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满庭月,冷侵华相重。
何人万里外,与此孤光共。
摩云度片鸿,天阔目难送。
三杯见妙理,一静服群动。
陶然夜气中,可以观幻梦。
团团满庭月,冷侵华相重。
何人万里外,与此孤光共。
摩云度片鸿,天阔目难送。
三杯见妙理,一静服群动。
陶然夜气中,可以观幻梦。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曷(盍)(hé)¹尝观于富人之稼²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³,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bǐ)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译文:你曾经观察过富人是怎样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多,他们的粮食富足而且有余。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多,便可以轮作而使地力得到保全;他们的粮食富足而且有余,便能及时种植而不会误农时,而收获庄稼也能等到庄稼成熟。所以,富人的庄稼常常非常好,籽粒饱满而很少空秕,可以贮藏很久而不腐烂。
注释: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常在叙述中表明作者观点见解。张琥:即张璪,据《续资治通鉴·考异》:“璪本名琥”;与苏轼同年登进士第。¹曷:同“盍”,何不,此处曷尝可解作“可曾”。²稼:庄稼。³更休:轮换休耕。⁴敛:收获。⁵及其熟:旧时青黄不接时,贫者常不待成熟而收割充饥,谓之“杀青”。⁶秕:只有壳而没有米的谷粒,俗称瘪谷。⁷实:饱满的谷粒。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zhì)¹、耰(yōu)²、艾³,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译文:现在,我全家有十口人,而一共只有一百亩田地,每一点土地都不能让它空闲,日夜盼望着得到收获,耕、种、收、获像鱼鳞那样挨着一茬又一茬,而地力因此便枯竭了。种的时候常赶不上农时,而收获的时候常常等不到它长熟,这样,哪里还能有美好的庄稼呢!
注释:¹铚:短镰。²耰:播种后摩平土地,使掩盖种子。³艾:收割。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mǐn)闵焉¹,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²。信(shēn)³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译文: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才能并不远远超过今天的人。日常努力于自我修养而不轻易地等成果自己到来,小心翼翼就象期望婴儿健康成长一样。气弱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刚强,空虚的人通过修养以达到充实。年近三十而后出来做官,年过五十而后才得到爵位。在长期的压抑中得到伸展,在极为充实之后才去运用;已经满得超出来才外流,把弓拉满之后才放箭。这便是古人之所以远远超过今天的人,而今天的君子所以不及古人的缘故。
注释:¹闵闵焉:殷切状,十分关心的样子。²三十而后仕二句:语出《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³信:同“伸”。⁴发于持满之末:在弓拉满之后才把箭发出去。发:发射。持满:把弓拉满。末:后。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¹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²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³,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译文:我从少年时代起便立志学习,不幸早早得中进士,与你同年考中。你考中进士也不能说不早。现在我虽然想自认为不足,而众人已经不切实际地对我推许了。唉!你应当去掉这些而专心致志地去学习。广泛地阅览而简要地吸取,丰富地积累而精当地表达。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
注释:¹早得:很早登第。²妄推:错误地推崇。³去此:抛弃已得(登第)的浮名。⁴务学:勤学。⁵约:简,少。⁶薄:这里有谨慎、有力不尽使的意思。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¹亦以是²(yù)³之。
译文:你回去路过京城去问一问,有一个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他是我的弟弟。把我对你讲的这些话告诉他。
注释:¹其:句首发语词,表祈请。²是:这,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话。³语:告诉。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好友的,也是一篇赠序。全文以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以及收获成果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铺垫;下文则着重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此文以譬喻开篇,且先用“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一句提问,既起到自然引发下文,又引起特别重视。然后,生动具体地讲述了富人与穷人的两种耕作方法带来两种不同的效果。富人的地力越种越雄厚,收获丰富;穷人的地力越种越贫瘠,收获微薄;原因是富人土地而粮食有余,可以实行轮作,保全地力,形成良性循环,就能够不断发展再生产;穷人却不能做到,势必导致恶性循环,最终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这是不可违抗的生产规律啊!“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文章转换便顺理成章,把物质生产的规律自然地引申到精神生产上去。用古人与今人作对比,为古代人的才能和学问大大超过一般的人,原因就跟这种庄稼的道理一样,不要急于求成,必须积以时日,勤苦修养,才能做到“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紧接着,作者再用自己的学习实践和亲身经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做学问千万切忌自得自满、追求虚名,要去专心学习,只有做到“博观而约取”,使自己具有丰富精粹的知识基础,用起来才会感到绰绰有余,从容不迫。这就是“厚积而薄发”的道理。

