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浒俱来日,东朝极盛时。彫弓平黑海,彩笔照丹墀。
西浒俱来日,东朝极盛时。彫弓平黑海,彩笔照丹墀。
垄起先裁费,丹成不用医。人间空怅望,风月宴瑶池。
垄起先裁费,丹成不用医。人间空怅望,风月宴瑶池。

xiànshènglièhuánghòuwǎnshī--chéng

西láidōngcháoshèngshídiāogōngpínghēihǎicǎizhàodānchí

lǒngxiāncáifèidānchéngyòngrénjiānkōngchàngwàngfēngyuèyànyáochí

程珌

程珌

程珌(1164~1242),宋代人,字怀古,号洺水遗民,休宁(今属安徽)人。绍熙四年进士。授昌化主簿,调建康府教授,改知富阳县,迁主管官告院。历宗正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郎官、秘书监丞,江东转运判官。 ▶ 1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我初生岁,中原失太平。
昔我初生岁¹,中原失太平。
译文:我出生后不久,就遇到了靖康之耻。
注释:¹岁:年。
宁知墓木拱,不见塞尘清。
宁知¹墓木拱,不见塞(sài)²清。
译文:哪里知道我都已经老去,还是没有听到收复中原的好消息。
注释:¹宁知:岂知,怎么会知道。²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
京洛无来信,江淮尚宿兵。
京洛无来信,江淮尚宿兵。
译文:汴京和西京洛阳已经失陷多年,可是江淮一带的军队没有北伐中原的动作。
何时青海月,重照汉家营?
何时青海月,重照汉家营?
译文:请问什么时候我才能听到宋军收复中原的好消息呢?
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
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
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
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
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
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

  也许是长久偏安于江左的青山绿水,不闻飞骑击虏、角声马鸣之故吧,南朝稍有壮心的文人士子,往往热衷于汉人出塞千里、勒铭燕然的军戎生涯和辉煌业绩。因此,仿“古诗”、叙汉事,借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感慨,也成了他们作诗的一大爱好。范云这首诗,正以“效古”为题,倒转时空,把自身带入了六百年前边塞征战的戎马倥偬之中。

  诗之开篇以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塞外严冬的苍茫和凛冽:“寒沙四面平”写浩瀚的飞沙,在翻腾如浪中猛然静歇,填平了四野起伏的丘谷。运笔静中寓动,极富气势。“千里飞雪惊”则又动中见静,让荒寂无垠的瀚漠,刹时被纷扬的飞雪所笼盖,境界尤为开阔。一个“惊”字,表现诗人的主观感觉。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塞外景象,正如《楚辞·招魂》所述:“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令人心骇而骨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诗人恍已置身于顶盔贯甲的汉卒之中,正冒着风雪,向茫茫阴山、皑皑交河进发。“阴山”横亘于今内蒙古境内,往东遥接内兴安岭。山上本来草木葱茏,而今在狂烈的寒风袭击下,时时可见高大树枝的摧折;“交河城”则远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正是车师前王的治所。此刻在雾气缥缈之中,它竟像海市蜃楼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从阴山到交河城,空间相距远不止千里。诗中却以“风断”、“雾失”两句,使之近若比邻。如此巨大的空间转换,不仅表现了塞外瀚漠的辽阔,更为活跃在这一背景上的士卒征战生涯,增添了几多壮色和扑朔迷离之感。

  以上四句重在写景,豪情万丈的出塞健儿,似还只在背景中若现若隐。自“朝驱左贤阵”以下,他们终于大显身手了。“朝驱左贤阵”一句,写的是飞将军李广亲自指挥的一场激战。据《史记》记载,当时李广率四千骑出右北平,迎战匈奴左贤王十倍于己的骑兵。李广布圆阵拒敌,“胡急击之,矢下如雨”,“吏士皆失色”。而李广“意气自如”,执大黄弩射杀匈奴偏将数人,终于坚持到援军到来,突围而出。“夜薄(迫近)休屠营”抒写的,则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一次胜利远征。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一时名震遐迩。这两次战役,在时间上相隔五、六年。诗中却以“朝驱”、“夜薄”使之紧相承按,大大增添了塞外征战的紧张态势,将出征健儿勇挫强敌的豪迈之气,表现得痛快淋漓!接着“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二句,又回射上文,抒写主人公先后追随前将军李广、嫖姚校尉霍去病屡建奇功的经历。语气沉着,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身为名将部属的深切自豪感。

