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说包蜂一采花,群飞啄蜜喙如鸦。
虽然冗食真堪汰,笑语园丁且放衙。
见说包蜂一采花,群飞啄蜜喙如鸦。
虽然冗食真堪汰,笑语园丁且放衙。
郑清之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 3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白玉谁家郎¹,回车渡(dù)天津²
译文:那个面白如玉的是谁家的少年郎?他已回车过了天津桥。
注释:洛阳陌:亦名“洛阳道”,古乐曲名。属横吹曲辞。¹白玉谁家郎:用的是西晋文人潘岳在洛阳道上的风流韵事。白玉:喻面目皎好、白晰如玉之貌。²天津:洛阳桥名。在洛水上。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看花东陌(mò)¹上,惊动洛阳人。
译文:在城东的大道上看花,惊动得洛阳人都来看他。
注释:¹东陌:洛阳城东的大道,那里桃李成行,阳春时节,城中男女多去那里看花。用潘岳典。

  “白玉谁家郎”借用了西晋文人潘岳在洛阳道上的风流韵事,潘岳又叫潘安,潘安之美有多处记载,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这也就是著名的“掷果盈车”的来历。

  “回车渡天津”句,将笔墨集中于洛阳贵公子出游回车过桥之状,间接陈述出洛阳繁华风物及士女冶游盛况。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句,“东陌”是洛阳城东的大道,那里桃李成行,每到阳春时节,城中男女多去那里游乐赏花。此句描绘出白玉郎本不想惊动世人,观赏桃李花美时却惊动洛阳人的热闹景象,颇具戏剧色彩和民歌风味。洛阳人多喜欢于桥上闲步顾盼周围美景,而在桥上行走也成为期望获得游人关注的一种方式。诗人提到高车轩驾中的如玉少年,兼有魏晋风流般的行为举止,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描绘其眼中所见情郎的身影,突显出其春情春思,可谓春风得意。

  全诗语言率直自然,确实是“清水芙蓉”,间接地写城东桃李花美,熙熙攘攘,观赏人多。虽然诗中没有具体描绘“白玉郎”的美貌,而是写白玉郎在东陌看花时惊动了洛阳人,以此赞美洛阳的春景和游人的热闹景象,令人流连忘返,通过“谁家郎”的春风得意与诗人作鲜明对比,隐隐流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凄凉。

参考资料:
1、 华锋等编著.《唐代名家诗选》.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284-285
2、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43

luòyáng

bái tángdài 

báishuíjiāláng huíchētiānjīn 
kànhuādōngshàng jīngdòngluòyángrén 
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
狐鼠¹(shàn)一窟(kū)²,虎蛇行九逵(kuí)³
译文:城墙上的狐狸和土地庙里的老鼠满满一窝,恶虎毒蛇横行于都城大道。
注释:¹狐鼠:是“城狐舍鼠”的简称,语出《韩非子》。城狐:城墙上的狐狸。舍鼠:土地庙里的老鼠。这句的“狐鼠”与下句的“虎蛇”都比喻仗势作恶的官吏。²擅一窟:满满一窝,指恶吏众多。³九逵:指都城大道,又称九衢。“行九逵”也指恶吏众多,又有横行霸道的意思。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
不论天有眼,但¹管地无皮²
译文:不管上天有眼明鉴,只知贪污将地皮都刮走。
注释:¹但:只。²地无皮:指官吏把地皮刮走了。
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
吏鹜(wù)¹论如瓠(hù)²,民鱼³烂欲糜(mí)
译文:官吏个个似论如瓠瓜的野鸭,百姓似鱼肉被踏作烂泥。
注释:¹鹜:鸭子。²瓠:瓠瓜。³民鱼:这句的意思官吏鱼肉百姓。⁴糜:煮得稀烂的粥。
交征谁敢问,空想素丝诗。
交征¹谁敢问,空想素丝诗²
译文:用各种名义征收的苛捐杂税谁敢质问,空盼能有清官来伸张正义。
注释:¹交征:交相征收,指用各种名义征收的苛捐杂税。²素丝诗:指清官。

  这首诗的首联用“狐鼠”“虎蛇”比喻恶吏,揭露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独霸朝政、肆意横行。颔联写贪官污吏不知王法,会遭到天谴。颈联刻画贪官污吏狠恶的形象,官无忌惮,民无活路。尾联揭露百姓敢怒不敢言,只盼有一个清官伸张正义。这首诗对贪官污史的揭露入木三分,全诗流利自然,取譬设喻,各尽其妙;明讽暗刺,酣畅淋漓,艺术表现力极强。

