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在江东我水西,君今北去我南归。
竹孙和客凌风瘦,梅子偏他得雨肥。
莺啭好声归酒斚,花分红影上人衣。
相看莫作皱眉别,期子秋高赋式微。
君在江东我水西,君今北去我南归。
竹孙和客凌风瘦,梅子偏他得雨肥。
莺啭好声归酒斚,花分红影上人衣。
相看莫作皱眉别,期子秋高赋式微。
华岳

华岳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 2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yīn)¹不能寐(mèi)²,苦此夜难颓(tuí)³
译文: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注释:¹殷忧:深深的忧虑。殷:多,深。²寐:睡觉。³颓:尽。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明月照积雪,朔(shuò)¹²且哀³
译文: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注释:¹朔风:北风。朔:北方。²劲:猛烈。³哀:悲痛,凄厉。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运往¹无淹物²,年逝³觉已催
译文: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注释:¹运往:四季更替;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²淹物:久留之物;淹:浸没。³年逝:年华逝去。⁴催:紧迫。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但对“殷忧”的内涵,却含而不宣。《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殷忧”包含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

  三四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种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这是一种典型的阴刚之美。这一句主要是从色感上写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之象。下一句则转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岁暮之夜所闻。“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之迅猛,风声之凄厉与风威之寒冽,着一“哀”字,不仅如闻朔风怒号的凄厉呜咽之声,而且透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两句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这两句的真正妙处是它和殷忧不寐的诗人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契合。诗人是在特定的处境与心境下猝然遇物,而眼前的景象又恰与自己的处境、心境相合,情与境合、心与物惬。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

  五六句写到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值此岁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这两句抒发诗人岁月不居、年命易逝之慨。这种迟暮之感与诗人的壮志不能实现的苦闷联系在一起,并由“明月”二句所描绘的境界作为烘托,这种感慨并不流于低沉的哀吟,而是显得劲健旷朗、沉郁凝重。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交融汇合,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无可追回的惋惜和对事业无成的惆怅。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97-698页

suì

xièlíngyùn nánběicháo 

yīnyōunéngmèi nántuí 
míngyuèzhàoxuě shuòfēngjìnqiěāi 
yùnwǎngyān niánshìjuécuī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秦川¹如画渭(wèi)²如丝,去国还家³一望时。
译文:辽阔的秦川沃野千里,风景如画,浩浩荡荡的渭水如绵长的细丝一般穿越三秦。这美丽的风景画是我在归乡途中一望所见的。
注释:¹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川:平川。²渭:一作“柳”。³还家;一作“还乡”。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¹
译文:这次不如不回来啊,怀着这种屈辱的心情回家,仿佛那山岭上的花草都枝枝使人断肠。
注释:¹“公子”二句:典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下面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术研究带头人、安徽大学古籍整理汉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马君骅对此诗的赏析。

  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诗人晚望于此,有感而吟此诗。此为缘景遣怀诗。这类诗率多景为宾,情为主,以景起兴,以情结景,它借助眼前实景,抒发内心幽情,越突出景物的瑰丽,越反衬心情的凄婉,细读自见堂奥。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残阳如血,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展现一幅锦山绣水的美丽画面。“如画”二字把莽莽苍苍的辽阔秦川描绘得斜阳掩映,沃野千里,平畴闪光,丛林生辉。这是广袤的大景。“如丝”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东流渭水状写得长河落日,浮光耀金,万丈白练,飘浮三秦。这是绵长的远景。大景与远景交错,山光与水色竞美,蔚为壮观。然而这些美景都是诗人站在骆谷“一望”中摄取的,又是在辞帝京、返故里的背景下“一望”见到的,句中特着“去国还家”四字,隐隐透露了诗人是失官还乡,因而被壮丽河山所激发的豪情,一刹那间又被愁怀淹没了。下两句便将此情毫不掩饰地抒写出来。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是说王孙出游,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的韶华美景。韩琮反其意而用之,借“公子王孙”来指代宦游人,实即自指,说自己这次“去国还乡”还不如“莫来好”。对于遭逐沦落的诗人,这种心境是可以理解的。《汉乐府·陇头歌》之二所写“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正可移来为韩琮写照。韩琮的诗情正是由此歌生发。他虽面临如画如丝的秦川渭水,心里只觉得“岭花多是断肠枝”了。据历史记载,韩琮被石载顺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不能不倍增其断肠之慨。

