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凉,岩桂香。未归客,思故乡。吾无隐乎尔,捉贼须捉赃,舞蝶游蜂过短墙。
秋风凉,岩桂香。未归客,思故乡。吾无隐乎尔,捉贼须捉赃,舞蝶游蜂过短墙。

sòngsānshíshǒusānshí--shìjìng

qiūfēngliángyánguìxiāngwèiguīxiāngyǐněrzhuōzéizhuōzāngdiéyóufēngguòduǎnqiáng

释如净

释如净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鉴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岩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为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鉴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馀年,卒年六十六。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 1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数行嘉树红张锦,一派春波绿泼油。
数行嘉树¹红张锦,一派春波绿泼油。
译文:几行嘉树在夕阳下鲜艳夺目,就像在我们眼前打开了一幅织锦;一派春水碧绿透亮,就像在上面泼洒了一层明油。
注释:¹嘉树:佳树,美树。
回望江城见归鸟,乱鸣双橹散轻鸥。
回望江城见归鸟¹,乱鸣双橹(lǔ)散轻鸥。
译文:回头眺望江城,只见投林还巢的鸟儿振翅高飞,划动船边的船桨,发出吱呀的呜呜声,惊散了沙鸥,它们向周围飞去。
注释:¹归鸟:投林还巢的鸟。
柳条折赠经年别,芦箎吹成落日愁。
柳条折赠经年别,芦箎(chí)¹吹成落日愁。
译文:折柳送你,这一别又该是多年,落日中吹起芦篪,那悠悠的声音寄托了无限的愁情。
注释:¹芦篪:古代的一种竹管乐器。
双鲤寄书难尽信,有情江水尚回流。
双鲤¹寄书难尽信,有情江水尚回流。
译文:想要寄书给你,却难以用一封信说明白,唯有这涛涛江水依依不舍,浪去又回头,传递着浓浓的深情。
注释:¹双鲤:古时对书信的称谓。纸张出现以前,书信多写在白色丝绢上,为使传递过程中不致损毁,古人常把书信扎在两片竹木简中,简多刻成鱼形,故称。

biéshuōdào--huángtíngjiān

shùxíngjiāshùhóngzhāngjǐnpàichūn绿yóu

huíwàngjiāngchéngjiànguīniǎoluànmíngshuāngsànqīngōu

liǔtiáozhézèngjīngniánbiéchíchuīchéngluòchóu

shuāngshūnánjǐnxìnyǒuqíngjiāngshuǐshànghuíliú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天地浑(hùn)(dùn)如鸡子¹,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译文: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浑浑沌沌地成一团,像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变化,比天、地都要神圣。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也长得非常高大。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三皇。数字开始于一,建立于三,成就于五,壮盛于七,终止于九,因此天距离地有九万里。
注释:¹鸡子:鸡蛋。

pánkāitiān

zhěng liǎnghàn 

    tiānhúndùn pánshēngzhōng wànqiānsuì tiānkāi yángqīngwéitiān yīnzhuówéi pánzàizhōng jiǔbiàn shéntiān shèng tiāngāozhàng hòuzhàng pánzhǎngzhàng wànqiānsuì tiānshùgāo shùshēn pánzhǎng hòunǎiyǒusānhuáng shù sān chéng shèng chǔjiǔ tiānjiǔwàn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北陇(lǒng)¹田高踏水²频。西溪禾早³已尝新。隔墙沽(gū)煮纤鳞(lín)
译文:北边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们已经尝过了新收割的西水边上的早稻,隔着墙打来酒,炖上细鳞鱼。
注释:¹陇:高地。²踏水:用双脚踏动水车。³禾早:早熟的稻米。⁴尝新:指品尝新稻。⁵沽酒:买酒。⁶纤鳞:小鱼。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忽已微凉何处雨,更无¹留影霎(shà)²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译文:忽然间下了一阵雨,使人感到凉爽,可是一会儿连一点云彩也没有了。卖瓜人已走过竹林旁的村庄。
注释:¹更无:绝无。²霎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词的上片通过选取江南农村独具特色的题材和生活场景,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达了洋溢在作者心头的喜悦。“北陇田高踏水频”,北面高地上的农民在不停地踏着水车,灌溉农田。“频”充满动态和声势,也暗示出农民在农忙时节的辛苦勤劳。“西溪禾早已尝新”,与此不远的一个村庄,农民们已收割完早稻,他们已碾出了新米,蒸出了喷香的米饭。“尝”写出丰收年景的来之不易和丰收年景里人们的喜悦。“隔墙沽酒煮纤鳞”,一天的劳作结束,煮上从河里捞到的细鳞鱼,倒上白天买来的酒,有吃有喝,有滋有味,一天的疲惫和辛苦都烟消云散了。上片三句描写的是三幅画面,三幅画面地点不同,风采各异,似同时(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帘,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生动独特的农村生活画卷。“北陇”“西溪”“隔墙”等词语不仅突出了乡村气息,更暗示出空间的开阔广袤,读来让人思维活跃疏宕,毫无局狭之感。