  以上一节描述出塞千里、接战强虏的英勇业绩,读来令人神旺。不过,军戎生涯除了长驱直进的胜利外,也难免有意外的失误和挫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功业显赫的名将,也仍要受到军法的惩处。“失道刑既重”,说的正是李广晚年的不幸遭遇:李广率师出征,因为无人向导而迷失道路;大将军卫青追究罪责,李广终于含愤自杀。“迟留法未轻”,则指博望侯张骞,随李广出塞,迟留后期,按法“当斩”,只是由于出钱,方才“赎为庶人”。这样的失误,虽然难免,但军法如山,不可宽贷。这又使充满英勇气概的军戎生活,蒙上了一重悲壮的色彩。唯其如此,它才更加可歌可泣;在诗人眼中,也更富于浪漫气息和奇异的吸引力。汉代的边塞征战,正是这样,以它辉煌的业绩和悲壮的色彩,写在了汗青史上。何况,这些业绩,又是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分不开的。倘若不是他的果断决策,汉代则不能有此美善旺盛(休明)的壮举。所以,诗之结尾,诗人不禁发出了“所赖今天子(汉武帝),汉道日休明”的热烈赞叹。倘若联系诗人生活的齐梁时代,朝廷积弱,只能坐看北方异族铁骑纵横,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结句又包含了无限感慨和不尽之意。

  “效古诗”名为“效古”,诗中其实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范云身为齐梁诗人,写的虽为汉代古事,但因为用了第一人称,在时序上又故意倒“古”为“今”(“今逐”、“今天子”),便在诗中造成了一种古今错综、彼我交融的奇特效果。出现在诗中的主人公,看似汉代士卒,却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恍惚之中,似乎不是诗人回到了汉代,倒似当年的李广、霍去病,穿过六百年的时空,奇迹般地出现在南朝,正率领着诗人,仰对瀚漠的朔雪、狂风,转战于阴山、交河。而读者呢,也恍惚与诗人一起,参加了“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的战役,为胜利的突围而欢呼,为“失道”名将的陨身而堕泪。这是一种错觉,但它的奇特效果,正是由范云这首《效古诗》的独特表现方式所造成的。

xiàoshī--fànyún

hánshāmiànpíngfēixuěqiānjīng

fēngduànyīnshānshùshījiāochéng

cháozuǒxiánzhènbáoxiūyíng

shìqiánjūnjīnzhúpiáoyáobīng

shīdàoxíngzhòngchíliúwèiqīng

suǒlàijīntiānzihàndàoxiūmíng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江水。
(yún)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²盖江水。
译文:千年的斑竹林还是那么青翠,长伴着神娥,覆盖着青碧的流水。
注释:湘妃:舜的两个妃子,死后成为湘神,称为湘夫人。¹筠竹:斑竹。²神娥:即湘妃,一作“秦娥”。
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蛮娘¹吟弄满寒空,九山²静绿泪花红。
译文:田家少女的歌声正在秋野飘荡,山陵的竹叶上却染着点点红泪。
注释:¹蛮娘:湘中村女。²九山:九嶷山,又名苍梧山。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离鸾(luán)别凤¹烟梧²中,巫云蜀雨³遥相通。
译文:遥远的苍梧弥漫着凄凄别情,巫山蜀山的云雨只能在梦中相通。
注释:¹离鸾别凤:指舜葬于苍梧,二妃死于湘水中,并未合葬。²烟梧:烟波浩渺的苍梧山。³巫云蜀雨:借用楚襄王与巫山神女幽会比喻舜与二妃相往来。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幽愁秋气上青枫(fēng)¹,凉夜波间吟古龙²
译文:幽怨的秋思吹上青苍的枫树林,凉夜的波间古龙在悲凄地长吟。
注释:¹青枫:一作“清峰”。²吟古龙:即古龙吟。指松树形状如龙,被风吹,发出的声响。

