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雾雨暗溪山,城北城南断往还。
一春雾雨暗溪山,城北城南断往还。
政是晴时君又去,望君烟艇有无间。
政是晴时君又去,望君烟艇有无间。
曾几

曾几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 5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江路¹西南永²,归流³东北骛(wù)
译文:船与江水背向而行,江水尚知入海为归,人却辞别旧乡而去。
注释:¹江路:长江的水路。²永:长,远。³归流:归向大海的江流。⁴骛:奔驰。如,骛置,以马疾驰传递。骛行,疾驰。引申为追求。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天际¹识归舟²,云中辨江树³
译文:水天相接处能够认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也能分辨江畔的树林。
注释:¹天际:天边,指江天相接处。²归舟:返航的船,这里指归向京城的船。³江树:江边之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旅思倦摇摇¹,孤游昔已屡(lǚ)²
译文:旅途疲倦,人只能随着江舟的颠簸摇来晃去,这样的孤旅已不是第一次。
注释:¹摇摇:心神不定貌。心情恍惚貌。²屡:副词,屡空,经常贫乏而一无所有。屡复,多次告白,后用以指贫穷、衣食不继。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既欢怀禄(lù)¹,复协(xié)²沧洲³趣。
译文: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
注释:¹禄情:怀恋俸禄。²协:会意。从办,从十。办,亦声。协,表示同力。十,表示众多。合起来表示众人同力。本义,和睦;融洽。³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xiāo)¹自兹隔,赏心²于此遇。
译文: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
注释:¹嚣尘:亦作“嚻尘”。喧闹扬尘。这里指喧嚣的尘世。²赏心:.心意欢乐。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虽无玄豹(bào)¹姿,终隐南山雾。
译文: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
注释:¹玄豹,颜色黑中带红的豹。此以玄豹为喻,说自己外任宣城,远离京都是非之地,可以全身远害。

  全诗十二句分二层。

  第一层开头四句,写自已离开建康乘船逆流西行。第一、二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 ”,点明此行溯流而上,与江水相背而行,水长路远。谢朓的船第一站定是新林浦,由此出发。在赴宣城的途中有不少佳篇,又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侍停靠写的。新林浦、三山的在建康西南,离京邑不远,宣城也在建康西南,所以开头是说,江舟向西南方向行驶,水流却东北流去。此时诗人想,江水尚知道入海为归,而人却辞别故土而去。这时诗人对归海的江水感慨万千,羡慕不已。他又遥想,水流归海的途中正经过自已的家乡京邑,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永” 与“ 鹜”不但形容了逆流而上与顺流而下的不同水速,而且融入了自已思念故乡的真情实感。第三、四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由近写到远,继续写江舟远行时的景物,表达自已不舍的眷念。江面上点点帆影,消逝在远方的天空,但它仍是归去的舟船,再向前看,远处江岸还有约隐约现的树林,那树林的深处,不正是我的家乡吗?一字一句,情真意切。诗人以“识”与“辨 ”两字写出自己当时回望故乡专注与眷念的心绪。

  前四句是写景,后八句是抒情。

  第二层后八句。诗的第五、六句“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摇摇,心神不定貌,这里是双关。一是写眼前涛涛的江水使船颠簸,摇晃不定。二是写当时的心情。在离开京邑赴宣城前夕,南齐在一年(495)之内换了三个皇帝,其中之一就是谢朓充任中军记室的新安王,他仅做了三个月的皇帝。新安王登基之时,谢朓连迁骠骑谘议、中书诏浩、中书郎官职。明帝废新安王,谢朓官职虽未动,但他心有余悸。第二年就被外放出任宣城太守。这时的他心情复杂,他既对京邑留恋,又庆幸自已摆脱了纠葛。这两句巧妙地把由眷念故土转换成自我排遣。这是一个倒装句,说从前我孤游不止一次,回想起旅途行程,自已总是心神不定。这里借景抒情,诗家稼研“神来之笔”。

  第七、八句“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禄情,怀恋俸禄。欢喜、愿去做官领俸禄。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这两句是说又要当官,又做隐士,正合乎自已意向。隐居的志趣又合乎自已隐居的志趣。中国古代文人既要当官,又做隐士,最好是合二而一,在六朝以后渐成风气。而谢朓这次去宣城赴任,亦官亦隐,正好达到了这个目的。

