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通圣药通神,远寄衰翁济病身。我亦有丹君信否,用时还解寿斯民。
至诚通圣药通神,远寄衰翁济病身。我亦有丹君信否,用时还解寿斯民。

xièwángquányào--chéng

zhìchéngtōngshèngyàotōngshényuǎnshuāiwēngbìngshēnyǒudānjūnxìnfǒuyòngshíháijiě寿shòumín

程颐

程颐

程颐(1033-1107.10.5),汉族,字正叔,祖籍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人,1033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 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行吟¹坐啸²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译文:一会闲坐吟啸,一会边行走边吟唱,独自一人面对萧瑟秋景伤感;海雾江云,暮色茫茫,引发了心中万千悲愁。
注释:¹行吟:边行走边吟唱。²坐啸:闲坐吟啸。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译文: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荒荒¹葵井²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³
译文:清兵南下,铁蹄所至,满目凄凉,一片荒芜衰败的惨象;国家灭亡,原来的大批贵族也都沦为平民。
注释:¹荒荒:萧条;冷落。²葵井:出自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井上生旅葵。”指荒凉破败的景象。³瓜田故侯:《史记·萧相国世家》: 召平,秦时封东陵侯,秦之后,于长安城东隐居种瓜。此指明亡后隐遁不出的公卿贵族。寂寂:寂静无声的样子。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见说五湖供饮马¹,沧浪何处着渔舟。
译文: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注释:¹“五湖”句: 五湖,指太湖及附近湖泊,该句言五湖已被清军所占,供其饮马。

  陈子龙的诗风,前后差异极大。早期作品辞采浓郁华丽,尤好拟古乐府。后期由于受国家局势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多感伤时世之作,风格沉郁顿挫,直抒孤愤,沉雄豪放,悲壮苍凉。《秋日杂感》即为其晚期诗风的代表。

  作者创作《秋日杂感十首》时,苏、松已沦于敌寇铁蹄之下。吴中进士吴昜起兵抗清,江南各地军民奋勇抗击者亦不在少数。然先后皆为清兵所败。当此形势危难之时,陈子龙也有途穷之感,曾着僧服,改名易姓,辗转吴中,待时抗清。诗人的悲愤情感和爱国情操,在此诗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两句描写亡国后作者悲苦和沉重的心境。“悲秋”,典出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本就为一个万物凋零、令人生悲的季节,更兼作者此时面对着满日疮痍、民不聊生的华夏大地。无怪于其内心之愤是行吟坐啸了,一个“独”字,可有两方面理解:一是作者概叹自己身世孤独,一是抗清斗争处于最严峻时期,随着遍地烽火被清军一一扑灭,诗人胸中流涌的难觅同道之独。海雾江云,暮色茫茫,更引发了他的万千悲愤。这种悲愤与陈子龙的身世经历切切相关,诗人本为晚明遗老,又曾在南明政权下供职,为挽救大厦将倾的南明王朝疾声呼吁,东奔西走。耗费了半生精力和心血,而到头来世事恍惚如南柯一梦,不能不令诗人痛心疾首。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继续抒发诗人亡国之痛。此联用了两处典故。“不信”一句,《文选》张衡《西京赋》及注:“秦穆公梦朝天帝,帝醉,以鹑首之地(今湖北襄阳、安陆一带)赐秦。时有谣云:‘天帝醉,秦暴金误殒石坠’。”李商隐《咸阳》诗亦有:“自是当时天地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后人以“天醉”喻政府混乱。“最怜”一句,典出于仲长统《述志》诗:“寄愁天上,埋忧地下。”陈子龙在此是反用其意。说自己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最可怜的是大片江山已沦入敌手,没有一个地方可埋葬自己的忧愁。这两句在首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主题,在因清秋、日暮而兴起的悲愁之感中加入了现实性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斗争性和针对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描写了明室臣民的悲惨境况。清兵南下,铁蹄所至,尸横遍野,十室九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多少无辜百姓做了刀下冤魂。“荒荒”一句是化用古乐府《十五从军行》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之句意。写民间在清兵蹂躏后满目凄凉,一片荒芜衰败的惨象。“寂寂”句则是借秦亡后东陵侯邵平沦为庶人在长安城外靠种瓜为生的故事概括众多王公大臣幸存者的结局。此联作者从下层黎庶写及上层达贵,正是反映了明清鼎革之际所造成的灾难。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则如一声沉重的叹息,表达了作者孤独无助的心境。五湖即太湖。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在一首短诗中要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用典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此诗中一明显特色即是大量地使用典故。且均能与诗意浑化无迹。这不仅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也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qiūgǎnshíshǒu ·èr