  最后,作者又托张琥把这个意见转告其弟苏辙,看似闲笔,而意在表明这确实是他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这篇文章写得随意自然,语言简明,譬喻有趣,道理却很深刻。种庄稼与做学问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可作者却自然而巧妙地把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有着相同的规律性,突显了比喻的通俗易懂,也使文章亲切平易。充分说明苏轼善于观察事物,善于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农业生产了熟于胸,表现出深厚坚实的生活基础。同时,展现了苏轼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具特色的行文风格。

参考资料:
1、 熊朝东.明月几时有:苏轼诗词文精品选析: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275-276

jiàshuōsòngzhāng

shì sòngdài 

     ( )chángguānrénzhījià tiánměiérduō shíéryǒu tiánměiérduō gēngxiū érquán shíéryǒu zhòngzhīchánghòushí érliǎnzhīchángshú rénzhījiàchángměi shāoérduōshí jiǔcángér 

    jīnshíkǒuzhījiā érgòngbǎizhītián cùncùnérzhī wàngzhī chú zhì yōu ài xiāngxúnshàngzhělín érjié zhòngzhīchángshí érliǎnzhīchángdàishú néngyǒuměijiàzāi 

    zhīrén cáifēiyǒuguòjīnzhīrén píngsuǒyǎngérgǎnqīngyòng dàichéngzhě mǐnmǐnyān yīngérzhīwàngzhīzhǎng ruòzhěyǎngzhī zhìgāng zhěyǎngzhī zhìchōng sānshíérhòushì shíérhòujué xìnjiǔzhīzhōng éryòngzhìzhīhòu liúzhī érchímǎnzhī zhīrénsuǒguòrén érjīnzhījūnsuǒ 

    shāoyǒuzhìxué xìngérzǎotóngnián zhī wèizǎo jīnsuīwéi érzhòngwàngtuīzhī  ! érxuézāi guānéryuē hòuér gàozhǐ 

    guīguòjīngshīérwènyān yǒuyuēzhé yóuzhě  shìzhī 

腰间斧柯,观棋曾朽,修月曾磨。不将连理枝梢锉,无缺钢多。不饶过猿枝鹤窠,惯立尽石涧泥坡。还参破,名缰利锁,云外放怀歌。
腰间斧柯(kē),观棋曾朽,修月曾磨。不将连理¹枝梢(shāo)(cuò),无缺钢多。不不过猿枝鹤窠(kē),惯立尽石涧泥坡。还参破,名缰(jiāng)利锁²,云外放怀歌。
译文:这樵夫腰间的斧子不同寻常,斧柄曾因观看仙人下棋而朽坏,斧面则为修月的需要磨得铮亮。他从不去破坏连理的树木,利钢的锋刃自不会损伤。猿猴攀立的枝条再险,野鹤筑巢的大树再高,他都施展身手,从不轻放。那崎岖的石涧,那泞滑的泥坡,他已司空见惯,站立得稳稳当当。他看破了浮名虚利,不受欲念的影响。白云外畅怀高歌,坦坦荡荡。
注释:¹连理:花木异株而枝干通连。²名缰利锁:喻受名利的牵绊、禁囿。

  起首五句,从樵夫随身不离的工具——斧子入手,先是运用了两则古代的典故。一则是观看仙人下棋,以致烂了斧柄;一则是飞上天空,修磨七宝月轮:都是充满神奇夸张色彩的传说。可见作者是借物而寓现意境,暗衬出樵夫的不同凡俗:他饱阅世事,所谓“五百年来棋一局,闲看数着烂樵柯”(徐渭《题王质烂柯图》);身手不凡,所谓“从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苏轼《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咏“樵”而点涉“棋”、“月”,也说明这位樵夫具有雅士的素质。接着的两句,“不将连理枝梢锉,无缺钢多”,是巧妙的双关。表面上它仍是写斧,不去砍伐连理枝梢,故不至于锋刃卷缺。但其实质的含意,读者一目了然:连理枝是人间爱情和美好事物的象征,樵夫对它们爱惜有加,足见他是以仁德和正义为己身追求的有心人。这两句更明显地闪动着人物的身影,为下文对樵夫的直接描写,作了不露痕迹的过渡。