  第九、十句“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作者自己说,从此我将离开这烦嚣的是非之地,赏心乐事从此开始了。这只是作者一种天真的想法,实际是不可能的;如有,也只能是公务入之外逍遥吟咏的散淡生活,并非真正的避世远遁。

  最后两句“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借用典故,一典多用,精当巧妙。据刘向《列女传》卷二载:“陶答子治陶(古邑名,在今山东)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独抱儿而泣,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猪)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等待)死耳。一年后,答子之家果以盗诛。玄豹,颜色黑中带红的豹。”诗人借用此典,说自已虽无玄豹的姿质,不能深藏远害,但这次去宣城,与南山雾雨一样隐敝。“玄豹姿”,喻自已虽为一郡之守,并无美德,也未必能治好此郡,但自已却深爱名声,绝不会做陶答子邦样贫污、弄贫国家的事。从字面意义看,是借外任隐遁远祸,但更深的意义是说自己将以淡泊心境处理政务。这还包罗了“既欢怀禄情”照应,让人看到了诗人乘舟向西南江路漫漫前行、最终隐没在云遮雾绕的远山深林之中的景象。

zhīxuānchéngjùnchūxīnlínxiàngbǎnqiáo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jiāng西nányǒng guīliúdōngběi 
tiānshíguīzhōu yúnzhōngbiànjiāngshù 
juànyáoyáo yóu 
huānhuái怀qíng xiécāngzhōu 
xiāochén shǎngxīn 
suīxuánbào姿 zhōngyǐnnánshān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定知玉兔¹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译文:准知道今晚的月亮十分团圆,江潮欲来秋风已带着九月的清寒。
注释:¹玉兔:旧说月中有玉兔、蟾蜍(见《五经通义》),后世因以玉兔代月。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寄语重门¹休上钥²,夜潮流月月中看。
译文:寄语九重天门请不要上锁,我要留住月色把夜潮观看。
注释:¹重门:九重天门。²钥:锁。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万人鼓噪¹(shè)吴侬(nóng)²,犹似³浮江老阿童
译文: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
注释:¹鼓噪:击鼓呼叫。²慑吴侬:使吴人震慑。慑,恐惧。吴侬,吴语称“我”为“侬”(见《南部烟花记》),此处吴侬即指吴人。³似:一作“是”。⁴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他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¹在浪花中。
译文:要知道潮头有多么高,连越山都完全被吞没在浪花。
注释:¹浑:全。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¹
译文:我身世悠悠如同江水起起落落,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白头浪人。
注释:¹“久与”句:出自白居易《九江北岸遇风雨》:“白头浪里白头翁。”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月西流¹
译文:造物者也知道人是很容易老去的,所以让那江水向西流。
注释:¹江水西流:指海水上潮,江水势不能敌,所以出现逆流情况,随潮西流。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吴儿生长狎(xiá)¹涛渊²,冒利轻生不自怜。
译文:吴地男儿生长在江边十分喜爱江海波涛,贪得官中利物冒险踏波而不知警戒。
注释:¹狎:亲昵、玩弄。²涛渊:指有涛澜的深水。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¹变桑田。
译文:海神若知道当代君王的意旨,应该让海边盐卤之地变成肥沃的桑田。
注释:¹斥卤:海边盐咸地。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江神河伯两醯(xī)¹,海若²东来气吐霓。
译文:江神河伯泛起微波不过是两只小蠓虫而已,海神挟带潮水汹涌东来气势真如吞吐虹霓。
注释:¹醯鸡:小虫名。²海若:海神。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安得夫差¹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译文:哪儿能找到吴王夫差的兵士个个身穿水犀甲衣?三千支强劲的弓箭,定把高高的潮头射低。
注释:¹夫差:人名,春秋时期吴王,这里借指五代时的吴越王。

  第一首开头两句:“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首句点明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这一年中秋,适逢晴朗,所以作者预知月亮会很圆,心情也倍加欣喜。次句写晴秋的夜晚,风里带有霜气,虽在仲秋,因地近钱塘江入海之口,已有九月的寒意。作者设想在月夜看潮,海滨一定是比较清冷的,而景象一定也更加奇妙。三四两句:“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作者此时住在郡斋,所以招呼管门的小吏说:“这重门休得上锁,我将要在月夜看潮呢!”白居易有忆杭州词:“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着潮头。”(《忆江南》)苏轼和白居易不同,他要亲临海塘看取潮势,并在中秋月夜看潮,这兴致比白居易的“郡亭枕上看潮头”显得更高了。这一首只是作出看潮的打算,是一组诗的开头。

