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花枝入睡乡,满城桃李夜茫茫。香消墨淡人如玉,好梦相传字几行。
手把花枝入睡乡,满城桃李夜茫茫。香消墨淡人如玉,好梦相传字几行。

shěndìngānmèngméiyínshījuǎn--zhāngníng

shǒuhuāzhīshuìxiāngmǎnchéngtáomángmángxiāngxiāodànrénhǎomèngxiāngchuánxíng

张宁

张宁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 8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城郭休过¹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fēi)²
译文: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
注释:¹休过:不过。²柴扉:柴门。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译文: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过春社¹了,度²帘幕³中间,去年尘冷。差(cī)欲住,试入旧巢(cháo)相尘。还相(xiàng)(diāo)(zǎo)。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¹⁰
译文:春社日刚刚过去,你们就在楼阁的帘幕中间穿飞,屋梁上落满了旧年的灰尘,冷冷清清。分开羽翼想停下来,再试着钻进旧巢双栖并宿。好奇地张望雕梁藻井,又呢喃软语商量个不停。倏然间飘然而起掠过花梢,如剪的翠尾划开了红色花影。
注释:¹春社:古代春天的社日,以祭祀土神。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²度:穿过。³帘幕:古时富贵人家多张挂于院宇。⁴差池:燕子飞行时,有先有后,尾翼舒张貌。⁵相:端看、仔细看。⁶雕梁:雕有或绘有图案的屋梁。⁷藻井:用彩色图案装饰的天花板,形状似井栏,故称藻井。⁸软语:燕子的呢喃声。⁹翠尾:翠色的燕尾。¹⁰红影:花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芳径¹。芹泥²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³归晚,看足柳昏花暝(míng)。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dài)双蛾(é),日日画阑独凭
译文:芳香弥漫小径间,春雨将芹泥融融浸润。喜欢贴地争飞,好像要比比谁更俊俏轻盈。回到红楼时天色已晚,看够了昏暝中的柳枝花影。但只顾自己在巢安稳栖息,却忘了稍回天涯游子的书信。这可愁坏了闺中憔悴佳人,望穿双眼天天画栏独凭。
注释:¹芳径:长着花草的小径。²芹泥:水边长芹草的泥土。³红楼:富贵人家所居处。⁴柳昏花暝:柳色昏暗,花影迷蒙。暝:天色昏暗貌。⁵栖香:栖息得很香甜,睡得很好。⁶天涯芳信:给闺中人传递从远方带来的书信。古有双燕传书之说。⁷翠黛双蛾:指闺中少妇。黛蛾: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眉细如蛾须,乃谓蛾眉。更有以眉代指美人者。⁸画阑:雕花的栏杆。⁹凭:倚靠。

  燕子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诗如杜甫,词如晏殊等,然古典诗词中全篇咏燕的妙词,则要首推史达祖的这首《双双燕》了。

  这首词对燕子的描写是极为精彩的。通篇不出“燕”字,而句句写燕,极妍尽态,神形毕肖。而又不觉繁复。“过春社了”,“春社”在春分前后,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相传燕子这时候由南方北归,词人只点明节候,让读者自然联想到燕子归来了。此处妙在暗示,有未雨绸缪的朦胧,既节省了文字,又使诗意含蓄蕴藉,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度帘幕中间”,进一步暗示燕子的回归。“去年尘冷”暗示出是旧燕重归及新变化。在大自然一派美好春光里,北归的燕子飞入旧家帘幕,红楼华屋、雕梁藻井依旧,所不同的,空屋无人,满目尘封,不免使燕子感到有些冷落凄情。

  “差池欲住”四句,写双燕欲住而又犹豫的情景。由于燕子离开旧巢有些日子了,“去年尘冷”,好像有些变化,所以要先在帘幕之间“穿”来“度”去,仔细看一看似曾相识的环境。燕子毕竟恋旧巢,于是“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尘”。因“欲住”而“试入”,犹豫未决,所以还把“雕梁藻井”仔细相视一番,又“软语商量不定”。小小情事,写得细腻而曲折,像一对小两口居家度日,颇有情趣。沈际飞评这几句词说:“‘欲’字、‘试’字、‘还’字、‘又’字入妙。”(《草堂诗馀正集》)妙就妙在这四个虚字一层又一层地把双燕的心理感情变化栩栩如生地传达出来。

