盘,寒生冰箸,画堂别是风光。主人情重,开宴出红妆。腻玉圆搓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双歌罢,虚檐转月,余韵尚悠扬。
香叆(ài)雕盘¹,寒生冰箸(zhù)²,画堂别是风光。主人情重,开宴出红妆³。腻(nì)玉圆搓(cuō)素颈,藕(ǒu)嫩、新织仙裳。双歌罢,虚檐(yán)转月,余韵尚悠扬。
译文:香烟缭绕升出于雕镂的彩盘,寒气从冰柱中生发出来,画堂里别有一般风光。主人情意重,设宴席还请出美女。歌女的颈项洁白圆润,似用软玉搓捏而成,藕色裙子如仙女的新织的衣裳。几首歌唱完,月亮已转过凌空的房檐,余音还悠扬不绝。
注释:¹香叆雕盘:指香烟缭绕升出于雕镂的彩盘。香,指烧香冒出的香烟。叆,香烟缭绕袅袅升腾,有如云雾霭霭。雕盘,雕镂彩釉的烟盘。²寒生冰箸:寒气从冰柱中生发出来。冰箸,指屋檐上滴水冻结的冰柱。亦称冰条。箸,筷子。³红妆:陪酒侍宴的歌女。⁴藕丝:颜色名,与藕色相类的颜色。⁵虚檐转月:月光悄悄地从静寂的屋檐转照下来。指时间已久。
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坐中有狂客,恼乱愁肠。报道金钗坠也,十指露、春笋纤长。亲曾见,全胜宋玉,想像赋高唐。
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¹,应谓寻常。坐中有狂客²,恼乱愁肠。报道金钗坠也,十指露、春笋³纤长。亲曾见,全胜宋玉,想像赋高唐。
译文:这歌声,人间哪里去找,那些司空见惯的女伶,实在也太寻常了。在座的狂放的客人,心绪缭乱。歌女说金钗落了地,正要捡,十指露出来,如春笋般细长。我亲自看见了,比《高唐赋》里还要美的人。
注释:¹司空见惯:谓事之常见者。²狂客:此指作者自己。言被歌女美貌艺伎着迷得发狂的人。³春笋:形容歌女的十指尖尖,像春笋初发般媚入。⁴宋玉:战国时楚国的辞赋家,或称屈原之弟子,曾事顷襄王。作《高唐赋》,描写了一个妙丽的巫山神女。

  词的上片,一开头先展现出堂宇的一片清凉明丽的夏日景象:雕盘中升腾缭绕着的霭霭烟香,堂上陈置着冬日储存的天然冰块,满屋清香扑鼻,又时感浑身清凉。爽凉舒适的环境,为下文妙丽“红妆”的出场,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主人情重”的盛意,进行了渲染。下面“腻玉圆搓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歌女“啭春莺”的外貌美。而“歌声罢”三句,则极写歌声的馀音回荡,显出灵动悄恍之美。你看,当歌声停歇之后,人们才如梦初醒般看到月光已从静寂的屋檐下爬了进来,因为歌声太迷人了,听得也太专注了,所以忘记了时间的飞逝。不仅如此,那悠扬美妙的歌声馀音,似乎还在人们耳边飘荡回旋不止呢!这是暗用了《列子·汤问》“曹娥善歌”的故事寓意:“昔曹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词借此典故,夸张地表现了啭春莺的歌声极强的感染力,有如曹娥的“馀音绕梁”,给人以无限想象的馀地,说明歌女不仅外貌美而其歌声更美。

  下片转向了作者对绝代佳人的惊讶和赞叹。“人间,何处有?”像啭春莺这样美貌而绝伦的歌手,人间无处去找那些司空见惯的女伶,实在是寻常。“坐中狂客,恼乱愁肠”,作者不禁为之心绪缭乱,“狂”态百出,不知如何是好了。蓦然间,“报道金钗坠也。”歌女一声尖叫,作者的视线也立即随着她的手伸向地面去捡拾金钗——一只纤长细嫩的手臂煞时从舞袖中袒露出来:十指尖尖,如春笋初发,愈加可爱无比。这个突发的小插曲,却骤然增添了歌女的另一层美丽,启示人们对她整体部位美的想象和思索,意味无穷。于是,词情便顺利地转向了虚处的渲染和烘托:“亲曾见,全胜宋玉,想象赋《高唐》。”意谓:宋玉在其《高唐赋》中塑造的巫峡妙丽神女,是出自他的艺术想象,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我自己这番亲眼所见,却无与伦比,她的美,远远超过了宋玉笔下的神女。这段话,是作者的自言自语,一如痴人痴话,任其倾慕思恋之情,全从心底款款流出。在感慨万千中,将无穷思绪引向无边无际的时空之中。美人不多见,也难能再相遇,作者此时似乎还交织着一种怅然若失的人生感受,遗憾不已。