  此诗正如标题所揭示的那样,写的是神话传说中湘妃的不幸遭遇,以及她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是一首爱情的赞歌,在写法上别具一格:不写生前的传说,而写死后的情感;不写悲剧的本身,而写悲剧的后果;不写悲剧的过程,而写悲剧的气氛。由此而创造出另一个自然世界与情感世界,使读者有如闻如见的亲身感受。

  一开篇诗人就以饱蘸情感和具有丰富想象的诗笔写道:“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江水。”其中,“千年”、“长伴”、“老不死”说明时间的久长而爱情之花永不凋谢。二妃本来因痛哭而死,但“死”并非爱情的终结,相反,真正的爱情将永世长存,其凭证便是永远年轻的“筠竹”。此竹不仅永世永生伴随着“神娥”,而且由于滋生繁茂,甚至覆盖了整个湘江的流水。用语貌似夸张,实写爱情的巨大能量。这里,诗人从最具神话色彩的斑竹写起,是因为斑竹是湘妃洒泪而成,是爱情生死不渝的历史凭证,所以最能显示出这一故事的神髓。接着的“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二句由写湘妃转入写虞舜葬地。前句以动喻静,通过耳之所闻来形容九疑山之高大宽广及其深邃寂静。“蛮娘”、“吟弄”、“九山”、“静绿”等意境使人自然联想到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的诗句:“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之后的“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二句承前,写湘妃与舜两地睽隔,只能在梦中相见。舜葬苍梧,妃死湘水,两地相距虽不甚远,但峰峦隔阻,还有云山雾障。在此无可奈何之际,只有象巫山神女那样,梦中能得一见了。其中,“遥相通”说明二人心心相印、情感相通。结尾的“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二句转写湘妃。此诗以咏湘妃为主,所以结句与开篇相照应,极写湘妃死后的悲痛与孤寂。“巫云蜀雨”虽可一面,但大量时间却忍受着死别的熬煎。其难以排遣的愁怨仿佛云雾烟霭一般,凝聚于洞庭湖宽广的空间。当秋日来临之际。更增添了其悲痛的气氛,有如《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幽愁秋气上青枫”一句的情感容量便包含了《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凉夜波间吟古龙”一句运用“龙”这一意象创造了悲剧气氛。其中,“凉夜”乘“秋”而言,凉,既是体肤之感觉,又是心理的感受与环境的悲凉。

  全诗仿《楚辞》而作,歌咏古事,构思精巧,动静结合,画面灵动,极幽清凄迷,描绘出一幅清幽而又绚丽的画面,通过写生离死别的爱情来寄托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对“湘妃”这一悲剧的认知。在用词上,“寒空”、“幽愁”、“秋气”、“凉夜”等具有冷色调的词汇既突出清幽的情境,又为这首浪漫的诗作添上扼腕的叹息。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 编著.李贺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355-357
2、 宋绪连,初旭 主编.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692-694
3、 唐·李贺 著;张强,田金霞 解评.李贺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06月第2版:52-53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据有关文献记载,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晋祠在山西太原西南悬瓮山麓,为周初唐叔虞的封地,其正殿之右有泉,为晋水发源处),曾作《浣溪沙》二首,写“目前之胜概”,后来词被刻成石碑立于晋祠内。此处所选为其中第二首。本词虽为游晋祠而作,但并没有正面描写晋祠本身,而是放眼于祠外的山水,极言山水风光之美,抒发作者为此而陶醉的美好感受。晋祠本身在词中虽未一字写及,但其令人向往之佳处已尽在词中了。

