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猊消尽水生花,清夜迢迢玉漏赊。环佩不知何处去,醉眠应是小卿家。
红猊消尽水生花,清夜迢迢玉漏赊。环佩不知何处去,醉眠应是小卿家。

pànyuàn--huáyuè

hóngxiāojǐnshuǐshēnghuāqīngtiáotiáolòushēhuánpèizhīchùzuìmiányīngshìxiǎoqīngjiā

华岳

华岳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 2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断垣甃石新修叠,折戟埋沙旧战场。
断垣(yuán)(zhòu)石新修叠,折戟(jǐ)埋沙旧战场。
译文:城里到处都是断垣残壁,战后打仗用的兵器埋入沙子里,犹如古时候的战场一般。
闤闠凋零煨烬里,春风生草没牛羊。
(huán)(huì)¹凋零煨(wēi)(jìn)²里,春风生草没牛羊。
译文:城池被金人焚烧殆尽,只有没过牛羊的荒草,还在顽强地生长着。
注释:¹闤闠:街市;街道。²煨烬:指烧尽。

chūféiběiménèrshǒu--wángzhīdào

duànyuánzhòushíxīnxiūdiézhémáishājiùzhànchǎng

huánhuìdiāolíngwēijìnchūnfēngshēngcǎoméiniúyáng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一自¹胡尘²入汉关³,十年伊洛路漫漫。
译文: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
注释:¹一自:自从。²胡尘:指金兵。³入汉关:指入侵中原。⁴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⁵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青墩(dūn)¹溪畔(pàn)龙钟²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注释:¹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²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yǒngdān

chén sòngdài 

chénhànguān shíniánluòmànmàn 
qīngdūnpànlóngzhōng dōngfēngkàndān 
月华边。万年芳村起祥烟。帝居壮丽,皇家熙盛,宝运当千。端门清昼,觚棱照日,双阙中天。太平时、朝野多欢。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
月华边。万年芳树起祥烟¹。帝居壮丽,皇家熙盛,宝运当千²。端门³清昼,觚(gū)(léng)照日,双阙中天。太平时、朝野多欢。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
译文:皎洁的月宫中,万年桂树芳香依旧,可爱的月光笼罩着壮丽的京城,京都各处缭绕着吉祥的云气。眼前皇家京城的辉煌富丽,国家气运的兴旺昌盛,远远胜过以前任何一个朝代。宫殿被笼罩在一片明丽的阳光下,富丽堂皇,飞檐拐角处的瓦棱洁净明亮,皇家的宫殿巍峨高大,更显皇家的威严与气派。太平盛世中人们的欢乐生活:眼下正值太平盛世,朝廷内外,举国上下,歌舞升平。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面带笑容的游人。男子们衣着鲜丽,女子们浓妆艳抹,所经之处,香气浓郁。京城到处乐声悠扬,人们就像在阆苑之中的神仙一样,过着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日子。
注释:透碧宵:词牌名,以柳永词《透碧霄·月华边》为正体,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二句,六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¹祥烟:吉祥的云气。古人称天子所在之处,上有祥云瑞气相应,会观气者能识之。²宝运当千:朝廷的气数运势有千年之久。³端门:皇宫的正门。⁴觚棱:殿堂建筑上最高的转角处。⁵双阙中天:形容双阙高耸,冲天而起。曹植《铜雀台赋》:“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阙,门观。⁶钧天:即钩天广乐,传说中的天上音乐。⁷阆苑:传说中的西王母居处。
昔观光得意,狂游风景,再睹更精妍。傍柳阴,寻花径,空恁亸辔垂鞭。乐游雅戏,平康艳质,应也依然。仗何人、多谢婵娟。道宦途踪迹,歌酒情怀,不似当年。
昔观光得意,狂游风景,再睹更精妍。傍柳阴,寻花径,空恁亸(duǒ)(pèi)¹垂鞭。乐游²雅戏,平康³艳质,应也依然。仗何人、多谢婵(chán)娟。道宦(huàn)途踪迹,歌酒情怀,不似当年。
译文:昔日在京城观赏风光,恣意纵情,感觉春光无限。今日故地重游,景物更加艳丽多姿。我漫步于柳阴之下,在花丛中徘徊,但再也找不到昔日欢乐的踪迹,不禁黯然神伤,只是信马由缰,不再有昔日扬鞭跑马观花的意兴。想起自己曾经熟识的青楼歌女们应依然像过去那样尽情嬉戏,游玩逗乐,应该还是那样娇艳风流,妩媚可人。应该请何人代我向她们致以问候之意呢?仕宦身份所拘,不能再与她们相见。自己多年来的仕宦生涯漂泊无定,如萍浮沉,歌酒风流情怀,已经不似当年了。
注释:¹亸辔:放松马辔头,即停下马车的意思。軃,下垂。²乐游:即乐游原,在陕西长安东。汉宣帝立庙宇于曲江池之北,号乐游,后因称其地为乐游原。该原居京城最高处,四望宽敞,俯视则全城尽在指掌。本句的乐游原和下一句中的“平康”,都是借用唐代长安城冶游繁华处,代指北宋都城汴京的冶游场所。³平康:唐代平康坊,在长安,为妓女聚居之地。当时习俗,新进士常游其中。

