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空山里,黄昏百怪新。鬼沿深涧哭,狐出坏墙频。
寂寞空山里,黄昏百怪新。鬼沿深涧哭,狐出坏墙频。
小雨俄成霰,孤灯不及晨。开门谢魑魅,我是太平人。
小雨俄成霰,孤灯不及晨。开门谢魑魅,我是太平人。

kòushìshíèrshǒujiǔ--zuǒwěi

kōngshānhuánghūnbǎiguàixīnguǐ沿yánshēnjiànchūhuàiqiángpín

xiǎoéchéngsǎndēngchénkāiménxièchīmèishìtàipíngrén

左纬

左纬

左纬(?~约1142)字经臣,号委羽居士,黄岩县(今浙江黄岩区)城东永宁山下人。少时以诗文闻名台州。早岁从事举子业,后以为此不足为学,弃去,终身未仕。 ▶ 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千峰百嶂¹宜州路。天黯(àn)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²。弟兄华发³,去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译文:通往宜州的路途峰峦重迭、道路险阻。天色阴沉黯淡,似乎也知道人将离去。清晨为我的弟弟(黄庭坚)送别。我们弟兄都已头发花白,路途遥远,何时才能重见?只有死后魂归一处。
注释:贺方回:贺铸,字方回,北宋著名词人。和贺方回韵,指和贺方回的名篇《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山谷: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诗人,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宜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¹千峰百嶂:指峰峦重迭、道路险阻。嶂:高峻如同屏障的山峰。²黄叔度:即黄宪。据《后汉书·黄宪传》记载,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在今河南)人。世贫贱,父为牛医,才识卓异,有“颜子”之称,其为人“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此处借指黄庭坚。³华发:花白的头发。⁴去山修水:指路途遥去。修,长。
尊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尊罍(léi)¹饮散长亭²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³。水村山馆,夜阑(lán)寐无(mèi),听尽空阶雨。
译文:酒宴离散,长亭日暮。惜别的话语缠绵悱恻,难以成句。别后的哀愁还有几许?在简陋冷清的驿舍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整夜倾听空阶上的落雨。
注释:¹尊罍:古代的酒器。尊,酒杯。罍,形似壶。²长亭:古时设置在路边供行人休息的亭舍,随亭间距离长短而有长亭、短亭之分。这里泛指送别处。³几许:多少。⁴阑:尽。

  据《山谷诗集》注,山谷在黔州与戎州度过了六年漫长的谪居岁月。徽宗继位,朝野都希望消弥党争,徽宗也以此标榜,宣布改元“建中靖国”,因而所谓“元祐党人”遇赦。但劫后余生不能长久,蔡京为相,党祸再起。山谷好不容易在徽宗1102年(崇宁元年)被任命领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事,但到官仅九日即罢。次年又被人摘录《承天院塔记》中片言只语,锻炼出“幸灾谤国”的罪名,构成冤狱,远谪瘴疠之地宜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等于置之死地。《山谷诗集》中有《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诗纪其事,因此可知这首小令作于1103年(崇宁二年)岁尾,具体地点是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至汉阳途中。

  上片写离别在即。“千峰百嶂宜州路”,点明山谷被贬宜州事,“路”字表明已经登程。生离死别乃既成现实,已无可挽回。“千峰百嶂”实写道路崎岖坎坷,通往宜州道路之多山。语似平易,实即沉痛。山谷贬黔州时,黄大临亲送贬所。山谷《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诗云:“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痛苦经历唤起的回忆,不寒而栗。“天黯淡,知人去。”萧瑟凄清、使人愁绪顿生的环境,衬托了词人愁肠百结、悲愤欲绝的心情,创造了浓郁的别离气氛。“晓别吾家黄叔度”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喊。骨肉之情,手足之谊,屡遭挫折和磨难,亲弟弟又一次被“投荒万死”(《山谷诗集·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语),怎能不发出揪心之疼,从“天黯淡”至“晓别”,反映词人忍受痛苦的煎熬已经彻夜不眠。纵铁石心肠,读至此不能不为之涕下。“弟兄华发”是实指,时山谷58岁,黄大临当长数岁,均已垂垂老矣。两位老人怎能承受得了如此重大的打击,“远山修水”与“千峰百嶂”相呼应,给人道路险阻、途程遥远之感。疲惫憔悴的词人,背着沉重的负担,拖着滞缓的脚步,在盘曲的荒山僻岭中艰难困苦地行走着……其凄苦情状,历历在目。“异日同归去”长歌当哭,字字血泪,兄弟之间无缘今世相会,重逢只能九泉之下,语极悲怆。山谷经过长途跋涉,到宜州后仅一年,便怀着冤愤与世长辞了。“异日同归去”竟成为兄弟间的诀别之辞。

