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雁初归枫叶乾,孤舟晚系岸边滩。淮声夜静凌风壮,月色秋深照客寒。
远雁初归枫叶乾,孤舟晚系岸边滩。淮声夜静凌风壮,月色秋深照客寒。
疏拙功名甘阔略,飘零踪迹但悲叹。不关酒薄难成醉,自是年来少所欢。
疏拙功名甘阔略,飘零踪迹但悲叹。不关酒薄难成醉,自是年来少所欢。
张耒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19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日欲裁谢,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启:五月末,舍弟¹来,得手书²,劳问甚厚。日欲裁谢³,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比日履(lǚ)兹初寒,因居何如。
译文:苏轼启:五月末,我弟弟来,带来了你写给我的信,劳你在信中情意深厚地慰问我。我每天都想写回信致谢,一直拖到今天。现在又收到你通过驿车寄给我的信,让我更加感激和惭愧。最近已进入初寒天气,你的生活、身体好吗?
注释:秦太虚: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由苏轼推荐为太学博士,善诗文。苏门四学士之一,著有《淮海集》。¹舍弟:在别人面前对弟弟的谦称,这里指苏辙。²得手书:得到亲笔信。秦观的信是由苏辙带来的。³日欲裁谢:每天都想要裁笺写信答谢。⁴因循:照旧不改,引申为拖沓,疲塌。⁵递中复辱教:驿车又送来你的书信。递,驿车。复、又,再次。辱教,承蒙您指教,指来信。辱,承蒙,谦词。⁶益:更加。⁷比日履兹初寒:比日,近日。比,近来。履兹初寒,进入今年初寒的天气,苏轼写信时已是初冬。履,踏入、经受。兹,今年。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轼寓居粗遣¹。但舍弟初到筠州²,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³,悼(dào)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译文:我寄居在这里,大致上还过得去。但我弟弟刚到筠州,就死去一个女儿,我的老奶妈也去世了。哀悼之情还未消去,又收到家里来的信,信中说我的堂兄太子中舍苏不欺也在九月中旬去世。我在异乡既老又病,看到的都是些凄凉的事物,想到人的生命就这样脆弱!又蒙你(在信中)告诉我,你有段时间病得很重,令我高兴的是你现在康复了。
注释:¹粗遣:大体上过得去。²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县。元丰三年,苏辙就任筠州盐酒务。³乳母:指苏轼的乳母任采莲,八月死于黄州临皋亭寓所。⁴堂兄中舍:苏轼的堂兄苏不欺,字子正,官太子中舍,人称“苏中舍”,同年九月死于成都。⁵承见喻:承蒙告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此书到日,恐已不及,然亦不须用冬至也。
吾侪(chái)¹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²,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³,厚自养炼。谪(zhé)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mí),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¹⁰。此后纵¹¹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¹²,自不能废矣。此书到日,恐已不及,然亦不须用冬至也。
译文:我们都慢慢变老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待自己了。应赶紧用道家书上说的方术,好好保养、锻炼自己的身体。我在谪居之地闲来无事,了解了(道家修炼的)一些方法。已经向本州的天庆观借好了三间道堂,冬至后就搬去,住满四十九天才出来。要不是被贬、被流放,怎么能这样做呢?你以后一被官务束缚,想要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哪里能得到?应该现在抓紧时间进行。只要选择你平时所谓的简明扼要、容易实施的方法日夜修炼,除了睡觉、吃饭之外,不做其他事情,只要满了(四十九天的)期限,养身的根本就建立了。从此以后你即使再出来处理人间事务,事情一做完心思就返回(到那种境界里去了),自然就不会停止修炼的事了。你收到这封信时,恐怕已过冬至日,但你也不必从冬至日开始修炼。
