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玉关¹道路远,金陵(líng)²信使³(shū)
译文: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注释:¹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²金陵:梁朝国都建康,今南京。³信使:指使者。⁴疏:稀少。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独下千行泪,开君¹万里书²
译文: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注释:¹君:指王琳。²万里书:从远方寄来的信。时王琳在郢城练兵,志在为梁雪耻,他寄给庾信的书信中不乏报仇雪耻之意,所以庾信为之泣下。

  诗的起首“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言诗人与王琳一仕北朝、一仕南国,相隔遥远,音讯难通。“金陵”、“玉关”二地名相对,“道路远”又与“信使疏”相对;“远”字表示空间的距离,“疏”表示时间的久隔,这两句对仗工整,为下句起到铺垫的作用。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意为接到王琳来自远方的书信,不禁沧然泪下,未曾见到信上的文字,却已经泪洒千行了。这一流泪启信的细节描写,比开君万里书,读罢千行泪更为感人,生动地表现出作者悲喜交集,感慨万端的复杂心情。尤其是一个“独”字,蕴意极深。当时,庾信虽然受到北周朝廷的赏识,在长安供职俸禄,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暗中与王琳通信,一刻也没有忘记故国之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他的乡关之思和南归之意是不能直率表露的,只能通过诗文曲折婉转地表现。用一个“独”字,既写出了暗中有所希冀,也写出了作者身在异邦,孤独苦闷的环境和感受。“万里书”与“千行泪”相对,皆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此信得来之不易,又与上二句“道路远”、“信使疏”相照应,针线十分紧密,构思亦很巧妙。仅仅二十个字,却抵得过千言万语,包孕着作者十分复杂的情感,深沉含蓄,催人泪下。

  前二句言南北道远,音讯疏隔。言外之意:今日居然接到故人书信,不胜惊喜。后二句写拆阅书信时的心情。王琳怀雪耻之志,可以想象信中满纸慷慨悲壮之词,使诗人深受感动,为之下泪。诗人为何拆书下泪?是有感于故人万里寄书的情谊?还是触动了悠悠乡思?或是感慨于故人的忠烈之情,而羞惭于自己的苟全?诗中均未言明。无限话语尽在潸然而下的“千行泪”中。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1501页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1060-1061页

wánglín

xìn nánběicháo 

guāndàoyuǎn jīnlíngxìnshǐ使shū 
xiàqiānhánglèi kāijūnwànsh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注释

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金陵:梁朝国都建康,今南京。

信使:指使者。

疏:稀少。

君:指王琳。

万里书:从远方寄来的信。时王琳在郢城练兵,志在为梁雪耻,他寄给庾信的书信中不乏报仇雪耻之意,所以庾信为之泣下。

赏析

  诗的起首“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言诗人与王琳一仕北朝、一仕南国,相隔遥远,音讯难通。“金陵”、“玉关”二地名相对,“道路远”又与“信使疏”相对;“远”字表示空间的距离,“疏”表示时间的久隔,这两句对仗工整,为下句起到铺垫的作用。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意为接到王琳来自远方的书信,不禁沧然泪下,未曾见到信上的文字,却已经泪洒千行了。这一流泪启信的细节描写,比开君万里书,读罢千行泪更为感人,生动地表现出作者悲喜交集,感慨万端的复杂心情。尤其是一个“独”字,蕴意极深。当时,庾信虽然受到北周朝廷的赏识,在长安供职俸禄,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暗中与王琳通信,一刻也没有忘记故国之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他的乡关之思和南归之意是不能直率表露的,只能通过诗文曲折婉转地表现。用一个“独”字,既写出了暗中有所希冀,也写出了作者身在异邦,孤独苦闷的环境和感受。“万里书”与“千行泪”相对,皆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此信得来之不易,又与上二句“道路远”、“信使疏”相照应,针线十分紧密,构思亦很巧妙。仅仅二十个字,却抵得过千言万语,包孕着作者十分复杂的情感,深沉含蓄,催人泪下。

  前二句言南北道远,音讯疏隔。言外之意:今日居然接到故人书信,不胜惊喜。后二句写拆阅书信时的心情。王琳怀雪耻之志,可以想象信中满纸慷慨悲壮之词,使诗人深受感动,为之下泪。诗人为何拆书下泪?是有感于故人万里寄书的情谊?还是触动了悠悠乡思?或是感慨于故人的忠烈之情,而羞惭于自己的苟全?诗中均未言明。无限话语尽在潸然而下的“千行泪”中。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1501页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1060-1061页
创作背景