  六、七两句对仗,形象而深刻地绘述了樵夫的日常活动。猿猴出没于深山悬崖,“猿枝”极言樵伐之险;野鹤在大树的枝梢上筑巢栖居,“鹤窠”极言山木之高。而樵夫涉险攀高,视同等闲,“不饶过”见出了他的勇敢坚决。山中涧谷乱石崎岖,坡坂泞滑难以驻足,而无论是“石涧”还是“泥坡”,樵夫都如履平地。“惯立尽”三字,体现出他知难而进的无畏气概。

  如果说以上的七句已将樵夫的樵薪生活与正直刚强的品格作了充分的表述,那么结尾的三句,无疑是作者歌赞和审美的最强音。作者赞美樵夫,不仅是因为他是生活的强者,更是出于他在精神上的超越。“还参破,名缰利锁,云外放怀歌”,就活脱脱地表现出了一位蔑视名利、傲睨尘俗的高士形象。“云外”二字意兼虚实,既表樵夫的实际处所,又表出他的脱俗风神。元曲中常有对“不识字烟波钓叟”(白朴《沉醉东风·渔父词》)的赞美向慕,本篇这位“放怀歌云外樵夫”,是足以与之比并的。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满庭芳·樵

mǎntíngfāng··qiáo--zhàoxiǎnhóng

yāojiānguāncéngxiǔxiūyuècéngjiāngliánzhīshāocuòquēgāngduōráoguòyuánzhīguànjǐnshíjiànháicānmíngjiāngsuǒyúnwàifàng怀huái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¹(sù)
译文:想要让家庭富裕不需要买肥沃的土地,读书就可以获得许多稻米。
注释:¹千钟:极言粮多。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安居¹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译文:想要生活安定,不需要建造高大堂皇的房子,书千就有黄金打造的房子。
注释:¹安居:安定地生活。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译文:出门不要怕没有人跟随,读书做了官就能享受车马的簇拥。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译文:娶妻不要害怕没说媒,考取功名后自然能拥有美人。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译文:男人如果想实现平生志向,就赶紧勤奋地在窗前读书吧。

  “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其实列举这两者只是一种借代的说法,它们是一朝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后最具代表性的收获,这里也就代指出人头地。古代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求的就是一个出人头地。所以人们也就常用这句话鼓励别人或子女读书。

  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

quànxuéshī

zhàohéng sòngdài 

jiāyòngmǎiliángtián shūzhōngyǒuqiānzhōng 
ānyòngjiàgāotáng shūzhōngyǒuhuángjīn 
chūménhènrénsuí shūzhōngchēduō 
hènliángméi shūzhōngyǒuyán 
nánérsuìpíngshēngzhì jīngqínxiàngchuāngqián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¹
译文: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注释:牧童词:犹牧童歌。¹稠:茂盛。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bēi)¹中饥乌啄牛背²,令我不得戏³(lǒng)
译文: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注释:¹陂:池泽边的坡岸。²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乌鸦落在牛背上啄食之。³戏:玩耍。⁴垄头:田埂。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dú)¹时向芦中鸣。
译文: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
注释:¹犊:小牛。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隔堤吹叶¹应同伴²,还鼓³长鞭三四声。
译文: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注释:¹吹叶:用叶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乐。²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³鼓:甩响鞭。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牛牛食草莫相触(chù)¹,官家截²尔头上角。
译文: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注释:¹触:抵触,两牛抵角争斗。²截:截割。

  诗的前两句,作者先交待了牧童到远处放牛的原因。“绕村四面禾黍稠”,村子周围都是庄稼地,禾苗长势正好,为了避免牛群祸害庄稼,牧童只好到远处放牛,这两句在逻辑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先写果后写因,突出了“远牧牛”这个结果,后文也正是围绕牧牛展开。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牧童把牛赶到了水草丰美的河边陂岸,本来是想让牛专心吃草,不用担心它们会糟蹋庄稼,这样他就能和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了。结果,陂中有很多饥饿的水鸟,它们不停地落在牛背上啄食虫虱,牧童不得不留下来看顾牛群,不停地驱赶鸟雀,其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两句写出了牧童抱怨的情绪。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因为陂中“草多”,所以牛群时常走散,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抬头朝空中长鸣。这说明牧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儿童眼里,这艰苦的劳动里倒也有不少乐趣。正因为牛群走散,牧童们必须分开寻牛。为了彼此联络,告知对方自己所在的位置,他们“隔堤吹叶应同伴”;为了管束牛群,牧童还要不时地“还鼓长鞭三三四声”。这两句把寻牛、赶牛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富有立体感与生活感。