注释:¹吾侪:我们这一辈人。侪,辈,类。²不可复作少年调度:不能再象年轻时那样调理安排工作和生活。调度:调理安排。³“当速”句:应当马上采用道家的法术,加强养身练性。方士,古代讲求神仙方术的人,以修炼成仙和不死之药自我欺骗或欺骗别人。⁴窥:观看。⁵“已借”句:借道堂事,苏轼在《与王定国书》中也提到:“非久冬至,已借得天庆观道堂三间,燕居其中,谢客四十九日。”本州,指黄州。观,道教的庙宇。⁶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大雪后十五日,阴历十一月中,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北半球冬季开始。⁷废放:废官远放,指贬官黄州。⁸安得:怎么能够。⁹縻:牛缰绳。引申为牵系,束缚。¹⁰根本立矣:指为养身打下了基础。根本:基础。¹¹纵:纵然,即使。¹²事已则心返:办完事情后就会心静如初。已,止,完了。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如我辈亦不劳逼也。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此书若成,聊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¹,娓(wěi)²焉来逼人矣。如我辈亦不劳逼也³。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¹⁰时事也。但旋¹¹作此书,亦不可废¹²应举。此书若成,聊¹³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译文: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写得十分高超,美妙到了极点,娓娓道来,有一种逼人的才华。像我这样的人也用不着逼了。你以后免不了要求官、求俸禄,要通过科举考试求官俸,参加科举考试不一定能够中举,我私下里为你考虑过,可以多写些书。像你寄示的论兵和论盗贼的这些文章都写得很好,只要像这样的写它数十篇,有明显的实用价值,不一定要触及现在的事。但你这些时日写这类书时,也不能忘记了做参加科举考试的准备。这本书要是写好了,最好也给我看看,肯定有人明白你的用心。想来你会了解这个意思的吧。
注释:¹超然胜绝:超脱人世,绝妙无比。²娓娓: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³“如我”句:象我等这些不求仕禄的人,用不着催逼去努力追求高官了。⁴未免求禄仕:未免,不免,免不了。禄,俸禄,指官吏的报酬。仕,做官。⁵方应举求之:正在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径去追求它。方,正。之,代词,它,指禄、仕。⁶应举不可必:应举不一定都成功如愿。⁷窃为君谋:我私下为你考虑。⁸宜:适宜,应该。⁹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卓然,高超的样子。《汉书·成帝纪》:“使卓然可观”。颜师古注:“卓然,高远之貌也”。有可用之实,即切合实用。¹⁰及:涉及。¹¹旋:随后,不久。¹²废:废除,停止。¹³聊:姑且。
公择近过此,相聚数日,说太虚不离口。莘老未尝得书,知未暇通问。程公辟须其子履中哀词,轼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但得罪以来,不复作文字,自持颇严,若复一作,则决坏藩墙,今后仍复衮衮多言矣。
公择¹近过此,相聚数日,说太虚不离口。莘老²未尝得书,知未暇通问³。程公辟须其子履中哀词,轼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但得罪以来,不复作文字,自持颇严,若复一作,则决坏藩墙,今后仍复衮(gǔn)多言矣。
译文:李公择最近从此路过与我相聚了几天,他一直说到你,简直不离口。未曾得到孙莘老的信,我知道他没时间写信。程公辟等着我为他儿子履中写的悼念文章,这本来是我自己要求写的,现在怎么能不履行诺言呢?然而自从我获罪以来,不再写文章,自已控制得很严格,如果再一写,就会冲破限制,从此以后又会滔滔不绝地多嘴了。
注释:¹公择:李公择,于同年十月由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顺便来黄州探访苏轼。²莘老:即孙莘老,名孙觉,官至龙图阁学士。苏轼的朋友。³未暇通问:没有时间写信问候。通问,互通问讯,即写信。⁴“程公”句:程公辟要苏轼为他的儿子程履中写哀词。哀词,悼念死者的文字。⁵食言:言而无信,不履行诺言。⁶得罪:指“乌台诗案”系狱及被贬。经过这场文字狱后,苏轼限令自己不再作诗文。⁷若复:如果再。⁸决坏藩墙:比喻冲破了不再作诗文的约束。⁹衮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初到黄,廪(lǐn)入既绝¹,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²,挂屋梁上,平旦³,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译文:我刚到黄州,薪俸已断,家中人口不少,我自己很为此事担忧,只好厉行节约之法,每天的费用不能够超过一百五十钱,每个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份,把它们悬挂到屋梁上,每天清晨用把挂书画的长柄叉子挑下一份来,就把叉子藏过,把那些每天用不完的钱仍旧放到大竹简里贮存因来,用来招待客人。这是贾耘想出来的老办法。我计算了一下,钱囊中的钱还可以用一年多的时间,到时候另外筹划。水到渠成,不用预先考虑。这样一来,我心中记挂的事就一件也没有了。