  “软语商量不定”,形容燕语呢喃,传神入妙。“商量不定”,写出了双燕你一句、我一句,亲昵商量的情状。“软语”,其声音之轻细柔和、温情脉脉形象生动,把双燕描绘得就像一对充满柔情密意的情侣。人们常用燕子双栖,比喻夫妻,这种描写是很切合燕侣的特点的。恐正是从诗词的妙写中得到的启发吧!果然,“商量”的结果,这对燕侣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了。于是,它们“飘然快拂花销,翠尾分开红影”,在美好的春光中开始了繁忙紧张快活的新生活。

  “芳径,芹泥雨润”,紫燕常用芹泥来筑巢,正因为这里风调雨顺,芹泥也特别润湿,真是安家立业的好地方啊,燕子得其所哉,双双从天空中直冲下来,贴近地面飞着,你追我赶,好像比赛着谁飞得更轻盈漂亮。广阔丰饶的北方又远不止芹泥好,这里花啊柳啊,样样都好,风景是观赏不完的。燕子陶醉了,到处飞游观光,一直玩到天黑了才飞回来。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春光多美,而它们的生活又多么快乐、自由、美满。傍晚归来,双栖双息,其乐无穷。可是,这一高兴啊,“便忘了、天涯芳信”。在双燕回归前,一位天涯游子曾托它俩给家人捎一封书信回来,它们全给忘记了!这天外飞来的一笔,出人意料。随着这一转折,便出现了红楼思妇倚栏眺望的画面:“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由于双燕的玩忽害得受书人愁损盼望。

  这结尾两句,似乎离开了通篇所咏的燕子,转而去写红楼思妇了。看似离题,其实不然,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试想词人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描写燕子徘徊旧巢,欲住还休?对燕子来说,是有感于“去年尘冷”的新变化,实际上这是暗示人去境清,深闺寂寥的人事变化,只是一直没有道破。到了最后,将意思推开一层,融入闺情更有馀韵。

  原来词人描写这双双燕,是意在言先地放在红楼清冷、思妇伤春的环境中来写的,他是用双双燕子形影不离的美满生活,暗暗与思妇“画栏独凭”的寂寞生活相对照;接着他又极写双双燕子尽情游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暗暗与思妇“愁损翠黛双蛾”的命运相对照。显然,作者对燕子那种自由、愉快、美满的生活的描写,是隐含着某种人生的感慨与寄托的。这种写法,打破宋词题材结构以写人为主体的常规,而以写燕为主,写人为宾;写红楼思妇的愁苦,只是为了反衬双燕的美满生活,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读者自会从燕的幸福想到人的悲剧,不过作者有意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罢了。这种写法,因多一层曲折而饶有韵味,因而能更含蓄更深沉地反映人生,煞是别出心裁。但写燕子与人的对照互喻又粘连相接,不即不离,确是咏燕词的绝境。

  作为一首咏物词,《双双燕》获得了前人最高的评价。王士祯说:“咏物至此,人巧极天工错矣!”(《花草蒙拾》)这首词成功地刻画了燕子双栖双宿恩爱羡人的优美形象,把燕子拟人化的同时,描写它们的动态与神情,又处处力求符合燕子的特征,达到了形神俱似的地步,真的把燕子写活了。例如同是写燕子飞翔,就有几种不同姿态。“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是写燕子在飞行中捕捉昆虫、从花木枝头一掠而过的情状。“飘然”,既写出燕子的轻,但又不是在空中漫无目的地悠然飞翔,而是在捕食,所以又说“快拂花销”。正因为燕子飞行轻捷,体形又小,飞起来那翠尾像一把张开的剪刀掠过“花梢”,就好似“分开红影”了。“爱贴地争飞”,是燕子又一种特有的飞翔姿态,天阴欲雨时,燕子飞得很低。由此可见词人对燕子观察异常细腻,用词非常精刻。词中写燕子衔泥筑巢的习性,写软语呢喃的声音,也无一不肖。“帘幕”、“雕梁藻井”、“芳径”、“芹泥雨润”等等,也都是诗词中常见的描写燕子的常典。“差池欲住”,“差池”二字本出《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芹泥雨润”,“芹泥”出杜甫《徐步》诗:“芹泥随燕嘴”。“便忘了天涯芳信”则是化用南朝梁代江淹《杂体诗·拟李都尉从军》“而我在万里,结发不相见;袖中有短愿寄双飞燕”诗意,反从双燕忘了寄书一面来写。