  这是一首赞美京都繁华,歌颂太平盛世的词篇。上片集中描写京城汴京的繁荣景象,歌颂帝王圣明,朝野多欢,举国上下,歌舞升平。下片写词人自己的身世,回忆当年,恣意狂荡,今天旧地重游,睹万物生情,寻找过去的踪迹,却没有见到熟知的歌女,不觉茫然。这首词作者感叹自己仕途无定,像过去那种饮酒作歌的情怀也已经不存在了。这首词用白描铺叙,以喜衬忧,以乐写哀的反衬手法,两相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落寞。

  上阙中的第三韵“帝居壮丽,皇家熙盛,宝运当千”,三个四字句是上片叙写的中心,整个上片都在说作为“皇家” “帝居”之京城的“壮丽”、“熙盛”、“宝运”。此前之第一、二韵一短一长两句,是以无垠的天宇漫起的“祥烟”为京城布设一个祥瑞的气氛,紧扣“宝运”;此后数句则从环境与人事两个方面进行铺叙:“居门”一韵三句写王宫,紧扣“壮丽”;“太平时”两韵四句写帝都生活,紧扣“熙盛”。描写都市繁华与城市生活本是柳永的“强项”,此首上片又一次尽展此长。“居门清昼,觚棱照日,双阙中天。”他以清朗白昼中的“居门”,显示皇宫的气派;他以阳光照耀下的“觚棱”,显示皇宫的富丽;他以直冲天际的“双阙”显示皇宫的巍峨。寥寥十二个字,写尽了“帝居”的壮丽。

  接下来“太平时”三字是从环境向人事的过渡,因了这“太平时”,“朝野”才得以“多欢”,不露痕迹地表露出歌功颂圣之意。底下的结拍一韵三句,就是对“多欢”的具体叙写了——“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街市繁荣,用视觉感受“锦”、嗅觉感受“香”作具体修饰;歌吹高扬悦耳,用“钧天”显气势,歌妓舞女美艳绝伦,用仙境仙子作比况。这些词人仍觉不够,所以“锦街香陌”之上缀以“遍”字,领起这三个四字句。这一切,真是写尽了“皇家”都城的“熙盛”。这一番笔墨,在宋代其他词人的作品中是很难觅得的。

  下阙换头“昔观光得意,狂游风景”,概括词人早年在京城的放荡生活,“狂游”二字似随手而书,但一个活生生的风流浪子形象呼之欲出。接着“再睹更精妍”一句,仅一个“再”字,明点出自已是旧地重游,因而也就埋下了今昔感怀的伏线:京城而今是“更精妍”了,而篇末最后四字——“不似当年”——一语道出词人如今的境遇已绝非昔日了。

