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办书生场屋缘,枫宸入对字三千。
玉阶喜得方寸地,屋漏如临咫尺天。
学自孔颜期用世,道非尧舜莫陈前。
便听第一鸿臚唱,衣钵如余未足传。
已办书生场屋缘,枫宸入对字三千。
玉阶喜得方寸地,屋漏如临咫尺天。
学自孔颜期用世,道非尧舜莫陈前。
便听第一鸿臚唱,衣钵如余未足传。
魏了翁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11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落红铺径水平池¹,弄晴²小雨霏(fēi)³。杏园(qiáo)(cuì)杜鹃啼,无奈春归。
译文:池塘水满,落花铺满了园中小径。细雨霏霏,时停时下,乍晴乍阴。杏园里春残花谢只有杜鹃鸟的声声哀啼,好像在无可奈何地慨叹春天已经归去了。
注释:¹水平池:池塘水满,水面与塘边持平。²弄晴:展现晴天。³霏霏:雨雪密也。⁴杏园:园林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大雁塔南。杏园是唐时著名园林,在曲江池西南,为新进士游宴之地。⁵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这里形容暮春花事将尽的景象。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niē)花枝¹,放花无语对斜晖(huī),此恨谁知²
译文:独自登上柳树旁的画楼,手捻着花枝,倚靠在栏杆上。一会又放下手中花枝,抬头静静地凝望着斜阳,对美好年华的无限眷恋之情,又有谁能知晓呢?
注释:¹手捻花枝:古人以为表示愁苦无聊之动作。²“放花”二句:明沈际飞评日:“此恨亦知不得。”因抒落第之恨,事关政治,故云“知不得”。

  该词描写精美的春归之景,以惜春之怀,发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尽,可谓这首词的显著特点。

  词的上片写春归之景。从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园花残、杜鹃啼叫,写来句句景语、情语。清秀柔美,深美婉约。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再写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

  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作者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但也只是一种“无奈”之情,而并没有断肠长恨的呼号,这样就见出一种纤柔婉丽之美。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谒金门》:“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紧接着又写下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晖”,真是神来之笔。因为一般人写到对花爱赏多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某种目的性的一种理性之处理了。而从“手捻花枝”,接以“放花无语”,又对“斜晖”,委婉含蓄,哀怨动人,充分体现了少游词出于心性之本质的纤柔婉约的特点。

  秦观这首词所写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内心中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捻”着花枝时,其爱花是何等深情,当其“放”却花枝时,其惜花又是何等无奈。而“放花”之下,乃继之以“无语”,正是因为此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中的一种幽微的感动,原不是粗糙的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而又继之以“对斜晖”三个字,便更增加了一种伤春无奈之情。“放花无语对斜晖”,七个字中只是极为含蓄地写了一个“放花无语”的轻微动作,和“对斜晖”的凝立的姿态,却隐然有一缕极深幽的哀感袭人而来。所以继之以“此恨谁知”,才会使人感到其中之心果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幽微之深恨。

  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参考资料:
1、 李麟主编 .诗词文化常识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0 :175-176 .
2、 (宋)王禹偁等著 .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181-182 .

huàtángchūn··luòhóngjìngshuǐpíngchí--qínguān

luòhóngjìngshuǐpíngchínòngqíngxiǎofēifēixìngyuánqiáocuìjuānnàichūnguī

liǔwàihuàlóushàngpínglánshǒuniǎnhuāzhīfànghuāduìxiéhuīhènshuízhī

河右澶漫,顽为之魁。
河右澶(dàn)¹,顽²为之魁(kuí)³
译文:河右土地宽广,李贼占山为王。
注释:¹澶漫:宽而长,指面积方圆。²顽:此处指李轨。³魁:首领。
王师如雷震,昆仑以颓。
王师如雷震,昆仑以颓¹
译文:天兵如雷迅猛,震得昆仑欲坍。
注释:¹昆仑以颓:昆仑山因而倾塌。颓:倒塌。
上聋下聪,骜不可回。
上聋下聪¹,骜²不可回。
译文:昏聩雷听忠告,李轨积恶难返。
注释:¹上聋下聪:上聋指李轨,下聪谓其部将安兴贵。² 骜:通“傲”。
助雠抗有德,惟人之灾。
助雠(chóu)¹抗有德²,惟人之灾。
译文:倒行逆施降灾,万家生灵涂炭。
注释:¹雠:通“仇”。²有德:有德之君。
乃溃乃奋,执缚归厥命。
乃溃乃奋¹,执缚归厥(jué)²命。
译文:河右人神共怒,缚贼押解长安。
注释:¹乃溃乃奋:(人们于是)既恼怒又奋起(出击)。溃:恼怒,奋:奋起、举起。²厥:代词,指李轨。
万室蒙其仁,一夫则病。
万室蒙其仁,一夫则病¹
译文:百姓始蒙仁德,独夫命归黄泉。
注释:¹一夫则病:诛杀李轨。一夫:指李轨。病:使……受严厉惩罚,这里指处以极刑。
濡以鸿泽,皇之圣。
濡以鸿泽,皇之圣。
译文:鸿泽沐浴庶民,三呼圣人李渊。
威畏德怀,功以定。
威畏德怀¹,功以定。
译文:恩威并施服众,功业臻于大唐。
注释:¹威畏德怀:使动用法,意思是:威严令人畏惧,德仁使人感怀。
顺之于理,物咸遂厥性。
顺之于理,物咸遂厥性。
译文:顺天顺民顺理,江山万物荣昌。

