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花枫叶秋江晚,底事扁舟不肯留。
浊酒共沽清夜月,空余小字落沧洲。
荻花枫叶秋江晚,底事扁舟不肯留。
浊酒共沽清夜月,空余小字落沧洲。
吴则礼

吴则礼

吴则礼 公元?年至一1121年字子副,富川(一作永兴,今湖北阳新)人。生年不详,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以父荫入仕。会为军器监主簿,因事谪荆州。官至直秘阁,知虢州。工诗,与唐庚、曾纡、陈道诸名士唱和。晚年居豫章,自号北湖居士。则礼著有北湖集十卷,长短句一卷,《书录解题》并傅于代。 ▶ 2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¹
译文:天道幽深而玄远,鬼神之事渺难算。
注释:怨诗楚调:汉代乐府《相和歌》中有《楚调曲》,《楚调曲》中有《怨诗行》,简称怨诗。庞主簿:指庞遵,字通之,诗人的朋友。古代官府,上自御史府,下至州县,都有主簿一官,职掌簿书。邓治中:其人名字与事迹不详,亦为诗人之友。汉置治中从事史,简称治中,为州之佐史。居中治史,主众曹文书,故名治中。¹“天道”二句:是说鬼神之事渺茫难知。天道:天理。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结发¹念善事²,僶(mǐn)(miǎn)³六九年
译文:年少已知心向善,五十四岁犹勤勉。
注释:¹结发:束发,指十五岁。此处指青年时。²善事:做好事。³僶俛:勤奋努力。⁴六九年:五十四岁。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弱冠¹发世阻²,始室³丧其偏。
译文:二十岁上遭时乱,三十丧妻我独鳏。
注释:¹弱冠:指二十岁。其时体尤未壮,故称弱冠。²发世阻:陶渊明年轻时,时局非常混乱,前秦曾大举入寇,江西一带又遭遇饥荒,所以说“发世阻”。³始室:三十岁。丧其偏:古代死去丈夫或妻子称为偏丧,这里指丧妻。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炎火屡焚如¹,螟(míng)(yù)²(zì)中田³
译文:旱天烈日似火烧,害虫肆虐在田间。
注释:¹“炎火”句:此句是说,酷热的阳光老是像火一样的燃烧。指遭到了旱灾。²螟蜮:螟和蜮是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泛指害虫。³恣中田:在田里肆意为害。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chán)¹
译文:风雨交加来势猛,收获不足纳税钱。
注释:¹不盈廛:不满室。谓所收获粮食不多。廛:古时一户占用地。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夏日长¹抱饥²,寒夜无被眠。
译文:夏日缺粮长饥饿,冬夜无被受冻寒;
注释:¹夏日长:抱饥时间也长。²长抱饥:一作“抱饥长”。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¹夕思鸡鸣,及晨愿乌²迁。
译文:夜幕降临盼天亮,日出却愿日落山。
注释:¹造:至。²乌:指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鸟,故称太阳为金乌。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在己何怨天,离忧¹凄目前。
译文:我命自苦难怨天,遭受忧患心熬煎。
注释:¹离忧:遭遇到忧患。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吁嗟身后名¹,于我若浮烟。
译文:死后名声何足叹,在我视之如云烟。
注释:¹名:名声。当时陶渊明已有高隐之名。
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慷慨独悲歌,锺期¹²为贤。
译文:慷慨悲歌孤独心,唯有知音晓哀怨。
注释:¹锺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是伯牙的知音朋友。《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然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里用以指庞主簿、邓治中,意思是说他们一定也能像钟子期那样体会到这“悲歌”的含义。²信:诚然。

  作品分前后两段,前段十四句,诗人从自己半生的艰难遭遇出发,对自古以来众口所说的天道鬼神的存在提出了怀疑。开头两句是结论,是贯穿全段的。下面的十二句是这个结论所由得出的事实根据。他说:从刚刚成人(结发)那个时候起,我就一个心眼地想着做好事,苦力巴结(僶俛),到现在已经五十四岁了。自己的遭遇又是如何呢?二十岁(弱冠),世道乱离,苻坚南侵;三十岁(始室),家门不幸,死了妻子。再以后就是天灾屡降,气候反常,先是荒旱不已,螟蜮丛生;接着又是狂风暴雨,铺天盖地,闹得庄稼收不了一把,从而挨冻受饿,自己的经济生活现在已经完全陷入绝境了。看看这种现实,这说明根本就没有什么“福善祸淫”的天道鬼神。后段共六句,写他面对目前这种艰难处境的思想活动。他愤慨地说:我今天陷入到这个如此穷困悲凉的境地,这都怪我自己,怨不得什么别的天命或人为;历代圣贤不总是教导人们要立德、立功、立言,要名垂青史,像画麒麟么,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就如同过眼的烟云一样无足轻重,我自己在这里慷慨悲歌,我别无他求,我以有你们这两位像锺子期一样的知音人而感到欣慰与自豪。