chénlóng míngdài 

xíngyínzuòxiàobēiqiū hǎijiāngyúnyǐnchóu 
xìnyǒutiānchángzuì zuìliánmáiyōu 
huānghuāngkuíjǐngduōxīnguǐ guātiánshíhóu 
jiànshuōgòngyǐn cānglàngchùzhuózhōu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¹文物²草连空,天淡³云闲今古同。
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注释:¹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²文物:指礼乐典章。³淡:恬静。⁴闲:悠闲。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¹水声中。
译文:苍山翠柏间百物飞来飞去,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注释:¹人歌人哭: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¹
译文:深秋的雨就像帘幕一样笼罩千家万,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注释:¹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chóu)(chàng)无因见范蠡( lǐ)¹,参差²烟树五湖³东。
译文: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注释:¹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²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³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这里指太湖。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9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8-39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xuānzhōukāiyuánshuǐ

 tángdài 

xiàyuān jiārén 

liùcháowéncǎoliánkōng tiāndànyúnxiánjīntóng 
niǎoniǎoláishān rénrénshuǐshēngzhōng 
shēnqiūliánqiānjiā luólóutáifēng 
chóuchàngyīnjiànfàn cēnyānshùdōng 

钿毂香车过柳堤,桦烟分处马频嘶,为他沉醉不成泥。
钿毂(gǔ)¹香车过柳堤,桦(huà)²烟分处马频嘶,为他沉醉不成泥。
注释:¹钿毂:金饰的车轮轴承,有眼可插轴的部分。²桦:落叶乔木,皮厚而轻软,可卷蜡为烛。谓之“桦烛”。这里的“桦烟分处”,指朝廷考场。
花满驿亭香露细,杜鹃声断玉蟾低,含情无语倚楼西。
花满驿(yì)亭香露细,杜鹃声断玉蟾(chán)¹低,含情无语倚楼西。
注释:¹玉蟾:月亮。古时传说月中有蟾蜍(癞蛤蟆),所以常以蟾指代月亮。
这首词写驱车送别。上片写车过柳堤,马嘶桦烟,人已远去。“为他沉醉不成泥”一句,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依恋之情,如“成泥”,岂不是可以不走了吗?下片头二句写驿亭环境,用以表现女主人公送走情人后“含情无语”的淡淡哀愁。

huànshā··diànxiāngchēguòliǔ--zhāng

diànxiāngchēguòliǔhuàyānfēnchùpínwèichénzuìchéng

huāmǎn驿tíngxiāngjuānshēngduànchánhánqínglóu西

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
博山¹(jiǒng)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
译文:博山炉飘出阵阵香雾,子夫秉红烛引武帝至尚衣轩。
注释:¹博山:即博山炉,又叫博山香薰,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译文:长夜漫漫,天还未明,寒雁已过。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lóng)¹
译文:庭前雪花纷纷,松桂冒雪,与廊下的灯笼交相辉映。
注释:¹纱笼:纱质的灯笼。
满堂醉客争笑语,嘈囋琵琶青幕中。
满堂醉客争笑语,嘈(cáo)¹(zá)琵琶青幕中。
译文:堂上宾客们还在饮酒作乐,帘幕中乐声扰扰。
注释:¹嘈:即喧闹,嘈杂。
这首乐府以汉平阳公主家歌者卫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于元朔元年被立为皇后事为题材而作。《汉武帝故事》曰:“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初,上行幸平阳公主家,主置酒作乐。子夫为主讴者,善歌,能造曲,每歌挑上。上意动,起更衣,子夫因侍得幸。头解,上见其美发悦之。主遂纳子夫于宫。”