tángnáochuī··yòupíng--liǔzōngyuán

yòuchánmànwánwèizhīkuí

wángshīléizhènkūnlúntuí

shànglóngxiàcōngàohuí

zhùchóukàngyǒuwéirénzhīzāi

nǎikuìnǎifènzhíguījuémìng

wànshìméngrénbìng

鸿hónghuángzhīshèng

wēiwèi怀huáigōngdìng

shùnzhīxiánsuìjuéxìng

丁儿问先生曰:“王儿之体何其强?我之体何其弱也?”先生曰:“汝晨起迟乎?发眠晚乎?饮食贪多乎?”丁儿曰:“然。”先生曰:“如此,无怪汝体之弱也。”
丁儿问先生曰:“王儿之体何¹其强(qiáng)²?我之体何其弱也?”先生曰:“汝(rǔ)³晨起迟乎?发眠晚乎?饮食贪多乎?”丁儿曰:“然。”先生曰:“如此,无怪汝体之弱也。”
译文:姓丁的孩子问老师:强姓王的孩子的身体为什么这么强壮?我的身体为什么这么瘦弱?”老师说:强你是不是早上起得很晚?晚上很晚才睡觉?吃东西也吃得很多?”姓丁的孩子说:强是的。”强既然这样,就不要怪自己的身体太瘦弱了。”
注释:¹何:为什么。²强:强壮。³汝:代词,指你。⁴然:对,是。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¹午梦长。
译文:纸围屏风石作枕头,卧在竹床多么清凉,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抛书一旁渐入悠长梦乡。
注释:车盖亭:在湖北安陆西北。¹书:蔡确诗有“卧展柴桑处士诗”之句,或以为“书”即指陶渊明诗集。解为一般书史亦可。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睡起莞然¹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láng)²
译文: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把世事细细思量,忽听几声清亮的渔笛回旋在沧浪水上。
注释:¹莞然,微笑的样子。²沧浪:即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写得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表现了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年二十许岁时,家苦贫,衣服稍敝。”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仕途廿载,官至丞相,后来天翻地覆,谪居此地,如同大梦一场。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表现得更加强烈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委婉抒发归隐之志,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06-307

xiàdēngchēgàitíng

càiquè sòngdài 

zhǐpíngshízhěnzhúfāngchuáng shǒujuànpāoshūmèngcháng 
shuìwǎnránchéngxiào shùshēngzàicāngláng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一钩初月¹临妆镜,蝉鬓(bìn)²凤钗³(yōng)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译文:一钩月牙儿斜缀在天边,正是一个春晴的早晨,发黑如漆鬓薄如蝉的她对着镜子而慵懒得无心妆扮。她独处深闺之中,在迢迢高楼上,还裹着重重帘幕。于是将重帘挑起,帘外所见,却是风吹花落,花落无凭,上下翻转,一地狼藉。
注释:应天长:词牌名。此调有小令、长调两体。各家用此调字数有增减。¹初月:新月,一说指愁眉。²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称。³凤钗:钗的一种,妇女的头饰。钗头如凤形,故名。⁴慵不整:指无心梳洗。慵,形容懒散的样子。⁵重帘:层层帘幕。⁶迥(jiǒng):深远,遥远。⁷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柳堤¹芳草径,梦断辘(lù)(lú)²金井³。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译文:忆当时在那长堤垂柳,芳草香径中,二人曾牵手漫步,那明净的井台,雕花的栏杆上,曾并坐谈心。而今只有梦中重见。昨夜夜深月残之时酒后醒来,梦中相聚的场景全部消失,对于春的伤愁更加深切,甚至远远超过了病痛的难受。
注释:¹柳堤:植有柳树的堤岸。²辘轳:比喻心中情思如辘轳般反复上下。³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廷园林里的井。⁴更阑:夜深月残。⁵过却:超过,胜过。