  庾信是梁朝著名的文学家。侯景之乱初步平定时,梁元帝派他出使北方的西魏,被西魏留下不许南归。庾信十分思念南方的故国。这首诗是他在北方收到王琳寄给他的信以后所作。

参考资料:
1、 王树海主编;付民印著.《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01:第69页
庾信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 49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春城¹儿女纵春游,醉倚(yǐ)层台²笑上楼。
译文:扬州城里的儿女纵情地春游,饮酒微醉便斜倚高台欢笑地登上高楼。
注释:¹春城:指扬州。²层台:高台。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¹无个解春愁(chóu)
译文:满眼落花纷飞,让人生出多少惜春情意,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懂得春将归去的忧愁!
注释:¹若何:如何。

  这首诗写春游的欢乐情景,表达了诗人由春游产生悲愁的独特感受。前两句写春城儿女春游的欢乐情景,后两句写诗人对春光无限珍惜的悲愁。用语平平,但能传达出意味深长之感。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写春游之景。王令家居扬州,乃繁华之地。春天的扬州更是满城春风春景,春柳春花。杜牧有诗“春风十里扬州路”,韩拥有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诗以“春城”以首,接之以“春游”,无限恣游之景,尽在一“纵”字之中。具体“纵”意,接下来“醉倚层台笑上楼”便展开一幅明媚春光下春城儿女纵情春游的热闹画卷。当此春情,渐上层台,渐倚高楼,如斯风光,好不醉人。一“醉”字,既可理解为春酒小酌,酒意使然,又可理解为春风化人,春景使醉。正是:莫问春情几许,但看春情如醉。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诗人笔锋一转,由满城春花骤至满眼落花,感伤之意,倏忽袭来,令人防不胜防。此等落花,非被风雨所摧,故无苏轼“西园落红难缀”之恨;非因暮春所取,故亦无曹雪芹“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之怨。此处落花,落在繁华时节,落在盛春之际。韶光未逝,我独凋零,众人皆欢,我独悲婉。诗人‘偷穷心狂高,不肯束世程。揭欲望丘轲,今昔相招迎”(《谢束丈见赠》),空怀抱负在身,奈何世不相容。王令逝时年未三十,作此诗时亦正当二十余岁的大好年华,而忧愁苦闷如斯,决非偶然。“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用语平平,未有奇字,与其《假山》诗“旧山风老狂云根,重湖冻脱秋波骨”之奇险风格绝不相类,然而用意别出,自有机杼,故亦能传达出意味深长之感。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88-290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译文:我本来就没有放弃俗世,但世人却抛弃了我。
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
一乘无倪(ní)¹舟,八极²纵远舵(duò)
译文:一乘上无尽头的航程,就远纵八极无法回头。
注释:¹倪:边际。无倪即无边际。²八极:八极:最边远之处。《淮南子·地形》:“八绘之外,乃有八极。”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燕客¹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译文:燕客蔡泽极尽荣华,唐举这小子还敢讥笑?
注释:¹燕客:燕客两句出自《史记-范帷蔡泽列传补》,蔡泽燕国人,游学于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悟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缓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译文:采撷龙下颌的明珠时别把龙惊醒了,可暗暗让其归顺大道而不自知。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huī)
译文:故乡的山岭有古松明月,等待你一起玩赏清晖。

  前两句说明自己本意并不想弃世,是积极想融入这个社会的,但却被无情的社会抛弃。有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诗味。

  第三、四两句叙说了自己一旦放下世俗,获得自由,天宽地阔无人能管制,很有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第五、六句用典,借燕人蔡泽早年不得志,但仍不放弃,最终大器晚成的故事来勉励自己。