  所以下阙自第二韵始,都是层层铺写自己的“不似当年,“傍柳阴”一韵三句写自然美景“柳阴”、“花径”如昔,自己虽“傍”之而行,觅之多有,但是“空恁蝉辔垂鞭”,游兴淡漠,即使停马驻足也是枉然。这是“不似当年”之一。“乐游雅戏”“平康艳质”是玩赏地、冶游处,但接下来“应也依然”一个推测句,可知词人这时连“傍”、 “寻”的兴致都没有了。这是“不似当年”之二。昔日,柳永引许多下层歌妓为知己,如今却不思再去亲近她们,“仗何人、多谢婵娟”,想着仰仗旁人向“婵娟”表示谢罪之意。这是“不似当年”之三,且是已深入到具体的人物身上了。于是词的最后一韵,词人用充满人情人性的话语向这些美艳的少女们表示歉意:自己因“宦途踪迹”而年老气衰,而“歌酒情怀”“不似当年”了。词人把自己内心情愫的表白通过一个“道”字,化作了对美人的致歉语,情致更为委婉曲折,在一句看似家常的话语中,包含了词人难以言述的内心伤痛。

参考资料:
1、 (宋)柳永著胡传志,袁茹解评,柳永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01,第264-266页
2、 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编著,柳永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5.01,第494-496页
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隰。
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隰(xí)¹
译文:我经常来终南山游玩,因此我知道广阔平坦和低洼潮湿的地方。
注释:终南山:简称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位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¹原隰:形容广大平坦和低洼潮湿的地方。
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岌。
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wéi)(jí)¹
译文:我曾经去过树林里和山岭里,那里有着上百仞的高耸的山峰。
注释:¹嵬岌:高耸,也指高耸的山。
石壮马径穷,苔色步缘入。
石壮马径穷,苔色步缘入。
译文:在路边有很多石头,道路却很狭窄,苔藓随着脚步延伸。
物奇春状改,气远天香集。
物奇春状改,气远天香集。
译文:周边的事物形状是那么奇特,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清新的香味。
虚洞策杖鸣,低云拂衣湿。
虚洞策杖¹鸣,低云²拂衣³湿。
译文:我拄着拐杖登上终南山,在低低的云下拂动着衣衫,很快,我的衣襟就已经被打湿了。
注释:¹策杖:拄杖,也称杖策。²低云:指离地面较近的云。³拂衣:挥动衣服。
倚岩见庐舍,入户欣拜揖。
倚岩见庐舍¹,入户欣拜揖(yī)²
译文:我依靠在岩石的旁边,偶然看见了农家的庐舍,当我走进门户的时候,立即上前拜访这些人。
注释:¹庐舍:房屋,住宅,也指田野间的屋舍。²拜揖:打躬作揖,多用来形容恭顺恳求。
问性矜勤劳,示心教澄习。
问性矜(jīn)¹勤劳,示心教澄习。
译文:一问他们才知道,他们的性格是矜持的、勤劳的,他们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心意,常常自我修行本心。
注释:¹矜:同情、怜悯。
玉英时共饭,芝草为余拾。
玉英时共饭,芝草为余拾。
译文:我有时候和他们一起吃饭,而且他们一起为我寻找一种叫做灵芝的草。
境绝人不行,潭深鸟空立。
境绝人不行,潭深鸟空立。
译文:终南山的山境险绝、境界空绝;潭水极深、池潭深深;游人不至;鸟儿在半空中飞舞,就像是腾空而立。
一乘从此授,九转兼是给。
一乘从此授,九转¹兼是给。
译文:我趁着现在,从这里开始出行,准备传授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我反复地在山地里行走,但是绕来绕去都是石阶,我觉得山路崎岖,十分难走。
注释:¹九转:反复翻转。
辞处若轻飞,憩来唯吐吸。
辞处若轻飞,憩(qì)¹来唯吐吸。
译文:我从这里辞别而去,就好像是飞起来一样,我在闲暇休息的时候只剩下呼吸了。
注释:¹憩:休息。
闲襟超已胜,回路倏而及。
闲襟超已胜,回路倏(shū)¹而及。
译文:闲暇之人的胸襟很开阔,看着景色闲下来的时候,定下的游览的目标已然超过了,今天收获不小,大获全胜;不知不觉,回家的时候就已经很快地到来了。
注释:¹倏:极快地,忽然。
烟色松上深,水流山下急。
烟色松上深,水流山下急。
译文:松树深深的棕褐色慢慢地加深,下山时的水流显得非常的湍急。
渐平逢车骑,向晚睨城邑。
渐平逢车骑,向晚¹(nì)²城邑(yì)³
译文:渐渐地,路越来越平坦了,我遇见了车辆和朝匹,晚上看见了城市的灯光。
注释:¹向晚:傍晚,天色将晚。²睨:斜着眼看。³城邑:泛指城市、城镇。
峰在野趣繁,尘飘宦情涩。
峰在野趣繁,尘飘宦(huàn)¹情涩。
译文:在山峰里的野趣就很多了,我做官时的感情已经开始渐渐地变淡了。
注释:¹宦:指做官、宦官。
辛苦久为吏,劳生何妄执。
辛苦久为吏(lì)¹,劳生²何妄执³
译文:我辛辛苦苦做了那么久的官吏,辛苦劳累的生活又何必去虚妄,何必去执着呢?
注释:¹吏:泛指官吏。²劳生:指辛苦劳累的生活。³妄执:虚妄的执念,虚妄,指没有事实根据、不着边际、不可捉摸的事物,执念,指执着的念头。
日暮怀此山,悠然赋斯什。
日暮¹怀此山,悠然赋斯什。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回忆起这座山,心中不禁悠然自得起来。
注释:¹日暮:指傍晚、日落或黄昏时分。

