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已连。
芳辰来属续,游事困联翩。
酒帐经旬直,花司併日权。
侠儿狂不足,犹恨促春妍。
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已连。
芳辰来属续,游事困联翩。
酒帐经旬直,花司併日权。
侠儿狂不足,犹恨促春妍。
穆修

穆修

穆修(979~1032),字伯长,郓州汶阳(今属山东汶上)人。后居蔡州(今河南汝阳)。他在柳开之后继续倡导韩、柳古文,曾亲自校正、刻印韩愈和柳宗元文集。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中,赐进士出身。初任泰州司理参军,以负才寡合,被诬贬池州。后为颍州、蔡州文学参军,徒居蔡州。性刚介,好议论时弊,诋斥权贵。不满五代以来及西昆体的靡丽文风,继柳开之后,力主恢复韩愈、柳宗元散文传统,至镂刻刊印韩柳集,亲自鬻书于开封相国寺。对尹洙、苏舜钦、欧阳修均有较大影响。仁宗明道元年(1032)卒。著有《穆参军集》。 ▶ 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群峭(qiào)¹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译文:连绵陡峭的苍翠山峰高耸入云端,远离尘嚣已经不记得过了多少年。
注释:¹群峭:连绵陡峭的山峰。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译文:拨开云雾去找寻隐秘树林的山间古道,依靠着石头听潺潺的流水声。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¹
译文:温暖的花丛中卧着青牛,高高的松枝上停着白鹤正在休息入眠。
注释:¹花暖二句:都是指道行高深之意。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译文:与雍尊师交谈起来一直到江水已笼罩在暮色里,我只好独自走下烟云弥漫的寒山。

  这是一首诗、画、音完美结合的五言律诗。其特色有三:其一,构思精巧,移步换形;其二,首尾呼应,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其三,四联八句全合律,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而又毫无斧凿之痕。李白近体诗每有不合律处。这首青年时代写的五律又是一个证据,证明李白非不谙声律,而是不屑自缚于声律。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从大处落笔,起势不凡。“峭”壮群峰之势,“碧”绘其色,补以“摩天”二字,壮观的景象全出。这是些雍尊师隐居所在。下句“逍遥”二字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不记年”则为补足“逍遥”之意,远离尘嚣,连岁月的流逝都不屑去计算了。上句写景,下句写人,写景也为写人,人景浑然一体,显得崇高、挺拔、永恒。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紧扣诗题,着意写“寻”。“拨”与“寻”二字绝妙,生动地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诗人穿过雾隐云横的丹岩翠壁奋力攀登之后,斜靠在长藤古树之上,一览众山景色,倾听流泉欢歌。上句从视觉着笔,写行寻的艰难和乐趣;下句则从听觉落墨,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以五彩交辉的浓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地描绘了雍尊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用青牛、白鹤来点缀隐居处,又用花和松做烘托,“卧”与“眠”清幽、安谧、静美的境界活脱而出。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以素冷的色调,泼墨挥洒出一幅清幽隽永的画面。上句“语来”二字,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的细节,但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开怀畅饮,不觉已是黄昏,只好分手。诗人独自从寒烟笼罩的摩天碧峰上走下来。“下”字不仅与首句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气扑面而至之感。

  此诗通过作者入山造访之所见所感,浓笔重彩地描绘了深山幽谷的瑰丽景物。首联点明雍尊师所居之处高远非凡,处林泉伴日月,遗世独居,自在逍遥;颔联写林壑幽深,寻访不易,以加浓气氛;颈联使用道家典故,以“青牛卧”“白鹤眠”颂扬雍尊师道行高深,境界非凡;尾联写诗人在暮色苍茫,寒烟四合中独上归程。全诗再现了李白洒脱矫健、豪爽多情的神态风姿,同时也表明他在艺术上已经达到挥笔落纸如云烟的境地。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67-368 .

xúnyōngzūnshīyǐn

bái tángdài 

qúnqiàotiān xiāoyáonián 
yúnxúndào shítīngliúquán 
huānuǎnqīngniú sōnggāobáimián 
láijiāng xiàhányān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与君¹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译文:我和你都一同变老了,就不要问老成什么样子了。
注释:¹君:指刘禹锡。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眼涩(sè)¹夜先卧²,头慵(yōng)³(zhāo)未梳
译文:眼睛干涩早早睡去,早上起来头发都懒得梳了。
注释:¹眼涩:眼睛干涩。²夜先卧:夜晚先睡觉。 ³慵:懒散;疲倦。⁴朝未梳:早晨还没梳头。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有时扶杖出¹,尽日闭门居。
译文:只是偶尔拄着拐杖出门,大多数时候都在家中。
注释:¹扶杖出:扶着拐杖出门。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译文:已经懒得照那新磨的镜子了,也不看小字的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译文:对于故人情感深厚,与年少时的交情慢慢疏远。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译文:只有和好友闲谈时才有兴致,但是这样的相逢时光也已不多了。