  这是表现陶渊明晚年的生活景况及其思想情绪的一篇极其重要的作品。陶渊明以“田园诗人”著称,他的作品流传最广而又最脍炙人口的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这种文,和《归园田居》、《和郭主簿》、《饮酒》这种诗。后来经过鲁迅先生的批评提醒,人们又开始注意了《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少数所谓带有点“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而真正了解陶渊明晚年的生活与思想的读者仍是不多。因此,读者有必要向了解《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首诗。

  首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悲惨的生活情景,他已经到了挨饿受冻,无法维持的境地。他“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以至冻得“造夕思鸡鸣”,夜间盼着快点天亮;饿得“及晨愿乌迁”,白天又盼着快点天黑。这是多么难熬,多么难以忍受的岁月啊!反映陶渊明晚年的这种悲惨困苦生活,可以用来和《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相参证的,还有《杂诗》,其中说:“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梗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还有《饮酒》,其中说:“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词语都几乎一样。回想陶渊明归田的初期,那时他的家庭尽管不很富,但至少还保持着一个小康局面。他的居住情况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他的饮食情况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当隐士,自然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好景不长,四十四岁那年他家中失了大火,“一宅无遗宇”,什么都给烧得精光了。从此他的生活日益贫困,他的参加劳动也不得不由原来的观赏性、点缀性而逐渐地变成了维持生活的基本手段。也正因此,自然灾害对于陶渊明也就成为一个关系极其紧密的问题了。例如眼下陶渊明的困境就是由于“炎火屡焚如,螟蜮滋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这种原因造成的。这样的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家们的经历中极为少见。

  其次,它表现了诗人晚年对社会现实的极大愤慨与不平,他满腹牢骚,甚至连天道、鬼神都恨起来了。他说:“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从自己的切身遭遇可以证明这些都是骗人的东西。与此相近,他在《饮酒》诗中还说:“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情绪都是非常激烈的。在这里,他表面上是指着天道鬼神,实际上他的批判矛头乃是指向当时的黑暗社会,指向那个掌握着人类命运的腐朽的统治集团。陶渊明这时的思想情绪和他归田初期的那种面貌大不相同了,归田初期他总爱唱那种“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的高调,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归去来辞》中他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那时的陶渊明是以和平恬淡,与世无争著称。现在则不同了,牢骚越来越多,情绪越来越大。不是他的修养水平降低了。鲁迅先生说:“‘雅’要想到适可而止。‘雅’要地位,也要钱。”(《病后杂谈》)不论谁要说“安贫”,那他首先得保持一种至少是不太贫的经济条件。否则要想使人“安”得住,而且还要“乐”起来,那是很难的。陶渊明先前总爱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颇有点像是读书弹琴成癖的样子。可是到了晚年写作《咏贫士》,当他已经“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的时候,他也就“诗书塞座下,日昃不遑研”了。越穷越苦,思想矛盾也就越多,情绪也就越激烈,这是人之常情,是真实的。陶渊明的诗歌以真实著称,但若以后期这种艰难地写痛苦写愤怒的作品,和前期那种轻易地写快乐写恬淡的作品比起来,则是后期作品表现的思想更真切、更实在。

