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清风自楚台,公堂葱郁玳筵开。
旌幢映座千峰日,鼓吹喧天万壑雷。
秋水几行挥玉箸,春葱千指送金杯。
甘棠不独留遗爱,会见翻为调鼎梅。
一扇清风自楚台,公堂葱郁玳筵开。
旌幢映座千峰日,鼓吹喧天万壑雷。
秋水几行挥玉箸,春葱千指送金杯。
甘棠不独留遗爱,会见翻为调鼎梅。
喻良能

喻良能

婺州义乌人,字叔奇,号香山。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补广德尉。历迁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出知处州,寻以朝请大夫致仕。尝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即命颁行。为文精深典雅。有《香山集》、《家帚编》等。 ▶ 7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倦童¹疲马放松门²,自把长筇(qióng)³倚石根
译文:疲惫的随行人马都留在寺门,一根竹杖扶我继续登临石壁。
注释:宝公塔:宝公名宝志,为南朝高僧,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卒,葬于钟山定林寺前,梁武帝为建塔于其上,名宝公塔。塔前有寺。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子王雱卒,其祠堂就在宝公塔院。¹童:指随行的童仆。²松门:松木为门,此指寺门。³筇:筇竹,可作拐杖,因称杖为筇。⁴石根:大石的底部,这里指石壁。
江月转空为白昼。
江月转¹空为白昼。岭云分暝(míng)²与黄昏。
译文:升空的皓月要将星空转为白昼,绕岭的重云想把黑夜分给黄昏。
注释:¹转:运转。²暝:日暮,夜晚。
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cén)¹声随起,鸦矫²荒寒影对翻。
译文:小鼠磨牙打破了塔中的岑寂,寒鸦振翅掠过投下了移动的清影。
注释:¹岑寂:寂静,寂寞。²矫:举起,昂起;这里是振翅的意思。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主客,道人¹忘我我忘言。
译文:面对此景此情已分不清谁主谁客,同游大化,道人与我两两相望无言。
注释:¹道人:得道之人,这里指守塔院的僧人。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此首七律作于诗人的晚年,叙写诗人在一个黄昏登宝公塔的所见所感。诗中描写了一派静谥而开阔的景色,表现出诗人饱经忧患与挣扎之后力求超脱的心境。此诗造语奇警,组合新巧,炼字取意精严娴熟。

  诗的首联描写了登塔前的一路艰辛。从“倦童疲马”四字透出路遥行艰之状,“长筇倚石根”说明山石巍峨,攀登不易。而倦童疲马留于寺门与诗人拄杖登山的情形恰成鲜明对比,通过童仆和马匹的倦怠疲惫,反衬出诗人登山临水、意兴无穷的精神。诗中出现的诗人形象:一个不避险远的“有志者”。

  颔联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江上升起的皓月驱走了黄昏时苍茫的夜色,将黝暗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岭间飘浮的云影加深了暮色的昏暗,像是将暝色分给了黄昏。这两句状写江上山间由黄昏转入月夜时光影的明暗变化,极为工妙。夜空本不可转,暝色也不能分,然而诗中说“转空”、“分暝”,已是一奇;以月转空,以云分暝,则将月和云赋予了活力和生命,又是一奇;明明是入夜,却说转为白昼,黄昏本是虚无,却说分予暝色,更是奇上加奇。这联中“转空”、“分暝”都是诗人独造之词,然而在全句中不显得生硬晦涩,耐人咀嚼回味。

  颈联续写登塔的所闻所见:老鼠轻微的一动便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声音随之而起;乌鸦在荒寒的空中高飞,投下它们翻飞的身影。这两句通过极细微的描写,表现了山间入夜时分的宁静和荒寒,“鼠摇”的声响十分微弱,但犹可听见,说明空山幽寂,古塔阒静。乌鸦在夜空中飞过本是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可鉴,正表现了月色的明朗。这一联造语也很奇警。“鼠摇”、“鸦矫”脱胎于卢纶的“斗鼠摇松影”和杜甫的“雁矫衔芦内”,但组合新巧,对仗自然,体现了诗人炼字取意的精严娴熟。

  如此静谧开阔的景色令诗人心旷神怡,深深陶醉,甚至忘记了尘世的烦扰和纷争,如同要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尾联表现了诗人这种物我两忘的感受。“当此不知谁客主”一句,李壁注引《襄阳记》:“司马德操尝诣庞德公,值其上冢,径入室,呼德翁妻子,使速作黍。须臾,德翁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诗中的“客主”就是指诗人自己与寺中僧人。结尾二句虽然只是刻画一种感受,却并不离登塔的主题,虽不写景,而景由此可见。

