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贫每笑齐之斶,晚食虽甘未忘肉。
梅肥尚余风折绿,溟涬餐英命骚仆。
藩篱剟彼羝角触,送似玉堂如楚束。
恶诗聊赋徐凝瀑,妙句飞来漱鸣玉。
曾无导吏随贾餗,坐遣跛奚委葵菽。
茁芽勤视缘坡竹,期饫伯仁空洞腹。
书肠膏腥士之辱,得鱼不敢饷羊续。
要知菜味胜山谷,步趋强颜发曲局。
盘有美茹无足,陋矣王刍笺卫奥。
我贫每笑齐之斶,晚食虽甘未忘肉。
梅肥尚余风折绿,溟涬餐英命骚仆。
藩篱剟彼羝角触,送似玉堂如楚束。
恶诗聊赋徐凝瀑,妙句飞来漱鸣玉。
曾无导吏随贾餗,坐遣跛奚委葵菽。
茁芽勤视缘坡竹,期饫伯仁空洞腹。
书肠膏腥士之辱,得鱼不敢饷羊续。
要知菜味胜山谷,步趋强颜发曲局。
盘有美茹无足,陋矣王刍笺卫奥。
郑清之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 3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一封¹(zhāo)²九重(chóng)³,夕贬潮州路八千
译文: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注释:¹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²朝奏:早晨送呈奏章。³九重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⁴潮州:在今广东省东部,治所在今潮州市湘桥区。⁵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欲为 一作:本为;圣明 一作:圣朝;肯将 一作:敢将)
欲为圣明¹除弊(bì)²,肯³将衰朽(xiǔ)惜残年
译文: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注释:¹圣明:指皇帝。²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³肯:岂肯。⁴衰朽:衰弱多病。⁵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云横秦岭¹家何在?雪拥²蓝关³马不前。
译文: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注释:¹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²拥:阻塞。³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知汝(rǔ)¹远来应有意²,好收吾骨瘴(zhàng)江边³
译文: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注释:¹汝:你,指韩湘。²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³瘴江边:指贬所潮州。瘴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何异于发配充军?

  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目的明确,动机纯正,后果怎样,终亦不顾。此联有表白,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谪贬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谓悲极。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马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因玄宗疏远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难》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联,亦写仕途险恶,不过,韩愈比之李白,境遇更为惨烈。韩愈仿此联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联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诗容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zuǒqiānzhìlánguānshìzhísūnxiāng

hán tángdài 

fēngzhāozòujiǔchóngtiān biǎncháozhōuqiān 
wèishèngmíngchúshì kěnjiāngshuāixiǔcánnián  (wèizuò běnwèi shèngmíngzuò shèngzhāo kěnjiāngzuò gǎnjiāng )
yúnhéngqínlǐngjiāzài xuěyōnglánguānqián 
zhīyuǎnláiyīngyǒu hǎoshōuzhàngjiāngbiān 