  这首诗的前四句描摹了官吏横征暴敛的真实图景。“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描绘虎狼遍地游窜之态,酷吏劣绅无处不在。李白《蜀道难》中有“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之句,将祸国叛乱、残害百姓的军阀喻为虎蛇。作者此处以“狐鼠”和“虎蛇”对举,工整之余更显用意之深。透过诗人笔锋,这些蛇鼠官吏在城中肆意游走、横行乡里的丑态毕现,大街小巷到处都充斥着他们的丑恶嘴脸。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状官吏肆意剥削之举,将民脂民膏搜刮殆尽。前句化用东汉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的诗意,反衬酷吏之胆大妄为;后句套用俗语“刮地皮”,喻贪官暴敛无厌的含义,突出了官吏的无耻行径。这二句生动地刻画了这帮城狐社鼠的凶恶面目。他们哪管天公有眼,只顾搜刮民财,恨不得掘地三尺,榨尽百姓最后一滴油水。“天有眼”、”地无皮”虽是前人陈语,但经诗人用于同一联中,加强了情感效果。

  后四句反映了受难百姓的悲惨境遇。“吏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以“肥吏”衬“烂民”。诗人明写鸭肥如瓠,实为比喻贪官污吏像肥鸭一样摇摆自得的丑态。在官吏阔绰生活的对比下,百姓的惨境更加明显。他们就像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在官吏的搜刮、欺压下,人们身心憔悴,生活渐趋崩溃的边缘。

  “交征准敢问”,一语迸发出百姓愤怒之音。尽管愤怒,人们却无力改变现状,只好寄希望于幻想,“空想素丝诗”记载了百姓由产生希望到希望破灭的过程。百姓想诵“素丝”诗,是在企盼吏治清明,饱含希望之语。而着一“空”字,则使他们瞬间跌人失望之中,人们不得不从幻想中醒来,面对这残酷的现实。

  全诗多处用典,可谓“无一字无来历”,体现了洪氏诗风受江西诗派影响之大。江西诗派主张“化腐朽为神奇”、“以故为新”,该诗深明其意,取前人陈爵却能点铁成金。

参考资料:
1、 乐云,黄鸣主编.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唐宋诗鉴赏辞典:崇文书局,长江出版传媒,2015.08:第700页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拂拭残碑(bēi),敕(chì)飞字¹,依稀堪读。慨当初,倚(yǐ)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shú)²。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译文:拂拭去残碑上的尘土,当年石刻的宋高宗信托岳飞时的诏书还可依稀辨读,令人感慨万分地是,皇帝当初对岳飞是何等的器重,后来又为什么那样的残酷,难道是功高震主就身当该死,可惜事过境迁高宗依托岳飞的诏书难赎惨杀岳飞的罪恶,最令人感到可恨可悲而又极为无理的是,秦桧等人一手制造的杀害岳飞的风波亭冤狱。
注释:¹敕飞字:敕,帝王下给臣子的诏命;飞,指南宋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²难赎:指难以挽回损亡。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岂不念,疆圻(qí)(cù)¹;岂不念,徽(huī)(qīn)²,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³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huì)亦何能,逢其欲
译文:宋朝的皇帝啊!难道你就不想疆土在逐日散失,难道你就不思念徽钦被俘而去的奇耻大辱,然而徽宗钦宗真正返回之后,赵构的帝位又怎能相属,千年万代的人们啊再不要说不该南渡偏安一隅,当时的赵构啊自己就怕把中原收复,可笑地是区区一个秦桧又有多少能耐,只是他迎合了赵构的心意而已。
注释:¹疆圻蹙:疆域缩少,指金人南侵,南宋的版图已远小于北宋。²徽钦辱:1125年(宣和七年),金兵南侵,直逼宋都汴京,宋徽宗赵佶见事不可为,急忙传位给宋钦宗赵桓。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攻破汴京,掳徽宗、钦宗二帝北还,北宋由此灭亡。³南渡:徽、钦宗二帝被掳后,赵构以康王入继大统,是为高宗。他不知耻,不念父兄,自汴梁(开封)迁都临安(杭州)以图偏安,史称南渡。⁴桧:指秦桧。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南京市)人。1115年(政和五年)进士。1127年,随徽、钦二帝至金,四年后,金将他放还。高宗任以礼部尚书。绍兴年间为相,深受宠信,力主议和,杀害岳飞,镇压大批主战派。为人阴险狡诈,在位十九年,罪恶累累,恶贯满盈。⁵逢:迎合。⁶欲:愿望,需要。

  词的上片直接点题,夹叙夹议,主要通过史实,引发人们对岳飞蒙冤受屈产生愤慨。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起首从叙事起,引出以下直至终篇的慷慨。残碑的发掘出土,以铁的事实证明高宗当年褒奖岳飞千真万确。这便是“倚飞何重”的证据,可后来为什么又把岳飞残酷地杀害了呢?