  下片写别筵及别后难挨时日。“长亭”指送别之处。“樽罍”指酒,借酒浇愁而已。其实,山谷是不饮酒的,“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旁”(《西江月》词题序)。“散”字下得巧妙,交代了别筵难离难分的场面。通宵达旦,不云迎来晓色,而云“饮散”去“暮”色,正是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山谷为宋诗大家,大临亦善诗词,如今却“别语缠绵不成句”,足见悲愤之极,这是无声的抗议。一贬再贬,身处荒陲,何况又是以衰老之身,备经拂逆,手足睽离,故云“已断离肠”。“能几许”是大声的呵责,是涕泪纵横的长嚎。“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是想象兄弟离别后,思绪难排,只得听雨声来挨时日。暗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但大气包举,别无枝蔓。“尽”字语极沉痛。

  这首赠别之作,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词中所蕴含和蓄积的感情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黄鹤(hè)¹西²楼月,长江万里情。
译文:黄鹤楼西天的月亮,长江万里的流水,那就是我的心,我的情!
注释:¹黄鹤:即今武汉市武昌蛇山之黄鹤楼。²“西:一作”高“。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译文:春风三十多次去了又来,这些年里我徒然怀念着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送尔难为别,衔(xián)杯惜未倾。
译文:现在来送你,分别实难,举起酒杯不忍一下子喝空。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湖连张乐¹地,山逐泛舟行。
译文:山崖追逐着流荡的行舟,湖水连着黄帝置乐的洞庭。
注释:¹张乐:奏乐。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nuò)为楚人重¹,诗传谢朓(tiǎo)²
译文:作为楚人,你最重视自己的诺言,你的诗也如谢朓一样清丽。
注释:¹诺为楚人重:司马迁《史记·季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²诗传谢朓清:谓谢朓诗以清丽著名。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沧浪吾有曲¹,寄入棹(zhào)²声。
译文:我也有一曲《沧浪歌》,一边行船,一边吟唱。
注释:¹沧浪吾有曲:沧浪即《沧浪歌》。此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²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

  这是一首送三友人的诗。诗中首句“黄鹤西楼月”,写得江天一色,风清月朗。次句“长江万里情”则用来衬托诗人送储邕之情,手法含蓄,耐人寻味。李白对朋友的感情是十分诚挚的。他曾在《赠汪伦》中用“水深千尺”来衬托情谊的深厚。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写得时光流转,故地萦怀。武昌是储邕曾游之地,却已有三十年的暌违。李白夜深怀友不眠,从西窗望见:黄鹤楼的月色,武昌城的烟树,便想起三十年前和储邕交游的情景,故说“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将储邕欲往重游的激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送尔难为三,衔杯惜未倾”,描绘出一幅友人储邕离三诗人到武昌的伤感惜三景致。“难为三”,意寓以离三为难。“惜未倾”,意寓惜三情深,频频劝酒,以不忍举起酒杯一下子喝空为惜。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黄帝曾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所以谢朓诗云:“洞庭张乐地。”舟行处会途经多座山,好像众山在追逐行舟一般。因此,储邕前往武昌,途经“张乐地”,也是说其所途经的地方。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借用楚人重诺言、诗如谢朓般清丽来寄寓诗人送三时的祝托话。楚人语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所以曹丘生扬季布之名于天下。谢朓字玄晖,有美名,昔日曾经游楚赋诗,至今传颂谢朓的诗极为清丽。可见李白与友人储邕之间情意的深切。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借用《沧浪歌》典故,来寄寓出诗人不忘武昌之情,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充分表现了李白待人至诚之意。正如《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此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说因送朋友而引起对武昌的怀念,中间四句是写与储邕的惜三之情,末后四句是送三时的祝托话。此诗全幅结体飘逸秀丽,自然浑成,情趣盎然。以古风起法运作排律,表现了诗人对武昌的怀念和对储邕的留恋。