  “莫来好”是与“断肠枝”相因果的。本来“岭花”并无所谓“断肠枝”,只因作者成为断肠人,“岭花”才幻成了“断肠枝”。断肠人对断肠枝,自然不如莫来好了。

  全诗二十八字,并无惊人警语,而自有一种形象意蕴,令人回肠荡气,原因在诗家惯用的以乐景写哀的对比反衬手法,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挥。起句写美景,景美得扑人眉宇;收句写愁肠,肠愁得寸寸欲断。同一诗境,效果迥异,令人读来自入彀中。试一口诵心维,景乎,情乎,乐乎,悲乎,似都浑然莫辨了。其点化契机,仍然是“莫来好”三字所导入的一种闲愁美,哀伤美。乐景固然给人以美感,哀景同样给人以美感。在特定诗境下,先乐后哀,乐中生悲,会更使诗味浓郁,咀嚼甜美。此诗得之。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983-984页 .
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愁损翠罗裙。麝篝衾冷惜余熏。
欲问江梅¹瘦几分,只看愁损²翠罗裙³。麝(shè)(gōu)衾冷惜余熏(xūn)
译文:想问像江梅般清秀雅丽的她近来消瘦了几分,只需要看她的翠罗裙宽松了多少。熏笼中的麝香已经燃烧殆尽,被子渐渐挡不住风寒,那一点余温最让人怜惜不过。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小令,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三句,两平韵。¹江梅:野梅。此处以江梅喻离去的侍妾沈宛。²愁损:因愁情而使人消瘦。³翠罗裙:此处代指女子。⁴麝篝:燃烧麝香的熏笼。⁵余熏:麝香燃后的余热。
可耐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枇杷花底校书人。
可耐¹暮寒长倚竹,便教²春好不开门。枇杷花底校(jiào)³书人。
译文:无可奈何,她在寒冷的暮色中久久地倚靠着修竹,纵然是春光无限好,她也懒得开门走出去,只在枇杷花下,静静的写诗填词而已。
注释:¹可耐:可奈,无可奈何。²便教:即便是,纵然是。³校:校订、校勘,此处为研读之意。

  这首词上片从江梅写起,道出女子的愁绪和孤独。下片开始描写女子愁极无聊,索寞无绪的情态。结句用典,堪称简洁、平易而幽婉杳渺,方寸感伤油然而生。全词语言表达含蓄婉转,耐人寻味。

  上片从江梅写起,大概是“花稍小而疏瘦有韵”的梅花总让词人不由想起他的那位宛妹。不然词人就不会感慨江边的梅树瘦消几分,只要看看她的腰肢如何清瘦便知晓。显然, “欲问”两句用了互喻的手法,以梅喻人,又以人喻梅,看是梅瘦几分,实际上是人比梅瘦。而人的瘦,不是因为发育不良,而是因为“愁”。

  为什么愁,下一句交代得更加巧妙,“麝篝衾冷惜余熏”。“麝篝衾冷惜余熏”顺畅的语序应该是“衾冷麝篝惜余熏”,转而写室内环境。麝香的熏笼在独自燃烧,被子因无人拥盖而变得寒冷,而那麝香燃后的余热总让人心生怜惜。此处“惜”字既是写熏香,也是写女主人公追怀往事的心绪,既是惜香,也是惜人,写出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愁极无聊,寂寞无绪。

  下片开始描写女子愁极无聊,索寞无绪的情态。开头两句对仗,是浣溪沙这个词牌的精华部分,容若这里写的是“可耐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这是描写女主角的生活:天晚了,冷了,倚着竹子,就算春光好天气也不把房门打开。而春光明媚也不开门则说明了至少两种可能性:一是她心里不痛快,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二是她心里想着某个遥远的情郎,因为得不到爱情的慰藉,便对撩动的春光也无动于衷了。

  这女子到底是什么人,末句给出了答案:“枇杷花底校书人”,这人当指沈宛,站在枇杷树下,无限怅惘。“枇杷”音同“琵琶”,而琵琶在古诗词里是哀怨的象征,不禁让人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简洁、平易而幽婉杳渺,婉转曲折地将一种今古之悲轻轻道出,方寸感伤油然而生。