  “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词人举古来不合理之事相对照,以见岳飞之冤。

  “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末二句归结到“后来何酷”的事实。上阕略叙事实,深致感叹,于感叹中连发三层疑议,层层紧逼,引起无限激愤,自然导入下片对事理的分析。

  下片剖析岳飞被杀的原因。

  “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岂不念国家的疆界在敌人侵略下日渐缩小,岂不念徽钦二帝被俘的耻辱。这本不成问题的,作为问题提出来,正在于它出于寻常事理之外,那只能是别有用心了。

  “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实乃一针见血之论。鞭辟入里,不仅辛辣地诛挞了宋高宗丑恶的内心世界,也是数千年帝王争位夺权史中黑暗内幕的大曝光,读后令人拍案击节。“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二句揭出高宗必杀岳飞的原因。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帝位,可以置徼钦二帝死活于不顾。岳飞一贯主张抗金,恢复中原,且到朱仙镇大捷,中原恢复有望,再发展下去,势必直接危及高宗帝位。岳飞被杀害,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结尾二句归到岳飞悲剧的产生,乃出于君相的罪恶默契。暴露了高宗的卑鄙自私的龌龊心理,岳飞之冤狱也可以大白于天下了。

  此词纯以议论着笔,可当作一篇精彩的史论来读。全词以敕碑引发,渐次深入,既对岳飞的遭遇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又对宋高宗不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残害忠良进行毫不留情地挞伐,语言犀利。此词犹如一篇宣判词,揭示了虚伪自私的宋高宗的真面目。它痛快淋漓,极具史胆史识,可谓咏史词的杰作。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08月:第149页
2、 毕桂发.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第一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05月:第948页
3、 刘杨忠.豪放词选:凤凰出版社,2012年4月:第311页

mǎnjiānghóng ·shìcánbēi

wénzhēngmíng míngdài 

shìcánbēi chìfēi kān kǎidāngchū fēizhòng hòulái shìgōngchéngshēn liánshìyánnánshú zuì kānhèngèngkānbēi fēng 
niàn jiāng niàn huīqīn niànhuīqīnfǎn shēnshǔ qiānzǎixiūtánnáncuò dāngshízhōngyuán xiào guìnéng féng 
钻天岭上已飞魂,判命坡前更骇闻。
钻天岭¹上已飞魂,判命坡前更骇(hài)²
译文:钻天岭上已然魂魄飞散,判命坡前更是骇人听闻。
注释:¹判命坡:位于归州东部,山势高险,行人至此有生死难卜之感,故名“判命坡”。¹钻天岭:山名,又名“钻天三里”,在归州东部。范成大有《钻天三里》诗云:“钻天三里似千里,四十八盘将奈何。”²骇闻:骇人听闻。
侧足三分垂坏磴,举头一握到孤云。
侧足¹三分垂坏磴(dèng)²举更一握到孤云³
译文:侧足于毁坏了的石蹬一步才挪得三分,抬更看,伸手能一把握住天上孤云。
注释:¹侧足:形容因畏惧而不敢正立。²坏蹬:毁坏了的石蹬(石更台阶)。³“一握”句:化用了《广异记》中:“兴元南山绝顶,谓之孤云两角。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
微生敢列千金子,后福犹几万石君。
微生¹敢列千金子²,后福³犹几万石君
译文:微贱之身哪敢自比富家子弟,判命坡上不死,后福无穷又有几个万石君。
注释:¹微生:此犹言“微末”,指身份低贱之人。²千金子: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古谚语:“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意谓富家子弟当特别珍惜自己的生命。³后福:古谚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此指判命坡上不死,必有后福无穷。⁴万石君:西汉石奋及其四子的俸禄都有“二千石”,世称“万石君”。《史记》有《万石君列传》。
早晚北窗寻噩梦,故应含笑老榆枌。
早晚北窗¹寻噩梦²,故应含笑老榆枌³
译文:有朝一日归隐后回想今天的可怕情景,理当含笑故乡终老于故乡山林。
注释:¹北窗:指归隐。语出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北窗下卧”或者“北窗高卧”,就成为归隐的代名词了。²噩梦:可怕的梦。³榆枌:即粉榆,因协韵而倒置。汉高祖刘邦为丰邑枌榆乡人,后人因以枌榆指故乡。

