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正定,作正观。众生受苦,我心何安。随类现身无处觅,天风卷海夜涛寒。
入正定,作正观。众生受苦,我心何安。随类现身无处觅,天风卷海夜涛寒。
释法薰

释法薰

暂无信息 ▶ 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凌波¹仙子静中芳²,也带酣(hān)³学醉妆。
译文:堂前池中的荷花如凌波而行的女神,静静地散发着芳香。那花朵的颜色好似醉酒的贵妃脸上的晕红。
注释:¹凌波:驾波而行,这里是形容荷花如驾波而行的仙女。²静中芳:指莲荷在静静地散发它的芳香。³酣红:因酒醉而脸上呈现的红色。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xiǎng)¹(liǎn)斜阳。
译文:迎着朝露开放得很有情意,傍晚,又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
注释:¹一饷:片刻功夫,一会儿功夫。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泥根玉雪¹元无染²,风叶青葱亦自香。
译文:它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但它洁白如雪,一尘不染。它的叶片,青葱碧绿,散发着特有的清香。
注释:¹玉雪:形容莲荷的根洁白如雪。²无染:不被污染。意谓荷莲之根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但它仍然长得洁白如玉。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想得石湖¹花正好,接天²云锦³画船凉。
译文:想到此刻自己家乡的荷花正开得繁闹,湖水与天相接,浮云倒映水中如云锦,游船画舫穿梭其中。
注释:¹石湖:地名,在今苏州市西南十里处。那儿风景优美,与太湖横塘相连相通。相传春秋时越国谋臣范蠡为越灭吴后功成身退,从这里与西施一起入湖。范大成晚年居此地,宋孝宗曾亲笔书写“石湖”两字以赐。²接天:形容石湖广阔,湖水远望不见边,水与天接。³云锦:浮云映在湖水中,石湖变得如云锦一般。⁴画船:华丽的船。

zhōuzháitángqiánhuā--fànchéng

língxiānzijìngzhōngfāngdàihānhóngxuézuìzhuāng

yǒushífēnkāixiǎoqíngxiǎngliǎnxiéyáng

gēnxuěyuánrǎnfēngqīngcōngxiāng

xiǎngshíhuāzhènghǎojiētiānyúnjǐnhuàchuánliáng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¹(qiè)²与君泪,两处滴³池水。
译文:试将我和你的眼泪,分别滴入两处池水。
注释:¹试:尝试。²妾: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³两处滴:分两处滴入。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看取芙蓉花¹,今年为谁死²
译文:看看池里的芙蓉花,今年因为谁而败死。
注释:¹芙蓉花:即荷花、莲花,也称芙蕖。²为谁死:因为谁而死,意思是谁使得荷花败死了。

  在同时的朋辈诗人中,韩愈推重的莫过于孟郊,他曾称赞道:“及其孟郊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贞曜先生墓志铭》)盛赞其艺术构思之精巧。艺术构思是很重要的,有时决定着创作的成败。比如说写女子相思的痴情,这该是古典诗歌最普遍最常见的主题了,然而,艺术构思不同,诗的风貌也不同。薛维翰《闺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阁。不笑不复语,珠泪纷纷落”。此诗以落泪写怨情之苦,构思平平。李白笔下的女子就不同了:“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这首诗也写掉泪,却说希望丈夫回来看一看以验证自己相思的情深(全不想到那人果能回时“我”将破涕为笑,不可能有泪如泉),这傻话正写出十分的情痴。但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这诗却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致使“太白爽然若失”(见《柳亭诗话》)。因为武后已有同样的构思在先,李白的诗句尚未能出其左右。孟郊似乎存心要与前人争胜毫厘,写下了这样一首构思更为奇特的“怨诗”。

  此诗写的是一位女子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诗人既没有叙写思妇独守空房的凄凉感受,也没有刻画她零泪叹息的忧伤情貌,而是通过女主人公一种新奇的设想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全诗在艺术构思上独辟蹊径,用“芙蓉花”被泪水浸死的假想之词将闺中怨妇的哀怨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诗女子要求与丈夫(她认定他也在苦苦相思)来一个两地比试,以测定谁的相思更深。相思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没大小,没体积,没有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还真不容易。可女子想出的比试的法儿是十分奇妙,十分匪夷所思的。她要试着把他们两个人的眼泪,各自滴在莲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莲花,将为谁的泪水浸死。在她心目中看来,谁的泪更多,谁的泪更苦涩,莲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这是无比傻气的话,又是无比天真可爱的话。池中有泪,花亦为之死,其情之深真可“泣鬼神”了。这一构思使相思之情具象化。那出污泥不染的莲花,将成为它可靠的见证。李白诗云:“昔日芙蓉花,今为断肠草”,可见“芙蓉”对相思的女子,亦有象征意味。这就是形象思维。但不是痴心人儿,就想象不出。可见孟郊真是“刿目鉥心”、“掐擢胃肾”而为诗了,这显示了其奇绝的想象力,也说明韩愈的品藻是孟诗之的评。