参考资料:
1、 刘永平.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20-121
2、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532

sòngchǔyōngzhīchāng--bái

huáng西lóuyuèzhǎngjiāngwànqíng

chūnfēngsānshíkōngchāngchéng

sòngěrnánwèibiéxiánbēiwèiqīng

liánzhāngshānzhúfànzhōuxíng

nuòwèichǔrénzhòngshīchuánxiètiǎoqīng

cānglàngyǒuzhàoshēng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白梅懒(lǎn)(fù)¹赋红梅,逞(chěng)艳先迎醉眼开²
注释:¹白梅懒赋:即“懒赋白梅”。²“逞艳”句:意即春未到,红梅逞艳,先迎着醉眼开放。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冻脸¹有痕²皆是血,酸心³无恨亦成灰。
注释:¹冻脸:因花开于冰雪中,颜色又红,所以这样比喻。²痕,泪痕。以血泪说红。³酸心:梅花花蕊孕育梅子,所以说“酸”。待到时节过后,虽无怨恨,花亦化为乌有,所以说“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误吞丹药¹移真骨,偷下瑶(yáo)池脱旧胎²
注释:¹“丹药”的“丹”双关义就是红。²“偷下”句:说红梅原本是瑶池的碧桃,因偷下红尘而脱去旧形,幻为梅花。传说瑶池种植仙桃,《西游记》中孙悟空所偷吃的即是。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màn)疑猜¹
注释:¹“江北”二句:意思是请告诉蜂蝶,不要把红梅错认作是桃杏,而疑猜是否已到了春色灿烂的季节。春灿烂,因红梅色似春花才这样说的,非实指。当时还是冰雪天气。蜂蝶,多喻轻狂的男子。漫,莫,不要。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当时的豪门,特别是贵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虚,做诗成了一种消磨时光和精力的娱乐。他们既然除了“风花雪月”之外别无可写,也就只得从限题、限韵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说中已换过几次花样,这里每人分得某字为韵,也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唱和形式。描写这种诗风结习,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这一阶层人物的无聊的精神状态。

  从人物描绘上说,邢岫烟、李纹、薛宝琴都是初出场的角色,应该有些渲染。但她们刚到贾府,与众姊妹联句作诗不应喧宾夺主,所以芦雪庵联句除薛宝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众人接着要她们再赋红梅诗,是作者的补笔,借此机会对她们的身份特点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过诗句来暗示的。李纹姊妺是李纨的寡婶的女儿,从诗中泪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语来看,可能也有不幸遭遇,或是表达丧父之痛。“寄言蜂蝶”莫作轻狂之态,可见其自恃节操,性格上颇有与李纨相似之处,大概是注重儒家“德教”的李守中一族中共同的环境教养所造成的。

yǒnghóngméihuāméi--cáoxuěqín

báiméilǎnhóngméichěngyànxiānyíngzuìyǎnkāi

dòngliǎnyǒuhénjiēshìxuèsuānxīnhènchénghuī

tūndānyàozhēntōuxiàyáochítuōjiùtāi

jiāngběijiāngnánchūncànlànyánfēngdiémàncāi

chūhónglóumèngshíhuí

西北楼船烈焰中,周瑜于此破曹公。
西北楼船烈焰中,周瑜于此破曹公。
译文:西北方向的楼船在烈焰中燃烧,周瑜在这里击败曹操。
注释:孙郎: 指三国时吴主孙权。
孙郎不是刘豚犬,百万兵消一阵风。
孙郎不是刘豚(tún)¹,百万兵消一阵风。
译文:孙权不是刘备的猪狗,曹操的百万大军在一阵东南风中烟消云散。
注释:¹豚犬:指猪和狗。