  第二首前两句:“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先写所闻,次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弄潮和观潮的“吴侬”,无不为之震慑。这第一句中,暗用了春秋时代吴越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越国军队在深夜中进攻吴军的中军,就在战鼓声中,万军呼喊前进,使吴军主力于震惊之余,一败涂地。作者借用这一战役越军迅猛攻坚的声威,来比喻奔啸的潮头,非常形象。在第二句中,作者又用另一个威势壮猛的比喻,说是怒潮之来,有如当年王阿童统率长江上游的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阿童是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曾描述他当日的军威:“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个借喻,都从海潮的气势着笔,是实景虚写,借以开拓人们的想象力。第三四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是实景实写。前两句写潮势之大,这两句写潮头之高。“欲识”句故作设问,以引出“越山”句的回答。这潮头很高,越山竟好似浮在浪花中间了。越山近指吴山和凤凰山,远指龛山和赭山,龛山、赭山在萧山境内对峙,形成海门。在诗人看来,海门在苍茫浩瀚的潮水中,潮头似卷越山而去,白浪滔天,怒潮如箭,诗的境界,也如同图画一样展现在人的眼前了。

  第三首,抒写看潮后兴起的感慨。作者乘兴观潮,原本是为纵览海潮的壮观而来,此刻却顿起身世之感。他感叹自己由京城调任在外,身世悠悠,浑无定所,和江边的潮水一样,潮去潮来起落不定。所以起句说“江边身世两悠悠”,以示悠然长往,不知何时能有归宿。而年华易逝,白发易生,他只怕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不时掀起白头雪浪,自己也要成为“白头浪里白头人”了。第二句,“久与沧波共白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感想。后两句:“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作者看到海潮上溯,竟能逼使江水随潮西流。江水本不能西流,但因不能与潮势相敌,于是出现西流的情景。作者设想,这可能是造物者体会到人有易老的心情,遂教江水也有西流之日,以示人生未必无再少之时,将来返回朝廷仍然有望。从历史背景来看,作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对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政持有不同的意见。

  第四首,是作者以地方官的身份,因看潮而抒发的议论。这首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怜借弄潮人的重利轻生,一是讽喻当时朝廷兴建水利多不切实际,害多利少,难有成效。前两句说:“吴儿生长狎涛渊,重利轻生不自怜。”因为弄潮的人,贪得官中利物,他们冒险踏波,常有被溺死的危险。但吴越儿郎,多习于水,狎玩浪潮,不知警戒。虽然当时也曾有旨禁止弄潮,但终不能遏止。作者时为杭州通判,对吴越人的重利轻生,产生怜悯的心情。后两句诗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作者揭露了当时官府里的一种矛盾,即一方面是明令禁止弄潮,一方面主上又好兴水利,好大喜功,不衡量利害得失。导致弄潮者又被吸引到这种水利工程中来,所以朝旨禁断,绝无成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东海的海神,倘若知道当代君王的意旨,应该让海边盐卤之地,一齐变成肥腴的桑田,那么弄潮人就可以不必再行弄潮,而兴办海滨水利之事,也就可以大显成效了。”诗句中带有讽刺的意昧,因为斥卤变为桑田,一般说来,只是神话,是属于不可能成功的事。既然断难有成,而又兴办不止,则弄潮人的灾难,也就难以摆脱。在这组诗中,只有这两句含有讥讽。但后来的“乌台诗案”,却把全诗都系于其内,指控他为谤讪朝廷,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更联系苏轼居官时的其他诗作,大肆诬陷,想把作者置于死地,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诗狱,并累及作者的许多友人。通过此诗,可以了解宋代党祸冤酷的一个侧面。

  在第五首中,作者再次抒发观潮所得的感想,这首是组诗的最后一章,诗人纯从想象落笔。前两句:“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似霓。”是由观潮想到《庄子·秋水》所写河伯“望洋兴叹”这个故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不见涯涘。”河伯自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等到他东行至海,着到汪洋浩瀚的大海涛澜,这才向海神表示自己的渺小。江神倘若东临大海,也会有同样的感受。长江大河也都有潮头。诗人表示如以江河的潮水,和这样雄伟的海潮威势相比,那么江神河伯就像小小醯鸡(即蛾蚋),是微不足道的。海若从东方驾潮而来,潮水喷吐,就像虹霓一样,映着中秋的月色,这怒潮就更为壮观。诗人这种来自看潮以后的观感,虽然是以神奇想象的笔思写出来的,但也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后两句:“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诗人感到如此威势巨大的潮水,要把它压低下来,使之为人民造福,是非常不易的。诗中说,倘若能得到当年夫差穿着水犀之甲的猛士,用上钱武肃王(钱镠)射潮的三千强弩,把它射服就范,兴许是个好事。