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
露花倒影¹,烟芜(wú)(zhàn)²,灵沼³波暖。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fǎng)龙舟遥岸。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绕金堤(dī)、曼衍(yǎn)鱼龙戏,簇娇春¹⁰罗绮¹¹,喧天丝管¹²。霁(jì)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¹³
译文:带着露的花在水中映出了倒影,笼罩在一片淡淡雾中的青草,挨着池中的碧水。金明池的水波荡漾出淡淡的暖意。垂柳呈现出一片金黄色,在风中摇曳,远远望去,对岸系着供皇帝乘坐的龙舟与准备供戏游的彩船。长长的虹桥,其台阶高低排列如雁齿般整齐,一直延伸到水殿。在柳树之堤旁,鱼龙曼衍嬉闹。那里聚集着一群穿着娇艳来闹春的美女,音乐声喧天。天气晴朗,花木沐浴在春风中,光泽鲜亮;一眼望去,金明池好象唐代的蓬莱池水一般清澈。
注释:¹露花倒影:谓带露的花在水中映出倒影。²烟芜蘸碧:笼罩在一片淡淡雾中的青草,挨着池中的碧水。³灵沼:此指宋琼林苑中之金明池,池在顺天门街北,周围约九里三十步。⁴金柳:垂柳呈现出一片金黄色,在风中摇曳。⁵系彩舫龙舟遥岸:远远望去,对岸系着供皇帝乘坐的龙舟与准备供戏游的彩船。⁶千步虹桥:长长的虹桥。古人以步为度量单位,一步为五尺。虹桥,拱桥。⁷参差雁齿:虹桥上的台阶高低排列如雁齿般整齐。雁齿,喻排列整齐之物。⁸水殿:营建于水上之亭殿,金明池有水殿。⁹金堤:旁植柳树之堤。¹⁰簇娇春:聚集着一群穿着娇艳来闹春的美女。¹¹罗绮:指丝绸衣裳。¹²喧天丝管:音乐声喧天。¹³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天气晴朗,花木沐浴在春风中,光泽鲜亮;一眼望去,金明池好象唐代的蓬莱池水一般清澈。荣光,花木的光泽。蓬莱,指蓬莱池,在陕西长安县东蓬莱宫附近。蓬莱宫,唐宫名,原名大明宫,高宗时改为蓬莱宫。清浅,清澈而不深。此处为偏义,指清澈。
时见。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罄欢娱,歌鱼藻,徘徊宛转。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渐觉云海沈沈,洞天日晚。
时见¹。凤辇(niǎn)(chén)²,鸾(luán)(shāng )(xì)(yǐn)³,临翠水、开镐(hào)。两两轻舠(dāo)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罄(qìng)欢娱,歌鱼藻,徘徊宛转。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渐觉云海沈沈¹⁰,洞天¹¹日晚。
译文:偶然看见皇帝出游于此,举杯与群臣共饮禊宴酒。在清莹的池水畔,开设御宴。数叶扁舟如在画楫上游荡,夺锦橱之戏的场面,就像彩霞般烂漫。游人尽情欢娱,歌颂《鱼藻》佳曲,乐声婉转动听。时有轻盈女子,每个人都佩垂着明珠,争着去拾河岸边的翠羽,渐渐走远。高远空阔的天空渐渐昏暗起来,就像夜晚的洞天之地。
注释:¹时见:意谓突然看见,不期然而看见。²凤辇宸游:谓皇帝出游。凤辇,皇帝所乘之车。宸,北极星所在为宸,皇帝如北极之尊,故后借用为皇帝所居,又引申为皇帝的代称。³鸾觞禊饮 :举杯与群臣共饮禊宴酒。鸾觞,刻有聋鸟花纹的酒杯。禊饮,祓禊之后的饮宴。⁴翠水:清莹的水。⁵镐宴:即天下太平,君臣同乐戢(jí)御宴。此指皇帝宴群僚的禊宴。⁶舠:形如刀之小船。⁷竞夺锦标霞烂:夺锦橱之戏的场面,就像彩霞般烂漫。⁸罄欢娱:尽情欢娱。⁹各委明珠,争收翠羽:每个人都佩垂着明珠,争着去拾河岸边的翠羽。委,委佩,委垂。翠羽,翠鸟的羽毛,可作饰物。¹⁰云海沉沉:谓高远空阔的天空渐渐昏暗起来。云海,指高远空阔的天空。¹¹洞天:道教称神仙居处,意谓洞中别有天地。后泛指风景胜地。

  词的开头,以三个四字句“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真切地描写了金明池的优美景色——含露的鲜花池中显出清晰的倒影,烟霭笼罩的草地一直延伸到碧绿的池边,池水暖洋洋的。由“露花”、“烟芜”和“波暖”可知是春日温煦的早晨,而“倒影”、“蘸碧”和“灵沼”则点出了池水的清澈明净和广阔,这三句不仅写景如画,而且使人感到有一股春晨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充满着美感和活力,为全词奠定了明丽热烈的基调。“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这是苏轼的赞语(叶梦得《避暑录话》),可见此词的开头何等地脍炙人口。