  下片通过夏天风雨不定独特天气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换头两句“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就在人担心要下雨的时候,抬头望天,带雨的云一眨眼又无影无踪了!表意一波三折,波澜起伏。这两句写夏天独特的天气变化,内容倒平常无奇,但表达上有不凡之处,形式上少了几分词的随意灵活,多了几分诗的整饬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但此时,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风雨阴晴上,而是在最后的结句“卖瓜人过竹边村”一句。有了这一句,前面的风雨阴晴变化即是过眼烟云。至此,小令的境界顿然跃升。

  上片先写北陇踏水灌田,西溪收稻尝新,继写沽酒煮鱼。足见农事辛勤,生活安乐。下片写忽降微雨,清凉宜人,转眼云影飘散,蓝天当空,卖瓜人在绿竹丛生的村庄推销产品。通篇清新淳朴,生活气息浓厚,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浙西农村图。

参考资料:
1、 马玮.《辛弃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219-221页
2、 王新龙编著,辛弃疾文集 3,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第117页

huànshā··chángshāndàozhōngshì--xīn

běilǒngtiángāoshuǐpín西zǎochángxīnqiángjiǔzhǔxiānlín

yǒuwēiliángchùgèngliúyǐngshàshíyúnmàiguāshēngguòzhúbiāncūn

鹅儿唼啑栀黄觜,凤子轻盈腻粉腰。
鹅儿¹(shà)(dié)²栀黄³(zuǐ),凤子轻盈腻粉腰。
译文:小鹅儿张开栀子一般的黄嘴巴发出吃食声,凤蝶扭动粉色的细腰在空中飞舞轻盈。
注释:¹鹅儿:指鹅雏。²唼啑:形容鱼或水鸟吃食的声,也指鱼或水鸟吃食。³栀黄:栀子一般的黄色。⁴凤子:粉蝶的爱称。 ⁵轻盈:这里指粉蝶轻盈飞舞。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深院下帘¹人昼寝²,红蔷薇架碧芭蕉。
译文:院子因为主人拉下窗帘睡眠而变得更清静,红色的蔷薇和碧绿的芭蕉叶相互衬映。
注释:¹下帘:放下遮日的软帘。 ²昼寝:白天睡觉,这里指午睡。

  “深院”之“深”,似乎不仅是个空间的观念,而且攸关环境气氛。一般说,要幽才能“深”,但诗人笔下却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闹春的小景:庭院内,黄嘴的鹅雏在呷水嬉戏,美丽的蛱蝶在空中飞舞,红色的蔷薇花与绿色的芭蕉叶交相辉映。作者运用“栀黄”、“腻粉”、“红”、“碧”一连串颜色字,其色彩之繁丽,为盛唐诗作中所罕见。“栀黄”(栀子提炼出的黄色)比“黄”在辨色上更加具体,“腻粉”比“白”则更能传达一种色感(腻)。这种对形相、色彩更细腻的体味和表现,正是韩诗一种特色。诗中遣词用字的工妙不止于此。用两个带“儿”、“子”的缀化词:“鹅儿”(不说鹅雏)、“凤子”(不说蛱蝶),比这些生物普通的名称更带亲切的情感色彩,显示出小生命的可爱。“唼啑”(shà dié)、“轻盈”一双迭韵字,不但有调声作用,而且兼有象声与形容的功用。于鹅儿写其“嘴”,则其呷水之声可闻;于蛱蝶写其“腰”,则其翩跹舞姿如见。末句则将“红蔷薇”与“碧芭蕉”并置,无“映”字而有“映”意。(一本径作“红蔷薇映碧芭蕉”,则点明矣。)凡此种种,足见诗人配色选声、铸词造句的匠心。