  全诗描绘了荒山、冷月、寒鸦的清冷幽僻之景,虽一字未提墓塔,却全然是墓塔周围特有的氛围,突现了游览地的固有特征。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9-221页
2、 范能船,朱晓松选注.游览诗一百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83页

dēngbǎogō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juàntóngfàngsōngmén chángqióngshígēn 
jiāngyuèzhuǎnkōngwéibáizhòu 
lǐngyúnfēnmínghuánghūn 
shǔyáocénshēngsuí jiǎohuānghányǐngduìfān 
dāngzhīshuízhǔ dàorénwàngwàngyán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
百尺朱楼¹临大道。楼外轻雷²,不间³昏和晓。独倚阑(lán)干人窈(yǎo)(tiǎo)。闲中数尽行人小。
译文:高大华丽的红色阁楼挨着宽阔的大道。不论黄昏还是清晨,楼外总是传来轻雷似的车声。美好的女子独自凭倚着楼畔的栏杆,无聊得把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细数。
注释:¹朱楼:华丽的红色楼房。²轻雷:喻车声。³不间:不间断的。⁴窈窕:形容女子的美好。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一霎(shà)¹车尘生树杪²。陌上³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lǎo)
译文:道路上车来车往都没有在楼前停下,无情的向前驰去卷起飞尘,扑向树梢。路上的行人和楼间的女子啊,都在这红尘间不知不觉地老去了。傍晚西风吹过,下起了雨,那个楼上的女子明天又要伤心了,因为路上积水,她等待的那个人又不会来了。
注释:¹一霎:一阵。²树杪:树梢。³陌上:指游子。⁴楼头:指思妇。⁵薄晚:临近傍晚。⁶流潦:指雨后路上流水或沟中积水。

  这是王国维最有名的一首词,其隐喻多义的文学意象、自然流露的哲理思致和悲天悯人的意识形态,在《人间词》中最具代表性。

  判断一首词有无言外之意,要看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思想状态,还要看他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更要看作品本身的口吻和姿态。为什么说这首词不是一首传统性质的思妇之作,而是包含了哲理与意识形态之隐喻的作品?因为,当我们读到“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这一句的时候,会强烈感觉到: 那“陌上楼头”之辽阔广泛,那“尘中”的痛苦,“老”的悲哀,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当有了这种感受,再品味整首词就会发现,这首词几乎每一句都包含隐喻之义。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这是写思妇居住的环境。古人常以居处之高来象征楼内人的高洁与脱俗,所以这是在烘托人物形象。“临大道”,是为引出下一句“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轻雷”是指大道上的车马声。杜甫《乐游园歌》云 “白日雷霆夹城仗”,李商隐《无题》诗云 “车走雷声语未通”,都以雷声形容大道上的车马声。“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的是思妇,那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美丽女子,站在高楼上盼望爱人归来,颇有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意味。如果我们单从这个角度看,则这上半阕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思妇词。

  下半阙“一霎车尘生树杪”的意思是说:楼上的思妇注意着远方驰来的每一辆车子,希望有一辆是她爱人乘坐的。但那些车子都没有在楼前停下,而向前驰去,只留下令人失望的车尘。所谓“尘”,其实是一种污染。那京洛的尘土是用来比喻世俗污染的。楼外的行人固然避不过,楼上的观察者也避不过。

  “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之辽阔广泛,那“尘中”的痛苦,“老”的悲哀,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老”字,有零落凋伤的意思。你可以是清高的也可以是理性的,但是只要你没有割断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你所爱和所关怀的人和事,你就无法摆脱同他们一起零落的命运。所以,此句是出自苦难众生的叹息,是自古至今所有善于观察人生却无力把握命运的智者的共同悲哀。此句颇似辛弃疾的《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中“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傍晚时下起雨来,明天大街上将到处是污水与泥泞,路人将如何行走?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不也一样贯穿着许许多多无常的变化吗?此句极着力,极曲折。用意难明,焉能谓之“不隔”?虽然“隔”,亦不失为佳作。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老庄之徒,他们总是站在高高的云端,讽刺嘲笑这个世界的庸常和忙碌;另一类是儒家之徒,他们从感情上与这个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从理智上又不接受这个世界的肮脏,他们致力于改变世界,却又常常遭受到沉重的甚至致命的打击。王国维属于后一类。他在词中登高望远,但他的视线永远关注着人间而不是天上。

  从高楼俯视大道,会产生这么多联想,大概也只有王国维这种兼有诗人和哲学家气质的人才能做到。其实他还写过一首咏蚕诗,诗中说,蚕辛辛苦苦操劳,繁殖子孙,然后再“辗转周复始”,它这一生到底为什么呢?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活着到底为什么”的问题。人之不同于其他生物,是因为人有理想而且有实现理想的智慧。但人的短暂一生往往不但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还要忍受许多苦难。这当然是一种悲观的人生观,也许是应该被批判的。但须看到,王国维的这种悲观正是由于他对人生的极度执著造成的。楼中那个窈窕女子,尽管楼外有“轻雷”的噪音,有“树杪”的车尘,有“薄晚”的风雨,有“明朝”的流潦,但她所关怀、所期待、所爱的,仍然都在楼外的大地而不在飘渺的虚空,她与大地上的那个世界始终休戚相关。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先生