gèng--liú

shānjiǒngjiǒngxiānghóngzhúyǐnzhìgèngchù

mànmànlínwèimínghányàn

tíngqiánxuěsōngguìcónglángxiàdiǎndiǎnxuánshālóng

mǎntángzuìzhēngxiàocáoqīngzhōng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译文:大雁生活在遥远的塞北,那是荒凉无人的地方。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háng)
译文:举翅飞行万余里,飞行栖息都是结伴而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译文:冬天在南方饱食稻谷,春日一到又再飞回北方。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田中有转蓬(péng)¹,随风远飘扬。
译文:田中有一种草叫转蓬,总是随风远飞四处飘扬。
注释:¹转蓬:飞蓬,菊科植物,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¹
译文:从此永远离开自己的根,万年难相会各在天一方。
注释:¹不相当:不相逢,指飞蓬与本根而言。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奈何¹此征夫,安得²去四方!
译文:可怜那远征的将士,怎能离开四方归家乡。
注释:¹奈何:如何,这里有“可叹”、“可怜”的意思。²安得:怎能。去:离开,避免。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戎马不解鞍(ān),铠甲不离傍。
译文:战马永远不卸征鞍,铠甲永不离人身旁。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rǎn)¹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译文:岁月流逝人已渐渐衰老,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故乡。
注释:¹冉冉:渐渐。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神龙藏深泉¹,猛兽²步高冈。
译文:神龙藏身在深渊,猛兽漫步在山冈。
注释:¹深泉:应作“深渊”,唐人抄写古书时常把“渊”字改为“泉”,以避唐高祖李渊之讳。²猛兽:应作“猛虎”,唐人为李渊祖父李虎避讳,常把“虎”字改写作“猛兽”。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狐死归首丘¹,故乡安可忘!
译文:狐死后头向着自己的窟穴,人又怎么会忘记自己的家乡。
注释:¹狐死归首丘:屈原《哀郢》中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来的一种说法,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

  这首诗分为四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接下来四句为第二层,写转蓬辞根寄寓自己和征夫的身世飘零之叹息。再接着六句为第三层,写自己有感于大业未竟,任重道远而老之将至。最后四句为第四层,写龙、虎、狐的不离故地,不忘窟穴,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这首诗开头连用两组比兴,最后又以比兴作结,首尾相互照应,全诗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首六句采用比兴手法。一开头,诗人略一勾勒,便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它们只能服从节令的安排,严冬则南飞而翅稻,阳春则北翔而重回,其辛劳困苦不言而喻。

  “田中有转蓬”四句为第二层次,诗人没有像通常诗歌那样在比兴后立刻引入正题,而是再用一比兴手法,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相当”意为与故根相遇。“鸿雁”与“转蓬”这两个艺术形象极不相同,鸿雁有信,依节侯岁岁而回;转蓬无节,随轻风飘荡不止。但是,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得不转徙千万里之外。诗歌写鸿雁举翅“万里”之外,其空间距离感鲜明突出;转蓬“万岁”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漫长感异常强烈。而两者实是互文见义,路途遥、时间长,都是诗人所特别强调的。

  在完成了连续的铺垫以后,诗歌第三层切入正题,仅以寥寥六句写征夫之状,却括尽他们艰险苦难生活的内容:一为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方;二为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三为年岁飞逝,老之将至;四为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这几方面有紧密关系,而思乡不得归是其关键。唯其愿望不能实现,其思乡之情也就日益加深。

  这一层将征夫的深愁苦恨,都在其对现实状况的叙述中宣泄出来。由于前两层中,诗人已经用比兴手法渲染了情结气氛,故这一层所表现的乡关之思显得极为真切和强烈,虽然没有一个愁、苦之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本色之语,却更能收到动人心魄的效果。

  “神龙藏深泉”四句为诗歌最后一层,诗人于描写正题后又将笔墨宕开,连用神龙、猛兽、狐狸等数个比喻。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各有定所,各遂其愿,令有家归不得的征夫羡慕不已。“狐死归首丘”引用典故说明动物至死尚且不忘故土,远离家乡的征夫们更不能忘。“故乡安可忘”这极平直的一句话,在全诗的层层衬映,铺垫之下,也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比兴手法的反复使用,给诗歌带来了从容舒卷、开阖自如的艺术美感。诗歌写思乡情结,虽充满悲凉凄切情调,但结处以神龙、猛兽等作比,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反而回荡着刚健爽朗之气,这正是曹操诗的特点之一,也是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特色的体现。全诗丝毫不见华丽词句,唯见其朴实之语。

参考资料:
1、 李景华.三曹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11月:19

quèdōng西ménxíng

cáocāo liǎnghàn 

hóng鸿yànchūsàiběi nǎizàirénxiāng 
chìwàn xíngzhǐchéngháng 
dōngjiéshínándào chūnběixiáng 
tiánzhōngyǒuzhuǎnpéng suífēngyuǎnpiāoyáng 
chánggēnjué wànsuìxiāngdāng 
nàizhēng ānfāng 
róngjiěān kǎijiǎpáng 
rǎnrǎnlǎojiāngzhì shífǎnxiāng 
shénlóngcángshēnquán měngshòugāogāng 
guīshǒuqiū xiāngānw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