  “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继续写池了景象——岸边垂柳飘拂的树上系有许多争奇斗丽的彩舟龙船,煞是好看。接着写金明池上的仙桥:“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东京梦华录》载:“仙桥,南北约数百步,桥面三虹,朱溱阑楯,下排雁柱,中央隆起,谓之骆驼虹,若飞虹之状。桥尽处,五殿正池之中心。”词句所云,亦几乎写实,而又有文采,把仙桥凌波而起,雄跨池上,直通水殿的气势写活了。“绕金堤”四句,着重描写金明池上游乐场面。“曼衍鱼龙戏”,叙写上演的百戏花样繁多,变化莫测:“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突出乐部歌舞妓人罗绮成群,弹奏起急管繁弦、声腾云霄。这几句渲染金明池上花光满路,乐声喧空的繁华热闹景象,虽为实写,却也写得绘声绘影,历历目。上片结语说:“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是此前现实描写的升华葛洪《神仙传》记麻姑语云:“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词语本此。词人运用丰富想象而进入仙境,但见景色晴明,云气泛彩,好似海中的蓬莱仙山。

  下片以“时见”二字突兀而起。“凤辇宸游”四句描写皇帝临幸金明池并赐宴群臣的景况。接着铺叙君臣观看龙舟竞渡夺标。词中“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两句,生动地再现了龙舟双桨飞举,奋力夺标的情形。这里笔法自然鲜活,词意显露,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罄欢娱”三句,极写宴会上群臣咏唱赞美天子的诗歌的盛况,带有一定的颂圣味道。

  “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四句,由写皇帝临幸而转入叙士庶游赏情景。其中“各委”二句,化用曹植《洛神赋》之典,言游女各自争着以明珠为信物遗赠所欢,以翠鸟的羽毛作为自己的修饰,形容其游春情态十分传神。“相将归远”,相偕兴尽而散。这一层描叙,使词的意味更加浓郁,使词的铺陈更见深厚。“渐觉云海沈沈,洞天日晚。”以想象中的仙境结束下片:傍晚白云弥漫空际,广阔深邃,池上巍峨精巧的殿台楼阁渐渐笼罩一片昏暗的暮色之中,仿佛如同神仙所居的洞府,从而把汴京金明池上繁华景色的赞颂推到了顶点。

  此词为篇幅达一百三十余字的慢词长调,作者十分注意篇章的组织安排,层次分明,结构严密。上片泛写池上景象,先叙金明池的水色风光,后写游乐的热闹景况。下片重点描绘赐宴和争标的场面,先写皇帝临幸情景,后叙士庶游赏情况。全词条理井然,眉目清晰。“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两句,不只写出了池边垂柳飘拂,彩舟争艳的美景,也为后面写“曼衍鱼龙戏”和“竞夺锦标霞烂”等作了伏笔。下片以仙境作结,和上片结尾写蓬莱神仙世界遥相呼应。

  全词由晨景始,以晚景终,叙写了池上一天的游况,其间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前后连贯,首尾照应,充分体现了柳词“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夏敬观《手评乐章集》)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直斋书录解题》)的特点。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三百六旬¹长扰扰²,不冲³风雨即尘埃。
译文:广宣上人一年到头不停地来拜访我,风雨无阻灰尘也难挡。
注释:广宣上人:生平不详。上人,对僧侣的尊称。¹三百六旬:一年到头,这里是经常之意。²扰扰:忙乱的样子。³冲:冒过,撞过。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久惭¹朝士²无裨(bì)³,空愧高僧数往来。
译文:一直都很惭愧对朝中大臣没有什么助益,也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
注释:¹惭:一作“为”。²朝士:朝官。³裨补:有所补益。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学道¹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²
译文:经年累月学习儒家圣人之道却没有太多的收获,整日吟诗也顾不上回到住所。
注释:¹道:这里指儒家之道。²回:回来,或者理解为回复。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译文:天气寒冷寺庙中的游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积了多少红叶。

