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山深处是烟霞,雨暗晴晖日夕佳。至识先生曾到此,故留戏笔在君家。
乱山深处是烟霞,雨暗晴晖日夕佳。至识先生曾到此,故留戏笔在君家。

wèijiǎngzhòngyǒuhuà--yǒurén

luànshānshēnchùshìyānxiáànqínghuījiāzhìshíxiānshēngcéngdàoliúzàijūnjiā

米友仁

米友仁

米友仁(1074-1153)(南宋)一名尹仁,字元晖,小名寅哥、鳌儿。其山水画脱尽古人窠臼,发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法。所作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虽草草而成却不失天真,每画自题其画曰“墨戏”。其运用“落茄皴”(即“米点皴”)加渲染之表现方法抒写山川自然之情,世称“米家山水”,对后来“文人画”影响较大。其做官后甚自秘重,所画虽亲朋好友亦无缘得之,众嘲曰:“解作无根树,能描濛鸿云;如今供御也,不肯与闲人。” ▶ 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混沌凿开,天险巍巍,东岩峻兮。是云髓凝成,半空高矗,天风吹裂,一线中开。妙出神功,高擎仙界,鸟道疑当太白西。凭高处,见云嘘岩腹,鼓舞风雷。
混沌凿开,天险巍巍,东岩峻兮。是云髓(suǐ)凝成,半空高矗(chù),天风吹裂,一线中开。妙出神功,高擎(qíng)¹仙界,鸟道疑当太白²西。凭高处,见云嘘岩腹,鼓舞风雷。
译文:巍巍的东岩,壁立千仞,石壁夹道,峻极中天,仿佛是在混沌天宇中,由造物主凿开的一天险;它高矗云天,又象是奔腾飞驰的“云髓”聚集凝成。天风将它吹是,一线中开。它高耸入天际,仅飞鸟可通,而东岩的鸟道又仿佛太白西边的鸟道一样高峻。身处高山之巅,目之所及只到山的中部,云雾吞吐竟响如风雷。
注释:¹擎:往上托;举。²太白:即秦岭的太乙峰。
落花香染桃鞋。快阔步青云志壮哉。便万里孤骞,超人间世,一枝高折,作月中梯。笔蘸天河,手扪象纬,笑傲风云入壮题。摩苍壁,扫龙蛇醉墨,翔舞徘徊。
落花香染桃鞋。快阔步青云志壮哉。便万里孤骞(qiān),超人间世;一枝高折,作月中梯。笔蘸(zhàn)天河,手扪象纬¹,笑傲风云入壮题。摩苍壁,扫龙蛇醉墨,翔舞徘徊。
译文:脚蹬被桃花香染过的登山鞋,阔步快速地奔向青云,进入月宫,高折蟾宫一枝桂树。笔蘸着天河之水,手摸着星辰日月,来题写心中的风云意气。在“苍壁”上挥洒着大笔,如龙蛇翔舞,左右奔腾!
注释:¹象纬:日月五星。

  这实在是一篇奇作。在中国词史上,写山水的词作罕有其匹。词咏四川资中县的东岩。东岩形似剖盎,侧立千尺,溪壑深杳,东岩在蜀中,词人似乎有意要与蜀人李太白《蜀道难》一争高低,词也的确有太白雄风。

  本词第一奇在构思,用奇特的想象,从虚处着笔,把东岩写得极富传奇色彩和动态的力度美。巍巍的东岩,壁立千仞,石壁夹道,峻极中天,仿佛是在混沌天宇中,由造物主“凿开”的一道“天险”;它高矗云天,又象是奔腾飞驰的“云髓”聚焦“凝成”;它中开一线,又是怎样形成?原来是“天风”将它“吹裂”所致。“凿开”、“凝成”、“吹裂”、“中开”四词,力可扛鼎。词人不从东岩现存的静态形象着笔,而是展开想象,从它的“生成”过程入手,把一座静态的,也许在常人看来极为普通的山岩写得奔腾驰骤,气势磅礡。巍巍天险,被词人玩赏于股掌之上,戏弄于笔端之下,写来毫不费力。而写就的东岩风云奔走,极富于运动感和力度美,确实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南宋大词人辛疾疾竹的山也够富于运动感和气势的了,“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群峰叠嶂,犹如万马回旋,向东奔驰。但比较而言,辛弃疾词仍是从现实的可见的意象进行构思取譬,而本词则完全是凭想象,从虚处非现实化的意象着笔构思。论气势力度,二词平分秋色;但论浪漫色彩和想象之奇,辛词不能不让一着。“高擎”二句,仍写东岩之高入云天仙界,但用一“擎”字,便又写出其动态和力度。“擎”有支撑、托住之意。仿佛让人觉得仙界向下重压,而东岩则撑持向上顶住,既写出和东岩的高度,又表现出了它的力度。如把“擎”字换一“入”字或“耸”字,动感和力度就无法表现出来了。“鸟道”一句,语出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太白,即秦岭的太乙峰。词意谓东岩之高仅飞鸟可通,而东岩的鸟道又仿佛太白西边的鸟道一样高峻。
 