  这首词刻划双燕,有环奇警迈之长,不愧为咏物词之上品。至于求更深的托喻,则是没有的,有的论者认为,“红楼归晚”四句,有弦外之音隐喻韩侂胄之事,虽可备一说,但总不免穿凿太深,反而损害了这首词深广细致的韵致。

参考资料:
1、 高原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813-1815

shuāngshuāngyān ·yǒngyān

shǐ sòngdài 

guòchūnshèliǎo duóliánzhōngjiān niánchénlěng chízhù shìjiùcháoxiāngbìng huánxiāngdiāoliángzǎojǐng yòuruǎn shāngliángdìng piāoránkuàihuāshāo cuìwěifēnkāihóngyǐng 
fāngjìng qínrùn àitiēzhēngfēi jìngkuāqīngjùn hónglóuguīwǎn kànliǔhūnhuāmíng yīngxiāngzhèngwěn biàn便wàngliǎo tiānfāngxìn chóusǔncuìdàishuāngé huàlánpíng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平山栏槛(jiàn)¹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²,别来³几度春风。
译文:平山堂的栏杆外是晴朗的天空,远山似有似无,一片迷蒙。我在堂前亲手栽种的那棵柳树啊,离别它已经好几年了。
注释:¹平山栏槛:平山堂的栏槛。²手种堂前垂柳:平山堂前,欧阳修曾亲手种下杨柳树。³别来:分别以来。作者曾离开扬州八年,此次是重游。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文章太守¹,挥毫万字²,一饮千钟³。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wēng)
译文:我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下笔就是万言,饮酒千杯。趁现在年轻赶快行乐吧,您看那坐在酒樽前的老头儿已经不行了。
注释:¹文章太守:作者当年知扬州府时,以文章名冠天下,故自称“文章太守”。²挥毫万字:作者当年曾在平山堂挥笔赋诗作文多达万字。³千钟:饮酒千杯。⁴直须:应当。⁵尊:通“樽”,酒杯。⁶衰翁:词人自称。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字原甫)知制诰;嘉祐元年(1056),因避亲出守扬州,欧公便作此词送给他。欧公曾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自己扬州的生活,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词中所写平山堂为欧公任扬州太守时所建。

  这首词一发端即带来一股突兀的气势,笼罩全篇。“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接下去一句是写凭阑远眺的情景。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登上平山堂,“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则山之体貌,应该是清晰的,但词人却偏偏说是“山色有无中”。这是因为受到王维原来诗句的限制,但从扬州而望江南,青山隐隐,自亦可作“山色有无中”之咏。

  以下二句,描写更为具体。此刻当送刘原甫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其中“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平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杨柳本是无情物,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特别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

  过片三句写作者自己。作者当年知扬州府时,以文章名冠天下,故自称“文章太守”。曾在平山堂挥笔赋诗作文多达万字。后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词的结尾二句,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无可否认,这两句是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是由于豪迈之气通篇流贯,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涤荡人的心灵。

  欧词突破了唐、五代以来的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与极力渲染红香翠软的表现方法,为后来苏轼一派豪放词开了先路。此词的风格,即与苏东坡的清旷词风十分接近。欧阳修政治逆境中达观豪迈、笑对人生的风范,与苏东坡非常相似。