  这是苏轼一首显著的婉约词,写得灵动逼真,意趣盎然。这首词虽然也受到柳永词的影响——如“腻玉圆搓素颈”,全用柳永《昼夜乐》。然而从词的整体艺术格调来说,它感情纯真丽自然,与柳永词的华丽浓艳不同,而有所超越。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63-264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7-148

mǎntíngfāng··xiāngàidiāopán--shì

xiāngàidiāopánhánshēngbīngzhùhuàtángbiéshìfēngguāngzhǔrénqíngzhòngkāiyànchūhóngzhuāngyuáncuōjǐngǒunènxīnzhīxiānshangshuāngyánzhuǎnyuèyùnshàngyōuyáng

rénjiānchùyǒukōngjiànguànyīngwèixúnchángzuòzhōngyǒukuángnǎoluànchóuchángbàodàojīnchāizhuìshízhǐchūnsǔnxiānzhǎngqīncéngjiànquánshèngsòngxiǎngxiànggāotáng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凄风¹(xī)(lì)²飞严霜³,苍鹰上击翻曙光
译文:萧瑟的秋风里飘飞着严霜,雄鹰展翅直上九霄迎接那曙光。
注释:¹凄风:指秋风。²淅沥:风声。³严霜:寒霜。⁴翻:飞翔。⁵曙光:黎明的阳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云披¹雾裂²虹霓(ní)³断,霹雳(chè)平冈。
译文:铁翅冲破云雾,斩断长虹,挟带着雷电掠过平旷的山岗。
注释:¹披:分开。²裂:冲破。³虹霓:彩虹。⁴霹雳:响雷,震雷。⁵掣电:闪电。⁶捎:掠过。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huā)¹劲翮(hě)²剪荆棘,下攫(jué)³狐兔腾苍茫
译文:忽然俯冲下来,披荆斩棘,抓起狐狸与兔子又重回九天之上。
注释:¹砉然:象声词。这里指鹰俯冲时发出的响声。²劲翮:强劲有力的翅膀。³攫:抓取。⁴苍茫:指天空。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爪毛¹吻血²百鸟逝³,独立四顾时激昂
译文:利爪存毛,钢喙沾血,百鸟纷纷躲藏,雄鹰环顾四周,无人能敌,不禁慷慨激昂。
注释:¹爪毛:爪上带着毛。²吻血:嘴上沾着血。³百鸟逝:各种鸟都逃避躲藏起来。⁴独立:单独站立。⁵激昂:心情振奋,气概昂扬。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炎风溽(rù)¹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²
译文:不料湿热的夏天骤然而至,抱病的雄鹰羽毛尽脱,元气大伤。
注释:¹炎风溽暑:盛夏又湿又热的气候。²摧藏:摧伤,挫伤。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草中狸鼠足为患¹,一夕十顾²惊且伤。
译文:草丛中的狐狸与老鼠居然也敢乘人之危当面骚扰,一夜之中挑衅不断,令人寝食难安。
注释:¹为患:形成危险、灾祸。²一夕十顾:一夜之间多次张望。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但愿清商¹复为假²,拔去³万累云间翔。
译文:雄鹰只愿凭借下一个天高气爽的秋季,挣脱重重枷锁再上万里云间。
注释:¹清商:清秋。²假:凭借。³拔去:摆脱。⁴万累:各种束缚。一作“万里”。⁵云间:指天上。

  此诗以笼鹰自喻抒发了作者当年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时的豪情壮志,以及失败后遭到迫害摧残的悲愤;渴望有朝一日能冲出樊笼,展翅高飞,实现其宏伟抱负。

  诗的前半部分,极写鹰击长空,叱咤风云的雄姿。前两句“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说苍鹰不畏严寒,迎着曙光,上薄云天。“云披雾裂虹霓断,霹翻掣风驰”中的“凄风”、“严霜”这些冷色调的字眼,使整个画面弥漫着肃杀之气。而“虹霓”、“霹翻”等词,又平添几笔耀眼的暖色。“砉然劲翻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以粗放之笔写苍鹰的作为,“一剪”、“一攫”刚劲利索,可谓所向披靡。“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回顾时激昂”,以特写手法刻划苍鹰的神采,气宇轩昂,不同凡俗。这里的“荆枣”、“狐兔”既切合时景,又蕴含政治寓意。