  “擎仙界”、“矗半空”的东岩已经高不可攀了,可词人仍然设想“凭高”,去俯视东岩的“云嘘岩腹,鼓舞风雷”。山高,人更高——不,是词人的“心高”,想象力高。西方美学论崇高美,认为崇高来自于审美主体对大自然的敬畏。本词也富于崇高美,而崇高美感的来源恰恰相反,它产生于审美主体对大自然力量、气势的把握。词人面对巍巍高峻的东岩,不是敬畏恐惧,而是产生征服、戏弄它的豪气。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写高山,总离不开云,因为中国艺术家们已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云雾写之。”即通过云雾的缭绕来烘托山的高峻。
   
  比如唐代诗人兼画家于一身的王维就很懂得这个理,他写终南山的高,就写道:“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杜甫写泰山也有“荡胸生层云”之句。欧阳修《醉翁亭记》写琅玡山也写到“云归而岩穴瞑”。但比较一下本词所写的“云嘘岩腹,鼓舞风雷”便可看出,上述诗文中的云都是轻飘飘的云,而本词中的云却是奔腾驰骋的云。“鼓舞风雷”,不仅写出了岩腹吞云吐雾的强烈运动感和力量,而且写出“云嘘”雾吐时轰烈的声响效果。云雾吞吐竟响如风雷,只有在豪杰之士的笔下才有这般气势。

  本词第二奇在奇情壮采,豪气逸兴。词人面对巍巍东岩,逸兴遄飞,“志壮”凌云。我们仿佛见着他脚蹬被桃花香染过的登山鞋,阔步快速地奔向青云,进入月宫,高折蟾宫一枝桂树。“快阔步”、“便孤骞”、(高举)、“超”(越)几个连续快速的动作,充分表现出词人心胸内沸腾的激情,“疏狂”的豪气。他写景富于动态、力度,写情同样富于动态,力度、气势。诵读时,“快阔步”五句要一口气读下去,体会其声情,才能品味出其中强烈的节奏感。由强烈的节奏感又可进一步体会词人心灵快速激烈的律动。

  “笔蘸天河,手扪象纬,笑傲风云入壮题”,狂豪、奇壮无以复加!读此三句,似乎觉得当代郭沫若先生《站在地球边上放歌》也不那么奇特了,又感到诗仙李白“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俱怀逸兴壮思习,欲上青天揽明月”也不是独一无二的“惊天地、泣鬼神”了。“象纬”,指日月五星。词人竟然要手摸着星辰日月,笔蘸着天河之水,来题写他的风云意气,世间有几个如许的狂人!南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之“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也同样具有囊括宇宙的气概,但作一“细”字,觉得气势的力量稍嫌不足,不似本词气势奔腾直下,一泄千里。结尾紧承上意,写他“笔蘸天河,手扪象纬”,在“苍壁”上挥洒着大笔,如龙蛇翔舞,左右奔腾!我这支秃笔已无法形容周权那奇特的想象力和壮浪纵恣的豪气,只觉得他不是胸吞宇宙,气盖乾坤就无法写出这样的奇作。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这是一首“再次韵”之作。“次韵”,用韵有严格规定,不能超越变更原作的韵脚,这已经限制创作的思维了。而刚用原韵写过一首(原题《次韵王尹赋东岩》),再度用原韵写作,就无异于戴着脚镣手铐跳舞,而周权却偏偏跳得如此潇洒,如此自在,如此欢腾,可见他惊人的才气。
 