chìáobīng--jīnpéngshuō

西běilóuchuánlièyànzhōngzhōucáogōng

sūnlángshìliútúnquǎnbǎiwànbīngxiāozhènfēng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巢谷¹,字元修,父中世,眉山²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家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³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译文:巢谷字元修。父亲名叫中世,出身于眉山县的一个农民之家,年轻时跟着当地有地位、有声望的人读书,老了之后就在乡里做老师。巢谷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尽管朴实无华,但知识却很渊博。后来到京城应举考进士,看见有参加武举的,从心底里喜欢。巢谷向来有力气,于是就把以前学的东西丢开,积聚弓箭,学习骑马射箭。经过好长时间,终于武艺有所成就了,但武举却没有考中。
注释:¹巢谷:字符修,眉山人,作者的同乡。²眉山:县名,今属四川。³举进士:参加进士考试。⁴举武艺:选拔武艺的考试。⁵多力:有力气。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¹²、泾(jīng)³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¹⁰蛮乞弟¹¹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¹²妻子不免寒饿。橐(tuó)¹³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¹⁴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¹⁵赦乃出。
译文:巢谷听说西方边境一带多有勇猛矫健的人,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功都是天下最厉害的,所以就离开家乡,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每到一个地方,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有一个叫韩存宝的人,尤其和他友好。巢谷教他兵法,两个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宋神宗熙宁年间,存宝任河州的将官,有功劳,号称熙、河一带的名将,朝廷也很重视他。正好遇上少数民族“泸州蛮”的酋长乞弟侵扰边境,附近各州郡的官兵都束手无措征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韩存宝领兵去讨伐。韩存宝不熟悉“泸州蛮”的情形,所以就把巢谷邀请到军队里来,向他请教这方面的事情。后来由于韩存宝擅自引兵撤退,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韩存宝自己估计肯定会被处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一带的一个武夫,死了没什么值得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儿女无人依靠,就会受饥寒之苦。我的袋子里装有好几百两银子,除了托你,再没有别人能去送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存宝的请求,就改换姓名,揣上银子,步行上路,一直走到存宝家,把银子交给他的儿子。这件事别人谁也不知道。存宝被处死以后,巢谷因为当时也在军中,受到牵连,所以逃到长江、淮河一带躲藏起来,直到朝廷发出赦免令,才又露面,回到四川。
注释:¹秦:秦州,今甘肃天水。²凤:凤翔,今属陕西。³泾: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⁴原:原州,今宁夏平高县。⁵秀杰:优秀杰出。⁶金石交:言交情坚如金石。⁷熙宁:宋神宗赵顼年号(1068—1077年)。⁸河州:府名,治所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⁹熙河:北宋熙宁年间置熙河路,治所在熙州,今甘肃临洮。¹⁰泸州:今属四川。¹¹乞弟:蛮族部落首领。¹²顾:只是。¹³橐:口袋。¹⁴遗:给,送给。¹⁵会:逢。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家中,未尝一见。绍圣¹初,予以罪谪(zhé)居筠州²,自筠徙雷³,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家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jí)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mǐn)¹⁰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dān)¹¹数千家,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¹²,有蛮隶¹³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¹⁴,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我由于是同乡,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操,深知这是一位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值得托付的人。