cháozhōngcuò ·sòngliúzhòngyuánchūshǒuwéiyá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píngshānlánjiànqíngkōng shānyǒuzhōng shǒuzhòngtángqiánchuíliǔ biéláichūnfēng 
wénzhāngtàishǒu huīháowàn yǐnqiānzhōng xíngzhíniánshào zūnqiánkànshuāiwēng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¹,人到西陵,恨满东州²。懒上归鞍(ān),慵³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译文:画船儿载不动离别的愁绪。人还在西陵,遗憾已经弥漫了整个东州。我无奈地骑上马儿回去,眼含泪水,懒得睁开,恨倚者高楼远眺。春天去了又来,年复一年,西陵的杨柳依然轻柔披拂,送别的场景却始终萦绕在脑海。潮涨潮落,甘于淡泊,与世无争,江上沙鸥泛水。雾霭迷蒙的水面辽阔无际,只能酬和诗句寄托深情,可还是没有办法把人留下来。
注释: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西陵:元代无此地名,或为西陵渡,在今浙江杭州萧山区。浙江有西陵渡,故址在今萧山县,张乔《越中赠别》诗云:“别离吟断西陵渡,杨柳秋风两岸蝉。”前人每以西陵渡指称送别之地。本曲此处亦当作如是解。¹画船儿载不起离愁: 化自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句。²东州:指琅琊(今山东临沂市北)一带。或为作者友人即将远行之所。³慵:困倦,懒得动。这里指黯然伤神之时,泪眼模糊,双眼难睁。⁴层楼:高楼。⁵忘机:指毫无巧诈之心,淡泊名利,与世无争。⁶相酬:酬和,用诗词作答。

  张可久的这首小令写送别。前半部分为送别时的情景和心绪,后半写真诚友谊的可贵,最后三句是对开头的照应,也是对曲情的绾结。“春去春来”四句为一扇面对,前两句与后两句骈俪成文,切情切景,蕴藉自然。

  首句点明是在西陵送别友人。虽是化用李清照词句的意境,但李词说的是游览用的小艇,此处则是作交通工具的大船,更显离愁之重,因之更衬托出友情之深厚。二、三两句写出送别之地及友人的目的地。它营造出一个在西陵握别,离恨却已弥漫东州的深广意境。离情之苦,友谊之深更因之而强化。

  四、五、六句为第二层,写送别友人后的情景。友人已去,眼前已无良朋,泪眼难睁。回家后不敢倚楼眺望,因为过尽千帆都不会是载友人归来的画船。

  第七句到第十句,抒写与友人别离后的寂寞凄清。春来春去,西陵渡头依然杨柳依依,潮涨潮落,日更一日,但友人踪影难觅,何堪伤悲。

  最后三句,悱恻缠绵,情悠意长。友人早已远去,江上烟水迷茫,真个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悠悠烟水也正是绵绵离愁。虽有深情的诗句,但牵不住离舟。余音袅袅,如水长流。小令不长,却载千古离恨,真良构也。