  诗到这里,还只是单纯的叙事写景,除了生活情趣的盎然和儿童的天真娇憨之态令人印象深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张籍的乐府诗往往会在有限的篇幅中叙写情事,只在篇尾以二句话作结,正符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新乐府诗歌的创作要求:“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牧童一边挥鞭,一边警告牛群:“你们不要再继续打斗了,否则一旦被官府发现,就会有官兵来截断你们头上的角。”以官兵来恐吓牛群,足见牧童心性的天真、单纯。

  全诗自然清新,构思新颖,以儿童天真的口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达到了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373

tóng--zhāng

yuǎnniúràocūnmiànshǔchóu

bēizhōngzhuóniúbèilìnglǒngtóu

bēicǎoduōniúsànxíngbáishíxiàngzhōngmíng

chuīyīngtóngbànháizhǎngbiānsānshēng

niúniúshícǎoxiāngchùguānjiājiéěrtóushàngjiǎo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据有关文献记载,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晋祠在山西太原西南悬瓮山麓,为周初唐叔虞的封地,其正殿之右有泉,为晋水发源处),曾作《浣溪沙》二首,写“目前之胜概”,后来词被刻成石碑立于晋祠内。此处所选为其中第二首。本词虽为游晋祠而作,但并没有正面描写晋祠本身,而是放眼于祠外的山水,极言山水风光之美,抒发作者为此而陶醉的美好感受。晋祠本身在词中虽未一字写及,但其令人向往之佳处已尽在词中了。

  上片写山水的清秀。作品首先从山峰上的云岚写起,一个别出心裁的“滴”字,将山上云朵那鲜润洁净且不断飘浮的质感和动感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作者的视线由远而近,接着描写拍岸的河水以及岸边的春草与沙滩。写草言其“香”,状沙称其“暖”与“净”,这些字眼同上句的“滴”字一样,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寥寥十余字,已使一处远离尘嚣的山水胜境清晰地展示在了人们面前。至此,作者的欣喜之情也难再自禁,于是发出了“只疑误入武林溪”的由衷赞叹。武林,即今杭州。杭州山水佳称天下,其风光之秀丽是北方一般的地方难以相比的,而词中着一“疑”字,将眼前景色径与江南名胜并提,其秀美程度便也不言自明。

  下片写林木的繁茂。作品着意选取了桃与柳这两种北方最常见的树木,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春景图。首句写桃,次句写柳。一鲜红,一碧绿。一蓬勃向上,一茁壮下垂。二者形色迥异而相映成趣,从而将一个充满着生命力的锦绣春天捧给了读者。其中“桃无烘日”的描写尤显得新颖别致:一片鲜红的桃林之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好像不是太阳自己在上升,而是由红艳艳的桃无将其烘托上去的,这是一种非常富于诗意的境界。如此胜境,让词人情愿老于是乡。词末“一尊心事百年期”所表达的即是这样一种心愿。无酒不成欢,面对这般美景,词人自然要开尊畅饮,这不免又勾起了他一直不能释怀的“心事”。他此次游晋祠是以朝臣视察政务的名义而来的,只能是个短暂的驻留,于是遗憾之感也由此悄然而生。所谓“心事”也就是词人尚无法实现的归隐田园寄身山林的心愿。词人将这心愿称为“百年期”,即终生的期待。词人要把眼前这绝佳的山水,作为自己人生的归宿。词人之所以有这样挚切的期盼,固然是因为这山水的美好,同时在他心目中更有一个相比衬的参照系,那就是俗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浊。

  小词短短六句,以写景为主,描摹物象鲜明生动,且极富层次感,同时善于融情于景而了无痕迹,虽也直写情语,然皆出于自然流露。其语言平易而简洁,风格清新而明快,颇有唐人绝句之意境。

huànshā··shānlánguāngshuǐpāi--jiāng

shānlánguāngshuǐpāicǎoxiāngshānuǎnjìngzhǐlín

liǎngàntáohuāhōngchūwéigāoliǔdàotiānchuízūnxīnshìbǎin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