我在朝廷里作官的时候,巢谷正在乡里浮沉,一次也没有来见我。绍圣初年,我得罪贬谪在筠州,又从筠州迁徙到雷州,从雷州迁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迁徙到昌化。这期间,以前结识的为官的人们都避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亲朋好友也不再与我们有任何联系。而巢谷却从眉山老家愤激地表示,要徒步来慰问我们兄弟二人。听到他的话的人,都讥笑他有点儿发疯了。元符二年春正月,巢谷从梅州给我送来书信说:“我不远万里,步行来看望您,自己也不曾奢想可以性命保全。如今我已到了梅州,要不了几天就肯定能见面了。这样,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我又惊又喜,心里说:“如今的人做不到这一点,这个人不像现在的势利小人,倒像是古代有节气的人。”等到见面之后,两人紧握着手,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接着就互相诉说阔别以来的情况,相互团聚相处一个多月,还觉得不满足。这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体弱多病,再不像从前健壮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岛去看望子瞻,我哀怜他既年老又病弱,就阻止他说:“您的心意是太好了。但是,从这里去儋州,有好几千里路程,还得坐船飘渡过海,这可不是年老的人能够办到的事情。”巢谷说:“我自己估计不会很快就死的,您不要劝阻我。”我无法劝留住他,看他袋子里没有多少钱,尽管当时我也贫困,匮缺资财,也只好勉强给以资助,把他打发走。他乘船走到新会,被少数民族当差役的人偷了钱袋行装,逃跑到新州I被抓获。巢谷跟到新州,就生病死了。我听到消息,失声痛哭,后悔他不听我的话。不过,也惊异他正因为没听我的话,才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注释:¹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1094—1098年)。²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³雷:雷州,治海康,今广东海康县。⁴循:循州,治所龙川,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佗城。⁵惠:惠州,今广东惠阳。昌⁶化:今海南昌江。⁷诵言:明言。⁸元符:宋哲宗赵煦年号(1098—1100年)。⁹梅州:治所在程乡县,今广东梅县。¹⁰愍:同“悯”。¹¹儋:儋耳,海南儋县,苏轼当时贬谪之所。¹²新会:今属广东。¹³蛮隶:雇佣的蛮族人。¹⁴新州:治所新兴县,今属广东。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昔赵襄子¹厄于晋阳²,知伯³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而爨(cuàn)¹⁰,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¹¹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¹²计,三家¹³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hé)¹⁴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¹⁵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gǔ),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译文:从前,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决开汾河灌城,城墙只差三版就要被淹没了。城里满是积水,只能把锅吊起来烧火煮饭。人们因为没有粮食饥饿得无法再忍受,只好把孩子互相交换了吃掉。在这种情况下,赵襄子的臣下对他都有点怠慢,只有高恭一个人始终对他保持着应有的礼节。等到襄子运用相父张孟谈的计策,摆脱智伯、韩、魏的包围,冲破困境,对部下论功行赏时,就给高恭记了头功。张孟谈说:“晋阳危难的时候,只有高恭一点儿功劳也没有。为什么却要给他记头功呢?”襄子说:“晋阳被困时,群臣都对我有点儿怠慢,只有高恭一人始终保持着应有的礼节,我因此给他记头功。”巢谷在对朋友讲义气方面,实在不比高恭差,不会因此而惭愧。只可惜他没有遏上赵襄子受到器重,却先是碰上了韩存宝,后来又碰上了我们兄弟两人。如今,我正同南方的少数民族杂处在一起,和他们一样地生活着,并且将要老死在这里。虽然深知巢谷的贤德,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贤才品德展现出来给世人看呢?听说巢谷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一带的军队里,所以特地为他写了这篇传记。等以后交给他。巢谷原先名叫“佛”,直到在循州相见之后,才改名叫“谷”。
注释:¹赵襄子:赵筒子之子,战国初赵国主,名无恤。²晋阳:今属山西。³知伯:晋六家之知氏,姓苟名瑶。⁴韩:韩康子,名虎。⁵魏:魏桓子,名驹。⁶水:指晋水。⁷版:八尺为版。⁸县:通悬。⁹釜:锅。¹⁰爨:烧火做饭。¹¹高恭:赵襄子之臣。¹²张孟谈:赵襄子之臣。¹³三家:指知、韩、魏。¹⁴曷:通何。¹⁵发:充分表达。