  这首诗可以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赠诗对比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dù)¹
译文:案几上堆满了沾满尘埃的书简,你就像只蠹虫一样在啃食它们。
注释: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¹蠹虫:咬器物的昆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译文:但是你哪里想到,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书里啊。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译文:圣人的思想并不全然体现在书里,就如同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        
译文:当年那个斫轮手曾经在堂下嘲笑死读书的桓公,他的言论实在是精妙啊。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世途倚(yǐ)¹都无定,尘网²牵缠卒(zú)³未休。
译文: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
注释:¹倚伏:即《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简言“倚伏”。²尘网:犹尘世,即人世。古人把现实世界看做束缚人的罗网,故言。³卒:始终。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祸福回还¹车转毂(gǔ)²,荣枯³反覆手藏钩。
译文:祸福轮回像车轮一样,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
注释:¹回还:同回环,谓循环往复。²车转毂:像车轮转动一样。毂:本指车轮中心部分,此指车轮。³荣枯:本谓草木盛衰,常以比政治上的得志与失意。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龟灵¹未免刳(kū)肠患²,马失应无折足忧。
译文: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马丢失不回来了,就不会有儿子折足的忧虑。
注释:¹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灵:动词,通灵。²刳肠患:言龟虽通灵性,也难免自己要被人杀掉的祸患。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译文: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任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此诗为第二首,诗主要讲祸福得失的转化。

  这首诗包含了矛盾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应该指出的是,矛盾的互相转化是有一定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是不可能发生或实现转化的。诗中所讲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这样。塞翁的马失而复还,而且还带回一匹好马,这是福;但是后来,其子骑马又摔坏了腿,福于是变成了祸。其中,这个儿子去骑马,或是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或是由于他的骑术不高明,摔下马来,这就是其福转化为祸的条件。而“马失应无折足忧”的说法,只讲转化,忽略了转化的条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是不足取的。当然,这是诗句,不可能讲得那样细致,后人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汀苹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汀蘋¹白,苕(tiáo)²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³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译文:汀上蘋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每逢花开即寻芳,随处设席情酣畅。分别前曾携手观赏春光。而今已是秋夕时,夜晚里萤火虫乱飞。
注释:惜琼花:词牌名,双调,六十四字,上片六仄韵,下片五仄韵,均七句。¹汀蘋:一作“汀苹”。²苕水:即苕溪,流经词人故乡浙江吴兴,以风光秀美著称。³别时:分别时,离开时。
旱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biàn)¹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²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译文:汴河远去,蜿蜒如带。纵然身轻似落叶,又有什么办法回归故里?无奈的是,凭阑眺望却只见断云悠悠飘浮、孤鹜渐渐远去和天尽头的一座青山。楼上久久徘徊,无尽思念萦心间。
注释:¹汴河:古河名,流经开封。汴,一作“旱”。²计:办法。

  此为怀人思归之词。全词大开大合地转换时空,将怀人思归之情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当日异乡秋色的萧索加以比照,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当日的独倚危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通过今昔对比的总体布局,从纵的方面加强了情感的深度、力度。

  上片追忆昔日游春、欢宴和别离的情景,通过景物色调、环境气氛的映衬比照,展现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首二句以当日春景起兴,兼点时令、地点。“苕水”即苕溪,作者家乡浙江吴兴。苕溪一带,向以风光秀美著称。词写故乡春色,独取白苹、碧水等色调鲜明的景物,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苹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白”、“碧”二字,设色浓淡相宜,点染出江南的无限春意。三、四句因景及人,着意描绘昔日当此良辰美景,徜徉于花前,寄情于山水,陶醉于筵席的种种赏心乐事。两句中“每逢”从时间上说,“随处”从空间上说,强调时时处处,逢花则乐,遇席则欢,以此提挈笔势,推进感情,其纵情游赏的怡然之乐,溢于纸外。接着用“别时携手看春色”,挽住对旧游的追忆。由欢会而别离,词情因之一转。此句承上启下,暗中转折,直跌出上片煞拍处的“萤火”二句。昔日的故乡欢会,忽成当日的异乡独处;记忆中的旖旎春光,忽成眼前秋夕流萤的惨淡景象。转瞬之间,情景陡变。上片前五句虚景实写,层层开宕;后二句由昔而今,落到现况。

  下片“汴河流,如带窄”两句景情缘生,融情入景,将蜿蜒远去的滔滔河水与长流不尽的绵绵乡思融化一起,营造出流水不息,思乡不已的意境。底下“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正是即景而生的无限盼想。波上之叶,本与水俱往,叶随水去,可漂流到日思夜想的家乡。但作者说即使河如带窄,身轻似叶,仍难归去,则更深一层地写出欲归不得,的凄苦情怀。接着转换笔锋,由俯视写到仰视。作者望乡心切,凝神远眺,然而望尽寥廓的天宇,唯见断云悠悠飘浮,孤鹜渐渐远去;天之尽头,更有一抹青山,遮住望眼。从全词看,此句造境尤高远阔大。词中所展拓的境界愈阔大,所引逗的情思往往愈绵邈深长。这句中,云是飘浮无依的“断云”,鹜是离群失所的“孤鹜”,以此映衬自己的飘零身世和孤寂处境,可谓妙合无垠。而天之尽头的青山远影,则给人以归路迢迢、归期渺茫之感。词末由凭高临眺之景,自然过渡到凭高临眺之人。煞拍“无尽相忆”一句,感情份量极重。“相忆”二字,与上片遥相呼应,传达出一种相思而不能相见的惆怅。回首昔日,欢宴难再,往事成空;思想眼前,楼上徘徊,归思难收。全词以徘徊楼上的自我形象作结,凄惋动人,有余而不尽之韵。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