  第三,作品表现了陶渊明在这种极其痛苦难熬的生活中的意志坚定,宁死不移。他已经横下一条心来,无论怎样穷困,他再也不出去作官,再也不去和那个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了。他说:“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这是什么意思?比陶渊明早百余年的放诞派张翰曾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不是陶渊明也像张翰那样肆无忌惮地蔑视前代圣贤的古训,他所蔑视的正是当时官场中像苍蝇追逐血腥一样所追逐的那种东西。他说他之所以陷入今天这样的困境,这都怪他自己,怪不得天道鬼神或其他人事。这不是真话,这是牢骚,这是他在变相地表现他对当时政治的不平,同时其中也包含着一种坚守了节操,在精神道德上获得了胜利的骄傲与自豪。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与黑暗官场不合作,蔑视功名利禄而隐居田园去当清闲地主的,历代不乏其人。但是能够忍冻受饿,竟至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地宁可去向人家乞食,也决不回头,而一直挺下去,直至老死田园的,却除了陶渊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陶渊明的气节是感人的,陶渊明的骨头的确比别人硬。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是以淳朴实在著称,所以梁启超曾经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整个端出来和读者相接触的,只有阮步兵和陶渊明,而陶尤为甘脆鲜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他晚年写的这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就如同一位老朋友用连珠一般的语言在诉说他一系列的不幸,在那里发牢骚,在那里怨天恨地,在抒发他对现实社会的愤愤不平。这首诗和他归田初期作品中的那种宁静恬淡、情景交融比起来,是变得更为愤激、更为质直了,但是陶渊明作品中那种突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却是始终一贯的。他有乐说乐,有苦说苦,有牢骚不平也决不故意掩饰。他的语言是那样浅近、凝练、生动、准确,例如:“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这种对于受冻者在冬天的长夜里盼望天亮,盼着快点日出;挨饿者在夏天的长昼里盼着天黑,以为上床不动,肚子也可能会好受一些的心情的描写,没有一点实际感受的人莫说是写不出,就是想也恐怕难以想到。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88-491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树多悲风¹,海水扬其波²
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注释:¹悲风:凄厉的寒风。²扬其波:掀起波浪。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利剑¹不在掌,结友²何须³多?
译文: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
注释:¹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势。²结友:交朋友。³何须:何必,何用。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不见剑(lí)间雀,见鹞(yào)¹自投罗²
译文:你没有看见剑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注释:¹鹞: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²罗:捕鸟用的网。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罗家¹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译文: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注释:¹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拔剑捎(shāo)¹罗网,黄雀得飞飞。
译文: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注释:¹捎:挥击;削破;除去。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飞飞¹(mó)²苍天,来下谢少年。
译文: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注释:¹飞飞:自由飞行貌。²摩:接近、迫近。“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为一段。“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以比兴发端,出语惊人。《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说卦》)谚曰:“树大招风。”则高树之风,其摧折破坏之力可想而知。“风”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这自然景观所具的主观感情色彩。大海无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樯倾,它和首句所描绘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的悲愤与忧惧。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转千回之后,满怀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自身痛苦经历所得出的结论。没有权势便不必交友,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论!无论从传统的观念,无论从一般人的生活实际,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儒家一向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从《诗经·伐木》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到今天民间流传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都是强调朋友越多越好。然而,正是由于它的不合常情常理,反而有了更加强烈的震撼力量,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从曹集中《赠徐干》“亲交义在敦”、《赠丁仪》“亲交义不薄”、《送应氏》“念我平生亲”、《箜篌引》“亲友从我游”等等诗句来看,作者是一个喜交游、重友情的人。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翩翩佳公子,如今却大声呼喊出与自己本性完全格格不入的话来,不但用以自警,而且用以告诫世人,则其内心的悲苦激烈、创巨痛深,正是不言可知。

    “不见篱间雀”以下为全诗第二段。无权无势就不必交友,这当然不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思想,而是在特殊情况下所发出的悲愤至极的牢骚。这个观点既无法被读者接受,作者也无法引经据典加以论证。因此他采用寓言手法,用“不见”二字引出了持剑少年救雀的故事。这个故事从表面看,是从反面来论证“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不易为人接受的观点,而实际上却是紧承上段,进一步抒写自己内心的悲愤情绪。

  黄雀是温驯的小鸟,加上“篱间”二字,更可见其并无冲天之志,不过在篱间嬉戏度日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只于人于物都无所害的小鸟,竟也不能见容于世人,设下罗网,放出鹞鹰,必欲驱捕逐得而后快。为罗驱雀的鹞鹰何其凶恶,见鹞投罗的黄雀何其可怜,见雀而喜的罗家何其卑劣。作者虽无一字褒贬,而感情已深融于叙事之中。作者对掌权者的痛恨,对无辜被害的弱小者的同情,均不难于词句外得之。

  作者又进而想象有一手仗利剑的少年,抉开罗网,放走黄雀。黄雀死里逃生,直飞云霄,却又从天空俯冲而下,绕少年盘旋飞鸣,感谢其救命之恩。显然,“拔剑捎罗网”的英俊少年实际是作者想象之中自我形象的化身;黄雀“飞飞摩苍天”所表现的轻快、愉悦,实际是作者在想象中解救了朋友急难之后所感到的轻快和愉悦。诚然,这只是作者的幻想而已。在现实中无能为力,只好在幻想的虚境中求得心灵的解脱,其情亦可悲矣。然而,在这虚幻的想象中,也潜藏着作者对布罗网者的愤怒和反抗。