  文章讲述了巢谷一生中的三件事情,一是改应进士考试为应武举;二是完成朋友的托付;三是不远万里看望苏轼兄弟。这几件事情都表现了巢谷为人的卓异之处,表明巢谷是一个急难之时可以托付的义士。然后文章引用高恭事赵襄子的历史典故来说明巢谷对于朋友的古道热肠,不因时势而变迁的豪侠性格。作者通过对巢谷这个人的描写也从侧面对于那些趋炎附势、落井下石者进行了批判。文章叙述生动感人,不用粉妆玉琢,自然平实,而于简洁文字中蕴含了厚重的知音友情。

  从结构上看,这篇传记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弃文学武。首句依一般传记惯例,写被传者姓名、字、父名,籍贯、职业等。“眉山农家”四字不可忽视,“眉山”,指出传主巢谷与作者是同乡。“农家”指巢谷出身微寒,并非官宦人家或豪门贵族,尽管如此,作者愿为之立传,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实属不易。下面写巢谷曾经被举进士,到过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弃文学武。这段以“业成而不中第”作结。“业成”指习武之业有所成就,理当“中第”,但“不中第”,隐含科举之弊。

  第二段,金石之交,缓急可托。先写巢谷漫游西方边疆,结交当地秀杰为好友。接写巢谷与韩存宝二人结为“金石之交”。下面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存宝得罪,自料必死,托后事于巢谷,谷许诺,重义如山。末句作者自言认识巢谷,并且知道他的“志节”,显示了文章的真实性,进而用“缓急可托”四字总结了巢谷重义的品德。

  第三段,万里步行,以行其志。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予之在朝”做高官时,巢谷不曾来见一面。只短短一句话,就把巢谷不愿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人品表现了出来。第二部分写苏氏兄弟被贬谪后,巢谷“欲徒步访”,在道义上给以慰安、支持和力量。作者几乎用了整段的篇幅来详写巢谷不远万里,不辞辛苦,矢志不渝的大义大勇,与第一部分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显示出巢谷的义气和品德来。第二部分,先写苏氏兄弟被贬后,“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这与平日不相闻,处于逆境时却坚决来访的巢谷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多次用“对比法”,都很巧妙。接写“闻者皆笑其狂”。“闻者”指眉山县得知巢谷万里访苏氏的人们,他们都耻笑巢谷发了疯,十分狂妄,这说明他们与巢谷思想境界相差甚远,他们是无法理解巢谷的志节和行为的,他们与巢谷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从反面衬托出了巢谷的志节非凡。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相见之前,巢谷梅州修书,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为下段引出古人“高恭”作了埋伏,这是伏笔。接着写“循州相见”,“握手相泣”,感情激动,场面感人。后写巢谷“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中途病死于新州。时年七十三岁。元丰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巢谷曾来拜访,馆于雪堂,并教苏轼之子迨、过二人读书,所以这里用“将复见”。巢谷虽然半道病死,但其义气、志节永存,苏辙“哭之失声”,读者也深受感动。

  第四段,借古喻今。用“昔”字引出先秦时代赵襄王“晋阳之难”的故事。赵襄王被围困于晋阳,断绝粮草,“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解围之后,“行赏群臣,以恭为先”。作者引用此典,是为了说明“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于高恭者”。这里借古喻今,正于上段“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相照应,上文采用的伏笔,正在这里揭示、显现。从另一角度看,这里引古人高恭以比巢谷,从正面衬托出巢谷之“义”。最后用“惜其不遇襄子”发抒感叹,巢谷如遇襄子,必得首功之奖;而自己虽知巢谷之贤,但处在贬谪的逆境中,无权“以发之”,只能提笔写出这篇传记,颂扬巢谷的志节,将来有机会时交给巢谷在泾原军中的儿子,从而交代了写作这篇文的缘由,表现出作者对巢谷志节的崇敬和无力报答的惋惜。

  从写作方法上看,首先是选材典型,紧扣主题。巢谷一生的事迹很多,作者只选择了三件事情:一、弃文学武;二、与韩存宝结为金石之交而且缓急可托;三、写苏氏兄弟处于逆境,士武夫及生平亲友都不再来往的时候,巢谷却徒步万里相访,结果死于途中。选取这三件有代表性的材料,足以表示巢谷一生重义笃志的人品。其次,作者在处理这三件典型材料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巢谷青少年时弃文学武,与众不同,作者叙述简约概括。第二件事描述稍详,第三件事是重点,详细描述,重点突出。而在描述这一重点部分时,也不一切都详,而能作到详中有略。譬如写苏氏兄弟青云直上时,巢谷不曾一见,作者只用了一句话,十分简略;当作者写到“予兄弟”处于逆境,巢谷万里步行而相访时,则不惜笔墨,不厌其详。这样写法给人一种疏密相间,详略得当的美感。再次,文章还采用了伏笔、照应,引用、对比、衬托等手法。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赏析 第4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第764-76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