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初至秦,使旨不到蜀。延首锦城春,千里寄孤目。
昔我初至秦,使旨不到蜀。延首锦城春,千里寄孤目。
逮公今出峡,贱迹仍羁束。梦看使君船,翩翩转江曲。
逮公今出峡,贱迹仍羁束。梦看使君船,翩翩转江曲。
西州去思者,何啻连万屋。攀辕犹弗还,我意岂能足。
西州去思者,何啻连万屋。攀辕犹弗还,我意岂能足。
所怜蜀人病,羸骨未生肉。公兮胡弗留,共与营糜粥。
所怜蜀人病,羸骨未生肉。公兮胡弗留,共与营糜粥。
自惟救护心,寝食对沟渎。回顾莫有助,此志亦单独。
自惟救护心,寝食对沟渎。回顾莫有助,此志亦单独。
公兮那得留,峡水峻而速。蚤去登堂庙,大作天下福。
公兮那得留,峡水峻而速。蚤去登堂庙,大作天下福。
病身鸡肋瘦,别恨容千斛。势须更勉强,渭上几一熟。
病身鸡肋瘦,别恨容千斛。势须更勉强,渭上几一熟。
郡县减苛赋,廪廥贮馀粟。便当乞身归,径去友麋鹿。
郡县减苛赋,廪廥贮馀粟。便当乞身归,径去友麋鹿。

biézhāngzigōngshàngshū--zhènggāngzhōng

chūzhìqín使shǐzhǐdàoshǔyánshǒujǐnchéngchūnqiān

dǎigōngjīnchūxiájiànréngshùmèngkàn使shǐjūnchuánpiānpiānzhuǎnjiāng

西zhōuzhěchìliánwànpānyuányóuháinéng

suǒliánshǔrénbìngléiwèishēngròugōngliúgòngyíngzhōu

wéijiùxīnqǐnshíduìgōuhuíyǒuzhùzhìdān

gōngliúxiáshuǐjùnérzǎodēngtángmiàozuòtiānxià

bìngshēnshòubiéhènróngqiānshìgèngmiǎnqiángwèishàngshú

jùnxiànjiǎnlǐnkuàizhù便biàndāngshēnguījìngyǒu鹿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寒食¹未明至湖上。太守²未来,两县令³先在。
译文:寒食节到西湖时天还没亮,太守还没有来,两县令先来了。
注释:¹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节时禁火,吃冷食。²太守:宋代对知府、知州的别称。此处指当时杭州知州陈襄。³两县令:指钱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畴。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¹早满湖。鼓吹²未容迎五马³,水云先已漾双凫(fú)
译文:天色未明,乌鸦尚在啼鸣,官船早已满湖都是。礼仪乐队尚未列好队伍迎接太守,远处水面就迅速驶来了两县令的船只。
注释:¹朱舰红船:指各级文武官员的船只。宋代官船涂以朱红色。“朱舰”一本做“乌榜”。²鼓吹:汉以来古乐名。这里泛指当时演奏的乐曲。³五马:太守的代称。⁴水云:远处水面。⁵漾:泛舟。⁶双凫:此处指二县令。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映山黄帽¹(chī)头舫(fǎng)²,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yú)³
译文: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撑船的年轻人驾驶着龙船,岸上青烟缭绕,那是从有柄的香炉里升腾起来的。难得遇见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觉。但愿能有一个僧榻,让我好好地睡一会。
注释:¹黄帽:指用篙(gāo)撑船的年轻人。²螭头舫:泛指龙船。螭,古代传说中一种动物,蛟龙之属。³须臾:片刻。

  该词是一首纪游即景之作。词前有小序,序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及有关人物。上片写天色未明时的景物,并暗示“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开头“城头月落尚啼乌”一句,借用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象(也是实写),写出了黎明前的特征性景物。暗点题目中“未明”二字,而且景中有事,由自己从杭州城内出发写起,也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月落”在西方),下句写到西湖便不觉突兀。接着写来到西湖边一眼瞥见的景物:“朱舰红船早满湖。”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游船早已满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见西湖上游人游兴之浓,也为下文写“两县令先在”伏下一笔。“尚”、“早”二字前后呼应,体现了两句所描述的景物在时间上的联系。三、四句就同游伴侣着笔,意思是说还未安排用乐曲来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荡漾起两位县令的游船。两句一虚一实,暗点题目“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双凫”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来指游兴极高的两位县令,显然也带有调侃的意味。

  下片承上二、四句,再写湖上、岸边景物,并略表厌倦之意。“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两句展现了西湖湖上、岸边有特色的画面。这既是西湖景,又是风俗画,给人以清新感。篇末二句回笔写苏轼自己,与起笔相照应,表达了某种厌倦的情绪和澄淡的情怀。