  这首诗的前四句以陪衬、夸张手法描摹判命坡高峻难攀之状,形象真切,确乎令人“骇闻”。后四句即兴抒情,于诙谐淡泊中,流露出不胜仕途奔波、羁旅行役的烦恼,和期待早日归隐林下的心愿。全诗用语朴素自然,不见刻意经营之迹,但写景逼肖,写情有味。

  中国传统诗歌是讲求含蓄的,讲求情感不过分张扬的。大约是诗人所受刺激太大,开篇就从自己的感受写起,直接写自己的惊恐。先写走到判命坡前看到山的感受。没有一字对判命坡的陡峭进行直接描写,而是用了对比,起笔就写自己过钻天岭时胆战心惊,魂不附体的那种恐怖。钻天岭此名足见其险。判命坡,此名也尽显山之陡峭。写钻天岭之险是为了突出判命坡之险。“更骇闻”,看到判命坡,更是让诗人惊骇不已。还没开始登判命坡,就已经充满恐怖了,可见其山之险。范成大是今天江苏吴县人,生活在江南水乡,为官后也从未到过四川,未曾见过这种险山恶水。自然受到了惊吓。

  接着写登山的感受。悬崖绝壁,只可侧着脚通过,一不小心踩着坏石头,石头立刻就滚下万丈深渊,而山势陡峭,高耸入云,一伸手就可以触到天上的云朵。举头一握到孤云,恰当地表现了判命坡的险要。从自己登山有感受,从侧面烘托山势的险峻,蜀道的险恶。接着作者发表议论,进一步言判命坡的险恶。微生是作者的自谦之词,这是诗人自嘲命薄,不贵重,所以无法惜身,只能铤而走险,来走这艰难的蜀道。万石君是指汉代石奋的故事。范成大以此做比,巧妙设喻。前面从不同的侧面描写的判命坡的险峻后。再后诗人荡开一笔,写自己归隐故乡,再来谈起这一番经历,当一笑了之了吧。似松实紧,依然扣着这判命坡险要来说。

  最后直接说走这个判命坡是“噩梦”。人在困难面前往往会想到家乡想到自己熟悉的故居。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境。特别是诗人此番入蜀已是五十岁,又是新病后初愈。而且由湖北入蜀时,遇到江水上涨,不得不从陆路徒步攀援,种种艰难,生出归乡之心是非常真实的。看似不经意的自然表露,可是处处扣着《判命坡》的“险”字,使全篇浑然一体,层次丰富。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曲径通幽 宋诗名作欣赏: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04:第275-276页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十里一置¹飞尘灰,五里一堠(hòu)²兵火催。
译文:五里路、十里路设一驿站,运送荔枝的马匹,扬起满天灰尘,急如星火;
注释:¹置:驿站。²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diān)坑仆谷相枕藉(jiè)¹,知是荔枝龙眼来。
译文: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
注释:¹枕藉: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飞车跨山鹘(hú)¹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译文:飞快的车儿越过了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到长安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上摘采。
注释:¹鹘:鸷鸟名。即隼(sǔn)。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宫中美人一破颜¹,惊尘溅血流千载。
译文:宫中美人高兴地咧嘴一笑,那扬起的尘土,那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仍令人难以忘怀。
注释:¹破颜:变为笑脸。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永元¹荔枝来交州²,天宝岁贡取之涪(fú)³
译文: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天宝年的荔枝来自涪州。
注释:¹永元:东汉和帝年号。²交州:交州,古地名。东汉时期,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西和广东。东汉时治所在番禺(今中国广州)。³天宝岁贡取之涪:指唐代天宝年间岁贡涪陵荔枝之事。《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至京师”。岁贡,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涪:水名,在中国四川省中部,注入嘉陵江。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shāng)¹(lèi)²伯游³
译文:人们到今天还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有谁把酒去祭奠唐伯游?
注释:¹举觞:举杯饮酒。²酹: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³伯游: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补临武长。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我愿天公怜赤子¹,莫生尤物²为疮(chuāng)(wěi)³
译文:我只希望天公可怜可怜小百姓,不要生这样的尤物,成为人民的祸害。
注释:¹赤子:人民。²尤物:珍贵的物品,指荔枝。³疮痏:祸害。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¹
译文: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
注释:¹上瑞:最大的吉兆。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相笼加 一作:相宠加)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sù)粒芽¹,前丁后蔡²相笼加。
译文: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
注释:¹粟粒芽:武夷茶的上品。²前丁后蔡:指宋朝丁谓先生任福建漕使,随后蔡襄继任此职,督造贡茶。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争相斗品武夷茶,斗出最上等的茶叶,作为贡茶,献给皇上。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译文:争新买宠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¹何陋(lòu)耶?
译文: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只知满足皇上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
注释:¹致养口体:这里指满足口和腹的欲望。致养,原意是得到养育。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洛阳相君¹忠孝家,可怜亦进姚(yáo)黄花²
译文:可惜洛阳留守钱惟演是忠孝世家,也为邀宠进贡牡丹花!
注释:¹洛阳相君:指钱惟演,他曾任西京留守。他的父亲吴越王钱俶叙归降宋朝,宋太宗称之为“以忠孝而保社稷”,所以苏轼说钱惟演是“忠孝家”。²姚黄花:是牡丹的名贵品种。洛阳进贡牡丹,是从钱惟演开始的。