  上片写山水的清秀。作品首先从山峰上的云岚写起,一个别出心裁的“滴”字,将山上云朵那鲜润洁净且不断飘浮的质感和动感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作者的视线由远而近,接着描写拍岸的河水以及岸边的春草与沙滩。写草言其“香”,状沙称其“暖”与“净”,这些字眼同上句的“滴”字一样,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寥寥十余字,已使一处远离尘嚣的山水胜境清晰地展示在了人们面前。至此,作者的欣喜之情也难再自禁,于是发出了“只疑误入武林溪”的由衷赞叹。武林,即今杭州。杭州山水佳称天下,其风光之秀丽是北方一般的地方难以相比的,而词中着一“疑”字,将眼前景色径与江南名胜并提,其秀美程度便也不言自明。

  下片写林木的繁茂。作品着意选取了桃与柳这两种北方最常见的树木,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春景图。首句写桃,次句写柳。一鲜红,一碧绿。一蓬勃向上,一茁壮下垂。二者形色迥异而相映成趣,从而将一个充满着生命力的锦绣春天捧给了读者。其中“桃无烘日”的描写尤显得新颖别致:一片鲜红的桃林之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好像不是太阳自己在上升,而是由红艳艳的桃无将其烘托上去的,这是一种非常富于诗意的境界。如此胜境,让词人情愿老于是乡。词末“一尊心事百年期”所表达的即是这样一种心愿。无酒不成欢,面对这般美景,词人自然要开尊畅饮,这不免又勾起了他一直不能释怀的“心事”。他此次游晋祠是以朝臣视察政务的名义而来的,只能是个短暂的驻留,于是遗憾之感也由此悄然而生。所谓“心事”也就是词人尚无法实现的归隐田园寄身山林的心愿。词人将这心愿称为“百年期”,即终生的期待。词人要把眼前这绝佳的山水,作为自己人生的归宿。词人之所以有这样挚切的期盼,固然是因为这山水的美好,同时在他心目中更有一个相比衬的参照系,那就是俗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浊。

  小词短短六句,以写景为主,描摹物象鲜明生动,且极富层次感,同时善于融情于景而了无痕迹,虽也直写情语,然皆出于自然流露。其语言平易而简洁,风格清新而明快,颇有唐人绝句之意境。