  全词展示了寒食节清晨众官迎接太守到来的一段场景特写。其中,苏轼的傲散与两县令的恭谨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苏轼厌倦官场应酬,蔑视俗吏的内心情怀。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24-126

ruìzhè··chéngtóuyuèluòshàng--shì

hánshíwèimíngzhìshàngtàishǒuwèiláiliǎngxiànlìngxiānzài

chéngtóuyuèluòshàngzhūjiànhóngchuánzǎomǎnchuīwèiróngyíngshuǐyúnxiānyàngshuāng

yìngshānhuángmàochītóufǎngjiāànqīngyānquèwěilǎobìngféngchūnzhǐshuìqiúsēng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农 一作:翁)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gēng)种山田三四亩。(农 一作:翁)
译文: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三官仓(cāng)¹化为土。
译文: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注释:¹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岁暮锄犁(lí)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xiàng)¹
译文: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注释:¹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西江¹(gǔ)客珠百斛(hú)²,船中养犬长食肉。
译文: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注释:¹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²斛:量器;是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中唐时代,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因此抒写农民疾苦的题材也成为新乐府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张籍的《野老歌》,就是写一个农家老夫在高额的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最后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即使这样,他还不如当时被称为“贱类”富商的一条狗。张籍通过这样一个人狗对比的悲惨情形,突出表现了农民的痛苦和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开头两句交代人物身份,运用平叙的手法,叙说一位老农,由于家里贫穷,住在山里面,仅仅耕种贫瘠的山田三四亩。这里要问,老农为什么要住在山里面呢?在我们想来,老农既然家贫,他应该到平地乡村或小镇谋生要容易一些,为啥要到难以耕种的山里去呢?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此时社会混乱,统治阶级任意欺压百姓。面对这一切,老农一家逃到深山,这里山高路远,人烟稀少,而官府当差的也不便来此。老农希望住在深山能摆脱这一切。

  然而“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三四两句说得就是这一情况。老农住在山里面,今年的禾河苗长得稀稀疏疏的的,到头来收成也不好。尽管这样,官家的征税多得要命,那差役隔三差五地跑来征税,最后老农家里连自己吃的口粮全没了。老农很痛心哪,他一年辛苦劳作得来的粮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库仓,甚至有的被白白浪费“化为土”。这在剥削和浪费的行为,和劳动人民的辛苦贫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这两句实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的痛苦,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五六句承上两句,说老农辛苦一年到岁末,家里徒穷四壁,没有几样东西,只有老农辛勤劳动的工具——锄犁还在伴随着他。一个“空”字,说明老农辛苦一年一无所获,另一方面说明剥削阶极把老农剥夺的一无所有。为了种那些粮食,老农早出晚归,辛苦劳作一天,到头来自己还没有吃的。无奈之下,老农“呼儿登山收橡实”,呼儿表明老农已年迈,再加上辛苦劳作一天,已无力再上山采橡实吃。“橡实”,乃一草木果实,本非普通食品,乃劳动人民在饥灾发生时临时充腹之品。老农叫儿子登山收橡实,可谓老农贫饿致极,说明劳动人民最后的可怜结局。

  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说西江做珠宝生意的大贾,船上载的的珠宝很多,足有百斛,他喂养的犬,经常吃肉。作者运用叙述的手法,没有发表议论,但把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摆在了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贾喂养的肉犬,更为让人深思的,老农的生活还不如喂养的一条犬,可谓悲凉之极,令人感愤不已。

  全诗运用叙述的手法,给我们呈现出几个老农痛苦的生活的场景。虽然作者没有发表议论,但孕作者的思想于叙述中。全诗的形象对比深刻鲜明,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饥苦,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lǎo

zhāng tángdài 

lǎonóngjiāpínzàishānzhù gēngzhòngshāntiánsān  (nóngzuò wēng )
miáoshūshuìduōshí shūguāncānghuàwéi 
suìchúbàngkōngshì érdēngshānshōuxiàngshí 
西jiāngjiǎzhūbǎi chuánzhōngyǎngquǎnchángshíròu 
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上东门¹,门外柳。赠别每烦纤(xiān)²。一叶落,几番秋³。江南独倚楼。
译文:想当年在东门外与你分别,路边垂柳依依,你亲折柳枝为我送别。一叶落而知秋,几度秋去又秋来。此处一别,漂泊江南,我在江南独倚高楼把你思念。
注释:¹东门:指洛阳东门。²纤手:女子纤柔的手。³一叶落,几番秋:《淮南子·说山》有“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曲阑干,凝伫久。薄暮更堪搔首。无际恨,见闲愁。侵寻天尽头。
曲阑干,凝伫久。薄暮更堪搔(sāo)¹。无际恨,见闲愁。侵寻²天尽头。
译文:我常常在曲曲弯弯的栏杆处久久地伫立,终日把你凝望。每当暮色渐浓,离恨别愁涌上心头,弥漫了整个天际。
注释:¹搔首:挠头。指有所思。²侵寻:渐渐扩展到。