  第七、八句运用哲学思想,说明不惊动猎物的猎人才是好猎人,一个好的樵夫不会随意毁坏乔木。

  最后两句说出归隐乡间呼朋唤友,与志同道合者聚集一起也是一种乐趣。

  名家认为“潦倒”一词用在李白身上是恰当的,而《送蔡山人》这诗正是李白在其仕途路上所遭遇的不幸的写照。李白金门传诏,但是在担任供奉翰林后,他与李林甫针锋相对,毫不相让:“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他深深憎恶“群沙秽明珠,众草凌芳孤”的黑暗现实,对横行跋扈的权贵和趋炎附势的小人强烈愤慨“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天子,“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己昏。” 他决心披肝沥胆,直谏天子,横批逆鳞。提出十条勤政务本的建议,李隆基不悦,李白被“出宫思过”。他悲愤彷徨,过分高估天子的爱才之心,低估奸臣的诽谤中伤。这条理想道路竟然如此泥泞难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之一)。结构的巨大跳跃,突兀奇来、不可端倪的诗句间激荡着李白矛盾的内心,他靠诗歌排解郁结胸中的不平之气。他日渐消极,“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之三),怀着无限惆怅失落和郁闷难抑的苦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等待,天宝三年春,李白傲然请辞离开长安!“赐金放返”后的李白,悲愤不平,“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他借酒消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一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永王再三恭请下,李白从军李璘幕府。他以为自己从此走上从军报国之路,踌躇满志地为李璘出谋划策。“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以至于后来他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这句诗便是描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其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即“尔时情景虽复潦倒”。

  回到《送蔡山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这是李白对世俗的看法,认为自己主观还是积极的,而消极的世道容不下李白本身。李白出长安,游走四方,一句无倪舟,一句纵远舵,道出了游走四方的迷茫,天下之大,何处是我李白的容身之所?燕客期跃马这句笔锋这转,又回到了我本不弃世,这哪是我李白不想干一番事业,我也想像蔡泽一样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那怕我的年纪也像蔡泽一样不在年轻。唐生安敢讥又承接了前句世人自弃我,那些笑我,嘲我,讥我,讽我的人安能如此?为什么自己落到如此境地?自己现在的默默无闻,并不是自己的才能问题,而自己只是一个高明的猎手或是好的樵夫那样,不惊动自己的猎物,不毁损乔木罢了。一时的失意我并不放在心上,我可以回到乡间与朋友到处游玩,等待着时机。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所以他只能引蔡泽这样的暮年英雄为自己一生的知己。与山间的松月为友,自然而然地暗示当时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他人对其如此奉承殷勤,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期跃马,勿惊龙,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这种乐观主义精神还是十分令人佩服的。

sòngcàishānrén--bái

běnshìshìrén

chéngzhōuzòngyuǎnduò

yànyuètángshēngāngǎn

cǎizhūjīnglóngdàoànguī

shānyǒusōngyuèchíěrwánqīnghuī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胡腾¹身是凉州²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译文:这个胡腾舞者本是凉州人,肌肤光滑如玉鼻子尖如锥。
注释:¹胡腾: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胡腾儿(ní):指的是西北少数民族一位善于歌舞的青年艺人。²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桐布¹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²一边垂。
译文:桐布舞衣前后宽边如卷起,绣着葡萄纹的长带垂在一侧。
注释:¹桐布:即桐华布,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²葡萄长带:是说长带上的葡萄图案。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帐前跪作本音语¹,拾²(jīn)³袖为君舞。
译文:帐前下跪诉不尽乡音苦语,提起衣襟甩长袖将要起舞。
注释:¹音语:言语。²拾:一作“拈”。³搅:一作“摆”。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安西¹旧牧²收泪看,洛下³词人抄曲与
译文:安西旧官员强忍着眼泪观看,洛阳词人把歌词抄写赠与。
注释:¹安西:指安西都护府。²牧:官名,州长。³洛下:指洛阳城。⁴与:赠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扬眉动目踏花毡(zhān)¹,红汗²交流³珠帽偏。
译文:起舞时眉目灵动脚踏花毡,红妆和者汗流珠帽已飞偏。
注释:¹花毡: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工艺品,把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²红汗:妇女的汗。因妇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则与之俱下,其色红,故曰红汗。³交流:交错着流下。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xuē)柔弱¹满灯前。
译文:醉舞东倒西倾步伐却不乱,双靴飞旋似光圈闪烁灯前。
注释:¹柔弱:指舞步轻柔。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环行急蹴(cù)¹皆应节²,反手叉腰如却月³
译文:环行跳跃步步应和着节拍,反手叉腰真好似一弯新月。
注释:¹蹴:踏,踩,踢。²应节:符合音乐节拍。³却月:半圆的月亮。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丝桐¹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²城头发³
译文:直到伴奏的音乐戛然而止,才听到画角声在城头呜呜如咽。
注释:¹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²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³发(fā):响起。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译文:胡腾舞者啊,胡腾舞者,你可知回乡的路已经断绝。

  此诗通过歌舞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表现了广大人民对胡腾儿离失故土的深切同情,并寓以时代的感慨。全诗从正侧面表现人物的高超技艺,脉络清晰,结尾点睛,余韵悠远。