huànshā··shānlánguāngshuǐpāi--jiāng

shānlánguāngshuǐpāicǎoxiāngshānuǎnjìngzhǐlín

liǎngàntáohuāhōngchūwéigāoliǔdàotiānchuízūnxīnshìbǎinián

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
朝雁¹鸣云中,音响一何²³
译文:早晨大雁在云天鸣叫,它的声音是如此哀凄。
注释:侍:在尊长面前陪着。五官中郎将:指曹丕。曹丕于建安十六年(211)任此职,负责统率皇帝的侍卫。建章台:为汉代建章宫内一高台名,可能指铜雀台。¹朝雁:作者自喻。²一何:多么。³哀:伤感,雁声凄厉,故谓。
问子游何乡?戢翼正徘徊。
问子游何乡?戢(jí)¹翼正徘徊。
译文:试问它想要飞往何处?收敛着翅膀正在徘徊。
注释:¹戢:收敛。
言我寒门来,将就衡阳栖。
言我子门¹来,将就衡阳²(qī)
译文:它说从寒冷北方而来,将要到达衡阳住下来。
注释:¹子门:山名。这里喻以北方很冷的地方。²衡阳:今湖南衡阳,有雁回峰,传说大雁到此,不再南飞。
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
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
译文:往年春天都住在北方,今年冬留住南淮一带。
远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颓。
远行蒙¹霜雪,毛羽日摧颓(tuí)²
译文:一路远行经受了霜雪,身上羽毛一天天损坏。
注释:¹蒙:蒙受。²摧颓:毁废,引申为老迈颓唐之意。
常恐伤肌骨,身陨沉黄泥。
常恐伤肌骨,身陨(yǔn)¹沉黄泥。
译文:经常担心伤害了骨肉,哪一天殒命沉落黄埃。
注释:¹陨:落、掉。
简珠堕沙石,何能中自谐。
¹²(duò)沙石,何能中自谐³
译文:就好像大珍珠掉进沙石,心里怎么会和谐愉快?
注释:¹简:大。²珠:珍珠。³谐:和谐。
欲因云雨会,濯羽陵高梯。
欲因云雨¹会,濯(zhuó)羽陵²高梯³
译文:想要与大家同享恩泽,上升到尊位得到主人青睐。
注释:¹云雨:这里比喻恩泽。²陵:登,上升。 ³高梯:喻尊位。
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阶。
良遇不可值¹,伸眉²路何阶。
译文:好的机会不容易遇见,扬眉吐气路怎么去迈?
注释:¹值:逢、遇着。²伸眉:犹扬眉,得意的样子。
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
公子¹敬爱客,乐饮不知疲。
译文:公子最尊重爱护人才,和我们饮酒不知倦怠。
注释:¹公子:指曹丕。
和颜既已畅,乃肯顾细微。
和颜既已畅¹,乃肯顾细微²
译文:待人谦和心地最豁达,我虽低微也多蒙关怀。
注释:¹畅:畅达,豁达。²细微:身份低微的人。诗人自谓。
赠诗见存慰,小子非所宜。
赠诗见存慰¹,小子²非所宜。
译文:呈献这首诗表示慰问,我的话语未必舍时宜。
注释:¹存慰:存问,慰藉。²小子:诗人自谓。
为且极欢情,不醉其无归。
为且极欢情,不醉其¹无归。
译文:为了极尽欢乐的情绪,不喝醉不能回到家宅。
注释:¹其:虚词,表示揣度。
凡百敬尔位,以副饥渴怀。
凡百敬尔位,以副¹饥渴怀²
译文:我们敬仰您地位高贵,响应您心饥渴求贤才。
注释:¹副:符合、相衬,引申为适合、响应之意。²饥渴怀:喻期待贤士的急切心情。

  这是一首公宴诗,诗人以雁自喻,反映了个人经历的艰难和仕途的坎坷,充满着对功业、名利禄位的向往和追求,渴望得到主人的提拔重用,洋溢着复杂的感情。其中有辛酸,有痛苦,有欢快,有希望,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这首诗设喻妥切,语言质朴无华,风格清新,托意寄情,含蕴颇深。

  此诗上半篇(“朝雁鸣云中”至“伸眉路何阶”)以鸣雁自喻,暗示自己过去穷困忧愁的生活。开头两句,以清晨哀鸣于云中的飞雁比喻自己过去飘零无依的形象和悲凉痛苦的心情。《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此处用其意,但写成五言诗,更显得音节抑扬顿挫,使人回肠荡气。

  接着二句设问:鸿雁打算飞向何方?为何双翼不展,在空中踌躇?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当时徬徨无依的神情。这里,诗人借用了《诗·小雅·鸳鸯》的“鸳鸯在梁,戢其羽翼”之句。但鸳鸯戢翼,只是为了休息;而此处鸿雁戢翼,却充满了迷茫之感。即此一端,亦可以见出诗人的善于翻旧出新。

  下面是雁儿的回答。“言我塞门来,就将衡阳栖。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每年秋天,鸿雁都要从寒冷的北方飞到南方温暖之地过冬,衡阳据说是大雁南飞的终点。为了躲避北方的寒冬,雁儿经历了漫长的旅程。这四句借鸿雁迁徙的规律,比喻自己往昔飘泊的生涯。汉末中原大乱,士人为逃避战祸,四处流窜,大多是寄身于战乱较少的南方。如王粲、繁钦等,都曾逃往荆州,应瑒看来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但这种生活也并不安全。“远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颓”,写鸿雁在长期远行中蒙受霜雪,羽毛日渐摧折脱落,比喻自己在飘泊生涯中久历磨难,已无力高翔。不仅如此,而且这样下去,找不到安全的归宿,只怕要面临更大的危险。所以接着两句说:“常恐伤肌骨,身陨沉黄泥”,即丧失生命。这四句正是雁儿“戢翼徘徊”的原因,也就是自己茫然不知何从的原因。以上都是表述诗人往日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文人在连年战祸中忧惧恐慌的心理。而全用比喻写出,更显得委曲深婉,凄切感人。