diéliànhuā ·bǎichǐzhūlóulíndào

wángguówéi jìnxiàndài 

bǎichǐzhūlóulíndào lóuwàiqīngléi jiānhūnxiǎo lángānrényǎotiǎo xiánzhōngshǔjìnxíngrénxiǎo 
shàchēchénshēngshùmiǎo shànglóutóu dōuxiàngchénzhōnglǎo wǎn西fēngchuīdào míngzhāoyòushìshāngliúliáo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钟鼎(dǐng)¹山林²都是梦,人间宠辱(rǔ)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³
译文:无论在朝为官,还是隐于山林都是幻梦,何必为宠辱得失自我惊扰(皆要宠辱不惊)。只愿休饮如同甘露之美酒,夜吟冰雪之诗句,以此悠闲过一生。
注释:浮梁:县名,宋属饶州。¹钟鼎:钟鸣鼎食,古代富贵人家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生活奢侈豪华。²山林:指隐居乡野。³裁冰:作诗。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译文:犹记得小时候,窗外风雨两人同宿夜语的手足情谊。送行路上牵挂前方不知有谁继续陪伴你。山色青翠如黛眉休水如同镜子清澈无波。
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公乃往燕晏子之家,饮酒,酣,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耶?”
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公乃¹往燕晏子之家,饮酒,酣(hān)²,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³耶?”
译文:齐景公有个非常疼爱的女儿,他想将她嫁给晏子。景公于是到晏子家宴饮,正喝得痛快的时候,景公看见了晏子的妻子,说:“这就是先生的妻子吗?”
注释:¹乃:于是,就。²酣:饮酒尽兴。³内子:指妻子。
晏子对曰:“然,是也。”
晏子对曰:“然¹,是也。”
译文:晏子回答说:“是的,这是我的妻子。”
注释:¹然:常作表示肯定的答语。
公曰:“嘻!亦老且恶矣。寡人有女少且姣,请以满夫子之宫。”
公曰:“嘻!亦老且恶矣。寡人有女少且姣,请以满夫子之宫。”
译文:景公说:“嘻!她又老又丑。寡人有个女儿年轻又容貌娇美,请让她充实先生的内室。”
晏子违席而对曰:“乃此则老且恶,婴与之居故矣,故及其少且姣也。且人固以壮讬乎老,姣讬乎恶,彼尝讬,而婴受之矣。君虽有赐,可以使婴倍其讬乎?”再拜而辞。
晏子违席而对曰:“乃此则老且恶,婴与之居故矣,故及其少且姣也。且人固以壮讬(tuō)¹乎老,姣讬乎恶,彼尝讬,而婴受之矣。君虽有赐,可以使婴倍其讬乎?”再拜而辞。
译文:晏子离开坐席回答说:“如今我的妻子确实又老又丑,可是我与她共同生活的时间很长了,过去也曾经赶上她又年轻又漂亮的好时候。况且人本来就是壮年托身于人一直到老年,从漂亮时候托身于人一直到变丑。她曾托身于我,而我也接受了她的托付。君上虽然有所恩赐,但可以因此让我违背我妻子的托付吗?”晏子拜了两拜谢绝了。
注释:¹讬:同“托”,委托。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玉树¹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²秋。
译文:《玉树后庭花》曲终人散,国破家亡,一行大雁南飞送走石城的秋天。
注释:¹玉树:《玉树后庭花》为宫体诗,也是宫中流行的歌词。²石城:石城特指南京,因为南京又称为石头城,所以石城又是南京的别称。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江山¹不管兴亡事,一任²斜阳伴客愁。
译文:山川、江河依旧,从不管六朝兴亡更替,任凭那斜阳伴随着游子的愁思。
注释:¹江山:犹言山川、江河。²一任:任凭。

  七绝《再过金陵》是一首咏史诗。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秋风瑟瑟,大雁南飞,诗人再过金陵,面对六朝残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国之思。那西落的夕阳,其实也是江河日下的唐王朝的象征。“一任斜阳伴客愁”,面对夕阳,无数诗人以自己的诗作营构出凄清晚照中的诗词世界。

  特别最后两句是说,山川、江河依旧,它们并不管六朝兴亡更替,谁主沉浮,也不管过往凭吊之客人发出的感叹与悲愁,依然任凭斜阳西照。诗人目睹安史之乱后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的现实,喻以古鉴今,发出深深的感慨,语调凄凉,心事沉重。

  斜光照临,日薄西山,处于社会动荡或家业不幸中的人们,更易因以而产生江山己尽、家国衰败的情怀。面对破碎江山,且又斜阳一片,江山不知愁苦,空怀一腔热血,深感悲情万千。

zàiguòjīnlíng--bāo

shùzhōngwángshōuyànxínggāosòngshíchéngqiū

jiāngshānguǎnxìngwángshìrènxiéyángbàn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