  “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自是透骨情话。孟郊《怨诗》似乎也说着同一个意思,表达着同一伤痴情,但他没有以直接的情语出之,而假景语以行。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这样写来更饶有回味。其艺术构思不但是独到的,也是成功的。诗的用韵上也很考究,它没有按通常那样采用平调,而用了细微的上声“纸”韵相叶,这对于表达低抑深思的感情十分相宜。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26-727
棹举,舟去,波光渺渺,不知何处?岸花汀草共依依,雨微,鹧鸪相逐飞。
(zhào)举,舟去,波光渺渺,不知何处?岸花汀(tīng)草共依依,雨微,鹧鸪相逐飞。
译文:片帆孤舟,举棹远去,茫茫水国,渺无涯际。在苍茫之中,唯有鹧处相逐而飞,点缀着生意。
天涯离恨江声咽,啼猿切,此意向谁说?倚兰桡,独无聊,魂消,小炉香欲焦。
天涯离恨江声咽,啼猿切,此意向谁说?倚兰桡(ráo)¹,独无聊,魂消,小炉香欲焦²
译文:心情惆怅,仿佛江水也在呜咽,猿声更加悲切。心中依依的乡恋,无处可诉。在百无聊赖时,只好倚栏消遣。此刻,时已晚,香将燃尽。
注释:¹兰桡:兰舟。²欲焦:将要烧成灰烬。

chuán··zhào--xiòng

zhàozhōuguāngmiǎomiǎozhīchùànhuātīngcǎogòngwēizhèxiāngzhúfēi

tiānhènjiāngshēngyànyuánqièxiàngshuíshuōlánráoliáohúnxiāoxiǎoxiāngjiāo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苓(líng)¹采苓,首阳²之巅。人之为(wěi)³,苟亦无信。舍旃(zhān)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译文:攀山越岭采茯苓啊采茯苓,那苦人儿伫立在首阳山顶。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不要信啊没有一句是真情。干脆抛弃它们吧抛弃它们,切莫信以为真清者自然清。那些造谣生事的长舌妇们,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注释:¹苓:通“蘦”,一种药草,即大苦。毛传:“苓,大苦也。”²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即雷首山。³为言:即“伪言”,谎话。为,通“伪”。⁴苟亦无信:不要轻信。苟,诚,确实。⁵舍旃:放弃它吧。舍,放弃;旃,“之焉”的合声。⁶无然:不要以为然。然,是。⁷胡:何,什么。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¹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²。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译文:攀山越岭采苦菜啊采苦菜,那苦人儿寻到首阳山下来。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你不要自乱阵脚参与进来。轻轻拂去它们吧拂去它们,切莫信以为真真相终大白。那些流言蜚语的制造者们,一无所得枉费心思空挂怀!
注释:¹苦:即所谓的苦菜,野生可食。²无与:不要理会。与,许可,赞许。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fēng)¹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²。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译文:攀山越岭采芜菁啊采芜菁,那苦人儿转到首阳山之东。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最好堵上自己耳朵不要听。不要太在意它们吧别在意,千万别听雨是雨听风是风。那些以造谣传谣为乐的人,能得到什么最终两手空空!
注释:¹葑:即芜菁,又叫蔓菁,大头菜之类的蔬菜。²从:听从。

  这是一首劝诫世人不要听信谗言的诗歌。此诗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开篇。所谓“兴”,依朱熹的解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阳之东”等等,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黄药,又名大苦,叶似地黄。“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是芜菁,亦称蔓菁,俗称大头菜,根块肥大,可供蔬食。这三种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人用这三种习见之物以起兴,从而表达自己“人之为(伪)言”“苟亦无信”、“苟亦无与”、“苟亦无从”的理念。

  此诗三章,先后告诫人们对待谣言要有三种态度“无信”、“无与”、“无从”。“无信”,是强调伪言内容的虚假;“无与”,是强调伪言蛊惑的不可置理;“无从”,是强调伪言的教唆不可信从。意思是说,首先要认识到它不可信,其次要不参与传播,第三要不能听信折磨自己。语意层层递进,从而强调伪言之伪。接着诗人又用“舍旃舍旃”这个叠句,反复叮咛,进一步申述伪言的全不可靠,要舍弃它们,不要信以为真,因为这世道很复杂,人心不古比比皆是,三人成虎、众口烁金之事不绝如缕。至此,诗人所要申述的“人之为(伪)言”“无信”、“无与”、“无从”的理念已经阐述得淋漓尽致,无须再说了。假若世人都能做到“无信”、“无与”、“无从”,那么伪言也就没有市场,制造伪言的人也无立足之地了。故此诗人在每章的结尾用“人之为言(伪言),胡得焉”以收束全诗,表明造谣者徒劳无功。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39-241