  这首散曲抒发了离别之情,深感真挚。描写自然朴实,情景交融,意韵深远。

参考资料:
1、 李春林评注. 元曲三百首[M].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244-245.
2、 傅德岷,余曲编著. 传统文化名篇赏析丛书 元曲名篇赏析[M]. 成都:巴蜀书社,2012 ,217.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结束¹浮云²³,翩(piān)出从戎。
译文:装束完毕跨上轻捷的骏马,马儿轻快奔驰慷慨从戎。
注释:塞下曲:汉乐府《横吹曲》有《出塞》《入塞》,多写边塞的战斗生活。唐代新乐府之《塞上曲》《塞下曲》均来源于此。¹结束:装束完毕。²浮云:良马名。相传汉文帝有良马九匹,其一名浮云。³骏:好马。⁴翩翩:形容驰马形态轻疾生动。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且凭天子怒¹,复倚²将军雄。
译文:倚仗着天子的威严发怒,又倚仗将军的英迈豪雄。
注释:¹天子怒:《战国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²倚:倚仗。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万鼓雷殷(yǐn)¹地,千旗火生风。
译文:万鼓齐鸣如同雷震天地,千旗飘荡犹如烈火生风。
注释:¹殷:震动,震动声。司马相如《上林赋》:“殷天动地。”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日轮¹驻霜戈(gē)²,月魄³悬雕弓
译文:日光辉映着霜雪般的剑戈,悬空之月好像一张雕刻着图案的弓。
注释:¹日轮:日形如轮,指太阳。南北朝庾信《镜赋》:“天河渐没,日轮将起。”²霜戈:指闪闪发光的戈、矛等兵器。³月魄:初生之月。也泛指月亮。梁简文帝《相宫寺碑铭》:“珠生月魄,钟应秋霜。”⁴雕弓:雕刻着图案的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青海¹阵云²(zā)³,黑山兵气冲。
译文:边境荒漠上空的乌云叠起如兵阵,黑山上的戈矛杀气直冲天穹。
注释:¹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境内。这里泛指边远荒漠之地。²阵云:言云叠起如兵阵。³匝:环绕。黑山:山名。在今陕西榆林西南。唐调露初年(679),裴行俭大破突厥条部于此。这里泛指边塞要地。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战酣太白¹高,战罢旄(máo)²空。
译文:唐军酣战之际太白星在夜空高悬,战罢髦头星落得一场空。
注释:¹太白:即金星,又名启明星、长庚星。《史记·天官书》:“察日行以处位太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战伐,常用以比喻战事。²旄头:星宿名,即昴(mǎo)宿。《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髦头星象征敌必败。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译文:从戎万里的勇士不怕死,谁知一时竟然获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画图麒麟阁¹,入朝明光宫²
译文:我的真容也画在麒麟阁,皇帝召见我入朝明光宫。
注释:¹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该阁,以表彰他们的功勋。²明光宫:汉代宫名。代指皇帝临朝的宫殿。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大笑向文士,一经¹何足²³
译文:面对着文士我开怀大笑,《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哪里值得探究到底!
注释:¹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²何足:哪里值得。³穷:探究到底。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古人昧(mèi)¹此道,往往成老翁。
译文:古人不能明白此中玄妙,往往蹉跎一生就成白发老翁。
注释:¹昧:愚昧,不懂。

  这是一首歌颂大丈夫从军赴边、生死搏战、凯旋受赏的诗。全诗表现出主人公从戎报国、立功边域的远大理想,赞扬了他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整首诗语言明快、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意蕴深长。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开篇二句,诗人就将一个装配齐备,身跨战马,奔腾如飞的勇士形象突兀地推到读者面前,使诗歌一开始就具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显得奇警迅猛。此诗起调显然受到曹植《白马篇》的影响,但不同的是《白马篇》在“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突起之后,却以慢笔插入“借问谁家子”以下大段铺陈,写“游侠儿”的生平和高强武艺。高适却将这些一概摒弃,快人快语,一腔豪气,一泻到底。所以,三、四句再从“天子怒”“将军雄”两方面予以渲染。这样,勇士的赴敌就更理直气壮。再加上“将军”的雄武,愈发增加了胜利的信心、立功的热望。开始四句,痛快豪壮,层层蓄势,已将勇士的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这样就使下文“快战”场面的出现水到渠成。

  “万鼓凭殷地”以下八句,将主人公赴敌过程的细节一概删掉,直写战阵的壮阔。同时加以生动的夸张和想象,突出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万鼓齐鸣,犹如惊凭震天动地;千军万马,红旗飞扬,恰似烈火借助风威。战士们精诚贯日月,使其留驻空中;“阵云”冲山岳,群峰为之晃动。这样神勇的军队,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呢?文势至此高潮,陡然收住,如截奔马,使之折入对主人公心胸的袒露,与起首相呼应。

  一般说来,在文势的高潮突转,比较难以为继,它必将聚集起更大的力量,才能再掀波澜,否则就有龙头蛇尾之弊。不过这种担心对高适来说显然是多余的。他的万斛豪情,不如此就不能尽情发泄,故自“万里不惜死”以下八句,感情突破陡煞的闸门,冲天而起,再奋逸响。因为直接参战的主人公,他的理想就是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去搏击,是以“万里不惜死”的无畏追求而得到“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的最高奖赏。因此,他被这撼天动地的战斗场面鼓舞,为自已能建功立业、凯旋受赏而欣喜若狂。自然,对于皓首穷经、老于牖下的平庸书生生活,他是不屑一顾的,因而以“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这样的英雄豪语,把主人公安边定远的壮志、豪宕不羁的精神,如狂飙勃发般地倾泻出来。

  高适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情,以饱含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地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诗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既峰峦迭起,又一气贯注,感情的洪流愈泻愈强,毫无衰减,如骏马注坡,不可羁勒。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518-52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