  看到这样一幅禽虫花卉各得自在的妙景,真不禁要问一声:“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了。但这境中不是真个“无人”,“深院下帘人昼寝”,人是有的,只不过未曾露面罢了。而正因为“下帘人昼寝”,才有这样鹅儿自在、蛱蝶不惊、花卉若能解语的境界。它看起来是“无我之境”,但每字每句都带有诗人的感情色彩,表现出他对这眼前景物的热爱。同时,景物的热闹、色彩的浓烈,恰恰反衬出庭院的幽静冷落来。而这,才是此诗经得起反复玩味的奥妙之所在。

  这种热烈的外观掩饰不住内在的冷落的境界,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衰落时代中知识分子的典型的心境。韩偓在唐末是一个有气节操守的人,以不肯附“逆”而遭忌,在那种“桃源望断无寻处”的乱世,这样的“深院”似乎也不失为一个逋逃薮。读者不当只看到那美艳而平和的景致,还要看到一颗并不平和的心。那“昼寝”的人大约是中酒而卧吧。也许,晏殊《踏莎行》的后半阕恰好是此诗的续境:“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27-1328页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huǐ)¹、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²。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kòu)、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dǎng)³之路开矣;不迩(ěr)小人,则谗谀(yú)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译文: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可为什么和平安定的时代,有了贤能之人,就能够兴盛;混乱动荡的年代即使有这样的人也不能兴盛呢?这就在于是否任用这些贤能之人了。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这样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也和上面所说的相同。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现今的情况,和古代是相通的。现今的天下,就如同古代的天下。现今的士人和民众,也如同古代的士人和民众。古代在扰动不安的时代,还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今太平安宁,怎么能说没有贤人呢? 这就在于君主和处于上位的人如何任用了。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不亲近小人,那些进谗阿谀之人就被疏远了;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受制于世俗之见,主管相关部门的人就能够明辨的处理事务了;不挑别人的小毛病,有办事能力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了。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注释:¹仲虺:商汤左相,奚仲之后,汤王归夏,至大峒时,仲虺作诰以告汤。²三仁:三位仁人,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³谠直:正直的言论。⁴迩:接近。⁵轶:超过、超越。

xīngxiá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guórènxiánshǐ使néngérxīng xiánzhuānérshuāi èrzhě ránzhīshì jīnzhītōng liúsuǒgòngzhīěr zhìānzhīshìyǒuzhīérnéngxīng hūnluànzhīshìsuīyǒuzhīxīng gàiyòngzhīyòngzhīwèi yǒuxiánéryòng guózhī yǒuzhīéryòng yóuyǒu shāngzhīxīng yǒuzhònghuǐ yǐn shuāi yǒusānrén zhōuzhīxīng tóngxīnzhěshírén shuāi yǒugōngmóu nèishǐguò liǎnghànzhīxīng yǒuxiāo cáo kòu dèngzhī shuāi yǒuwángjiā  chénfán zhīzhòng wèi jìnérxià zhìtáng biàn ránjiānxīngshuāizhīshì jiētóng yóuguānzhī yǒuxiánéryòngzhīzhě guózhī yǒuzhīéryòng yóuyǒu shèn jīnyóu jīnzhītiānxiàzhītiānxià jīnzhīshìmínzhīshìmín suīrǎorǎngzhī yóuyǒuxiánnéngruòshìzhīzhòng kuàngjīntàiníng yuēzhī zàijūnshàngyòngzhīér xúnzhòngshù cáinéngzhějìn yǒuhuì dǎngzhízhīkāi ěrxiǎorén chánzhěyuǎn wénqiān shǒuzhízhěbiànzhì rénguò néngzhīzhìjìnxiào gǒuxíngdào kuàliǎnghàn sāndài ránhòujiàn sānhuángzhīz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