  “安得”两字,表明诗人的愿望,也是诗人的想象。这两句把两个历史故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水犀手”的故事,出自《国语·越语》:“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因而战胜了越国,成为一时的霸主。射潮的故事,出自孙光宪《北梦琐言》的记载:吴越王钱镠,在建筑捍海塘的时候,为汹涌的怒潮所阻,版筑无成。后来钱王下令,造了三千劲箭,在叠雪楼命水犀军驾五百强弩,猛射潮头,迫使潮水趋向西陵而去,终于建成了海塘。这故事虽近神话,但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诗人把夫差水犀军和钱王射潮两件事融为一体,虽然引用上稍有出入,但设想是颇为神奇的。诗人为官杭州,也曾在西湖中建成苏堤,拦阻湖西群山涧壑注入西湖之水,或使停蓄、或使宣泄,使之造福杭州民众。这说明诗人也重视兴修水利,只不过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好大喜功、害多利少罢了。

  这组看潮绝句,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有意到笔随之妙。在运笔方面,有实写,有虚写;有感慨,有议论;有想象,有愿望。淋漓恣肆,不落常轨,体现出苏轼诗在风格上英爽豪迈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马祖熙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55-359

yuèshíkàncháojué

shì sòngdài 

dìngzhīshífēnyuán huàzuòshuāngfēngjiǔyuèhán 
chóngménxiūshàngyào cháoliúxiàngyuèzhōngkàn 

wànrénzàoshènóng yóujiānglǎoātóng 
shícháotóugāo yuèshānhúnzàilànghuāzhōng 

jiāngbiānshēnshìliǎngyōuyōu jiǔcānggòngbáitóu 
zàozhīrénlǎo jiàojiāngshuǐxiàng西liú 

érshēngzhǎngxiátāoyuān màoqīngshēnglián 
dōnghǎiruòzhīmíngzhǔ yīngjiàochìbiànsāngtián 

jiāngshénliǎng hǎiruòdōnglái 
ānchāishuǐshǒu sānqiānqiǎngshècháo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¹闻马嘶(sī)²。青梅如豆柳如眉³,日长蝴嘶飞。
译文: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青青的梅子,才豆粒一样大小,细嫩的柳叶,像眉毛一般秀灵。春日渐长,蝴嘶飞得多么轻盈。
注释:¹风和:春风暖和。²马嘶:指游人车马的声音。嘶,叫。³青梅如豆柳如眉:青梅结得像豆子那么大,柳叶长得像美人的眉毛。后世多以此句描绘明媚的春日风景。⁴日长:过了春分的节令,白天渐渐长了。这里还有整个白天的意思。。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花露重,草烟¹低,人家帘幕²垂。秋千慵(yōng)³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译文:花上露珠晶莹,春草茂密如烟,这户人家已放下窗帘。她荡罢秋千格外疲倦,轻解罗衣床上眠,伴她的只有梁上双燕。
注释:¹草烟:形容春草稠密。²帘幕:帘子和帷幕。³慵困:困倦。⁴罗衣:香罗衫。⁵画堂:彩画装饰的堂屋。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首句点明时序: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 

  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时节已近暮春,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蝶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过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极静之物境心境下。 

  “秋千”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不说人归,只说燕归,以燕衬。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

  前人谓“冯词如古蕃锦,如周、秦宝鼎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此词写仲春景色,豆梅丝柳,日长蝶飞,花露草烟,秋千慵困,画梁双燕,令人目不暇接。而人物踏青时的心情,则仅于“慵困”、“双燕栖”中略予点泄,显得雍容蕴藉。

ruǎnlángguī ·nányuánchūnbànqīngshí

ōuyángxiū sòngdài 

nányuánchūnbànqīngshí fēngwén qīngméidòuliǔméi chángdiéfēi 
huāzhòng cǎoyān rénjiāliánchuí qiūqiānyōngkùnjiěluó huàtángshuǎngyànguī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