  作者自然不能甘心于这样的遭遇。故自“简珠”以下,诗意转折,自述不甘沉沦、企望改变命运的心愿。“简珠随沙石”是喻中之喻,表面说鸿雁落于泥地,犹如大珠落于沙石,不能处于其中而自安。实际上,诗人在这里是自比大珠,以沙石喻环境,以说明诗人往昔的境遇,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因此,“欲因云雨会,濯羽陵高梯。”他希望能趁云雨会合的良机,濯洗羽毛而凌越高阶。可是,这种良机是不容易得到的,使自己扬眉吐气的道路又不知在哪里。这几句,不特用笔奇幻,而且诗人显示了自己的身分和抱负,并蕴含着祈求鉴察之意。可见,此六句虽然仍以鸿雁为喻,但蕴含的意义更为丰富和深曲。

  下半篇从“公子敬爱客”至“以副饥渴怀”,始转入眼前公宴之事,从正面写来。“敬爱客”三字,包括了以下一连串内容:——一是“乐饮不知疲”,公子频频劝酒,好客而不倦;二是“乃肯顾细微”,自谦说像自己这样地位鄙微的人也受到主人顾怜;三是“赠诗见存慰”,主人在劝酒之余,还向自己赠诗表示安慰存问,使诗人感到愧不敢当。可见,“敬爱客”三字是此诗下半篇的诗眼,包含着一层深似一层的含义。

  正因为主人“敬爱客”,使诗人大为感动,所以诗人表示要报答主人。报答的内容有二:一是“不醉其无归”,要极欢尽醉以助主人雅兴。此句出自《诗·小雅》中据说是“天子燕诸侯”的《湛露》:“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其涵意不只是尽情作乐,还有宾主情好、和谐无间的意思。二是“凡百敬尔位,以副饥渴怀,”要求所有在座受到曹丕款待的君子,都应该珍惜自己的职位,尽心尽力,报答主人求贤若饥渴的心怀。《诗·小雅·雨无正》:“凡百君子,各敬尔身。”郑玄笺;“凡百君子,谓众在位者;各敬慎女(汝,你)之身,正君臣之礼。”这里用其意,但还更深地包含着不负主人求贤之意。诗写到这里收住。建安末曹氏门下客写有不少《公宴诗》,多庸俗的颂扬语,开后来应酬诗之陋习,即如王粲,亦有“愿我贤主人,与天享巍巍”之句。而应瑒此诗,虽也不免有讨好主人之语,但较有分寸,所以张玉谷说此诗“未坠古音”,窃以为良是。

  此诗主题是希冀得到曹丕的恩遇,但这点只在前半篇借雁“濯羽陵高梯”中暗透出来,而后半篇正面叙述时却不著一字。这固然是因为应瑒此时与曹丕初交,不便明言;但更是因为他为人自重身份,不卑不亢,所以立言得体,艺术上也显得含蓄蕴藉。

  全诗音节响亮,风格清丽,前半用比兴,引而不发;后半用赋体,仍是引而不发,在含蓄委婉中透露主旨。陈祚明称其“吞吐低徊,宛转深至,意将宣而复顿,情欲尽而终含。务使听者会其无已之衷,达于不言之表,此申诉怀来之妙术也”。曹丕果然不久就把他调到身边做“文学”了,说明作品产生了预期的效应。它比一般公宴应酬诗,到底要算棋高一着。

参考资料:
1、 魏耕原 张新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659-660
2、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31-233
3、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上):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414-41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