  这首词以重帘层楼里的思妇伤春伤别甚于作病的春愁,表达了作者深受后周胁迫、处境艰难、语多讳忌的深刻痛苦。词从女主人公早晨起来,懒于妆扮着笔,到她惆怅之情如风里落花一样,再追忆往欢不可再得,最后以春愁重压为结。她面对妆镜,无心打扮,风里落花,飘无所依。

  上片以“一钩初月”领起,描写少妇晨起对镜,然无心梳洗,鬓发不整,其情形与《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有相似之处,亦可知女为悦己者容是一个千年的理念。“重帘静,层楼迥”即写伤春人独处深闺之中,重重帘幕,高楼迢迢。这是由寂静和遥远的意境衬托人的寂寞和思念。“惆怅落花风不定”一句最佳,道出伤春人多少思绪。花落春去,美好在凋零。花犹如此,人何以堪。落了一地的不止是无凭的花,更有无依的心。这一如无法把握的身世,没有依靠的人生,有情之人不能不感伤和惆怅。此句意象美,意蕴深,将一位深闺女子面对春景而叹息青春、渴望珍惜却感慨无奈的心思微妙地传达出来,又不露刻画痕迹,充分显示了作者语言才能的高妙。

  下片紧承风吹落花而将画面展开,视界变得开阔,似有一种心情的舒展。换头“柳堤芳草”“辘轳金井”写过去游乐的美好时光,犹记当时,与友朋携手于芳草香径之间。这些充满温馨的画面,而今却是“梦断”。“梦断”二字下得很冷,一种被夺走的恨意与无奈。写到这里,作者才揭示出楼中人郁闷的原因:原来是感伤离别。结尾点明心思:为销愁,昨夜也曾饮酒,然而夜深酒醒,四周沉寂清冷,春愁却是更深。“更阑酒醒”四个字被柳永演绎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夜的相思终是落了个“为伊消得人憔悴”,“春愁”郁积于胸成为永远的悲哀与痛苦。“春愁过却病”是词之眼,春愁之甚甚于病,苦楚难忍。张爱玲的“长的是痛苦,短的才是一生”是对“春愁过却病”最好的注释。

  这首词之所以为人称道,甚至被误认为是后主李煜词,或冯延巳词,乃至欧阳修词,是因为词中意象的妙用,渲染了思妇的春愁,使春愁力透纸背,也浸透了看客的心扉。词人在词中主要使用了以下意象,一是“重帘层楼”,二是“落花风不定”,三是“柳堤芳草径”,四是“辘轳金井”。

  “重帘层楼”,既是思妇所处的与外界、与春天隔绝的实景,也是李中主孤独无依的艰难处境形象比喻;“落花风不定”,既写景又写人,既是景亦是人,春风不定而使人想到了落红无数,落红无数引起无限伤春情思,不停地伤春情思使人憔悴不堪,犹如春风不定而落红无数;“柳堤芳草径”,既是情侣惜别的实景,又是“杨柳依依”“天涯芳草”的伤心暗示;“辘轳金井”既是词人梦断之因的实景,又似在说,梦虽醒了但如辘轳金井般反复上下的情思却难以了断。这实与虚的反复出现、反复对应,大大渲染了春愁情绪,以致词人最后发出了春愁浓于酒、春愁之苦人且甚于生病的哀叹。

  全词写别离的苦痛。上片写晨起无心梳整,下片写昨夜醉醒愁浓,后者是因,前者是果;上片写风飘花落的惆怅,下片写柳堤芳草的情事,后者是回忆,前者是现实。上片立足于看,表现离情之痛;下片着笔于想,表现春愁之苦。上下两片层层推进,脉络清晰,结构严密。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1-3
2、 蒋 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13
3、 姜海锋.李璟与南唐及其词[J].许昌学院学报,1988(03).

yīngtiānzhǎng··gōuchūyuèlínzhuāngjìng--jǐng

gōuchūyuèlínzhuāngjìngchánbìnfèngchāiyōngzhěngzhòngliánjìngcénglóujiǒngchóuchàngluòhuāfēngdìng

liǔfāngcǎojìngmèngduànjīnjǐngzuógènglánjiǔxǐngchūnchóuguòquèbì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