  词的上下片的前二句都是折进的手法,婉转含蓄地刻画其形影情态。“欲问”、“只看”, “可耐”、“便教”等连接之语起到了翻转层进的作用。如此涉笔就更突出了形象的瘦损,愁情的深浓。语言表达含蓄婉转,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芳园主编.纳兰词全鉴 史上最具有人气的才子文学 耀世典藏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03:第55页
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
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¹
译文:长安有许多阔大的宅第,排列在大街的东西两边。
注释:这首诗作于元和初。¹街西东:《旧唐书·地理志一》:“京师“皇城之南大街曰朱雀之街,东五十四坊,万年县领之;街西五十四坊,长安县领之。”
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
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
译文:朱红的大门内杳无人迹,房屋回廊都荡荡空空。
枭鸣松桂树,狐藏兰菊丛。
(xiāo)¹鸣松桂树²,狐藏兰菊丛。
译文:枭鸟鸣叫于松、桂树的枝条之上,狐狸藏身在那兰、菊花的花丛。
注释:¹枭:即猫头鹰。²树:全诗校:“一作枝。”
苍苔黄叶地,日暮多旋风。
苍苔黄叶地,日暮多旋风。
译文:院子滋生绿苔地上黄叶覆盖,日暮时在地面还经常会刮起旋风。
前主为将相,得罪窜巴庸。
前主为将相,得罪窜巴庸(yōng)¹
译文:宅子的旧主做的是将军丞相,获罪朝廷后被流放到巴地、庸地。
注释:¹巴庸:古国名。巴国在今四川东部,为秦惠文王所灭。庸国在今湖北竹山一带,春秋时为楚所灭。
后主为公卿,寝疾殁其中。
后主为公卿,寝疾殁(mò)其中。
译文:后来的主人也是王公卿相,又不幸卧病死在了其中。
连延四五主,殃祸继相钟。
连延四五主,殃祸继相钟¹
译文:先后换了四五个主人,灾祸接连在此地汇集发生。
注释:¹钟:聚集。
自从十年来,不利主人翁。
自从十年来,不利主人翁。
译文:自从十年以来,宅子一直不利于此宅的主人翁。
风雨坏檐隙,蛇鼠穿墙墉。
风雨坏檐隙,蛇鼠穿墙墉(yōng)
译文:刮风下雨毁坏了屋檐,蛇和老鼠在墙基打了好多的洞。
人疑不敢买,日毁土木功。
人疑不敢买,日毁土木功。
译文:其他人心生疑惑不敢购买,房子一天天毁坏下去,白废了当年修建的苦功。
嗟嗟俗人心,甚矣其愚蒙。
(jiē)嗟俗人心,甚矣其愚蒙。
译文:真是感叹啊那些俗人的头脑,他们的头脑是那样的愚蠢昏庸。
但恐灾将至,不思祸所从。
但恐灾将至,不思祸所从。
译文:他们只担心灾祸的降临,却不去思考灾祸因何而产生。
我今题此诗,欲悟迷者胸。
我今题此诗,欲悟迷者胸。
译文:我今天题写下这首诗歌,想让那些迷信的人领悟清醒。
凡为大官人,年禄多高崇。
凡为大官人,年禄(lù)¹多高崇。
译文:凡是做大官的人,他们的年岁高俸禄多。
注释:¹年禄:年龄、傣禄。
权重持难久,位高势易穷。
权重持难久,位高势易穷。
译文:但权大位高了,势必难以持久兴盛。
骄者物之盈,老者数之终。
骄者物之盈,老者数之终。
译文:骄横之人最终难免失败,年老的人也极易生病命终。
四者如寇盗,日夜来相攻。
四者¹如寇盗,日夜来相攻。
译文:这四样(权高,位重,骄横,年老)就像强盗贼寇,白天黑夜对主人发起了进攻。
注释:¹四者:指权、位、骄、老。
假使居吉土,孰能保其躬。
假使¹居吉土²,孰能保其躬。
译文:那些人就算居住在吉宅里,谁又能保证其身家不遭受灾凶?
注释:¹假使:即使。²吉土:吉祥之地。
因小以明大,借家可喻邦。
因小以明大,借家可喻邦。
译文:由小事可以说明大事,借着家事也可以明白国家的吉凶。
周秦宅崤函,其宅非不同。
周秦宅崤(xiáo)¹,其宅非不同。
译文:周朝和秦朝都以关中为建业之地,这样的“宅地”吉凶本无任何的不同。
注释:¹崤函:崤山与函谷关。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一兴八百年,一死望夷宫。
一兴八百年¹,一死望夷宫²
译文:周朝兴起后延续了八百多年,秦朝鼎立却仅存十多年,二世在望夷宫最终送命。
注释:¹八百年:周朝享国的约数。²望夷宫:秦宫名,秦二世自杀于望夷宫,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及裴骃集解。
寄语家与国,人凶非宅凶。
寄语家与国,人凶非宅凶。
译文:寄语那家事和国事,是人事导致宅主遭遇了祸患,而非宅子本身能蕴生什么吉凶。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梅花南北路¹,风雨湿征衣。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注释:¹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如此 一作:如不)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如此 一作:如不)
译文: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译文: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wēi)¹
译文: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注释:¹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这首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这一句暗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和丁令威的“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这句诗用了伯夷、叔齐故事,商朝亡国后,宗室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终于饿死在山上。从广东开始,文天祥就开始绝食,准备饿死在家乡,绝食八日依然没事,就继续进食。 就在文天祥写《南安军》的同一年十月初一晚上,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作了三年两个月零九天的囚徒后壮烈牺牲。

  这首诗化用杜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1361-1362 .

nánānjūn

wéntiānxiáng sòngdài 

méihuānánběi fēngshī湿zhēng 
chūlǐngtóngshuíchū guīxiāngguī  (zuò  )
shānqiānzài chéngguōshífēi 
è饿zhēnzhì mèngzhōngxíngcǎiw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