  曹植诗歌的特点,钟嵘《诗品》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八个字最为确评,也最常为人引用。但就这首《野田黄雀行》而言,“骨气”(思想内容)确实是高的,而辞采却说不上“华茂”。从总体上看,这首诗更具有汉乐府民歌的质朴风味。首先,拔剑捎网、黄雀谢恩这一情节,就明显受汉乐府民歌中许多带寓言色彩的作品的影响。西汉《铙歌》十八曲中《艾如张》一曲有“山出黄雀亦有罗,雀已高飞奈雀何”之句,对此篇构思的启发,更是显然。其次,此诗的词句也多质朴无华。“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这种句式完全是纯粹的口语,“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二句中的叠字及顶真修辞手法也都是乐府民歌中常见的。这些朴实的词句和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正相适应,如果有意雕琢,其感人的力量也许倒反而会减退了。于此可见曹植这个才高八斗的作家向民歌学习所取得的成就。

参考资料:
1、 李文初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58-259
寒气暗侵帘幕,孤负芳春小约。庭梅开遍不归来,直恁心情恶。
寒气暗侵帘幕,孤负¹芳春小约。庭梅开遍不归来,直恁(nèn)²心情恶。
注释:¹孤负:一作“辜负”,对不住良辰美景或他人的好意。²恁:那么。
独抱影儿眠,背看灯花落。待他重与画眉时,细数郎轻薄。
独抱影儿眠,背看灯花¹落。待他重与画眉²时,细数³郎轻薄(bó)
注释:¹背看灯花:不看灯花。相传油灯芯将烬,结成花朵形,是有喜事来临的吉兆。²画眉:汉代京兆尹张敞为妇画眉故事。³细数:列举诸事责怪他。
此词上片伤久别。寒气暗侵,徒负芳春。庭梅开遍,恨久别不归,此心情之所由恶也。下片怨独居。抱影独眠,灯花空结,现况实感无聊。而画眉有待,来日必将细数其轻薄无情。一片痴情,百般刻画,谱入弦管,凄怨动人。

jiā··guīyuàn--wāngmàolín

hánànqīnliánfāngchūnxiǎoyuētíngméikāibiànguīláizhínènxīnqíngè

bàoyǐngérmiánbèikàndēnghuāluòdàizhònghuàméishíshùlángqīngbáo

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
平明¹走马²上村桥,花落梅溪(xī)雪未消。
译文:天色刚明,我们骑马送你到村口桥头。大雪连下几日积雪未消,枝头的梅花花瓣随风飘落,随着水流而去。
注释:¹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²走马:骑马疾走;驰逐。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译文:冬日昼短夜长,天寒地冻。在这黎明时分你离去,心中万般不舍啊。那绵延无际的楚山,想着路途遥远,沿途险阻,不得不为你担心。
昨夜西风吹折千林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
昨夜西风吹折千林梢¹,渡口小艇²滚入沙滩坳(āo)³
注释:¹梢:树梢。²小艇:轻便小船。³坳:低凹的地方。
野桥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
野桥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¹暗上书窗敲。
注释:¹疏影横斜:出自宋林逋《山园小梅》之一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乃谓物影稀疏。
半枯半活几个擫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
半枯半活几个擫(yè)¹蓓蕾²,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
注释:¹擫:以指按捺。²蓓蕾:花苞,含苞未放的花。
纵使画工奇妙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
纵使画工奇妙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¹
注释:¹嘲:本意为调笑,此处作歌咏、吟咏解。
本公这首《九字梅花咏》流传甚广,同代中即获盛誉。《风月堂杂志》载:大书画家赵子昂与本公为方外至交,对本公赞赏备至,翰林学士冯子振却不以为然。赵子昂强拖本公同访冯子振,冯出示自己所作《梅花百咏诗》,颇有炫耀之意。本公一览,走笔亦成百首。冯子振仍未认可。本公出此《九字梅花咏》求和,冯悚然久之,难以下笔。乃服输并致礼,遂成知交。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寒梅忍受西风,含苞欲放的生动姿态。以诗喻人,提醒人们也要坚守自己的节操,保持自己的本性。

jiǔméihuāyǒng--míngběn

zuó西fēngchuīzhéqiānlínshāokǒuxiǎotǐnggǔnshātānào

qiáoméihánjiǎoshūyǐnghéngxiéànshàngshūchuāngqiāo

bànbànhuóbèilěikāiwèikāishùdiǎnhánxiāngbāo

zòng使shǐhuàgōngmiàosuōshǒuàiqīngxiāngxīnshīch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