注释:¹廪入既绝:伙食费用断绝来源。²断为三十块:分为三十份(每天一份)。³平旦:平明,早晨。⁴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把每天节省下来的钱单独存放在一个大竹筒里,作为款待客人的费用。⁵此贾耘老法也:这是贾收用过的方法。贾耘老,即贾收,苏轼的朋友。⁶度:估量,计算。⁷别作经画:另想办法。⁸水到渠成:成语,水一流到渠就会成,比喻到条件成熟的时候,事情就好办了。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桔椑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羊肉如北方,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所居对岸武昌¹,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²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³者,作酒店樊(fán)口,棹(zhào)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chún)(yàn)。柑桔椑(bēi)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¹⁰。羊肉如北方¹¹,猪牛獐鹿如土¹²,鱼蟹不论钱¹³。岐亭监酒胡定之¹⁴,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¹⁵,皆家善庖(páo)(zhuàn)¹⁶,喜作会¹⁷。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¹⁸!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想见掀髯(rán)¹⁹一笑也。
译文:我所住的江对岸就是武昌,山水美到极致,有位老家在蜀地的王生住在城里,(我去了以后)经常被江中风涛阻隔,不能立刻回来,那王生就为我杀鸡做饭,有时在他那里住几天,他一点也不厌烦。又有一个姓潘的年轻人,在樊口开了家酒店,我常常乘小船径直到他的酒店旁,那里有乡村酿的酒,味道很醇酽。这里柑子、橘子、椑子、柿子很多,芋头大得长达一尺多,不比蜀地的差。外县的米一斗二十钱,从水路可以运来,这里的羊肉价格和北方一样,猪肉、牛肉、獐肉、鹿肉价格贱得如同泥土一样,鱼、蟹根本就不计算价钱了。歧亭的监酒胡定之,随车载有万卷书,喜欢借给别人看。黄州官署里的几个官员,家里人都善于做菜,喜欢举行宴会。太虚你看看这些事,我的生活不是还过得去吗?我想与你说的话无穷无尽,但纸用完了。你打开信读到这里,可以想见我掀因胡子呵呵一笑。
注释:¹武昌:黄州对面长江南岸的武昌,是现在的鄂城县。²蜀人王生:四川人王齐愈、王齐万兄弟,寓居鄂城,常同苏轼来往。³潘生:潘大临,在樊口(鄂城西北江边)开了个小酒店,苏轼被贬黄州后,二人交为朋友。⁴棹小舟径至店下:划小船一直划到潘生在樊口的酒店。棹,摇船用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摇船。⁵醇酽:酒味浓烈。酽,液汁浓。⁶椑:水果名,似柿而色青,汁可制漆。⁷大芋:芋艿,俗叫“芋头”。⁸不减蜀中:不比蜀中差。⁹米斗二十:一斗米二十个钱。¹⁰有水路可致:从长江水路可以运到。¹¹羊肉如北方:羊肉的价格如同北方一样。¹²如土:象土一样多而不值钱。¹³不论钱:价格低,不用议价。¹⁴胡定之:黄州人,苏轼的朋友,时任歧亭(镇名,在今湖北省麻城县西南)监酒。¹⁵曹官数人:黄州所属官员有好几个。如黄州太守徐大受、黄冈令何长官、主簿段玙、武昌令李观、主薄吴壳等,都同苏轼友善交往。¹⁶皆家善庖馔:各家都很会做饭菜。庖,厨房。馔,安排食品。¹⁷喜作会:喜欢举行宴会。¹⁸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意思是我的生活不是满过得去吗。既济,已经成功,完事。¹⁹掀髯:开口张须大笑的样子。髯,胡须。
子骏固吾所畏,其子亦可喜,曾与相见否?此中有黄冈少府张舜臣者,其兄尧臣,皆云与太虚相熟。儿子每蒙批问,适会葬老乳母,今勾当作坟,未暇拜书。晚岁苦寒,惟万万自重。李端叔一书,托为达之。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子骏¹固吾所畏,其子亦可喜,曾与相见否?此中有黄冈少府张舜臣²者,其兄尧臣,皆云与太虚相熟。儿子每蒙批问,适会³葬老乳母,今勾当作坟,未暇拜书。晚岁苦寒,惟万万自重。李端叔一书,托为达之。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译文:鲜于子骏一直是我敬畏的人,他的儿子也十分可爱,你曾与他见过面了吗?这里有位黄冈少府张舜臣,还有他的哥哥尧臣,都说和你熟悉。每次蒙你问及我的儿子,这次恰巧遇上埋葬我老奶妈的事,他现在正料理做坟墓的事,来不及给你写信。又快到年末岁尾了,天气非常寒冷,请你千万自己保重。我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麻烦你转交给他。晚上我喝酒稍稍过量,字写得很不像样子,不要怪罪,不要怪罪。别的不一一细说了。苏轼再拜。
注释:¹子骏:复姓“鲜于”,苏轼的朋友。²张舜臣:黄冈县尉。唐宋时,县尉也可称“少府”。儿子每蒙批问:秦太虚来信问到苏轼的儿子,所以回信这么说。³适会:正好遇到。⁴勾当作坟:勾当,办理。作坟,筑造坟墓。⁵未暇拜书:没有空闲时间写信问候。⁶李端叔一书:指苏轼《答李端叔书》。⁷不罪不罪:不会怪罪吧。⁸不宣:不尽,书不尽意,书信结尾套语。