  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古时进贡荔枝事。历史上把荔枝作为贡品,最著名的是汉和帝永元年间及唐玄宗天宝年间。“十里”四句,写汉和帝时,朝廷令交州进献荔枝,在短途内置驿站以便飞快地运送,使送荔枝的人累死摔死在路上的不计其数。“飞车”四句,写唐玄宗时令四川进献荔枝,派飞骑送来,到长安时,还是新鲜得如刚采下来一样,朝廷为了博杨贵妃开口一笑,不顾为此而死去多少人。这一段,抓住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特点,在运输要求快捷上做文章,指出朝廷为饱口福而草菅人命。这一点,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已作了描写,苏诗中“知是荔支龙眼来”、“宫中美人一破颜”句就是从杜牧诗中化出。但杜牧诗精警,苏诗用赋体,坐实了说,博大雄深,二者各有不同。

  “永元”起八句是第二段,转入议论感慨。诗人以无比愤慨的心情,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诛伐李林甫之类,媚上取宠,百姓恨之入骨,愿生吃其肉;感叹朝廷中少了像唐羌那样敢于直谏的名臣。于是,他想到,宁愿上天不要生出这类可口的珍品,使得百姓不堪负担,只要风调雨顺,人们能吃饱穿暖就行了。这段布局很巧,“永元”句总结第一段前四句汉贡荔枝事,“天宝”句总结后四句唐贡荔枝事,“至今”句就唐事发议论,“无人”句就汉事发议论,互为交叉,错合参差,然后用“我愿”四句作总束,承前启后。

  “君不见”起八句是第三段,写近时事。由古时的奸臣,诗人想到了近时的奸臣;由古时戕害百姓的荔枝,诗人想到了近时戕害百姓的各种贡品。诗便进一步引申上述的感叹,举现实来证明,先说了武夷茶,又说了洛阳牡丹花。这段对统治者的鞭挞与第一、二段意旨相同,但由于说的是眼前事,所以批判得很有分寸。诗指责奸臣而不指责皇帝,是诗家为尊者讳的传统。就像杜甫《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写安史之乱而为玄宗开释;李白《巴陵送贾舍人》“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写才士被贬,反说皇帝大度。苏轼在这里用的也是这种“春秋笔法”,很显然,他不仅反对佞臣媚上,对皇帝接受佞臣的进贡,开上行下效之风,使百姓蒙受苦难,他也是十分不满的。这一段,如奇军突起,忽然完全撇开诗所吟咏的荔枝,杂取眼前事,随手挥洒,开拓广泛,且写得波折分明,令人应接不暇。而诗人胸中郁勃之气,一泻而出,出没开阖,极似杜诗。

  全诗有叙有议,不为题囿,带有诗史的性质,因此清方东树等的赞誉。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 第458-458页 .
2、 赵山林,潘裕民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 ,2009-10-1 :第101-103页 .

zhītàn

shì sòngdài 

shízhìfēichénhuī hòubīnghuǒcuī 
diānkēngxiāngzhěnjiè zhīshìzhīlóngyǎnlái 
fēichēkuàshānhénghǎi fēngzhīxīncǎi 
gōngzhōngměirényán jīngchénjiànxuèliúqiānzǎi 
yǒngyuánzhīláijiāozhōu tiānbǎosuìgòngzhī 
zhìjīnshílínròu rénshānglèiyóu 
yuàntiāngōngliánchì shēngyóuwéichuāngwěi 
shùnfēngtiáobǎidēng mínhánwéishàngruì 
jūnjiàn biān qiándīnghòucàixiānglǒngjiā  (xiānglǒngjiāzuò xiāngchǒngjiā )
zhēngxīnmǎichǒngchū jīnniándòupǐnchōngguānchá 
jūnsuǒ zhìyǎngkǒulòu 
luòyángxiāngjūnzhōngxiàojiā liánjìnyáohuáng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