  诗的首联把“扰扰”和“风雨”、“尘埃”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刻画出殷勤来访、奔走于权贵之门的上人形象。“扰扰”表明了诗人无奈而不堪的心情。《诗经·风雨》中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表达见到朋友时平静又喜悦的心情。诗人在这句中也暗用“风雨”的典故,却是在委婉表达对广宣上人频频造访的不满。

  颔联说到自己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说的显然是反话,可以理解为是对广宣上人拜访的委婉谢绝。“惭”、“愧”连用,诗人在自谦的同时,表达出他和上人在立身处世问题上的不同见解,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隔阂。

  颈联仍是自谦,说自己读书没有收获。其中的“未能回”可以理解为没有回去,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广宣上人以诗相赠,诗人自谦才疏学浅,整日推敲也无法答复。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对广宣上人的回绝。诗人强调他学习的是儒家圣道,推崇的是孔孟之学,暗含他和上人之间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尾联提到了“红叶”有几堆,在王维《山中》有“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句,“天寒红叶”的意象刻画出清冷寂寞的初冬景象。诗人化用王维诗意,表达他对上人的微讽之意。广宣上人的住所是寺庙,但他整日在外奔走,以至于很少待在寺庙之中。诗人说红叶堆积,无人打扫,旨在劝这位上人当回到寺庙之中。这仍然是在委婉表达对广宣上人的不满。

  韩愈一生以弘扬儒家之道为己任,排斥佛老等学说。但偏偏有所谓高僧广宣上人,频频以诗文讨教。诗人出于礼貌,又不能不略为敷衍,但内心深处对于这种奔走于权贵之门的僧人,是非常无奈而又鄙薄的。诗题中的“频”字已经表达出不耐之情。诗人采用了委婉暗示的手法,向广宣上人说明他的态度。诗人自谦的语气一以贯之,他在暗示广宣,你我之间的过多交往对双方都没有太多益处。最深处的原因是各自坚守的大道不同,各自安身立命的所在不同。诗的结尾用意巧妙,意在讥讽僧人终日不归。诗人说天寒寺冷,红叶堆积,希望点醒广宣上人:既然号称高僧,就应该在寺庙中潜修佛理,弘扬佛法,不必终日奔走在外、踪迹难寻。这首诗还意在传达一种诗人所谓“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有负于初心”的人生感喟(韩愈《〈五箴〉小序》语)。整首诗平易坦荡,不用事,不屈己徇人,言语之间颇能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