  这封书信开头尽述“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可见作者在谪居中遭遇的种种不幸。然而在随后的叙述中,苏轼乐观豁达的性情渐渐显露,虽异乡谪居、生活清苦,连遭痛失亲人的打击,但他仍然自得其乐,入道观养炼,与山水为伴,与友人同乐,时时“掀髯一笑”,其安之若素的豪情令人肃然起敬。全文行语亲切自然,内容琐碎平凡,而琐碎之中显示了作者超凡的洒脱和博大的胸襟。

  信中以亲切省净的口语去写家常琐事,尤其是中间一段,作者向对方倾谈黄州的山水、与居民的友谊、当地的物产、饮馔等等,写得从容自然,津津有味,娓娓动听,可见其心态的从容和安然。特别是写他如何对付没有收入的穷日子一段,苏轼到黄州后面临三大问题:贬谪余悸、贫病交加、家门破败。他曾在《谢量移汝州表》中追述初到黄州时的心态:“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照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又在《答李端叔》中说:“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但前两者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最重要的是二十多口人每天必须要吃饭。

  万般无奈之下,苏轼灵机一动,启动了严格的定量配给制:把每月开支限定于四千五百钱,每天一百五十文钱;又怕超支,使用时控制不住,于是把钱挂到房梁上,每天取下一百五十文后就又把叉子藏起来,即使想取也毫无办法了;剩下的节余则另贮入竹简,作为招待宾客之用。一个平日旷达而潇洒的大诗人,竟拮据到如此地步,让人扼腕而叹,但即使这样还是有难以维持的时候,他只好求人:“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与章子厚书》)若不是弟弟子由经常救济,苏轼的家恐怕早就揭不开锅了。而作者把这种穷对付的生活居然写得如此津津有味、娓娓动听,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心胸的豁达和性格的开朗。就像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形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那样,一个如光风霁月般的伟大人格形象,矗立在人们眼前。

  秦观是苏轼的门生,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又是苏轼政治上的同道,一生因苏轼牵连四处颠沛,刚值盛年就死于流放之中。面对这位在政治上亦遭坎坷且又非常关心自己的门人,苏轼把自己的流放生活说得安定又有乐趣,这固然反映了作者坦荡的襟怀和履险如夷的开朗性格,但如《送沈逵赴广南》和《别黄州》等另外反映黄州贬居生活的写实诗篇,就可以看到这封信中将实情是大打折扣了。在给这位门生的信中,苏轼宽慰多于自诉,对对方的关心也多于自身感慨的抒发,从中又可看到苏轼对友谊、对后辈的尊重和关怀。所以这封信无论是对研究苏轼的生平、思想,还是给人们在困窘之中如何去对待生活、对待友谊以启示,都是很有价值的。