  柳宗元礼赞苍鹰,读者想要知道作者的真意,可从他坦陈心事的书信中寻找答案。《寄许京兆孟客书》云:“宗元早岁,与负罪者友善,始奇其能,谓可以立仁义,裨教化。过不自料,勤勤免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不知愚陋,不可为强,其素意如此也”。又云:“年少气锐,不识几徵,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果陷刑法,皆自所求得之,又何怪也?”这里虽有自轻自责的意思,但他并不讳言“永贞革新”之际,怀有济世救民的志向,期望“一心直遂”,取得成功。柳宗元少年得志,位居显要,那种卓厉的气概,就活似矫健的苍鹰。

  诗的后半部分,写形势陡变,苍鹰突遭厄运,困蹇惶恐,日夕不安。“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以季节更替喻政局变化,以脱毛换羽暗指自身受到迫害。“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以狸鼠为患喻处境险恶,以寤寐不宁直抒胸中的积愤。柳宗元一朝谪废,饱尝奔窜禁锢之苦,形容自己犹如翼摧羽折,任人宰割的落难之鹰,是很自然的,也是很贴切的。诗的结尾两句“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是体现出诗人企盼“起废”的急切心情。这种心情在他的书信中再三再四的倾吐过。这首诗充分地展示了柳宗元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自信,及对迫害者的鄙视。

  金元好问评柳诗云:“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一《论诗绝句》)一语道破了柳宗元诗歌感情深沉,弦外有音的特点。这首《笼鹰词》正体现了柳诗的这一特点。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6
2、 吕国康.笼中鹰凌云志——柳宗元《笼鹰词》赏析[J].零陵学院学报,1993,02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善¹²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³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lín)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zhé)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¹⁰声哉?”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停留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注释:¹善:擅长。²鼓:弹奏。³志:志趣,心意。⁴善:好,好的,表赞美。⁵峨峨:高耸的样子。⁶洋洋:宽广的样子。⁷得:体会。⁸卒:同“猝”,突然。⁹操:琴曲。¹⁰逃:隐藏,躲避。
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
朝见裴(péi)叔则¹,朗如行玉山。
译文:见君如见晋人裴叔则,如行玉山之上,朗然照人。
注释:¹裴叔则:即晋朝的裴楷,尝任中书令,人称裴令公,仪容儁伟。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¹
译文:君之胸怀之阔大,如黄河落天,直入东海,当纳入其间矣;
注释:¹“黄河”二句:以黄河入海喻裴十四胸怀的阔大。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身骑白鼋(yuán)¹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译文:君之浩瀚,即使是河伯也不敢骑白鼋冒然横渡;君之高大,纵是用堆积得高如南山的黄金买君一顾,也是值得的。
注释:¹白鼋:指白色的大鳖。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pái)(huái)六合¹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译文:君徘徊于六合之中,而无相知之人,如今看天上的浮云,即将飘然西去矣。
注释:¹六合:上下四方谓之六合。

  裴十四,是一位超尘脱俗之士。他即将离别李白而西去,诗人作这首诗赠别。

  “裴叔则”,即晋朝的裴楷,尝任中书令,人称裴令公,仪容儁伟,“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世说新语·容止》)因为与主人公同姓诗人借裴叔则代指裴十四,言裴十四仪表堂堂,清朗如玉山,光彩照人。“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河间。”黄河水从西部飞流直下流向中原,一泻万里,奔流入东海。此诗以奔腾的黄河水,象征裴十四宽阔宏大的襟河。诗人倒插喻意在前,一笔点醒于后,手法变幻矫健。