  第一段描述胡腾儿原籍凉州(今甘肃武威),是“肌肤如玉”的白种人,隆准稍尖,鼻型很美;身着桐布舞衣,镶着的宽边如同前后卷起,以葡萄为图案的围腰,带子长长地垂到地面。这一段写得很朴实,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艺人的深切同情。例如,胡儿最喜丝绸彩绣,“桐布”、“葡萄”也并非多美,诗人在此特书一笔,说明胡腾儿飘泊穷途,卖艺求生,又深恐破衣烂衫难以吸引看客;倾囊购置,也仅能置些民用布帛、自绣彩绘而已。

  第二段描写舞蹈开始前的场面:“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摆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胡腾儿起舞之前,首先跪在帐前,向各位看客用“本音语”诉说家乡沦亡、同胞被杀的诸般苦情,然后“拾襟摆袖”,向诸位施礼,准备起舞。那曾在安西做过地方官的人强忍着眼泪观看,洛下词人也主动把自己写的歌词抄送给胡腾儿演唱。这段虽然仅写了“旧牧”含泪和诗人赠曲,但却显示出了一个很大的场面,写出了不同人的思想和表情。艺人先以汉民族的习惯而跪,再以本民族的习惯施礼,其友好之情可知;诗人也不管艺人能否读懂并演出自己的创作,真情相赠;众人报之以热泪;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交流。

  以下至篇末为第三段,是写艺人的舞蹈和诗人的感慨。看客们的同情使得胡腾儿大受感动:“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上句写“起始”动作,“扬眉动目”,可知表情丰富,义情激奋。下句写飞旋动作,垂珠斜飞,“红汗交流”可知舞得十分卖力。“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进入另一种意境,上句既是写舞姿的妙曼,也是写他以舞蹈语言,痛陈离乡背井之苦。在舞蹈艺术中,“醉步”要求“形散神凝”,看似如醉如痴,飘忽不定,实则缓促应节,刚柔相生,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下句写双腿飞旋,双靴闪动,恍如灯前闪烁出一层层柔弱的光圈。“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应节”二字,照应前后诸句。说他无论“环行”如轮,还是“急蹴”起跃,还是“反手叉腰如却月”的造型,都能丝毫不差地吻合着音乐的拍节;可知不论“踏花毡”的起步,还是“东倾又西倒”的醉步,还是“柔弱满灯前”的急旋,也无不与音乐的拍节相侔了。接着以点睛之笔兼写几个方面:“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说伴奏的“丝桐”(弦乐器)忽停,表示了舞蹈的结束;舞蹈结束,方听得“画角”呜呜,又见看客们因全神贯注于音乐舞蹈,其他音响均不得干入其耳,烘衬出了舞技的超绝,引人入胜:“画角”发于城头,又说明时局紧张,岂止边地沦陷,京畿亦有烽火相照。时代气氛如此,不能不引起诗人深沉的感慨。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这里说的“家乡路断”,并非指山川隔阻,而是指中原藩镇割据,唐王朝边事失利。这既表现了诗人对胡腾儿的深切同情,也暗含了对于中唐国事的叹惋。诗贵含蓄,收尾尤贵意在言外。如果说前面叙事端、写看客、状舞蹈,都能写得精炼而动人的话,那么这收尾四句却更富于余韵远响,具有耐人寻味的妙趣。卢纶盛赞李端:“校书才智雄,举世一娉婷。赌墅鬼神变,属词鸾凤惊。”中唐前期,诗歌暂处低潮,“大历十才子”多不擅长歌行。这首歌行,应该是当得起“举世娉婷”的赞誉的。