参考资料:
1、 张敏杰,张瑞麒编著.韩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69-73
送秋云万里,算舒卷、总何心。叹路转羊肠,人营燕垒,霜满蓬簪。愁侵。庾尘满袖,便封侯、那羡汉淮阴。一醉莼丝脍玉,忍教菊老松深。
送秋云万里,算舒卷¹、总何心?叹路转羊肠²,人营燕垒,霜满蓬簪(zān)³。愁侵。庾(yǔ)满袖,便封侯、那羡汉淮阴?一醉莼(chún)(kuài)玉,忍教菊老松深。
译文:秋云滚滚,密布万里,像似天也知道我要送五峰去江陵前线,所以布下重云劝阻。五峰为了赶赴前线去必须走偏僻的小路,行旅中的营垒也简陋得像燕子窝那样狭隘;每天赶路,又事务繁忙,一定会使他凭空添上满头白发。他因为任务重而愁白了头,但他认真监督,并且亲自参加搬运粮草,所以连双袖沾满糠尘也管不得。这种艰苦的军旅生活,即使积军功被封为像韩信那样的淮阴侯,也不会使人羡慕,因为这是劳苦功高理所应得的赏赐啊。宴中摆上来吴地的当令名菜:莼丝羹、鲈鱼脍,以期一醉,并劝五峰说:你难道能忍心抛下这儿傲霜的菊花圃、葱郁的松树林,任其荒芜,不管而去?
注释:木兰花慢:唐教坊曲,从双调《木兰花》演变而来。《乐章集》入“南吕调”。双调,一百零一字,前片十句五平韵,后片十句七平韵,为定格。还有前片四平韵,后片六平韵的,系慢调变格。此词为定格。翁五峰:即翁孟寅,字宾旸,号五峰,钱塘(今杭州)人。登临安乡书,曾为贾似道客。江陵:即今湖北江陵县。唐升荆州为江陵府,宋为荆湖北路治所。贾似道督师湖北,翁为贾之幕客,所以有江陵、鄂渚之游。¹卷:一本作“卷舒”。²羊肠:形容曲折小路。³蓬簪:《韩诗外传》: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 妇人曰:“乡者刈蓍薪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⁴庾尘:庾,庾亮,字元规。用东晋庾亮与王导争斗之典。《晋书·王导传》:“时(庾)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趋向者多归之。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曰:‘元规尘污人’。”⁵淮阴:汉淮阴侯韩信。⁶莼丝:莼菜,江南风味菜。
离音。又听西风,金井树、动秋吟。向暮江目断,鸿飞渺渺,天色沈沈。沾襟。四弦夜语,问杨琼、往事到寒砧。争似湖山岁晚,静梅香底同斟。
离音。又听西风,金井¹树、动秋吟。向暮江目断²,鸿飞渺渺,天色沉沉。沾襟(jīn)。四弦³夜语,问杨琼、往事到寒砧(zhēn)。争似湖山岁晚,静梅香底同斟。
译文:西风吹落梧桐叶,这簌簌的落叶声,不但在哀伤秋天的无情,也是悲叹五峰即将别离啊。今在江边送别五峰,不觉已到了天色灰暗的日暮时分,见鸿雁飞踪渺渺,想到分别在即,今后天各一方,音讯渺茫,不由得泪沾胸襟。宴席至晚未散,且有琵琶声声,哀诉似语,用以侑酒。希望五峰能像秦琼、杨延昭一样建功立业保家卫国;两个人谈起往事,一直可以追溯到贫寒之交的年代。这一次匆匆筹办的送别宴,怎能比得上有一回岁末在杭州西湖边梅树下的寂静处,大家交盏同饮时那样的自在快乐呢?
注释:¹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古诗词中常指宫庭或园林中之井。²断:一本作“短”。³四弦:琵琶。白居易《琵琶行》:“四弦一声如裂帛。”⁴杨琼:中唐著名酒妓。元稹《和乐天示杨琼》自注:“杨琼,本名播,少为江陵酒妓。”⁵静:林逋,林和靖。“静”与“靖”同音。

  这首词叙写词人送别友人翁宾旸时的联想和感叹,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悲伤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在送别友人之时,一面渴望其封侯挂印,一面又劝其挂冠归来,共话别情。此词善用典故,行文流畅,题旨清楚。