参考资料:
1、 陈友冰.《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鉴赏》.陕西:三秦出版社,1998年05月第1版:第387页—388页
2、 饶晓明等.《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05页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元年¹者何?君之始年²也。春者何?岁之始也³。王者孰(shú)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译文:“元年”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是指国君即位的头一年。“春”字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是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因为是周文王时所订周历的正月。为什么说周王朝的正月?是因为天下广大而统一。
注释:春王正月:此篇是对《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一句的“微言大义”作解释。题目是后人所加,但已略去“元年”二字。王正月:君主即位后改用新的历法那一年的第一个月。¹元年:指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²君之始年:人君即位开始的那一年。³岁之始也:一年的开头一个季节。⁴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周王朝的第一代君主。⁵曷:何。⁶大一统:指整个天一统在天子下,服从天子的命令。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¹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huán)?桓幼而贵²,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³,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pān)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dí)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译文:对于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意愿。为什么说是成全隐公的意愿?因为隐公准备把国家治理好后再归还给桓公。为什么还政于桓公?因为桓公虽然年纪小,但地位尊贵;隐公年纪大,但地位较低。他们的地位高低相差很小,国都里的人也不知道。隐公年长又贤明,大夫们都推举他,立他为国君。隐公要是在此时辞让而不即位,就不知道桓公将来是否一定能做鲁国的国君了。况且如果桓公立为国君,就怕大夫们不能辅助年幼的君主。所以总的说来,隐公做国君是为了桓公将来能做国君。隐公年长而又贤明,为什么不适合登位?因为立正妻的儿子是立年龄最长的,而不看是否贤明;立偏房的儿子是立地位最尊贵的,而不看是否年龄最长。桓公为什么地位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地位尊贵。母亲尊贵,为什么儿子就尊贵?儿子因为母亲而尊贵,母亲因为儿子而尊贵。
注释:¹公:指鲁隐公,名息姑鲁惠公弗皇之子。惠公元妃为孟子。孟子卒,续娶声子为妾,生隐公后又娶宋武公之女为夫人,生桓公轨。惠公卒,桓公年幼隐公摄政,所以《春秋》在隐公元年就没有书“公即位”三字。这句说,《春秋》在隐公元年为什么不书“公即位”呢?是为了成全隐公本人的意愿。²桓幼而贵:谓桓公年纪虽小,但因为他的母亲为宋武公之女,其地位贵重。³尊卑也微:意指隐公桓公的母亲都是后娶的姬妾,谁尊谁卑,区别微小。⁴国人:国都内的人。扳攀援,攀附。⁵隐于是焉而辞立:如果隐公在这个时候辞让君位。相辅佐。⁶为桓立也:意指隐公同意立自己为君,乃是为了将来立桓公而考虑的。⁷適:通“嫡”,正妻所生之子。⁸子:指庶子,一般姬妾所生之子。⁹子以母贵:做儿子的地位尊贵,是依靠他母亲地位尊贵而来。

  这篇文章采用问答的形式对“元年,春,王正月”进行逐层的剖析,阐释了经文中所蕴含的尊周大一统的思想。文章通过“隐公摄政不即位”的这一历史事实,阐明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制度和正名思想。文章跌宕起伏,全无说教之沉闷。

  按惯例,《春秋》记述鲁君即位,都有在其即位的首年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九字,但记隐公即位,却只有“元年,春,王正月”六字。本篇旨在解释这种书法体例及其原因。前半部分讲体例时,先释“元年”,次释“春”,最后释“王正月”,重点在揭示“王正月”三字所含的尊周大一统的意义后半部分解释不书“公即位”的原因:

  一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本意,因隐公摄政,并无当国君之意,只是想借此把鲁国治理好,当桓公长大后便把政权交还予他。

  二是隐公之所以接受诸大夫的拥戴,自有其良苦用心:桓幼而贵,自己虽长而卑,这种情况国人是不太清楚的,一旦自己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如果立桓公,则又恐诸大夫不能拥戴幼君,所以他之立,实为桓而立。既是为桓而立,当然不宜书“公即位”了。

  三是说明为什么隐长而贤却不宜立,原来按宗法制的规定,立嫡子只以长而不以贤,立庶子则凭借其母亲地位的贵贱而定。桓公当立是因其母贵,而隐不宜立则是因其母贱,所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以上两部分所作的解释实际上反映了儒家尊周大一统的思想以及亲亲贵贵的封建观念。

  文章在写法上是先引《春秋》经文,然后逐句作问答式的解释,一问接着一问,流淌着一股穷追不舍的气势,直至把所要发掘的所谓微言大义揭示出来为止。其设问的形式也灵活多变,有“者何”“孰谓”“曷为”“何言乎”“何以”等各式疑问词的组合。但由于过分追求所谓的微言大义,就难免生出牵强附会、词繁意复等瑕疵。如解释为什么不书“公即位”三字,《左传》只用了“不书即位,摄也”,以一“摄”字来说明,文简而意明,也符合《春秋》作者原意;而此篇则衍生出了许多文字,且未必皆是《春秋》作者之意,这也是读者应注意的一点。