参考资料:
1、 傅经顺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54-655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南村诸杨北村卢¹,白华青叶冬不枯。
译文:南有杨梅北有卢橘,白色的花朵青青的叶子冬天也不落败。
注释:¹南村诸杨北村卢:作者自注“谓杨梅卢橘也。”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垂黄缀(zhuì)紫烟雨里,特与荔不为先驱¹
译文:烟雨蒙蒙的春天,它们的果实开始成熟,堪称荔枝的先驱。
注释:¹先驱:杨梅、卢橘开花结果都比荔不早,果味又不及荔不美,故称“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海山仙人¹绛罗襦(rú)²,红纱中单³白玉肤
译文:荔枝的外壳好似海上仙女的大红袄,荔枝的内皮便是仙女红纱的内衣。
注释:¹海山仙人:指荔不,因它产于南海滨。²绛罗襦:形容荔不外表如大红罗袄。³红纱中单:形容荔支的内皮如同红纱的内衣;中单:贴身内衣。⁴白玉肤:形容荔不的瓤肉莹白如玉。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须更待妃子笑¹,风骨自是倾城姝²
译文:根本无须美人杨贵妃赏鉴,荔枝本身自有动人的资质、绝世的姿容。
注释:¹妃子笑: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不来之句,李肇《唐国史补》说,杨贵妃生于蜀,爱吃荔不。²倾城姝:漂亮的少女。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¹生海隅(yú)
译文:天公遗留这仙品在凡尘,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使然。
注释:¹尤物:指特殊美的女子或特别名贵的物。这里指荔不。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云山得伴松桧(huì)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译文:这荔枝与松树一同生长,不像山楂、梨子那样,会因霜雪变得果质粗糙。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先生洗盏酌(zhuó)桂醑(xǔ)¹,冰盘荐此赪(chēng)(qiú)²
译文:主人清洗杯盏,斟满了美酒,用洁白的盘子端来了这红色龙珠般的荔枝。
注释:¹桂醑:新酿的桂酒。²赪虬珠:赤龙珠,指荔不。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似闻江鳐(yáo)(zhuó)¹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²
译文:我听说荔枝的美味好似烹制好的江鳐柱,又像鲜美的河豚腹。
注释:¹斫:用刀切开。江鳐柱:蛤蜊一类的名贵海味。²腹腴:鱼腹下的肥肉。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我生涉世¹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chún)(lú)²
译文:我一生做官不过是为了糊口养家,为求得一官半职,早把乡土之念看轻了。
注释:¹涉世:犹言渡世。²莼鲈:蔬羹,鲈鱼脍。莼:莼莱,叶可做汤。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¹
译文:哪里知道人生变幻无常,居然能在异乡品尝到如此佳果,贬谪到这遥远的南方也是一件好事啊。
注释:¹良图:最好的计划,谋略,更带讽刺意味。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四月,苏轼第一次吃到了因博得过杨贵妃的一笑而闻名的荔枝。经他的品赏,荔枝本身就被比作了穿着绛罗襦和红纱内衫的海山仙人、倾城美女,不是给“妃子笑”作陪衬的物品了。相反在诗里,妃子倒过来只成了荔枝的陪衬,一起作为陪衬的还有山楂和梨,都被荔枝比下去了。与荔枝同享赞美的是作为荔枝伴侣的松、桧和品味相像的江鳐柱、河豚鱼,而杨梅和卢橘则因为比荔枝稍为早熟,许其为“先驱”。东坡先生一边喝着桂花酒,一边饶有兴致地作着点评,令人感到情趣盎然,而细读之下,却又寓意良深。荔支的“厚味”和“高格”原是东坡先生的人格像喻,“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寓含着不需要皇家的赏鉴,其自身的美便具有价值的意思。

  与黄州时期咏海棠的诗相比,虽然都是以物自比,借物抒怀,但含义很不相同。海棠诗是一片凄清寂寞的氛围,诗人与海棠孤独相对,同病相怜;此诗却显得热闹,为荔枝找了许多先驱、陪衬和伴侣,仿佛并不孤独。海棠是那种流落异邦、得不到欣赏的美,荔枝则是自具风姿、远处南方的云山之上与松桧同老、不必等待欣赏的美。所以,写海棠诗的苏轼心怀孤傲不平之气,写荔枝诗的苏轼则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颇为放达自适。所谓“南来万里真良图”,这远离朝廷、没有霜雪打击的南方,才是适宜于荔枝生长之地,回顾北方的霜雪之下被困的山楂和梨,真是粗俗之物了。

  因此,作此诗的次年,苏轼再次吃到荔枝的时候,就更明快地表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第205页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自是¹寻春去校(jiào)²迟,不须惆(chóu)(chàng)怨芳时。
译文:只遗憾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不必满怀惆怅埋怨花开得太早。
注释:¹自是:都怪自己。²校:即“较”,比较。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狂风¹落尽深红色²,绿叶成阴子满枝³
译文:狂风已吹尽了鲜红的花朵,现在绿叶成荫果实缀满枝。
注释:¹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²深红色:借指鲜花。³子满枝:双关语。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此诗通篇采用“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含蓄自然,耐人寻味。

  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97-1098页

tànhuā--

shìxúnchūnxiàochíchóuchàngyuànfāngshí

kuángfēngluòjǐnshēnhóng绿chéngyīnzimǎn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