  这首诗歌开篇表明诗人常来终南山游玩,“数朝至林岭……气远天香集”描写终南山的景色,罕有人至却事物盎然,别有闲情雅致。“虚洞策杖鸣...…回路倏而及”写诗人在山上的活动,诗人拄杖登山,衣襟被打湿。偶遇农家,上前拜访,农人很热情地招待诗人,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山的时候了。“烟色松上深……悠然赋斯什”中,诗人先描写下山之景,之后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对自然田园风光的喜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情以景生,景与情合,情景交融地阐释出作者在面对此情此景时的心态,也揭露出了作者对仕途中的苦涩、艰辛的强烈不满,以及自己对山野自然自由的无限向往。 文人们到京都应试,求功名,栖息游赏之中,接触终南山最多,对终南山也别有情感。这些人大都有诗家手笔,吟咏之间,染翰之时,自然把诗文化与帝京文化、隐士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终南山文化的别致。

  在王湾的《奉使登终南山》中,诗人叙登山过程,绘山中“ 潭深鸟空立” 、“ 烟色松上深” 登清幽之景。登山及所见触动作者的心弦,“ 峰在野趣繁,尘飘宦情涩。辛苦久为吏,劳生何妄执。” 作者认为自己的本性是向往山野自然,仕途对于他只是一种苦涩、一种艰辛。这首诗是终南山秀美景致与诗人内心细腻情感的完美融合,历代文人雅士都对其交口称赞。

参考资料:
1、 王夫之《唐诗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2、 陆时雍《唐诗镜》: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3、 施蛰存《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 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¹
译文: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深夜久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注释:¹罗袜:丝织的袜子。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水晶 一作:水精)
却下¹水晶帘²,玲珑³望秋月。(水晶 一作:水精) 
译文: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那一弯秋月。
注释:¹却下:回房放下。却:还。²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³玲珑:透明貌。玲珑,一作“聆胧”。聆胧:月光也。

  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首两句是说,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前两句写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以至冰冷的露水浸湿了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三国魏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洛神赋》)的意境。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末两句是说,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內,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亦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是一味的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仇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已夜深了,怨也深了,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下来以后,却更难消受这凄苦无眠之夜,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形容水晶帘之透明,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功力,以隔帘望月,衬托了人之幽怨。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乎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导读者步入诗情最幽微处,并且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得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之笔抒情,常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在写作理论上,俄国作家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就是说作者应该与所写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这样写的好处是比较客观,无声嘶力竭之弊。本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受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在艺术上有幽邃深远之美。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4-245

jiēyuàn

bái tángdài 

jiēshēngbái jiǔqīnluó 
quèxiàshuǐjīnglián línglóngwàngqiūyuè  (shuǐjīngzuò shuǐjīng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