  诗至五、六句,转入别意,叙写裴十四的遭际和他的不贪图富贵的性格。“身骑白鼋不敢度”,骑白鼋,语出屈原《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骑鼋的人,自然是裴十四。诗人用汹涌的水势,比喻社会环境的险恶和人生道路的艰难,裴十四身骑白鼋,面对汹涌的江水,不敢度过。“金高南山买君顾”句,借用郑子瞀的故事,见《列女传》卷五《节义传》,郑子瞀是楚成王的夫人,一日,与成王共登台,“王曰:‘顾,吾又与女千金,而封若父兄’,子瞀遂不顾。子瞀曰:‘不顾,告以夫人之尊,示以封爵之重而后顾,则是妾贪贵乐利以忘义理也’。”千金难买一顾,表现郑子瞀不贪贵乐利的品格;高比南山的金银,定然也难买裴十四的一顾,运用郑子瞀的典故,是为了盛赞裴十四的高贵品格。在那险恶的政治环境里,襟河豪迈的裴十四不肯摧眉折腰,不肯为富贵而忘义;在“众人皆醉”的庸俗的黑暗社会里,裴十四难觅知音,“徘徊六合无相知”句,揭示了品格磊落的人不容于世的生活真实。结尾“飘若浮云且西去”,写裴十四即将西去,行踪飘忽不定,点到赠别上;以飘若浮云状其人,也为裴十四涂上了灵异脱俗的光彩,与全诗诗意相吻合。

  赠别诗,除了抒写离绪别情以外,还可以颂美离别者,描绘和刻画他们的形象、思想、品格、精神面貌,表达诗人对他们的钦慕、敬仰的感情。《赠裴十四》就是如此。李白用诗人的心灵,自己的品格和审美情趣,去感知对方,因此,在裴十四身上,读者看到了诗人的个性、气韵和精神,沈德潜说:“黄河落天二语,自道所得。”(《唐诗别裁集》)李白也亲历“身骑白鼋不敢度”的社会环境,也同样具有“金高南山”难买一顾的品格,也同样为世俗所不容,甚至到达“世人皆欲杀”(杜甫语)的地步。用颂美友人的诗赠给友人,引为知音,并在友人的精神风貌里,照见自己的襟河和人格,是《赠裴十四》诗思想艺术的基本特征。

zèngpéishí--bái

cháojiànpéishūlǎngxíngshān

huángluòtiānzǒudōnghǎiwànxiěxiōng怀huáijiān

shēnbáiyuángǎnjīngāonánshānmǎijūn

páihuáiliùxiāngzhīpiāoruòyúnqiě西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万里投荒¹已自哀,高秋寓目²更徘(pái)(huái)³
译文:被贬荒远之地离家万里已是哀伤至极,满眼萧条秋景让人更加惆怅迷茫。
注释:¹投荒:贬谪、流放至荒远之地。²寓目:过目。³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动。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¹莫归戎马²乱,故人何在塞(sài)鸿来。
译文:京师战乱不要回,这种动荡时期我的旧友又在哪里?
注释:¹上国:京师。²戎马:战争。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¹下楚台²
译文:想到家事国事自己都无能为力,趁着夕阳未至,一人走下楚台。
注释:¹残阳:夕阳。²下楚台:走下楚台。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题目透露时间和地点,时间为重阳节,地点是荆州(作者被贬之地)。过去没有高铁,无法快速回家;没有手机,无法同亲人们及时联系。一个被贬谪之人又逢佳节,我们应该能猜出来诗歌的情感是悲伤的。

  首联是起,作者独登高台,想到自己离家万里,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极目远眺,看到是秋天的肃杀之景,更加惆怅迷茫,首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是承,作者愁绪满怀,想到了喝酒解愁。喝的是浊酒,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作者的收入一般,杜甫在《登高》也是“潦倒新停浊酒杯”。任凭酒再凉,我也要一饮而尽,可见作者的愁思之重。喝了很多,很难不醉。(恳请方家指教,这句让人费解)再次远望,发现黄菊因为天气暖和也未盛开,想看美景消愁,结果看到不少心中之景。

  颈联是转,由写自己转到了写国家。京师战乱,不要归去,这里有作者的忧国之情,第六句紧承第五句而来,国家不太平,我的故友现在在哪呢?不经意间看到了天上的鸿雁,想到了自己仍在漂泊,想到了朋友至今杳无音信,感伤自己,思念朋友。

  尾联是合,尾联多是卒章显志。无奈是必须圈点勾画出来的,对于自己的事,自己无能为力;对于国家的事,也爱莫能助,往远处看,发现天已经快到傍晚了,我也没啥心情,趁着夕阳未至,我一人走下楚台。

zhòngyángjīngzhōuzuò--róng

wàntóuhuāngāigāoqiūgèngpáihuáizhuóláorènlěngnánzuì

huángyīnxuānquèwèikāishàngguóguīróngluànrénzàisāi鸿hónglái

jīngshígǎnshìnàidàicányángxiàchǔt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