cǎilíng

shījīng·guófēng·tángfēng xiānqín 

cǎilíngcǎilíng shǒuyángzhīdiān rénzhīwěiyán gǒuxìn shězhānshězhān gǒurán rénzhīwěiyán yān 
cǎicǎi shǒuyángzhīxià rénzhīwěiyán gǒu shězhānshězhān gǒurán rénzhīwěiyán yān 
cǎifēngcǎifēng shǒuyángzhīdōng rénzhīwěiyán gǒucóng shězhānshězhān gǒurán rénzhīwěiyán yān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斯人¹清唱²何人和³,草径苔芜(wú)不可寻
译文:沈下贤所唱的诗,谁能够和得上?他旧居已是杂草满路青苔遍地形迹难寻了。
注释:¹斯人:这人,指沈下贤。²清唱:指作诗。³和:指和诗。⁴草径:杂草丛生的小路。⁵苔芜:青苔遍地。⁶不可寻:找不到,指沈下贤旧居遗迹。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一夕小敷(fū)¹下梦,水如环佩²月如襟(jīn)³
译文:我在他家乡小敷山下一夜的梦境里,听到溪水如佩环琤琮,看到月光如同他襟怀高洁。
注释:¹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居所在地。²水如环佩:形容小敷山下河水之声如同妇女所饰环佩一样琤琮作响。³月如襟:指月光清明如同沈下贤的襟怀一样高洁。

  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灵夭矫之笔咏叹而起。句中用一“清”字,使此诗意境的清迥拔俗与文辞的清新秀朗一齐写出。全句亦赞亦叹,既盛赞沈下贤诗歌的格清调逸,举世无与比肩;又深慨其不为流俗所重,并世难觅同调。

  沈下贤一生沉沦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迹,早就不为人知。当杜牧来到沈下贤家乡吴兴的时候,其旧日的遗迹已不复存留。“草径苔芜不可寻”,这位“吴兴才人”的旧居早已青苔遍地,杂草满径,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后又如此凄清,这实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哀,也是社会对他们最大的冷落。“清唱”既无人和,遗迹又不可寻,诗人的凭吊悲慨之意,景仰同情之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四两句,就从“不可寻”进一步引发出“一夕小敷山下梦”来。旧居遗迹虽“草径苔芜不可寻”,但诗人的怀想追慕之情却悠悠不尽,难以抑止,于是便引出“梦寻”来:“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诗人的梦魂竟在一天晚上来到了小敷山下,在梦境中浮现的,只有鸣声琤琮的一脉清流和洁白澄明的一弯素月。这梦境清寥高洁,极富象征色彩。“水如环佩”,是从声音上设喻,柳宗元《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月下闻水之清音,可以想见其清莹澄澈。“月如襟”,是从颜色上设喻,足见月色的清明皎洁。这清流与明月,似乎是这位前辈才人修洁的衣饰,宛见其清寥的身影;又象是他那清丽文采和清迥诗境的外化,宛闻其高唱的清音孤韵;更象是他那高洁襟怀品格的象征,宛见其孤高寂寞的诗魂。“襟”,古代指衣的交领,引申为襟怀。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云:“光洁疑可揽,欲以襟怀贮。”光洁的水色可揽以贮怀,如水的月光自然也可作为高洁襟怀的象征。所以,这“月如襟”,既是形况月色皎洁如襟,又是象征襟怀皎洁如月。这样地回环设喻,彼此相映,融比兴、象征为一体,在艺术上是一种创造。李贺的《苏小小墓》诗,借“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的想象,画出了一个美丽深情的芳魂,杜牧的这句诗,则画出了一个高洁的诗魂。如果说前者更多地注重形象的描绘,那么后者则更多地侧重于意境与神韵,对象不同,笔意也就有别。

  这是交织着深情仰慕和深沉悲慨的追思凭吊之作。它表现了沈下贤的生前寂寞、身后凄清的境遇,也表现了他的诗格与人格。但通篇不涉及沈下贤的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体的评赞,而是借助于咏叹、想象、幻梦和比兴象征,构成空灵蕴藉的诗境,通过这种境界,想象出沈下贤的高标逸韵。全篇集中笔墨反复渲染一个“清”字:从“清唱何人和”的寂寞到“草径苔芜”的凄清,到“水如环佩月如襟”的清寥梦境,一意贯串,笔无旁鹜。把避实就虚和集中渲染结合起来,显得虚而传神。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唐诗名篇鉴赏:黄山书社,2008:223-224页

shěnxiàxián--

rénqīngchàngréncǎojìngtáixún

xiǎoshānxiàmèngshuǐhuánpèiyuèj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