  全词由奇景而生奇情。上阙从东岩的“凝成”写到它的“中开”和吞云吐雾的气势;下阙从“阔步”登天写到他月中折桂和在苍壁上挥舞“龙蛇”。全词一气呵成,气势奔注,而不作腾挪跌宕。词以气势胜,才不觉得词中屡用的“天险”、“天风”、“天河”、“风雷”、“风云”、“青云”、“云髓”、“云嘘”等意象有重复之感。词中用词造句之避与不避,取决于创作主体能否驾驭词的气势和语言,未可一概而论。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沁园春·再次韵
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愁人闻亦愁。
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¹愁人闻亦愁。
译文:虫子叫声中表达的愁思在冬天听起来比秋日更甚,即使不懂愁绪的人听了也会感到忧愁。
注释:¹不解:不懂,不明白。
我是老翁听不畏,少年莫听白君头。
我是老翁¹听不畏,少年莫听白君头。
译文:我已经是个老头听了也没有关系,年轻人就不要听了,那会让你愁白头的。
注释:¹老翁:老年男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suǒ)清秋¹
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仰视天空,残月如钩。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注释:¹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清秋,一作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般 一作:一番)
¹不断,理还(hái,旧时读huán)乱,是离愁²。别是一般³滋味在心头。(一般 一作:一番)
译文: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释:¹剪:一作翦。²离愁:指亡国之愁。³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别是,一作别有。

  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詹幼馨 .南唐二主词研究 :武汉出版社 ,1992年 :96-99 .

xiāngjiànhuān ·yánshàng西lóu

 dài 

yánshàng西lóu yuègōu tóngshēnyuànsuǒqīngqiū 
jiǎnduàn háiluàn shìchóu biéshìbānwèizàixīntóu  (bānzuò fān )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¹崖绿似苔。
译文:听说子瞻再回南山,此时应该已经春回大地,沿着山崖生长的树木将山崖装饰得像是覆盖了一层绿色苔藓。
注释:¹缘:沿着;顺着。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译文:山谷里的鸟儿鸣叫声像是在嘲笑哥哥独自爬山,估计山绿们笑着打招呼,还记得我们曾一起游玩。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译文:你一定会去道观里邀请道士们弹奏一首,不知道谁又与你在溪水旁的茅屋里共饮美酒。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译文:相信不久你一定会有新诗寄给我,我一定会尽快和诗回寄,不能与你一起,就让这首诗陪你游玩吧。

wénzizhānzhòngyóunánshān--zhé

zhōngnánzhòngdàochūnhuíshānyuán绿shìtái

niǎomíngcháowǎngrénxiàocénglái

dìngyāodàoshìdànmíng鹿shuítánggòngjiǔbēi

yīngyǒuxīnshīháijūndāngyóupéi

岐阳九月天微雪,已作萧条岁暮心。
岐阳¹九月天微雪,已作萧条岁暮心。
译文:岐阳九月里就降下小雪,老天爷已作出岁暮萧条的光景。
注释:¹岐阳:即指凤翔。
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
短日送寒砧(zhēn)(chǔ)¹急,冷官²无事屋庐深。
译文:短短的白昼吹送来阵阵寒气,急促的捣衣声更令人触景伤情,做着闲官无事可管,只觉得屋宇深沉静。
注释:¹砧杵:捣衣石与捶衣的棒槌。此处指捣衣声。²冷官:职位不重要、清闲冷落的官。杜甫《醉时歌》有“诸公滚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之句,谓郑虔任广文馆博士,旧注说太守陈公命苏轼兼府学教授,故用冷官事,误。陈公弼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方接替宋选任凤太守,本诗则作于嘉祐七年。
愁肠别后能消酒,白发秋来已上簪。
愁肠别后能消酒,白发秋来已上簪。
译文:别后慰我愁肠唯有多饮酒,秋来头上已添白发几茎。
近买貂裘堪出塞,忽思乘传问西琛。
近买貂裘(qiú)堪出塞,忽思乘传问西琛¹
译文:最近买了一件貂皮袍子,穿上它就可以到边境,忽而又想乘着车马出使,问一问西夏为什么不把珍宝奉敬。
注释:¹忽思句:化用齐桓公伐楚事。《左传僖公四年》管仲对楚使曰:“尔贡包茅不入(指不纳贡),王祭不共(供),无以缩酒(渗酒)寡人是征《索取)”此处谓诗人想出使西夏,使其臣服,纳贡于宋王朝。乘传,古代站用四匪下等马拉的车,此泛指车马。琛,珍宝,《诗·鲁颂洋水》“慢彼准夷来献其探。
江上同舟诗满箧,郑西分马涕垂膺。
江上同舟诗满箧(qiè)¹,郑西分马涕垂膺(yīng)²
译文:回忆兄弟俩在江上共舟是书箱里装满了诗篇,在郑州分别时泣不成声。
注释:箧:小箱子。²膺:胸。
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译文:功业不成无法报国令我愧对我的书籍和宝剑,也愧对我的亲朋好友。
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
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
译文:在官舍里度过秋季惊叹时光流逝,在寺楼中观雪我与谁一起登楼。
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
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
译文:我猜想你应该在东窗之下读着易经,车马经过敲门你定不回应。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