参考资料:
1、 雅瑟主编. 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2.04.第80页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¹云松竹,万事从今足²。拄(zhǔ)杖东家分社³肉,白酒床头初熟
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糟架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注释:¹连:连接。²足:满足、知足。³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⁴白酒:此指田园家酿。⁵床头:指酿酒的糟架。⁶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西风¹梨枣山园,儿童偷²把长竿。莫³(qiǎn)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
译文: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注释:¹西风:指秋风。²偷:行动瞒着别人。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³莫:不要。⁴旁人:家人。⁵闲:悠闲。⁶看:观察,观看。

  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8-1521页

qīngpíngyuè ·jiǎnjiàoshānyuánshūsuǒ 

jiànxīn sòngdài 

liányúnsōngzhú wànshìcóngjīn zhǔzhàngdōngjiāfēnshèròu báijiǔchuángtóuchūshú 
西fēngzǎoshānyuán értóngtōuchánggān竿 qiǎnpángrénjīng lǎojìngchùxiánkàn 
昨夜西风吹折千林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
昨夜西风吹折千林梢¹,渡口小艇²滚入沙滩坳(āo)³
注释:¹梢:树梢。²小艇:轻便小船。³坳:低凹的地方。
野桥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
野桥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¹暗上书窗敲。
注释:¹疏影横斜:出自宋林逋《山园小梅》之一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乃谓物影稀疏。
半枯半活几个擫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
半枯半活几个擫(yè)¹蓓蕾²,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
注释:¹擫:以指按捺。²蓓蕾:花苞,含苞未放的花。
纵使画工奇妙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
纵使画工奇妙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¹
注释:¹嘲:本意为调笑,此处作歌咏、吟咏解。
本公这首《九字梅花咏》流传甚广,同代中即获盛誉。《风月堂杂志》载:大书画家赵子昂与本公为方外至交,对本公赞赏备至,翰林学士冯子振却不以为然。赵子昂强拖本公同访冯子振,冯出示自己所作《梅花百咏诗》,颇有炫耀之意。本公一览,走笔亦成百首。冯子振仍未认可。本公出此《九字梅花咏》求和,冯悚然久之,难以下笔。乃服输并致礼,遂成知交。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寒梅忍受西风,含苞欲放的生动姿态。以诗喻人,提醒人们也要坚守自己的节操,保持自己的本性。

jiǔméihuāyǒng--míngběn

zuó西fēngchuīzhéqiānlínshāokǒuxiǎotǐnggǔnshātānào

qiáoméihánjiǎoshūyǐnghéngxiéànshàngshūchuāngqiāo

bànbànhuóbèilěikāiwèikāishùdiǎnhánxiāngbāo

zòng使shǐhuàgōngmiàosuōshǒuàiqīngxiāngxīnshīcháo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整首诗大气恢弘,特别是在遣词造句上,每一句都有一字定音,让人读来也觉得心中坦荡舒畅。

  开头一句“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便可以看出,婉儿对“三会寺”的历史了如指掌。“三会寺”原是一个高僧谈论经书的地方,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洗涤,再加上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如今已是无人问津了。但是这里还是有隋初时高僧惟胜法师刻下的碑文,在婉儿心目中,能见到云雾之中的白龙,定是贤臣。由此可见,婉儿身为一个朝臣,她还是忠奸分明的。

  由传说引出“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此句是婉儿在代替皇室家族而言,向众人说明,此次的到来,只是为了考察。

  接着一句“驻跸台千古,开襟望九州”便是全诗的经典。缅台前人,敞开胸台,一幅江山社稷图,其风度可谓是气宇轩昂。这也是婉儿跟随武则天经历太多风雨的沉淀。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是在描写当时寺庙的景色。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最后来一个情感上的自我赞颂。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显示皇家的宽容和胸襟,先直白,后抒情,这是宫文的一个标志。

jiàxìngsānhuìyīngzhì--shàngguānzhāoróng

shìzitánjīngchùxuānchénliútáilǎoshícánjiǎnshènghuángqiúzhù怀huáiqiānkāijīnwàngjiǔzhōushānyuánsāièrshuǐjiāchéngliúchénhànpéizhānyǎngtiānbēijiēxiànchóutàipíngzǎoshèngzhǎngyuàn鸿hóngxi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