  上片首句以秋云起兴,“送秋云万里”,起笔高远。“算舒卷、总何心?”秋云舒卷,算来它们又有何心思。如李白诗所言:“时时或乘兴,往往云无心。”(《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云卷云舒自然没有什么心思,不过辽阔高远,悠然自在而已。三句勾勒出秋云万里,卷舒自如之景,一为离别做背景,二暗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归隐意,为全词定下基调。接下来以“叹”字领起,一连用了三个短句“路转羊肠”“人营燕垒”“霜满叹簪”来描述翁五峰此去之艰辛。此去之路是羊肠小路,“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曹操《苦寒行》)羊肠小路还要“转”,可见行路之难,道途之艰,亦暗喻翁五峰仕途不畅。此去所为如同燕子垒巢,辛苦经营,翁五峰去贾似道幕中,更如同燕巢危幕,不仅辛苦,而且危险。此去经历风霜,劳苦辛勤,可以想见将来之“尘满面,鬓如霜”。“叹簪”绾合“转叹离本根”与“浑欲不胜簪”,写人如飞叹,发短难簪。这三句将翁五峰此去之辛苦做了极为夸张的描述。顺理成章引出“愁侵”二字。词人替翁五峰愁绪满腹。“庾尘满袖,便封侯、那羡汉淮阴。”三句做了解释。此去贾氏幕中为官,免不了勾心斗角,官场倾轧,就像东晋时的王导与庾亮互相争斗一般,而就算是争斗赢了,封侯拜爵,又能如何。汉朝淮阴侯韩信,国士无双,功劳盖世,仍然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这不值得羡慕。“庾尘满袖”,再用“满”字,呼应上句之“霜满叹簪”。“霜满叹簪”还只是个人之辛苦,“庾尘满袖”已见官场之险恶,“便”字更进一层,进一步强调了即使暂时风光,但遇到狡诈奸险之主,最终也不会有好下场。贾似道擅权专政,《宋史》评曰:“似道既专恣日甚,畏人议己,务以权术驾驭,不爱官爵,牢笼一时名士,又加太学餐钱,宽科场恩例,以小利啖之。由是言路断绝,威福肆行。”吴文英为朋友忧虑,乃至“愁侵”,用了许多艰险之语来儆戒友人不要贪恋官场。末两句“一醉莼丝脍玉,忍教菊老松深”,更是以莼鲈之思、松菊之赏来劝告友人应当及早归隐。及时归来,还能一醉方休,享受莼丝脍玉之美,不忍心迟迟不归,让松菊等到花谢树深。“忍”在这里是岂忍的意思。“菊“”松”象征隐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处呼应开头的“送秋云万里,算舒卷、总何心?”

  换头“离音”一句回到送别题面。“又听西风”三句描述离别场景。西风又起,秋树叶落,阵阵秋吟,一片萧飒。“金井树”用“梧桐落金井”之典,泛指秋树。秋吟泛指秋声。昔日张翰“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遂辞官而去,飘然归乡,而友人偏偏在此时踏入官场,辜负莼丝脍玉,忍教菊老松深,更令词人觉得可惜。“西风”既呼应上 片开头之“秋云”,又照应“莼丝脍玉”之语。“向暮江目断”三句,写沧江日暮,一片凄寂,即使望断江边,也只见到鸿飞渺渺,天色沉沉。友人从水上离去,“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词人感伤离情,不由得泪下沾襟。此时离筵正在奏乐,歌妓琵琶之声在秋风中凄凄夜语,此处用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诗意。杨琼和白居易相熟,是江陵著名歌妓,白居易有《问杨琼》诗。此处用此典,切合“送翁五峰游江陵”题目。送客之人和杨琼之流的歌妓谈说往事,不觉已到深夜,寒砧四起。砧声、琵琶声,凄绝萧瑟,令人肠断。末两句“争似湖山岁晚,静梅香底同斟”,重申劝退之意。此去艰辛,不如和三两好友共赏湖山,度此晚岁,在梅树之下静静酌酒赏花。

  吴文英一生未登科第,也不曾仕进,早年在苏州做幕僚,以后游走于达官贵人如丞相吴潜、嗣荣王赵与芮等人之家,做了清客,与官僚贵族们唱和酬酢,但始终未曾做官,最后潦倒以终。从此词中来看,他对于官场深有畏惧,不做官之原因,除了客观因素之外,恐怕也有不愿意、不乐意的主观因素在内。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吴文英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133
偏宜酥壁称闲情,白似溪云溥似冰。
偏宜¹(sū)²称闲情,白似溪云溥似冰。
译文:雪白的纸啊,白得好像溪水中倒映的云,薄得像刚结成的冰,最适合糊墙壁,使满室光明慰我闲情。
注释:¹偏宜:最宜。²酥壁:犹言糊壁。
不是野人嫌月色,免教风弄读书灯。
不是野人¹²月色,免教风弄读书灯。
译文:现今糊在窗上,不是我这村野之人不爱月色,只为了不让风儿弄熄了读书的灯。
注释:¹野人:乡村中人。²嫌:嫌弃。

zhǐchuāng--guōzhèn

piānchēngxiánqíngbáishìyúnshìbīng

shìrénxiányuèmiǎnjiàofēngnòngshūd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