hányín

liújià tángdài 

bǎiquándòngjiē yínhángèngqiè 
bànqiáosōng juémǎnxuě 
zhúgān竿yǒugān àibàojié 
niǎoshēngyǒubēihuān àikǒuliúxuè 
pānshēngruòjiěyín gèngzǎoshēngbái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¹有泚(cǐ)²,河³水弥(mí)。燕婉之求,蘧(qú)(chú)不鲜(xiǎn)
译文: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蛤蟆样。
注释:¹新台:台名,卫宣公为纳宣姜所筑,故址在今山东省甄城县黄河北岸。台:台基,宫基,新建的房子。²有泚:鲜明的样子。有:语助词,做形容词词头,无实义。³河:指黄河。⁴弥弥:水盛大的样子。⁵燕婉:指夫妇和好。燕,安;婉,顺。⁶籧篨:不能俯者。喻身有残疾不能俯视之人,此处讥讽卫宣公年老体衰腰脊僵硬状。一说指癞蛤蟆一类的东西。⁷鲜:少,指年少。一说善。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新台有洒(cuǐ)¹,河水浼(měi)²。燕婉之求,蘧篨不殄(tiǎn)³
译文:新台高大又壮丽,河水漫漫东流去。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不成样。
注释:¹洒:高峻的样子。²浼浼:水盛大的样子。³殄:通“腆”,丰厚,美好。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鱼网之设¹,鸿²则离³之。燕婉之求,得此戚(qī)(shī)
译文:设好鱼网把鱼捕,没想蛤蟆网中游。本想嫁个如意郎,得到却是如此丑。
注释:¹设:设置。²鸿:蛤蟆,一说大雁。³离:离开。一说离通“丽”,附着,遭遇。一说离通“罹”,遭受,遭遇,这里指落网。⁴戚施:蟾蜍,蛤蟆,其四足据地,无须,不能仰视,喻貌丑驼背之人。

  此诗若按旧说理解,一、二章赋陈其事,第三章起兴以比。诗开篇即夸耀卫宣公建造的新台是多么宏伟华丽,其下奔流的淇河之水是多么丰盈浩瀚。这都是极力渲染卫宣公的赫赫威势和装点门面,也可以看作是姜氏(宣姜)眼中所见,已被宣公的表面现象迷惑了。她本为是嫁过来追求蘧婉之好,想过一种郎才女貌、琴瑟和谐的幸福生活的,却不料成了一个糟老头子的掌中玩物。

  全诗三章,前两章叠咏。叠咏的两章前二句是兴语,但兴中有赋:卫宣公欲夺未婚之儿媳,先造“新台”,来表示事件的合法性,其实是障眼法。好比唐明皇欲夺其子寿王妃即杨玉环,先让她入道观做女观一样,好像这一来,一切就合理合法了。然而丑行就是丑行,丑行是欲盖弥彰的。诗人大赞“新台有泚”“新台有洒”,正言欲反,其兴味在于,新台是美的,但遮不住老头子干的丑事。这里是运用反形(或反衬)的修辞手法,使美愈美,丑愈丑。

  “新台”之事的直接受害者是宣姜:美丽的少女配了个糟老头,而且还是个驼背鸡胸,本来该做她老公公的人。这一对儿是怎样也不能般配的,就如俗语所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难怪诗人心中不忿,要为宣姜,也要为天下少年鸣不平。他好有一比:“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打鱼打个癞虾蟆,是非常倒楣,非常丧气,又非常无奈的事。按照闻一多《诗经通义》中的说法:“《国风》中凡言鱼者,皆两性间互称其对方之虞语(隐语),无一实拾鱼者。”古今诗歌中以捕鱼、钓鱼喻男女求偶之事的民歌很多。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僮人情歌》:“天上无风蘧子飞,江河无水现沙磊。鱼在深塘空得见,哄哥空把网来围。”即是显例。此诗中所写的就是女子对婚姻的幻想和现实的相悖,构成异常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这里强烈地表明:宣姜可真是倒楣透了。诗中“河水弥弥”“河水浼浼”,亦似有暗喻宣姜泪流不止之意,就如《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以及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所表现的那样,渲染出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4-85

xīntái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xīntáiyǒu shuǐ yànwǎnzhīqiú chúxiān 
xīntáiyǒucuǐ shuǐměiměi yànwǎnzhīqiú chútiǎn 
wǎngzhīshè hóng鸿zhī yànwǎnzhīqiú s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