  这首词写游子之思,富有画面感。“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写的是春天在城外折柳送别。古代送行时,折柳枝赠别亲人,是普遍的习俗,也成为文人常用的表达离愁的场景,如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这首词中,上东门外,是自东汉以来就作墓地的北邙山,气氛肃杀。上东门外送别,更添凄凉感受。“赠别每烦纤手”,即每次劳烦女子折柳赠别。

  “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写秋天倚楼眺望。“一叶落,几番秋”出语平淡,但蕴藏无限感慨,落寞的感受,失意的情绪皆在其中。对落叶的敏感,事实上是对时光流逝的敏感,意味着离别日久,离愁日深。倚楼远望也是典型的表现思念之情的场景。温庭筠词《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句写的是闺中思妇倚楼,等候归人;柳永《八声甘州》则写游子独立楼头,“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并且想象着故乡的妻子也“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词中描写的季节是“一番洗清秋”,与本词相同。

  “曲阑干,凝伫久,薄暮更堪搔首。无际恨,见闲愁,侵寻天尽头”都是承接前文“江南独倚楼”而来。“搔首”即以手搔头,常用以表现男性焦急或有所思的样子,如《诗经·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唐高适《九日酬颜少府》“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主人公倚阑干远眺,久久伫立凝望,直至傍晚,时光流逝而孤独依旧,无奈搔首。目光投向远处,无限离愁也仿佛随之蔓延到天尽头。

  关于贺铸的词,词评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曰:“方回词,胸中眼中,另有一种伤心说不出处,全得力于楚骚,而运以变经,允推神品。”此论较为公允。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5年11月版

gēnglòu ·lóu

zhù sòngdài 

shàngdōngmén ménwàiliǔ zèngbiéměifánxiānshǒu luò fānqiū jiāngnánlóu 
lángān níngzhùjiǔ gèngkānsāoshǒu hèn jiànxiánchóu qīnxúntiānjìntóu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老翁山¹下玉渊(yuān)²,手植青松三万栽。
注释:¹老翁山:在今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苏轼父母和其妻王弗的坟墓皆在此山。²玉渊回:清澈的泉流环绕。玉渊,指“老翁井”泉。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¹临水为君开²
注释:¹小轩:有窗的小屋。²开:设置。一本作“蓬莱亲手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试看一一龙蛇¹活,更听萧萧风雨²哀。
注释:¹龙蛇:形容枝干盘曲。²风雨:想象中的松涛。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便与甘棠(táng)¹同不剪,苍髯(rán)白甲待归来。
注释:¹甘棠:作者引用这个故事,说青松当和甘棠一样受到人民的保护。因为预想到贾讷要去那里,所以这样称誉他。

  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苏轼知登州任,到官五日,调回京师。一年之间,三迁要职,当上翰林学士。贾讷这时将到作者故乡眉州作官,作者故作诗相送。

  这首诗,是作者委托贾讷看顾父母坟园和问候家乡父老,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跃然纸上。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yǐ)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¹南金络(luò)²
译文: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我独倚高楼,和着竹笛,放声长歌。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注释:¹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市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与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²金络头:精美的马笼头,代指功名。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zān)¹不解愁。
译文:快快畅饮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旧。花在老人头上羞笑,白发簪花不消解忧愁。
注释:¹簪花:簪花是汉族妇女头饰的一种,用作首饰戴在妇人头上。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这首词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作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作者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一边冷眼旁观,沉醉音乐之中。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词借助笛声与歌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悠长深远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蕴含于这不言之中,自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作楼”用唐赵嘏《长安秋望》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作楼”,正切此词写重九登高远望之意。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休休”,算了吧,还有什么可说呢!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而“金络头”,用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既切戏马台之马,又照应开头说封侯的“诸将”。词人受佛老思想的浸润,人生观中有着消极虚无的一面,随着政治上的连遭打击,这种思想时有流露。这里表现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但更为含蓄深婉。

  下片遂转而为开朗达观。词人举杯劝酒:“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一作“酒似今秋胜去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酿。以功名之虚无,对美酒之可爱,本于晋人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之语(见《世说新语·仕诞》)。古人咏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黄花,作者沿用此法,却又翻出新意。他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词人老兴勃发,插花于头,而花却笑他偌大年纪还要簪花自娱。其造语则是脱胎于苏轼的两句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词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跃然纸上,他并不因处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觉得秋光和美酒都与去年不殊,表现出开朗豁达的胸襟。

  这首词“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从遣词造句到意境格调都体现出诗的特点。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风格豪放中有峭健。

参考资料:
1、 黄宝华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99-801

nánxiāng ·zhūjiàngshuōfēnghóu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chóngyáng zhōuchénglóuyàn zuò 

zhūjiàngshuōfēnghóu duǎnchánglóu wànshìjìnsuífēng xiūxiū táinánjīnluòtóu 
cuījiǔchíliú jiǔwèijīnqiūqiū huāxiànglǎoréntóushàngxiào xiūxiū báizānhuājiě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